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澎湖提标馆

原臺灣清代班兵會館,主祀天上聖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澎湖提標館map
Remove ads

澎湖提标馆,全衔澎湖水师提标馆,其设立可追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后,朝廷在澎湖设立营制(即澎湖水师协),驻军兵源采内地班兵轮调,因远离故土,遂私建伙房,在聚会之所各自搭建神龛祭祀。[1]澎湖提标馆原为福建水师提标营聚会之所,由于福建水师提标营原址驻扎厦门岛[2],主祀天上圣母的香火系自厦门天后宫请来,与铜山武圣殿皆是由班兵会所转变而来的庙宇,早名旧承祠祖承祠[3]23.563623°N 119.564403°E / 23.563623; 119.564403

事实速览 提标馆, 基本信息 ...
Remove ads

提标馆与清代班兵简史

清领台湾初期(康熙年间)朝廷并不在台湾当地募兵驻守,兵源而多从福建绿营轮调而来。[4]林豪《澎湖厅志》记载,其时驻澎营制应拨班兵两千名,各分为四起轮戌,三年一换。[1]

  • 康熙23年(1684年)-朝廷在澎湖设立澎湖水师协,依据营制从水师提标营、南澳镇本标营、南澳镇铜山营与闽安水师协标营中抽取兵卒调往妈宫澳进驻(今马公市),兵卒均由前一年(1683)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攻澎之水师整编而成。四营兵卒各自立同乡会馆,共伙而祭祀神明;其中“(水师)提标馆”与“南澳馆”奉祀天上圣母妈祖,“铜山馆”与“闽安馆”则奉祀武圣关公[5]
  • 乾隆47年(1782年)-朝廷裁撤142名标兵。调离金门镇标兵移戌安平,原派往澎湖水师协的兵员缺额由海坛镇标营、南澳镇、铜山营等各营兵补足派编成,被调往澎湖的海坛镇标兵设立“海坛馆”。同年又从烽火门调兵往澎湖,原烽火门兵员在澎湖设立“烽火馆”,统计澎湖驻军数共1858名。[5][1]
  • 道光29年(1849年)后,原本应三年一调的班兵便未再轮替。[1]不少班兵便在澎湖落地生根、娶妻生子;其中班兵籍贯多来自福州府海坛岛、漳州府铜山(东山岛)以及泉州三邑。[6]
  • 同治七年(1868年),清廷颁布驻台班兵采行裁兵加饷新令,无家眷者资遣回内地。[7]同年,铜山标右营与南澳标右营各自设立“妈祖馆”与“海山馆”,皆奉祀天上圣母。自此以降,清代班兵依据籍贯或标营名称设立祭祀会所,共计七馆。时称“七馆八名”,系“海山馆”另有“金门馆”的名称之故。[5]

澎湖水师提标馆成员来自福建水师提督统辖的“提标营”[a][8][2],福建水师提标营又分中营、左营、右营与前营[9],于是人数颇众,当时定居留在澎湖娶妻的标兵也是最多,籍贯又以漳州泉州三邑(晋江惠安南安)为主。[5]

昔清代班兵缘以同乡设立的澎湖七所会馆;闽安馆与海山馆今已不存、南澳馆仅剩断垣残壁[10]、烽火馆尚存乾隆30年(1765年)立的〈重建烽火馆碑记〉[11](位于今马公市民族路租车行巷弄中)与光绪16年(1891年)立的〈烽火馆充香费碑〉[12]、海坛馆馆址不存,其伙房被改建为施公祠(祠内保留殉职海坛标兵的牌位),妈祖馆与铜山馆合并[13],现仅存施公祠、铜山武圣殿与提标馆尚有后人管理。

Remove ads

澎湖班兵会馆列表

Thumb
妈宫三甲及班兵会馆之老俗谚。
更多信息 原属标营, 标营原址 ...
Remove ads

提标馆建筑沿革

提标馆在清代之际,馆址位于海尾崎顶(今澎湖医院东侧),外观形似东甲北极殿,庄严非常。1895年日军攻陷澎湖之后,提标馆被日本人占据,挪作他用。原本供奉的天上圣母神像只得移往中和照相馆(今中正路屈臣氏药妆店)后方的民房祭祀。后来因民房狭小,提标馆馆员乃倡议另寻新址建馆。昭和四年(1929年)落成于现址,场馆外观与澎湖水仙宫相似,皆为二层楼的洋房风格建筑;当时二楼为祭祀场所,楼下则租给马公冰厂,租金添作香火之用。[5]

民国75年(1986年),提标馆年久失修,又遭逢韦恩台风侵袭,屋舍受损严重,馆方决议拆除、原地重建,众神像金身驻跸于东卫天后宫,民国77年(1988年)洋式三层楼建筑竣工,神明厅设置于三楼。民国99年(2010年)八月再度动工重修,考量香客参拜之便利性,请示妈祖同意后,神明厅遂移至一楼,民国100年(2011年)三月竣工安座。[5]

奉祀

天上圣母

提标馆主祀天上圣母,妈祖金身有“大妈”、“二妈”与“三妈”之分,旁祀千里眼与顺风耳。[16]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是馆内最受欢迎的神祇,早时医疗不发达,也有不少信众来此求药签或指点迷津,古时妇女或来祈求孩儿乖巧,皆来求助齐天大圣,人云灵验非常。[17]

高公清标长生禄位

高清标为榕城高氏之后,先祖高钢为避唐末黄巢之乱而迁徙至福建,累世而散居福建各处。高清标则为“开澎之祖”,三子高其华为武庠生(武秀才),同治、光绪年间曾任澎湖水师协标左营外委、把总,最后官拜至千总。高清标父凭子贵,清廷封高清标为武德骑尉(武官正五品),过世后的墓上碑文则题“皇清例赠奉政大夫高祖考讳清标之墓”(文官正五品)。高清标的牌位现今仍安奉于提标馆内的福德正神旁,上载“钦加同知衔高公官章清标长生之禄位”。[18]

文物

位于神明厅入口处的“提标馆匾”,为日治时代昭和年间的文物,匾额厚度为寻常匾额之两倍,亦是镇殿古物之一。

俗谚

Thumb
摄于马公市光明路上德山行。

元宵节时,马公各班兵伙馆庙,时常展现自己庙馆的特色。如南澳馆的花灯光彩夺目,铜山馆人则长于南管曲艺,提标馆内大烛众多,夜如白昼[19],因此马公有“南澳好花灯,铜山好锦曲,提标好大烛。”的俗谚流传[20]

烽火馆碑文

〈重建烽火馆碑记〉[11]之原文[21]

特简镇守福建等处地方驻札澎湖水师副总镇纪录二次江讳起蛟、福建澎湖水师协标中军副总府兼管左营林讳云、缘首福建澎湖水师协标右营副总府带纪录二次戴讳福、澎湖右营守备吴科、署左右营守备纪廷政、王子若、新调澎湖左、右营守备李其祥、杨元、千总许友胜、谢祖。把总许邦贤、游得贵、林廷宝、王国宝、王光灿、孙必高、陈维礼、□□(何培夫载“潘钟”)共捐,烽火门换戍澎台班兵乐助,共成重建新庙,恭奉关圣夫子神像,永为烽火班兵住馆,谨勒此碑为记。
— 乾隆三十年正月□日榖旦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