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荔枝
無患子科, 荔枝屬的一種植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荔枝(学名:Litchi chinensis)又名荔支、离枝、丹荔、丽枝、贵妃香、火山荔、勒荔、荔果[1],是中国南部原产的一种果树,广泛栽培于东南亚至新几内亚等亚热带地区[2],是无患子目无患子科荔枝属的唯一物种。其果树与果实状似同科不同属的龙眼。
Remove ads
植物学特征

常绿乔木,高8~20m。茎上多分枝,灰色;小枝圆柱形,有白色小斑点和微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连叶柄长10~25 cm;小叶2~4对,对生,具柄,叶片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6~15 cm,宽2~4 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而稍偏斜,全缘、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粉绿。春季开绿白色或淡黄色小花,圆锥花序,花杂性。核果球形或卵形,果皮暗红色,有小瘤状突起。种子外被白色、肉质、多汁、甘甜的假种皮,易与核分离。种子矩圆形,褐色至黑红色,有光泽。
荔枝树的寿命很长,有树龄1,300年的荔枝树仍然有结果实的能力。[来源请求]
历史
中国的古籍中荔枝最初作“离枝”,《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隐夫薁棣,答遝离枝。”李善注引晋灼曰:“离枝,大如鸡子,皮麄,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扶南记》记:“荔枝之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其枝”,故名离枝。一般相信荔枝是源自中国南部的野生森林。《西京杂记》所载,公元前2世纪汉朝刘邦称帝时,南海尉赵佗以荔枝进奉。公元1世纪的《异物志》、3世纪的《广志》中,荔枝都是作为岭南物产登录。东汉杨孚《异物志》:
荔枝为异:多汁,味甘绝口,又小酸,所以成其味。可饱食,不可使厌。生时大如鸡子,其肤光泽。皮中食,干则焦小,则肌核不如生时奇。四月始熟也。
公元3世纪时张勃著的《吴录》有“苍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亦种之”的记载。苍梧便在今日的广西境内。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的原始森林中仍然可以找到野生的荔枝树。
晋郭义恭《广志》:
荔枝树,高五六尺,大如桂树。绿叶蓬蓬,冬夏荣茂。青花朱实,大如鸡子。核黄黑似熟莲子。实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醋者。
由此可见,荔枝在中国南部的栽种和生产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华阳国志》等史籍就记载宜宾一带早在秦汉时就盛产荔枝,《新唐书·地理志》也载宜宾土贡有荔枝煎。蔡襄的《荔枝谱》是中国最早的荔枝专著,列举了福建沿海四郡的陈紫、江绿大、方家红、游家紫等三十二个品种。据元代《王祯农书》记载,中国的荔枝在元代已经远销西夏、新罗、日本、琉球、大食等地[6]。
台湾的荔枝最早则约于1662年郑氏治台时期由汉人移民移植至台湾[7],于东港郡崁顶庄(现屏东县崁顶乡与南州乡乡界)、新竹郡香山庄(现香山)皆有规模栽种之纪录,惟于1960年代才开始发展成重要经济作物。台湾荔枝栽种1988年达到产业巅峰,栽培面积逾15,000公顷;后由于产期集中影响价格、国际竞争等因素逐渐减产,朝向精致化、品种多元化与收成期分散的方向发展。[8]
Remove ads
产地


中国大陆荔枝种植范围主要分布在北纬18度至北纬28度,北至四川南部的合江县,南至海南岛五指山一带,主产地区有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四川,另外贵州、浙江等地亦有零星分布。其中又以广东荔枝分布最广,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占全国五成以上,茂名更是全球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其他如台湾、越南、泰国等地都有荔枝出产,引入荔枝栽种的国家则有美国佛罗里达州及加利福尼亚州、澳洲的昆士兰、印度、南非、马达加斯加、以色列和墨西哥等。
保存
未经保存处理的荔枝有“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日色香味尽去”[1]的特点。荔枝的保鲜相对较为困难。传闻唐代唐玄宗为博杨贵妃一笑,从岭南把荔枝送到长安[9](蔡襄的《荔枝谱》与吴曾的《能改斋漫录》说是洛州(今重庆涪陵),宋景文《益部方物略记》则认为贵妃所食的荔枝来自嘉州(乐山),今人蔺同在《涪州文史资料选辑》肯定杨贵妃吃的是洛州荔枝),为了保存荔枝的色香味,要以快骑驿送[10]。杜牧有《过华清宫》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甫有《病橘》诗曰:“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杨贵妃外传》谈到杨贵妃在马嵬驿被赐缢死,恰好广州进贡的荔枝到,玄宗用它来祭奠贵妃。
现代一般常用的保存方法是挑选易于保存的品种,以低温高湿(摄氏二至四度,湿度90%至95%)保存。亦有配合使用气调,降低氧气比例以减慢氧化;或配合药物来杀菌防腐。亦有使用二氧化硫;有谣传称不法商贩用稀硫酸喷洒在荔枝以防腐、对人体有害云云,不符事实[11]。
新鲜的荔枝每年五月开始上市,七至八月是最当季的时节。产地附近的城市经常可以买到刚刚摘下来的新鲜荔枝。至于离产地较远的地方,便只可以买到冰冻过的。荔枝罐头也非常流行,一般是去壳去核,泡在淡糖水里。味道和新鲜度差的很远,经常用来作冷饮或甜点。亦有用淡盐水浸泡荔枝的吃法。
Remove ads
品种

![]() |
荔枝有多项品种,依其成熟先后可粗略分为极早熟、早熟、中熟、晚熟、极晚熟,其树形、果实与种子大小各不相同[12]。
因外壳四分微绿六分红,每个都有一圈绿线而名。据《广东新语》说,挂绿“爽脆如梨,浆液不见,去壳怀之,三日不变。”[13]当中增城挂绿历来都是皇帝的贡品。据闻嘉庆年间,增城人因为不堪每年纳贡之扰,把百棵挂绿砍掉。现只存一棵母树现仍存在增城荔城街挂绿园,称“西园挂绿”。西园挂绿每年仍有结果,2002年便有一颗西园挂绿荔枝,在拍卖会中创下55.5万元一颗的世界纪录。[14][15]
又名“冰糖荔”[12],特点是有桂花味,肉爽而清甜。果皮浅红色,皮上的裂片峰尖刺手,皮薄而脆;核有正常发育的大核,亦有退化的焦核。桂味中有一种叫“鸭头绿”,有墨绿色的斑片,罗岗桂味更为名品。[来源请求]
特点是肉厚,多汁,浓甜如蜜。果皮鲜红,皮薄,皮上裂片无峰尖。核小,更有退化成无核的。毕村糯米糍为名品。[来源请求]
与台湾现行栽种的“糯米糍”为同名、不同品种。[8]
四川叫铊提,结果硕大,肉厚核小。妃子笑的特点是果皮青红,个大,肉色有如白蜡,脆爽而清甜,果核小。传说当年唐明皇为搏杨贵妃一笑,千里送的荔枝就是妃子笑。[来源请求]
又名“荷包荔”,早熟、核小肉多、甜度极高,果实呈紫红色[12]。近年台湾高雄市推广粒装式玉荷包,把枝叶留在山林里作肥料。[来源请求]
中熟品种,果核大、果皮呈暗红色、果实呈心形[12]。虽然黑叶荔枝果核大,但因为其独特的荔枝味道深得顾客欢心,且香味浓郁,很多荔枝雪糕或乳酪都是使用黑叶荔枝来调味。是台中市潭子区头家里的名产之一。[来源请求]
- 三月红:又称四月荔、五月红,是最早熟的品种,种子较大、果肉较粗[12],每年5月左右就会上市。
- 怀枝:传闻古时有尚书路过岭南,把乡亲送的荔枝入怀中,故名。
- 白糖罂:又名蜂糖罂,主产于广东西南部,早熟品种,一般于5月下旬成熟。果型为歪形或短歪心形,果皮薄而鲜红,果核一般中大,也有少部份小核,肉质厚,爽脆而蜜甜。
- 白腊:又称白蜡子,原称电白白蜡,主产于广东省茂名市的电白、高州等地,因果肉色白如蜡得名,多汁清甜。早熟丰产,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熟,一般比白糖罂晚熟一周左右。白蜡品种也有著不同的品系,有电白下洞的白蜡、高州的新兴、茂南地区的大果白蜡等。
- 吉荔:新品种的台农四号“吉荔”是农业试验所凤山分所研发的新品种,由太平区农会引进试种,一般荔枝每粒重25公克,吉荔重45公克,体积也比一般大1倍,果厚、汁甜,是目前最大的荔枝。
- 仙进奉:原产自广州增城仙村,果皮平整,果香浓郁,稍带蜜香味。[16]
营养
荔枝果肉中含糖量高达20%;每一百毫升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可达70毫克,此外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磷、钙、铁等成分。[17]
毒性
《本草纲目》记载,荔枝“甘、酸,热。多食令人发虚热。”李时珍注谓:
荔枝气味纯阳,其性畏热。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或衄血也。病齿及火病人尤忌之。《开宝本草》言其性平,苏氏谓多食无伤,皆谬说也。
,认为其不宜多食荔枝。惟传统上仍有以荔枝“止烦渴、头重心躁、背膊劳闷”、“通神、益智、健气”、“治瘰疬瘤赘、赤肿疔肿、发小儿痘疮”;或以其果核磨粉、果壳煎汤作为解热消肿的药方。[18]
荔枝含有抑制人体产生葡萄糖的毒素次甘氨酸。印度北部以前每年有超过100名儿童因为空腹吃大量荔枝中毒,发生急性脑肿丧命。后来发现病因与吃荔枝有关,治疗方法是迅速按照低血糖症处理。在查明原因后,官员教导家长不要让孩子空腹吃大量荔枝,当地儿童急性脑肿病例数目大减。[19]
文学上的荔枝
荔枝常见于文学作品之中。
- 唐·杜牧《过华清宫三绝》:“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唐明皇为博杨贵妃红颜一笑,不惜劳师动众,千里送荔枝的事。
- 唐·白居易《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 苏东坡在宋哲宗绍圣年间被贬岭南,在绍圣二年第一次吃到荔枝,非常喜爱。以后多次在他诗词内提到荔枝,当中以《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最为著名。
- 宋·宋徽宗赵佶《宣和殿荔枝》:“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玉液乍凝仙掌露,绛苞初结水晶丸。酒酣国艳非朱粉,风泛天香转蕙兰。何必红尘飞一骑,芬芳数本座中看。”
- 明·徐勃《咏荔枝膜》:“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 明·文征明《新荔篇》:“常熟顾氏自闽中移荔枝数本,经岁遂活。石田使折枝验之,翠叶芃芃,然不敢信也。以示闽人,良是。因作《新荔篇》命璧同赋。”
- 贾祖璋的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被选入中国大陆初中、高中语文教材。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参阅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