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澎湖水师协
清代綠營軍事單位,隸屬臺灣鎮,長官職為從二品副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澎湖水师协为台湾清领时期军事组织,隶属绿营福建水师的台湾镇[3],始于大清帝国将台厦道建立的同一年(康熙23年,1684年),迄于光绪12年(1886年)调升为澎湖水师镇,存在时间达202年。

澎湖水师协最高武官以副将(从二品)为首,其下设左、右两营,两营各置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兵员共2,000人,哨船共36艘,分为十三处汛守。士兵采班兵制度,即来自福建、广东军队论调台湾,三年一换。乾隆47年(1782年),员额裁减142人,降为1,858人;同治七年(1868年)改制,左、右营裁撤游击、守备,改由都司统率。[4]:169-171
Remove ads
背景
大清帝国版图约略分为“藩部”与“关内十八省”,后者约同于明帝国旧有版图,居民以汉族为主,清代沿用明制将汉地行政区分为十八省。而清代在汉地的军事制度则是参考明代边防的卫所兵制,另加改编,由于清代地方军以“营”为基本单位,又以“绿旗”为帜,故泛称“绿营”。[3][5][6]
清廷将汉地十八省境内另划出十一个军区,一个军区横跨一到三个省不等,军区的最军政高长官为“总督”,但有些以省的长官“巡抚”来兼领,以上总督与巡抚皆为文官,不能直接率领绿营的军队作战,一个军区中绿营最高武官为“提督”,提督虽然能直接指挥绿营作战,但平时受到文官总督、巡抚的箝制,此外提督也并非坐镇军队的直接管理者。[5]
扣除军区范围,单就一个省份之内,“镇”才是绿营的最高编制单位,一个省内有若干“镇”,而“镇”辖下又有若干“协”,“协”下设“营”,“营”下又有“汛”或“塘”;“营”为绿营军事编制最基本建制的单位,“营”亦可直属“镇”管辖,不必一定要设“协”。“镇”的最高长官为总兵官,“协”最高长官为副将;一“营”之长官,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中级军官均可出任;“汛”的长官则可由千总、把总、外委千总、外委把总担纲。[5][3]:43-50
清代为防军权过大、难以节制,建立“回避制度”,但凡副将、参将以上军官,不得在本省任职,游击、都司不得在本籍任职,守备不得在本府任职。千总、把总等下级军官不受本籍回避制度所限,但如若营中士兵升任军官,不得在旧营任职。[5]
此外,除了各级下属单位之外,每个单位长官尚有直属部队,通称“标”或“标营”,例如文官系统的总督有“督标”、巡抚有“抚标”(台湾道的道尹也编有“道标”[3]:188-192),军职武官陆路提督、水师提督的“提标”、总兵的“镇标”和副将的“协标”。参将以下所属为营,直接统率一营兵卒,不称营标。[5]
Remove ads
澎湖群岛位于台湾海峡中段,东距台湾45公里,西距福建140公里[7],系台湾与福建间之桥梁、重要海防区域,是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万历年间,福建巡抚许孚远建议在澎湖修建城池,增强防务。入清以后,澎湖海防之重要性并未改变,反而愈显重要[8]。在台湾纳入清帝国版图的同一年(康熙23年,1684年),即设置澎湖水师协[3]。
澎湖水师协编制
澎湖水师协最高武官为副将,副将直属部队称为“协标”,统率左、右两营,左、右营长官设游击、守备各一,守兵员额2,000人(1782年间调降至1,858名),分守十三汛;同治朝后朝廷推行“裁兵加饷”,兵制更易,水师协原游击、守备二职被撤,改由都司出任左、右两营长官。[5][9][4]
澎湖水师协设协镇(副将)一员,根据胡建伟乾隆34年(1769年)写就《澎湖纪略.武备纪》载录其军备编制、俸饷如下:[9]:151-152
Remove ads
班兵制度与历代沿革
康熙23年(1684年)将原明郑疆域收入清帝国版图后,采纳福建总督王国安奏议,不直接在台厦道募兵,从福建绿营抽调兵丁来台,以三年一期,更替轮换,确立班兵制度[10],但由于澎湖水域航道复杂,仍募不少当地区居民充员。康熙60年(1721年),台湾当地爆发朱一贵事件,朝廷调整兵丁轮派政策,澎湖水师协左、右两营均由内地水师营分兵抽调,三年一换,渐成定制。[9]:156-158
澎湖水师协兵丁定额2,000名,由绿营福建水师系统的福建水师提标营(位于厦门岛)[b]、海坛镇、南澳镇、闽安协、烽火门以及金门镇辖下标营抽调补充,四起轮戍、三年一换。[9][11][12]
乾隆47年(1782年),澎湖水师协原有2,000名兵丁员额,奉裁142名,又将金门镇标兵(计596名战、守兵[12])移戍安平地区,其缺额数由海坛镇、南澳镇、铜山营各处标兵拨补,凑足新制1,858名兵丁员额之数。[11][4]
Remove ads
台澎班兵原订三年一换,但自道光29年(1849年)后至同治七年(1868年)间,多年未经轮换,缺额未补、积欠军饷,必须整束。同治新制以“裁兵加饷”为原则。旧制澎湖左营兵丁额定额原为928名内,奉新章裁撤外额战守兵506名,留营兵数再裁去81名,左营计提报402名;存舵工、炊兵17名,另加稿识3名、字识11名、号令手3名。右营兵丁额定额原为928名内,奉新章裁外额战守兵505名,留营兵数再裁去123名,右营计提报360名;存舵工、炊兵16名,另加稿识1名、字识3名、号令手1名。原左、右营各设游击一员、守备一员皆裁撤,各营改设置都司一员统率。[4]:179-180
Remove ads
汛防部署

澎湖四面环海,居台湾、厦门汪洋之间,以水汛为重,分为十三澳十三处汛守,而汛守赖以哨船巡防。根据康熙年间哨船编制,澎湖水师协编列哨船36艘,其中大赶缯船10艘、中赶缯船10艘、双帆艍船16艘。左、右营对半各配18艘,左营船只以“绥”字为号,即绥字一号至绥字十八号、右营船只以“宁”字为号,即宁字一号至宁字十八号,随船只日后汰旧更新,编号遂往后递增[9]:160-161,但道光朝之后,为避道光皇帝名讳(汉名旻宁),右营船只编号将“宁”字改成“巩”字[13]:97。
《澎湖纪略》所载康熙朝定制,澎湖水师协左、右两营配兵2,000名(战兵、守兵通算),汛兵自两营抽调而出,派驻澎湖各地汛防计十三处(妈宫新城拆成东汛、西汛)。汛兵为一处常驻兵力,每一汛不时有船只驻港,船上另配有战兵,含驾驶哨船人员舵工、缭手、斗手、碇手四项兵丁,按季需轮流巡哨、出海。[9]:161-163
妈宫汛位于妈宫澳湾(今马公港,含文澳地区),因澎湖水师本标、澎湖厅署、仓库、钱粮以及火药局皆位于妈宫澳湾,同时民居繁浩,亦为厦门、台湾商船出入口岸,独立设妈宫专汛;左营例派战守兵250名、战船8艘、专汛官1名(千总或把总),右营例派战守兵320名、战船9艘驻防、专汛官亦1名(千总或把总),按季赴往各汛轮流更替。[9]:162-165
上表为《澎湖纪略》所述汛防编制,根据林豪《澎湖厅志》叙述,同治朝后推行“裁兵加饷”改革,澎湖各汛兵员额配置时时更易,兵册亦屡屡改动,直到光绪13年(1887年)才较为稳固,但澎湖水师协已先于光绪12年(1886年)升为澎湖镇,故不列。[4]:220
定期巡哨
澎湖水师为熟悉环境、海域,并定期操兵演武,每年皆会安排巡哨,巡哨又分水巡与陆巡,举凡路线、出巡时程皆有规定,凡参与游巡的兵丁,出巡一日予一分五釐以为奖励金。[9]:166-168

同治朝因澎湖水师协撤废游击以及守备,改设都司,其领航日程也有所调整改变,将每年农历正月至六月底编为“上班”、七月至十二月底为“下班”;“上班”由副将负责统巡,“下班”拆分成秋季与冬季,秋季由左营都司统巡、冬季则为右营都司统巡:[4]:228-229
相关条目
- 台湾水师协(安平水师协)
- 台湾北路协
- 澎湖水师协副将列表
- 朱一贵事件澎湖兵勇列表
- 澎湖武圣庙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