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石嘴山市
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地级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石嘴山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宁夏北部。市境南临银川市,西、北、东三面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乌海市、鄂尔多斯市相邻。地处银川平原北部,西依贺兰山,东临鄂尔多斯高原,中部为黄河冲积平原,黄河纵贯市境东部。石嘴山是一座新兴的煤炭工业城市,煤藏丰富,以产“太西煤”而闻名,号称“塞上煤城”,是宁夏能源重化工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市人民政府驻大武口区。
![]() | 此条目含有过多、重复或不必要的内部链接。 (2020年8月26日) |
Remove ads
历史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北击匈奴,取“河南地”,今石嘴山属北地郡富平县。西汉,石嘴山河东部分属北地郡富平县、河西部分置廉县(治今平罗县崇岗镇暖泉村)。[1]
北周时,今石嘴山属灵州,河西部分为怀远郡怀远县地,河东置历城郡建安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广润县;仁寿元年601年,改名灵武县)。先天二年(713年),置定远城(在今平罗县姚伏镇),属灵州,后升为定远县。景福二年(893年)升为警州。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将警州降为威肃军。西夏大庆元年(1036年),被改为定州(俗称田州),并设定远县。元代,今石嘴山属甘肃行中书省宁夏府路,仍置定州。
明代,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宁夏卫。永乐初年(1405年前后),筑城(今平罗县城关镇),置军马哨备。弘治六年(1493年)扩筑新城,名平虏城。弘治年间(1500年前后)今平罗县河东部分因地处长城外(称为边外地),为蒙古鄂尔多斯部牧地。嘉靖三十年(1551年),置平虏守御千户所,属陕西都司。嘉靖二十年(1541年)筑北长城后,河西北长城以北地区亦为蒙古部落所据。[2]
清顺治元年(1644年),平虏所改称“平罗所”。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蒙古鄂尔多斯部自河西移驻河东。雍正二年(1724年),升平罗所为平罗县。建县后第三年开凿了惠农、昌润两渠,招民垦种。雍正五年(1727年),析平罗县东南黄河滩地置新渠县(驻今姚伏镇附近)。雍正七年(1729年),析平罗县东北黄河滩地置宝丰县(驻今宝丰镇)。乾隆四年(1739年)发生大地震,新渠、宝丰二县城被震毁,朝廷诏令撤销两县,并入平罗县。将平罗县南部各堡划归宁夏县(今贺兰县)。今陶乐县境为蒙古鄂尔多斯部牧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黄河向西改流,将平罗县东永惠堡东部南北长18里、东西宽4里狭长地带的土地和居民甩到河东(称“五堆子地”),从而发生地界争端。乾隆五十年(1785年),经陕甘总督奏请,清廷派员前往勘定,将“五堆子地”仍归平罗县,并立碑为界。此后,河西农民陆续前往垦荒,逐渐形成沿河东岸的垦殖区。嘉庆十一年(1806年),蒙古阿拉善王爷将吉兰泰盐池献交官办,就近划归平罗县管辖。
Remove ads
民初,平罗县属甘肃省宁夏道。1929年,宁夏建省;从平罗县划出磴口县,治“旧磴口”(今阿拉善左旗巴彦木仁苏木);平罗县属黄河东岸的五堆子狭长地带设陶乐设治局,治高仁镇,辖境南起横城、北至王元地,长150公里,宽20公里。1941年4月析平罗县北部宝丰、黄渠桥、石嘴山、高庄、惠北、灵沙等8个乡置惠农县(治宝丰城)。1941年7月,河东的陶乐设治局改建陶乐县。1945年3月,在惠农县黄渠桥设“宁夏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平罗、惠农、陶乐、磴口4县。1945年5月,改名银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增领贺兰县。不久撤销,各县仍由宁夏省直辖。1949年,磴口县迁治三盛公(今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南粮台)。[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罗、惠农、陶乐3县由宁夏省直辖。1951年,石嘴山被划为惠农县的“城市地区”之一。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平罗、惠农、陶乐3县属甘肃省银川专区。
1955年底,煤炭工业部决定开发石嘴山矿区(贺兰山—桌子山煤田的15个矿区),建成贺兰山煤炭基地。国家把石嘴山矿区列为一五期间全国10个新建重点矿区之一。1960年3月,石嘴山市正式成立。[4]
1976年底,石嘴山市设立郊区(县级)(驻马家湾子),辖尾闸、燕子墩、庙台、下营子、礼和、西永固6个公社。石嘴山市辖4区3县。
1987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石嘴山市郊区,以原郊区大部恢复设立惠农县,驻马家湾。[5]原郊区所辖大武口乡划归大武口区,园艺乡的沿环村划归石嘴山区管辖。[6]石嘴山市辖3区3县。
2002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石嘴山市石炭井区,石炭井区的行政区域划归大武口区管辖,将平罗县的隆湖吊庄乡及崇岗乡的长胜、九泉、潮湖3个行政村划归大武口区管辖。大武口区面积由66平方公里扩大至1007.5平方公里。[7]市辖2区3县。
2003年7月,自治区批准,将惠农县园艺镇(面积1.3平方公里,人口4707人)划归石嘴山区。2003年11月,自治区批准,将隆湖经济开发区(面积108平方公里,人口26860人)移交石嘴山市管理。2003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石嘴山市石嘴山区和惠农县,合并设立石嘴山市惠农区;撤销陶乐县,原陶乐县月牙湖以北部分(马太沟镇、红崖子乡、高仁乡1镇2乡)划归平罗县,以南部分(月牙湖乡)划归银川市兴庆区。石嘴山市辖2区1县。
地理
石嘴山市位于黄河西岸,东、南临银川市,北、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石嘴山市东临鄂尔多斯台地,西踞银川平原北部。海拔在1090米~3475.9米之间。境内贺兰山最高峰海拔3475.9米,面积1605.7平方千米,占石嘴山市土地总面积的30.24%。地表水系由黄河干流,都思兔河、水洞沟、贺兰山山地沟谷,黄河引水排水渠系、平原低地集水湖沼组成。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黄河水渗人和山地降雨贮备,富集于山前洪积扇及平原地带;贺兰山风化浅山地带贮存少量风化裂隙水;鄂尔多斯台地地下水贮存极少。沙湖位于平罗县,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面积5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10平方公里,沙漠20平方公里,集合了水乡与大漠风光为一体,也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
石嘴山市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全年日照充足,降水量集中,蒸发强烈,空气干燥,温差较大,无霜期短。夏热而短促,春暧而多风,秋凉而短早,冬寒而漫长。年平均气温8.4℃~9.9℃。年最低平均气温-19.4℃~-23.2℃,年最高平均气温32.4℃~36.1℃。年平均降水量的地理分布较为均匀,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67.5毫米~188.8毫米。年蒸发量在1708.7~2512.6毫米,是降水量的10~14倍,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Remove ads
政治
|
|
|
|
Remove ads
此外,石嘴山市还设立以下经济管理区:国家级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
Remove ads
人口
2022年末,石嘴山市常住人口75.18万人[16],比上年末减少0.1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9.92万人,乡村人口15.26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79.7%;男性人口38.32万人,占比为51%;女性人口36.86万人,占比为49%;人口出生率为7.31‰,死亡率为8.77‰,自然增长率为-1.46‰。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751,389人[17]。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725,48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5,907人,增长3.57%,年平均增长率为0.35%。其中,男性人口为384,491人,占总人口的51.17%;女性人口为366,898人,占总人口的48.8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4.8。0-14岁的人口为115,843人,占总人口的15.42%;15-59岁的人口为508,393人,占总人口的67.66%;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27,153人,占总人口的16.92%,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91,081人,占总人口的12.12%。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585,502人,占总人口的77.9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65,887人,占总人口的22.08%。
石嘴山市有汉、回、蒙、满等24个民族。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568,238人,占75.6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83,151人,占24.37%,其中回族人口为176,176人,占23.4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10,134人,下降1.75%,占总人口比例下降4.1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36,041人,增长24.5%,占总人口比例增加4.1个百分点。其中,回族人口增加35,036人,增长24.82%,占总人口比例增加3.99个百分点。
Remove ads
交通
石嘴山市距银川河东机场100公里,60多公里的包兰铁路,74公里的 京藏高速,70公里的
109国道和90公里的
110国道纵贯南北;大平、平陶、红礼、姚汝等公路干线横穿东西;平汝线和厂矿专用铁路线,以及79条公路支线组成四通八达公(铁)路网;通车里程约1200公里,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框架。黄河航运拥有渡船39艘,浮桥2座,渡口11个,航线144公里;陶乐黄河大桥已经建设完成,成为沟通石嘴山市和银川市的又一交通要道;另有石嘴山黄河大桥沟通宁蒙两区的跨区交通要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育
- 宁夏理工学院
- 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友好城市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