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瓦迪斯瓦夫三世·雅盖隆契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瓦迪斯瓦夫三世(波兰语:Władysław III Warneńczyk,1424年10月31日—1444年11月10日),也被称作“瓦尔纳的拉斯洛”(英语:Ladislaus of Varna),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王国国王(1434年-1444年在位)和匈牙利国王(称乌拉斯洛一世,匈牙利语:I. Ulászló;1440年-1444年)。
瓦迪斯瓦夫三世是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的统治者亚盖洛的长子,继承了其父的波兰王位。他在教皇尤金四世的支持下,与德意志兼匈牙利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二世的遗孀伊丽莎白为争夺匈牙利王位进行内战,最终从阿尔布雷希特年幼的儿子拉迪斯劳斯手中夺取了匈牙利的王冠。
瓦迪斯瓦夫三世在匈牙利建立的统治带来了与奥斯曼帝国发生冲突的危险。鄂图曼的苏丹们觊觎匈牙利已久,而瓦迪斯瓦夫三世也已向教皇许诺组织反对土耳其人的十字军。1444年11月10日,瓦迪斯瓦夫三世在保加利亚的瓦尔纳与苏丹穆拉德二世率领的奥斯曼大军发生激战,结果在这场战斗中阵亡。他因此得到外号:“瓦尔纳的”(Warneńczyk)。
Remove ads
早年

瓦迪斯瓦夫是雅盖沃和索菲娅的长子。自十岁登基起,瓦迪斯瓦夫便立刻被由兹比格涅夫·奥莱希尼茨基领导的顾问团包围了,后者希望继续享有他在法庭上的显赫地位。除此之外,年轻的瓦迪斯瓦夫和他雄心勃勃的母亲都意识到反对者的存在。尽管他的父亲雅盖沃和波兰权贵间签订了协议,确保了瓦迪斯瓦夫的继承权,但反对者仍然想要另一位波兰王位的候选人——来自勃兰登堡的腓特烈二世,瓦迪斯瓦夫的亲姐姐黑德维希·亚盖隆是他的第二任妻子。但黑德维希的死令这一阴谋烟消云散,据传,她是被王后索菲娅毒死的。
政治和军事生涯

1434年7月25日,瓦迪斯瓦夫三世由高龄的沃伊切赫·亚斯琴别茨在瓦维尔主教座堂加冕。[1][2][a] 有证据表明,加冕仪式受到奥列希尼茨基主教的密切监督,他在安排授权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3] 根据奥列希尼茨基所制定的《波兰国王加冕仪式指引》(Ordo ad cornandum ad regem Poloniae),加冕仪式中的正式程序有所变动,特别是年幼的国王必须在涂油礼和接受波兰王室标志之前宣誓效忠。[3] 此举意在表明国王臣服于贵族特权之下,即国王之位取决于波兰皇家选举中贵族阶层的认可,而非世袭权利。[3] 此外,王冠与权杖等王室标志交予官员保管,而非置于祭坛上,象征瓦迪斯瓦夫三世年幼,且官员在加冕过程中扮演积极角色。[3] 原本国王应手持宝剑向四方划十字圣号的仪式也被取消。[3]
编年史家扬·杜戈什(拉丁语名:Johannes Longinus)记载说,身著王袍的瓦迪斯瓦夫三世,在奥列希尼茨基主教及帕夫沃维采的斯坦尼斯瓦夫——普沃茨克主教的陪同下,从瓦维尔城堡出发,前往迎接市民。[4] 然而,因主教与马佐夫舍亲王在王室加冕仪式队列顺序及座位安排上的争执,最终在克拉科夫市政厅举行了市民效忠礼来取代传统的封建臣服礼。[4]

瓦迪斯瓦夫三世在即位初期面临一些挑战,特别是继承自立陶宛大公国的局势极为不稳,随之爆发的立陶宛内战对波兰在当地的利益构成了威胁。冲突起因于瓦迪斯瓦夫的伯父什维特里盖拉拒绝向其兄长乔加拉效忠,并宣称政治独立,危及了波兰-立陶宛联盟。[5] 什维特里盖拉随后在沃里尼亚与波立联军作战,并建立了反波兰的联盟。[6] 1431年6月,他与条顿骑士团达成协议,该骑士团随即对波兰发动突袭并入侵波兰领土。[7] 在与条顿骑士团达成停战协议后,当瓦迪斯瓦夫登基为王时,战事又再度爆发。局势迅速转为一场外交战,波兰方面试图离间立陶宛贵族,促使他们推翻什维特里盖拉。[5]
一支由雅库布·科比兰斯基率领、约4000人的波兰部队支援了由齐格蒙特·凯斯图塔伊蒂斯和米哈伊尔·日吉曼塔伊蒂斯领导的立陶宛人;他们的联军于1435年9月1日在维尔科梅日战役中击败了什维特里盖拉及其盟友齐格蒙特·科雷布特与利沃尼亚骑士团。[8] 什维特里盖拉向东方逃亡,但最终失去大公国内鲁塞尼亚人的支持,于1438年流亡至摩尔达维亚,内战由此结束。[6] 然而,随著齐格蒙特·凯斯图塔伊蒂斯于1440年3月20日遇刺,局势再度动荡。瓦迪斯瓦夫的弟弟卡齐米日四世·亚捷隆于1440年6月29日被约纳斯·戈什陶塔斯及立陶宛领主议会推举为大公。[9][10] 此举引起波兰宫廷的不满,尤其是因为卡齐米日年幼且波兰人原本希望由一位听命于波兰的总督统治立陶宛。[10] 无论结果如何,瓦迪斯瓦夫仍根据1413年霍罗德沃联盟的条款,持续使用立陶宛至高大公的头衔直到去世。[11][12]
这场战役对于打击利沃尼亚骑士团也具有重要意义,其大团长弗朗科·克尔斯科尔夫及多名指挥官(komtur)在战役中阵亡或被俘。[5][13] 1435年12月4日的利沃尼亚联盟协定正式终结了其十字军性质,并于同年12月31日在布热希奇·库亚夫斯基签订了布热希奇·库亚夫斯基和约,条顿骑士团与利沃尼亚骑士团承诺不再干涉波兰与立陶宛的内政。[14][15] 这也标志著波兰-条顿战争的正式结束。[15] 此外,任何骑士团与教皇或神圣罗马皇帝之间的联系,都将被视为违反条约。[16] 由于年幼,瓦迪斯瓦夫无法直接参与和平谈判,谈判主要由外交官或神职人员进行。[2]
Remove ads

1439年匈牙利王阿尔布雷希特二世病死,其遗孀伊丽莎白已怀孕(隔年初生下遗腹子拉斯洛五世),但匈牙利贵族们为免王权架空且急需成年、国力强大的邻国君王来保卫匈牙利,遂在议会上选出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17岁)继任,在匈牙利称作“乌拉斯洛一世”。在匈牙利王国大元帅匈雅提的帮助下,瓦迪斯瓦夫击败“伪国王”──奥地利大公拉斯洛五世(1440年5月婴儿拉斯洛被母亲伊莉莎白直接立为匈王)的势力,并因为许诺发起反土十字军,获得教宗尤金四世的支持而结束内战(虽然伊莉莎白将儿子和匈牙利圣伊什特万皇冠带离匈牙利,使瓦迪斯瓦夫没有神圣的正规王冠可戴)。

在教宗和威尼斯出钱出船的大力资助下,1443年,瓦迪斯瓦夫和匈雅提率3万人进兵巴尔干。一开始征战顺利,逼迫鄂图曼帝国于1444年7月1签订和约,当时苏丹穆拉德二世做出很大让步后,在泰斯河畔签订了10年休战的《塞格德和约》,土耳其答应要:退还所占领的匈牙利领土,同时赔款10万金弗罗林;而瓦迪斯瓦夫也发誓10年内不越过多瑙河、不干涉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征战。但和约才刚签订,两天后瓦迪斯瓦夫就在红衣主教朱利安·塞萨里尼(教皇的亲信特使)的唆使下,抛弃对上帝的誓言、撕毁和约并跨越多瑙河(红衣主教开解国王:对异教徒发的誓言不在上帝旨意之内,上帝会原谅国王这次的违约),他的违约导致战火再起。

当1444年11月瓦尔纳战役缠斗高峰、胜负未分之时,率领右翼奋战的匈雅提派人请国王殿后指挥,切勿和土军短兵相交,但年轻好胜的瓦迪斯瓦夫反而率亲军跃入前锋,想穿越土耳其禁卫军阵线、阵斩鄂图曼苏丹穆拉德二世,结果国王却中伏坠马、直接战死,导致十字军彻底崩溃(匈雅提拼死想抢回国王的遗体,但以失败告终)。
瓦尔纳战死让他因此得到外号:“瓦尔纳的”(Warneńczyk),他的遗物被运回波兰首都克拉科夫,做成衣冠冢安葬。因瓦迪斯瓦夫三世尚未成婚,故无子嗣,他死后使匈牙利的合法继承人仅剩下了四岁的拉斯洛五世,匈牙利贵族议会遂让拉斯洛即位匈王。波兰方面则陷入了三年的空位期,之后由其弟卡齐米日四世即位。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