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东名高速公路
日本的一條高速公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新东名高速公路(日语:新東名高速道路/しんとうめいこうそくどうろ Shin Tōmei kōsokudōro */?)是起于日本神奈川县海老名市,经过静冈县至爱知县丰田市的高速公路(高速自动车国道)。略称为新东名高速(日语:新東名高速/しんとうめいこうそく Shin Tōmei kōsoku */?)、新东名(日语:新東名/しんとうめい Shin Tōmei */?)、第二东名(日语:第二東名/だいにとうめい Daini Tōmei */?)等。法律上的路线名为第二东海自动车道。
根据高速公路编号的路线编号,本线与伊势湾岸自动车道、新名神高速公路一同编为“E1A”,清水联络路与中部横断自动车道共同编为“E52”,引佐联络路则与三远南信自动车道共同编为“E69”[1]。
Remove ads
概要
起自于旧有东名高速公路、名神高速公路等东西大动脉车流量已饱和,由于当年东名和名神高速公路动工时一大半资金是向世界银行贷款,完工时大半路线几乎为双向4车道,而车流量从1963年通车至今成长3.16倍,路宽不敷使用,扣除都会路段拓宽后,全线拓宽的资金庞大、本益比也过高,于是于1987年的第四次国土综合开发计画提出第二东名高速公路与第二名神高速公路兴建计画,全线完工后透过伊势湾岸自动车道串连形成新东西大动脉。
新东名高速公路的法定名称为第二东海自动车道名古屋线,规划起初的路线名称为第二东名高速道路,2011年8月26日,中日本高速道路将路线名称取名为新东名高速道路。道路起于东京都,在海老名南JCT与首都圈中央连络自动车道交会后连接新东名高速道路;终点在名古屋,于丰田东JCT与伊势湾岸自动车道连接交会于东海环状自动车道。
新东名与现有东名高速公路走向基本并行,全程有设有多个联络道以便两条公路相互补全[2],以此可以将目前使用东名的车流向新东名转移,缓解东名现存的车辆堵塞现象。此外,新东名选址为相距东名约10km的山侧,降低了东海地震或骏河湾高潮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两条公路会同时被毁的可能性[3]。尤其是山侧的新东名和海边的东名相比发生震度较高地震时受到影响更小,减小了潜在地震对东海道地区交通网络带来的影响[4]。
道路规格为第一种第一级(设计速度120km/h),建筑构造法为(140km/h),现今速限订为(120km/h),总工程费约为7兆日圆,全线预计于2020年通车。
Remove ads
- 构造规格:第1种第1级(海老名南JCT - 御殿场JCT间、滨松引佐JCT - 丰田东JCT间暂定施工时:第1种第2级)
- 设计速度:120km/h
- 车道规格:3.50m-3.75m
- 路肩
- 左侧:2.50m-3.00m
- 右侧:1.25m-1.75m
- 中央分离带:2.25m-4.50m
- 最小曲率半径:标准值3,000m
- 海老名南JCT - 伊势原北IC间:1,500m、伊势原北IC - 秦野IC间:2,997m、秦野IC-御殿场JCT间:2,994m
- 最陡爬坡率:标准值2.0%
- 海老名南JCT - 厚木南IC间:1.4%、厚木南IC - 伊势原北IC间:2.1%、秦野IC - 御殿场JCT间:3.0%
- 车道数:4~6车道(用地为6车道)
- 桥梁隧道比率: 桥梁 32.4%、隧道 29.4%
- 东名高速公路(参考值):桥梁 14.9%、隧道 3.0%
交流道
Remove ads
历史
路线状况
地理
- C4 首都圈中央联络自动车道(海老名南JCT接续)
- E1 东名高速公路(伊势原JCT接续)
- 厚木秦野道路(伊势原大山IC接续:计划中)
- 厚木秦野道路(秦野IC接续:计划中)
- E1 东名高速道路(御殿场JCT接续)
- E70 伊豆纵贯自动车道(长泉沼津IC接续)
- 西富士道路(新富士IC接续)
- E52 中部横断自动车道(新清水JCT接续)
- E1 东名高速公路(途经清水联络路清水JCT接续)
- 静冈南北道路(新静冈IC接续)
- E69 三远南信自动车道(滨松引佐JCT接续)
- E1 东名高速公路(途经引佐联络路三日JCT接续)
- E1A 伊势湾岸自动车道(丰田东JCT直通)
- C3 东海环状自动车道(丰田东JCT接续)
灾害时的对应
其他
相片集
-
新东名高速公路与富士山(新富士交流道附近)
-
三日系统交流道(静冈县滨松市)
-
终点的丰田东系统交流道附近。前方为伊势湾岸自动车道。
脚注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