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郭远

清末澎湖班兵,原籍漳州海澄,曾任澎湖天后宮董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郭遠
Remove ads

郭远台湾话Kueh Uán,1863年—1954年),又名郭廷光台湾话Kueh Tîng-kong),福建海澄人,行伍出身,光绪年间随军队戍防澎湖并定居于此,曾参与讨剿台湾后山的卑南族战役、澎湖班兵“海澄妈会”神明会发起人,日治时期曾出任保正以及澎湖天后宫铜山武圣殿的董事。[1]

事实速览 郭远, 出生 ...

生平

清治时期

大清同治二年(1863年),郭远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府海澄县,及长,与同乡壮丁相偕进入福建水师服役,出任守兵职时被遣派至澎湖戍守,表现勇敢勤敏,光绪十二年(1886年)间获时任澎湖水师协副将苏吉良肯定,赏予七品顶戴。[1]

光绪十三年(1887年),澎湖水师协升格澎湖水师镇,指挥官从“副将”改置“总兵”,澎湖水师镇首任总兵为淮军系统的吴宏洛[2]。吴宏洛同年年底奉命于妈宫港(今马公港)督造妈宫城,妈宫城兴建因当地工役不足,参与筑城的主体多是军士[3],故可推定郭远亦在筑城军士之列的可能性极高。

光绪十四年(1888年)三月,吴宏洛奉命出剿台湾府台东直隶州原住民卑南族),九月再统率澎湖的“果毅军练营”增援,郭远属“果毅军练营”,故随同吴宏洛出征吕加望部落(卑南族)。光绪十六年(1890年),吴宏洛授予郭远五品军功顶戴以为赏赐。[1][4]

日治时期

1895年(光绪廿一年、明治廿八年),清廷因甲午战争失利而签署〈马关条约〉求和,将台湾、澎湖群岛割让予日本帝国[5]郭远虽为从外地调派澎湖的清代班兵[6],并未返回故里,仍定居澎湖的妈宫东甲,并在东甲北极殿与鲍雾、蔡辖、谢东上等人,筹组南管同好组织-“俱庆堂南乐会”。此外,郭远亦热衷参与宗教庙务,身影除了活跃于东甲北极殿之外,且担任“一新社”的鸾生,与“妈宫举人”郑步蟾之子郑祖扬同时出任“录鸾生”的职务[7][8];足见郭远虽为武人,其实具备不俗的文化素养,在清朝历代班兵中可谓出类拔萃。[1]

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推行“鸦片渐禁”政策[9],在此背景之下澎湖一新社的诸位乡绅也开始透过扶鸾的手段,展开“戒烟运动”,此活动由林介仁主导[10],其他高升、王邦枢、林其昌、郭远、杨步蟾等人分别执行赏给丹水、登记戒烟者姓名、收缴烟具等任务。郭远尚被日本政府选派为保正,辅佐时任妈宫街长郑步云(又作郑馨秋,原清朝武官)[7],后获得鸦片贩售的专卖权,渐渐成为妈宫具影响力的仕绅。[1][11]

大正八年(1919年)起,澎湖天后宫老旧倾圯,地方重起改建工程。[12]郭远任澎湖天后宫董事,捐200金赞助重建经费[1],并与其他董事联名敬献“九百年寰海昭灵,溯湄屿飞升,远迩宗风崇庙祀”、“卅六岛万民敬仰,喜澎疆坐镇,帆樯阭渡沐神庥”木制楹联,今置于澎湖天后宫正殿一对石柱之上,上联年款“大正十四年岁次乙丑季春月 谨撰”,下联落款“董事:郭鹗腾、郭廷光(郭远)、萧杰、陈翀汉、徐联辉、蓝永茂仝敬献”,另有“吉祥”与“如意”方印,在2019年8月16日获中华民国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公告为“一般古物”。[13]

Thumb
澎湖天后宫“卅六岛万民敬仰”楹联,董事郭廷光等落款。
Thumb
澎湖县马公市铜山武圣殿,摄于2018年1月15日。(2020年拆除重建)

昭和七年(1932年),铜山武圣殿改建,郭远捐资20元,昭和十二年(1937年)落成之后,铜山武圣殿公推郭远为董事,再捐金200元。[1]

战后时期

民国43年(1954年),郭远辞世,享寿91岁。[1]

海澄妈会

光绪年间郭远随军戍防澎湖之后,便曾将海澄县当地的妈祖像和土地公像请来澎湖,并筹组神明会[14],即以原乡信仰为号召的“海澄神明会”,故郭远在同乡袍泽之中甚具威望。郭远筹组的“海澄妈会”,每逢妈祖生(农历三月廿三[14])皆举办聚餐联谊,妈祖神像也是在海澄妈会成员家中轮值奉请供奉。[1]

根据民国50年(1961年)1月24日的马公镇土地公告,可知马公镇马公段693号之土地与建物(今马公市民权路与仁爱路之交叉口)为“海澄妈会”成员所有,时载“海澄妈会”成员凡有八人,即陈有明、郭澄嗣、蔡淳熙、郭候、蔡再得、郭淑泽、甘尽忠和曾晋煌,应悉为漳州海澄的班兵后裔。惟今海澄妈会已消融于澎湖当地的社群当中、逐渐凋零,原同乡间的聚餐传统业已停办。[1]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