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拉伯人

閃米特人的一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拉伯人
Remove ads

阿拉伯人闪族的一个族群,主要分布在阿拉伯世界(包括亚洲和非洲)以及非洲东海岸。在伊朗土耳其也存在少数阿拉伯人,少数族裔是征服者和传教士的后裔,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以及散居国外的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一词的定义基于其种族、语言或文化背景。从政治角度来看,阿拉伯人是指任何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人。在美洲、欧洲、伊朗和土耳其都存在大量的阿拉伯少数民族。

Remove ads

名称

中古时期,人们惯称伊斯兰世界为“萨拉森”,意即东方人,等到伊斯兰教兴起后,又从十字军口中转变为指称伊斯兰教信徒。

Thumb
阿拉伯人

在伊斯兰教中所谓的蒙昧时代,只有阿拉比亚游牧民族贝都因人被称为阿拉伯人。大扩张之后倭马亚王朝建立,只有源出阿拉伯半岛、血统纯正的人才有资格自称阿拉伯人,拥有高贵的身份;而到了阿拔斯王朝,文明的融合进一步加强。阿拉伯人这个概念,逐渐包括了帝国属下所有使用阿拉伯语、信仰伊斯兰的各族人民。以上是简便的说法,民族的斗争与融合要复杂得多。很多人可以承受异族的统治,甚至皈依他们的宗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避税),但他们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语言。直到阿拔斯王朝的末期,阿拉伯语才成为整个帝国的通用语言。

历史

根据亚伯拉罕宗教传统,阿拉伯人是先知以实玛利的后裔;而一些历史学家和系谱学家则认为,他们是雅鲁布的后裔。这两种说法都无法在历史上得到证实。

历史上,“阿拉伯人”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9世纪的亚述文献中。根据大多数研究人员的理论,它在亚述语和其他几种闪米特语族中意为“沙漠中的人民”。这里提到的沙漠是指新月沃地南部的黎凡特沙漠及其延伸部分。该术语涵盖整个阿拉伯半岛,自希腊化时代以来,阿拉伯半岛就被称为“阿拉比亚”,意为阿拉伯人的土地。另一种理论认为,“阿拉伯人”是指贝都因人和城市居民,而不仅仅是部落营地。无论如何,最古老的非游牧阿拉伯王国是公元前4世纪的利海安王国和公元前2世纪的金达王国。注意到古代也门文明以农业和非游牧为主,因此将其归类为独立的闪米特文明,或给予其一个特殊的子分类,即南方的阿拉伯人。在阿拔斯王朝的思想繁荣时期,时间晚于该术语的起源,词典将阿拉伯人解释为非游牧民族,将沙漠中的人们称为贝都因人。

至今,阿拉伯历史学家仍将阿拉伯历史分为两个部分:前伊斯兰时代,即所谓的前伊斯兰时代;后伊斯兰时代,在此期间,阿拉伯人能够统治一个幅员辽阔、文化繁荣的帝国,尤其是在伍麦叶时代(无论是在大马士革还是安达卢西亚)和阿拔斯时代(尤其是第一个阿拔斯时代及其首都巴格达)。这一统治催生了丰富的文化模式,这些模式与其他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融合,阿拉伯化浪潮蔓延至多个地区,其中最显著的是新月沃土地区、尼罗河谷北部和中部地区、马格里布阿瓦士,以及非洲之角沿海地区(规模较小)。这些地区被称为阿拉伯人的家园。当代阿拉伯身份特征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

今日,阿拉伯人口数量众多,且与犹太人的纷争不断。

Remove ads

正统哈里发国

Thumb

正统哈里发国(阿拉伯语:الخلفاء الراشدون,al-Khilāfah ar-Rāšidah)是指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逝世后自632年至661年相继执掌阿拉伯伊斯兰国家政教大权的四位继承人(即哈里发),分别是阿布·伯克尔欧麦尔·本·赫塔卜奥斯曼·本·阿凡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由于正统哈里发都是通过民主选举或推举而产生的,他们的继位获得了大多数穆斯林的认可,故称这一时期为哈里发国家的“神权共和时期

阿布·巴克尔

阿布·巴克尔是最早皈依伊斯兰教的“萨哈巴”(先知穆罕默德的同伴)之一。他把女儿阿伊莎嫁给穆罕默德,并伴随穆罕默德从麦加前往麦地纳。当穆罕默德于632年去世,阿布·巴克尔被推选为穆罕默德的继承人,以及第一位哈里发。他在两年后(634年)去世。[15]

欧玛尔·宾·哈塔卜

欧玛尔·宾·哈塔卜原本是一名商人,616年皈依伊斯兰教,他的女儿哈夫莎是穆罕默德的第四任妻子。在穆罕默德领导下欧玛尔参与了众多战役,包含巴德尔之役(624年)、胡奈战役英语Battle of Hunayn(630年)等。在临死前,阿布·巴克尔指定为自己的继承者,634年欧玛尔·宾·哈塔卜成为第二任哈里发。[16]

欧玛尔在位期间,积极规划帝国的行政组织,如将帝国划分为十三个省份等。他创办伊斯兰教法学,以及“贝特马尔”(即帝国的财政部)。欧玛尔统治时期伊斯兰帝国迅速扩张,黎凡特地区、埃及、以及原萨珊帝国大部领土皆落入穆斯林的领域。[17]

奥斯曼·本·阿凡

如同欧玛尔,奥斯曼·本·阿凡原本亦是一名商人,在阿布·巴克尔的介绍下与穆罕默德见面并皈依伊斯兰教,成为最早皈依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之一英语Early Muslims。他娶了穆罕默德的两个女儿,Ruqayya与Umm Kulthum。644年欧玛尔临死前组成一个六人会议以选出下一任哈里发,最终由奥斯曼当选。[18]

与前任欧玛尔专注于帝国政治体系的整顿相比,奥斯曼更致力于推动军事扩张。穆阿维亚一世阿卜杜拉·伊本·赛耳德在他任内分别担任叙利亚、埃及总督。奥斯曼在位期间穆斯林势力逐渐深入波斯与亚美尼亚地区,并且开始征服马格里布[19]奥斯曼·本·阿凡在656年遭到刺杀,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继任为第四任哈里发。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

倭马亚哈里发国

Thumb

倭马亚王朝时代,阿拉伯帝国的对外征服达到了另一个高峰。他们的疆域最广阔之时,东至中亚印度半岛、西至伊比利亚半岛,领有整个南地中海沿岸。在蒙古帝国兴起前,没有一个帝国的疆域比倭马亚王朝广阔。

穆阿维叶一世进攻东罗马帝国的计划因东罗马人的秘密武器“希腊火”而惨败,但这位统治者创建了阿拉伯人的第一支海军哈贾杰·本·优素福在阿卜杜勒·马利克时代率领阿拉伯军队向中亚挺进,而阿拉伯人的宗教最终永远地征服了这一地区。哈贾杰·本·优素福的侄子穆罕默德·伊本·卡希姆则南下攻入印度,迅速征服了信德旁遮普地区,标志着伊斯兰教从此在印度扎根。向东被突骑施抵抗。在公元700年倭马亚王朝统治着2140万人的居民。

欧洲地区的进攻也随即展开。711年,倭马亚王朝的埃及总督穆萨·伊本·努塞尔手下的摩尔人将领塔里克·伊本·齐亚德率领穆斯林军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该海峡以塔里克本人的名字命名)进入伊比利亚半岛,不久穆萨·伊本·努塞尔本人率领更多军队赶到进而灭亡西哥特王国。两位将军攻占伊比利亚半岛三分之二的领土。但是,732年从西班牙进入法兰克王国的一支伊斯兰杂牌军在普瓦捷墨洛温王朝宫相铁锤查理击败后(在高加索地区也被可萨汗国抵抗),阿拉伯人实际上放弃了对欧洲的扩张。到750年,倭马亚王朝统治着3400万人的居民。

倭马亚王朝时代建立了伊斯兰教几座最重要的清真寺,包括耶路撒冷圆顶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以及大马士革倭马亚大寺

阿卜杜勒·马利克任哈里发时代,发行了阿拉伯人自己的第一种金币第纳尔,并在全国流通。直至今日,不少阿拉伯国家的货币名称仍然叫作“第纳尔”。

Remove ads

阿拔斯王朝

Thumb 阿拔斯王朝(阿拉伯语:العبّاسيّون)是哈里发帝国的一个王朝,也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20]。于750年取代倭马亚王朝,定都巴格达,直至1258年被旭烈兀西征所灭。阿拔斯王室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后裔。在该王朝统治时期,中世纪伊斯兰教世界达到了极盛,在哈伦·拉希德马蒙统治时期更达到了顶峰。古代中国(新唐书旧唐书)史籍称之为黑衣大食。由唐代开始,“大食”成为中国对阿拉伯的统称,“大食”来自波斯语Tay之音译,为伊朗一部族的名称,于《经行记》、《旧唐书》和《新唐书》等均有记载。由于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以黑色为家族标志,服装也是黑色为主,由此得名。[21][22]

建立

西元746年,阿拔斯的后裔萨法赫利用波斯籍释奴阿布·穆斯林呼罗珊木鹿城的力量,联合什叶派穆斯林,阿拔斯王朝吸引了非阿拉伯穆斯林,他们被倭马亚王朝视为次等阶级。于746年—749年间阿布·阿拔斯-萨法赫攻占了全部的大伊朗地区和叙利亚的大马士革,推翻了在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的倭马亚王朝主导的伊斯兰哈里发,建立了“阿拔斯家族主导的伊斯兰哈里发国”或“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旗帜多为黑色,故中国史书称该王朝为“黑衣大食”。之后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将他的部队派往中亚,在那里他的部队在怛罗斯之战中与唐朝作战。[23]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大肆捕掠奥玛亚余党,几乎杀害了全部奥玛亚家族,仅阿卜杜拉赫曼一世,哈里发希沙姆·本·阿卜杜勒-马利克之孙幸存。阿拔斯王朝后还趁机处决了阿布·穆斯林,并残酷地镇压了呼罗珊人民起义。阿卜杜拉赫曼一世退到伊比利亚半岛,后建立后奥玛亚王朝,中国称之为“白衣大食[21]

Remove ads

改革

阿拔斯王朝第二代哈里发曼苏尔执政时(754-775),王朝以伊拉克为中心,在底格里斯河畔营建了新都巴格达[24],于762年迁都至此,巴格达更接近阿拔斯王朝的支持基地--呼罗珊,此举满足了他们减少阿拉伯人在帝国中地位的需求,该城宏伟壮观、人口众多、商贸繁盛,是与当时的长安君士坦丁堡齐名的国际性大都市。

阿拔斯王朝还设立了一个新的职位,即维齐尔,行使总理的权力,其权力仅次于哈里发。地方上则将权力下放给埃米尔。相对于倭马亚王朝统治时期,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扮演了更多的仪式性角色。维齐尔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旧阿拉伯贵族的角色慢慢被波斯官僚机构所取代。[25]

阿拔斯王朝在推翻倭马亚王朝时依赖波斯人,阿布·阿巴斯的继任者曼苏尔也欢迎非阿拉伯穆斯林来到他的宫廷。虽然这有助于整合阿拉伯和波斯文化,但它疏远了他们的阿拉伯支持者,特别是在与倭马亚人的战斗中支持他们的呼罗珊阿拉伯人。阿拔斯王朝逐渐由越来越多的皈依穆斯林组成,阿拉伯人只是其中众多种族之一。[26]

Remove ads

全盛时期

阿拔斯王朝建立后最初的近100年,特别是哈伦·拉希德(786-809)和马蒙(813-833)执政时期,是阿拉伯帝国的极盛时代。在公元800年时,阿拔斯王朝统治着2860万人的居民。

公元8~9世纪时的哈伦·拉希德和马蒙时期,帝国政治较为稳定,生产力发展较快,经济和贸易繁荣,成为帝国的鼎盛时期。此间,帝国的科学文化也获得许多重要成就。在伊斯兰征服波斯后,巴格达成为学术研究中心,波斯数学家、代数之父花剌子密来到巴格达,在哈里发马蒙创立的智慧之家担任学者[27],钻研科学及数学,还翻译了一些以希腊语梵语写成的手稿。而九世纪至十三世纪,许多博学的穆斯林学者都在智慧之家。而阿拔斯王朝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就是在这个时候由阿拉伯商人传到欧洲去的[21]。在包括天文学、炼金术、数学、医学及光学等领域中,阿拉伯科学家都是科学进步的前锋。[28]

此时期阿拉伯-拜占庭战争于782年再度展开,阿拔斯多次入侵拜占庭帝国安纳托利亚。但阿拉伯帝国的极盛时代并非没有内乱,哈伦·拉希德于809年死后,哈里发阿明和得到呼罗珊支持的兄弟马蒙之间的内战分裂了帝国。这场战争以对巴格达为期两年的围攻和阿明最终于 813年的死亡而告终,之后马蒙统治了20年相对平静的时期。

833年,穆阿台绥姆掌权,他的统治标志著强大哈里发时代的终结。他用突厥雇佣兵加强了他的个人军队,并重新开始了与拜占庭帝国的战争。虽然他的舰队被风暴摧毁导致试图夺取君士坦丁堡的努力失败了,但在838年成功洗劫阿莫里乌姆,阿拔斯王朝对拜占庭的侵略持续至863年,被拜占庭击败。

没落

Thumb
905年的伊斯兰世界分裂概况。

836年穆阿台绥姆亲率突厥奴隶军团,迁都至底格里斯河上游一百公里处的萨迈拉。861年穆塔瓦基勒被长子穆恩塔西尔教唆突厥军人古拉姆杀害,阿拔斯王朝进入萨迈拉无政府时期英语Anarchy at Samarra。另一方面阿拔斯王朝的各地埃米尔行使了更大的自治权,并利用这种日益增强的权力,开始使他们的职位世袭,并独立于阿拔斯王朝的控制,仅在表面服从哈里发的宗教权力,[25]例如伊朗的塔希尔王朝萨法尔王朝。阿拔斯王朝发现他们无法再从巴格达维持一个庞大的政体。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东罗马帝国的再次崛起而造成的威胁,帝国更加依赖突厥人雇佣军古拉姆而使其逐渐取得权势。突厥将领掌握军权,任意废立甚至杀害哈里发。哈里发完全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

同时,为了维持阿拔斯家族主导的伊斯兰哈里发的运转,帝国一直不断加强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的残酷剥削,致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处于不断激化之中,人民起义、教派斗争此起彼伏。进入9世纪之后,人民起义遍及帝国全境,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有巴贝克起义津芝叛乱卡尔马特起义[29]

穆阿台迪德统治期间 (892 - 902)曾将埃及、叙利亚和呼罗珊的部分地区带回了阿拔斯王朝的控制之下,但是在其死后,帝国再次分裂。909年代,法蒂玛王朝统治者自称哈里发,法蒂玛王朝是一个什叶派教派王朝,法蒂玛王朝于 969 年进军埃及,并在开罗附近建立了首都,作为什叶派宗教和政治的堡垒,挑战阿拔斯王朝的主要政治和意识形态--逊尼派伊斯兰教,此时阿拔斯王朝已经分裂为几个总督,总督虽然承认巴格达的哈里发权威,但实际上自治,哈里发本人仅控制伊拉克和伊朗西部。

934年,由来自于里海南岸的德莱木人建立的白益王朝,在945年最终攻占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巴格达的伊斯兰哈里发之后,阿拔斯家族主导的伊斯兰哈里发此后就成为了白益王朝操纵的傀儡。白益王朝在11世纪初衰落,1055年塞尔柱土耳其从白益王朝手中夺取了控制权。[25]11世纪末塞尔柱帝国陷入内乱,12世纪初期哈里发穆格台菲在维齐尔伊本胡拜拉的帮助下摆脱塞尔柱人独立,1157年阿拔斯王朝击退塞尔柱人对巴格达的围攻。纳赛尔则在12世纪末让阿拔斯重新控制整个伊拉克地区。

灭亡

尽管阿拔斯王朝在12世纪末复兴,但是13世纪整个旧世界都受到蒙古帝国的威胁。1258年2月10日,旭烈兀西征时率领的12000大军攻陷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哈里发穆斯台绥木投降后被杀,阿拔斯王朝结束[30]

1260年时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形式上在埃及复位,但已成为埃及马木留克王朝苏丹的傀儡,权力仅限于宗教事务[31]

中国史书记载

唐代贾耽的《四夷述表》曾提及黑衣大食的兴起。[32]

公元762年—13世纪之间的500年,相当于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被称为伊斯兰黄金时代,在这段时期,伊斯兰世界的艺术家、工程师、学者、诗人、哲学家、地理学家及商人辈出,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上保留并促进了艺术、农业、经济、工业、法律、文学、航海、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各方面的发展,并在基础之上对这些方面实施改革创新。[33]

被马木路克带到开罗的阿拔斯王朝哈里发

宗教经典对阿拉伯人(游牧人)的描述

圣经

  • 在公元前2000,许多说闪语的部落从北部到达现代称为也门和西亚丁的地区,在此定居,后来形成了哈萨玛非(创世记10:26)等王国。
  • 创世纪10称许多南阿拉伯的人民为古实(10:6)和约坍(10:25)的后裔。
  • 一系列主要来自北阿拉伯的部落,被列为亚伯拉罕(易卜拉欣)从基土拉夏甲所生的后裔。(创世记25:1至18)
  • 在以扫的后裔中,创世纪36也提到一些阿拉伯种族。
  • 在雅各(叶尔弧白)时代,亚伯拉罕(易卜拉欣)的后裔中,有米甸的以实玛利(易司马仪)人,他们从事旅商队的生意。(创世记37:25,36)
  • 所罗门(素莱曼)王与外邦有广泛贸易关系,他在红海的港口以旬迦别在贸易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列王纪上9:26至28)
  • 示巴女王来见所罗门(素莱曼)。(列王纪上10:1至13)
  • 阿拉伯诸王带金银给所罗门(素莱曼)。(历代志下9:14;列王纪上10:15〕
  • 在公元前9世纪,阿拉伯人送犹大的约沙法公绵羊七千七百只、公山羊七千七百只。(历代志下17:11)
  • 非利士人和靠近古实的阿拉伯人攻击继承约沙法的约兰。他们上来攻击犹大、侵入境内、掳掠了王宫里所有的财货、和他的妻子、儿女.除了他小儿子约哈斯〔又名亚哈谢〕之外、没有留下一个儿子。(历代志下21:16,17)
  • 耶路撒冷的居民立约兰的小儿子亚哈谢接续他作王.因为跟随阿拉伯人来攻营的军兵曾杀了亚哈谢的众兄长。(历代志下22:1)
  • 在8世纪,亚撒利雅收回以拉他、仍归犹大.又重新修理。(列王纪下14:22)
  • 在希西家时代,阿拉伯北部的游牧民族是以色列人所知的。(以赛亚书13:20;21:13)
  • 在约西亚时代,阿拉伯人在旷野埋伏(经商)。(耶利米书3:2)
  • 在犹大国末了的日子里,阿拉伯人经商的角色愈加显著。(耶利米书25:23,24;以西结书27)
  • 阿拉伯人基善设法阻挠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尼希米记2:19;6:1)
  • 保罗归主之后往阿拉伯去。(加拉太书1:17)
  • 夏甲二字是指著阿拉伯的西乃山。(加拉太书4:25)这是指西乃半岛亚喀巴湾对岸东面邻近的地区。

古兰经

  • 游牧人中有人托故来向穆罕默德请假,他们中不信道者,将遭受痛苦的刑罚。(古兰经9:90)
  • 游牧的阿拉伯人是更加不信的,是更加伪信的,是更不能明白真主降示穆罕默德的法度的。(古兰经9:97)
  • 麦地那人和他们四周的游牧的阿拉伯人,不该逗留在后方,而不随穆罕默德出征;不该只顾自己的安逸,而不与穆罕默德共患难。(古兰经9:120)
  • 不信道者以为同盟军还没有撤退,如果同盟军卷土重来,他们将希望自己在沙漠中的游牧的阿拉伯人中间。(古兰经33:20)
  • 留在后方的游牧人们将说:“我们要照料我们的家产和家属,所以请你为我们求饶。”他们说的不是心里话。(古兰经48:11)
  • 穆罕默德对逗留在后方的游牧人说:“你们将被召去讨伐一群剽悍的民众,或他们归顺。如果你们服从命令,真主就以优美的报酬赏赐你们;如果你们还像以前那样规避,他就使你们受痛苦的刑罚。”(古兰经48:16)
  • 游牧人们曾说:“我们已经信道了。”他们没有信道。虽然他们已归顺了,但正信还没有入他们的心。(古兰经49:14)

认同

阿拉伯身份由多重因素塑造,如血统渊源、历史进程、语言体系、习俗规范及文化传统等[34]。其演变轨迹贯穿历史上帝国兴衰殖民统治与政治动荡的整个历程。阿拉伯社群历经挑战,但仍凭借共同的文化维系着身份认同[35]。当今,阿拉伯认同在复杂政治、社会与经济环境中持续演化,历经挑战,但作为阿拉伯世界历史文化肌理的核心元素,为全球阿拉伯社群所传承与颂扬[36]

阿拉伯人的身份认同独立于宗教认同。如今大多数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也有少数群体信奉其他宗教,主要为基督宗教英语Christianity in the Middle East,亦有德鲁兹教徒巴哈伊信徒[37][38],在伊斯兰教传播之前,也存在过阿拉伯基督教王国阿拉伯犹太部落英语Jewish tribes of Arabia。在阿拉伯世界的传统认知中,父系血统是判定民族归属部落身份的核心依据[39]

部落世系

Thumb
也门部落(含巴努卡尔布、加萨尼德、朱德哈姆和塔努赫)主要分布于阿拉伯帝国的巴勒斯坦军区英语Jund Filastin约旦军区英语Jund al-Urdunn霍姆斯军区英语Jund Hims;盖斯部落则聚居贾齐拉拜占庭边境英语Al-Awasim肯奈斯林军区英语Jund Qinnasrin
Thumb
巴努阿德南部落的后裔谱系图

阿拉伯部落广泛分布于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黎凡特埃及马格里布苏丹地区非洲之角[40][35][41]

黎凡特地区阿拉伯部落传统上分为盖斯与也门部落英语Qays and Yaman tribes。盖斯与也门部落的分野可追溯至前伊斯兰时期,是基于当时的旧有部落形成的,包括巴努卡尔布英语Banu Kalb金达英语Kinda (tribe)伽珊尼德拉赫姆等。盖斯部落主要包括巴努基拉卜英语Banu Kilab泰伊英语Tayy巴努哈尼法英语Banu Hanifa等。也门部落主要由巴努哈希姆巴努马赫祖姆英语Banu Makhzum巴努倭马亚等组成。

美索不达米亚与伊朗亦有诸多土著阿拉伯部落,其历史可追溯至7世纪伊斯兰征服波斯之前[42]。最大的伊朗阿拉伯群体胡齐斯坦阿拉伯人,含巴努卡卜英语Banu Ka'b巴尼图鲁夫英语Bani Turuf穆沙沙英语Musha'sha'iyyah部落。其他的较小群体有法尔斯卡姆塞英语Khamseh游牧民及呼罗珊阿拉伯人

在马格里布地区,历经数世纪的移民,巴努希拉尔巴努苏莱姆英语Banu Sulaym马基勒英语Maqil等部落都定居在了马格里布。巴努希拉尔部落在埃及驻留近百年,之后迁至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又经百年移居到摩洛哥[43]

根据阿拉伯传统,各支部落按象征力量、丰饶、胜利与荣誉的“阿拉伯头骨”(جماجم العرب)划分为不同支系[44][45][46][47][48]。多数阿拉伯部落源出以下几大世系[46]

  • 巴努巴克尔英语Banu Bakr:后裔分布于阿拉伯半岛与伊拉克[49]
  • 基纳纳英语Kinana:后裔遍及阿拉伯半岛、伊拉克、埃及、苏丹、巴勒斯坦、突尼斯、摩洛哥及叙利亚[50]
  • 哈瓦津英语Hawazin:后裔在阿拉伯半岛、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苏丹及伊拉克[51]
  • 巴努塔米姆英语Banu Tamim:后裔居阿拉伯半岛、伊拉克、伊朗、巴勒斯坦、阿尔及利亚及摩洛哥[52]
  • 艾兹德英语Azd:后裔分布于阿拉伯半岛、伊拉克、黎凡特及北非[53]
  • 加塔凡英语Ghatafan:后裔在阿拉伯半岛与马格里布[54]
  • 麦德哈吉英语Madhhaj:后裔居阿拉伯半岛与伊拉克[55]
  • 阿卜杜勒盖斯英语Abd al-Qays:后裔在阿拉伯半岛
  • 盖斯英语Qays:后裔在阿拉伯半岛
  • 库达阿英语Quda'a:后裔分布于阿拉伯半岛、叙利亚及北非

宗教

大多数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部分阿拉伯人信仰基督宗教

阿拉伯基督徒组成了近东阿拉伯地区总人口的6%。在黎巴嫩,基督徒比例高达40%;在叙利亚,基督徒组成了总人口的16%。在以色列建国前,巴勒斯坦的基督徒估计高达25%,但现在只有4%,这很大程度上缘于自1948年以来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的持续战争和动乱。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基督徒分别占8%与1%;在以色列国中,阿拉伯基督徒占2%。基督徒组成了约旦总人口的6%。大多数的移民至南美和北美的阿拉伯人是基督徒。许多澳大利亚的阿拉伯基督徒来自黎巴嫩、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除跟犹太人有共同祖先的巴勒斯坦基督徒外,阿拉伯基督徒所包括的范围向来有所争议,因为埃及科普特人伊拉克亚述人叙利亚阿拉姆人后裔虽然也使用阿拉伯语,但并不认为自身属于阿拉伯人,而黎巴嫩的马龙派教徒则另有认同(自认迦南人腓尼基人之后)。通常阿拉伯基督徒多指生活在阿拉伯语地区的各个基督徒群体。

遗传学

阿拉伯人在遗传学上具有多样性,这是阿拉伯人经由军事扩张,与西亚、北非原住民发生融合的结果[56][57]。在北非,来自阿拉伯半岛的遗传祖先成分的频率自西向东呈现出递增趋势,在非洲东北部也有类似规律,沿尼罗河谷苏丹南苏丹向南延伸,当地群体与阿拉伯半岛的遗传亲缘性随纬度降低而减弱[58]遗传渐变群英语Cline (biology)可追溯至阿拉伯人移民马格里布英语Arab migrations to the Maghreb的时期[58]。遗传研究表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与犹太人有着共同的遗传祖先,且亲缘关系密切[59][60][61][62][63][64][65][66]。随着伊斯兰教传播,当地人群在后世与其他宗教、语言文化相近的群体不断融合,产生许多地理距离遥远,却在遗传学上较为相似的群体,例如约旦人英语Jordanians摩洛哥人英语Moroccans也门人英语Yemenis之间,在遗传学上有趋同特点[67]

2016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阿拉伯半岛原住民是非洲起源迁徙事件之后首批形成的欧亚人群,但尽管有着同欧洲混合的遗传学迹象,他们与现代欧亚人群遗传距离仍较远[68]。古DNA分析证实,纳图夫人与其他古代及现代中东人群乃至更广泛的欧亚大陆西部的元群体(如欧洲人中南亚人英语甘吉达雷)之间存在有遗传关联[69]。一项2021年的研究发现,部分现代阿拉伯群体(如沙特阿拉伯人英语Saudi Arabians也门人英语Yemenis)的主要祖先成分源于当地的纳图夫狩猎采集者,而黎凡特地区的现代阿拉伯群体则有着相对更多的新石器时代安纳托利亚英语Anatolian hunter-gatherers成分。现代阿拉伯人还存在有新石器时代伊朗英语Iranian hunter-gatherers的遗传成分,可追溯至青铜时代的人口迁徙英语Pre-modern human migration[70]。纳图夫人群还与旧石器时代的塔福拉尔特人英语Taforalt样本存在祖先关联,塔福拉尔特人创造了马格里布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伊比利亚-毛鲁西亚文化英语Iberomaurusian[71]

2018年一项研究发现,半岛阿拉伯人在遗传学上呈现两个独立聚类:第一阿拉伯半岛聚类,含沙特人、科威特人英语Kuwaitis也门人英语Yemenis;第二阿拉伯半岛聚类,含阿曼人英语Omanis阿联酋人英语Emiratis巴林人。整体上,阿拉伯人群可划分为四个遗传层级:马格里布阿拉伯人英语Maghrebi Arabs阿尔及利亚人摩洛哥人英语Moroccans突尼西亚人利比亚人英语Libyans)与第一阿拉伯半岛聚类构成一个层级;黎凡特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黎巴嫩人叙利亚人约旦人英语Jordanians)、埃及人伊拉克人摩洛哥犹太人英语Moroccan Jews构成一个层级;东北非-岛屿群体,即苏丹人科摩罗人英语Comorians构成一个层级;海湾阿拉伯群体,即第二阿拉伯半岛聚类构成一个层级。该研究证实了阿拉伯人(尤其是阿拉伯半岛人群)存在显著的遗传异质性[56]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