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亨索伦王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霍亨索伦王朝

霍亨索伦王朝,也称霍亨索伦家族(德语:Haus Hohenzollern[注 1],为勃兰登堡-普鲁士(1415年-1918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及罗马尼亚王国(1866年-1947年)的主要统治家族。霍亨索伦家族起源于士瓦本公国境内的黑兴根附近,其始祖布尔夏德一世在11世纪初叶受封为索伦伯爵,领地在今上内卡河施瓦本山和上多瑙河之间。

事实速览 霍亨索伦王朝, 国家 ...
霍亨索伦王朝
Thumb
国家 德意志帝国 ·  罗马尼亚王国
创立11世纪初(索伦)
12世纪初(霍亨索伦)
创立者布尔夏德一世(索伦)
索伦伯爵腓特烈三世(霍亨索伦)
现任领袖德国和普鲁士: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亲王(1994–)

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
卡尔·弗里德里希亲王(2010–)

罗马尼亚:
玛格丽塔王储
末代君主德国和普鲁士:
威廉二世(1888–1918)
罗马尼亚: 米哈伊一世(1927–1930,1940–1947)
头衔索伦伯爵
勃兰登堡侯爵
普鲁士公爵
纽伦堡城堡伯爵英语Burgrave of Nuremberg
拜罗伊特侯爵英语Margrave of Bayreuth
勃兰登堡-安斯巴赫侯爵
普鲁士国王
德意志皇帝
纳沙泰尔亲王
罗马尼亚国王
地产德国、普鲁士、罗马尼亚
被推翻德国和普鲁士:
1918年德国革命
罗马尼亚:
1947年共产党夺权
分支霍亨索伦黑兴根(断绝)
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
霍亨索伦-海格尔洛赫(断绝)
罗马尼亚英语House of Romania
关闭

索伦伯爵腓特烈三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亨利六世的忠实支持者,1185年腓特烈三世与纽伦堡伯爵康拉德二世英语Conrad II of Raabs联姻,前者娶了后者的女儿索菲亚,因康拉德二世没有男性继承人。1192年康拉德二世去世后,腓特烈三世成为纽伦堡伯爵腓特烈一世,此后该家族在索伦前冠以“霍亨”(字面意为“高的,高贵的”)字样,称为霍亨索伦家族。他的两个儿子于1218年将领地重新分配:长子康拉德一世继承纽伦堡,弟弟腓特烈四世继承索伦。腓特烈四世的后裔成为了信奉天主教的施瓦本系,而康拉德一世的后裔、历代纽伦堡伯爵则改为信奉新教的弗兰肯系[2]。弗兰肯系曾统治纽伦堡城堡领地,后发展为勃兰登堡-普鲁士分支。施瓦本支系则统治霍亨索伦-黑兴根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两个侯国直至1849年,此后并入了普鲁士管辖的霍亨索伦省,且其家族成员于1866年至1947年间统治罗马尼亚王国

弗兰肯系成员于1415年成为勃兰登堡藩侯,1525年担任普鲁士公爵。自1618年起,勃兰登堡藩侯国与普鲁士公国以共主邦联形式联合统治,被统称为勃兰登堡-普鲁士。1701年,腓特烈一世在此基础上建立普鲁士王国。普鲁士在历代君主的励精图治下迅速发展,先后获得西里西亚波兰西部西普鲁士莱茵兰等地,最终领导德意志走向统一,并于1871年击败法国建立德意志帝国,霍亨索伦家族由此成为世袭德意志皇帝。然而随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1918-19年革命爆发,威廉二世被迫退位,民主制的议会国家魏玛共和国建立。二战后,罗马尼亚王室于1947年被共产党推翻,罗马尼亚建立起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德国境内,普鲁士被盟军废除,施瓦本地区的霍亨索伦省则被盟军取缔,于1952年并入了新成立的巴登-符腾堡联邦州

现今格奥尔格·腓特烈亲王为前普鲁士王室分支的现任家主,而霍亨索伦亲王卡尔·腓特烈则是原施瓦本亲王分支的现任家主。[2]

家族起源

Thumb
位于黑兴根附近的霍亨索伦城堡,在19世纪中叶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在11世纪初建造的旧堡遗址上重建
Thumb
阿尔皮尔斯巴赫修道院,由霍亨索伦家族于1095年建立

索伦(Zollern),自1218年起称为霍亨索伦(Hohenzollern),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伯国,其后期的首都是黑兴根。霍亨索伦家族以其位于施瓦本阿尔卑斯山脉霍亨索伦城堡命名其领地。霍亨索伦城堡坐落于一座高达855米的山峰霍亨索伦山上,该城堡至今仍属于该家族所有。

该王朝最早在1061年被文献记载。根据中世纪编年史家赖兴瑙的贝尔托尔德的记载,布尔夏德一世(de Zolorin)出生于1025年之前,卒于1061年。[3]1095年,伯爵阿达尔伯特(Adalbert)在黑森林地区创建了本笃会阿尔皮尔斯巴赫修道院(Alpirsbach)。

1111年,索伦家族从皇帝亨利五世处获得伯爵(德语:Graf)称号。作为施瓦本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忠实封臣,该家族得以大幅扩张其领地。腓特烈三世(约1139年 —约1200年)于1180年随红胡子腓特烈皇帝出征反对狮子亨利,并通过联姻于1192年由亨利六世皇帝授予纽伦堡城堡伯爵领。约在1185年,他迎娶了拉布斯堡英语Burg Raabs an der Thaya的索菲亚,后者是康拉德二世(纽伦堡的城堡伯爵)之女。[2] 康拉德二世去世后无子嗣,腓特烈三世以纽伦堡的城堡伯爵腓特烈一世身份获得该地。

1218年伯爵领由腓特烈的长子康拉德一世继承,从而成为霍亨索伦法兰克尼亚支系的始祖,该支系于1415年获得勃兰登堡选侯国[2]

索伦伯爵(1061–1204)

腓特烈逝世后,其子分割了家族领地:

  • 康拉德一世继承索伦伯国,并于1218年与其弟腓特烈四世交换为纽伦堡的城堡伯爵领,从而创立了霍亨索伦家族的法兰克尼亚支系。该支系成员后来发展为勃兰登堡-普鲁士支系,并皈依新教
  • 弗里德里希四世于1200年从父亲处获得纽伦堡的城堡伯爵领,并于1218年与兄长交换为索伦伯国,从而创立了霍亨索伦家族的天主教施瓦本支系。[2]

弗兰肯系

霍亨索伦-弗兰肯系始祖腓特烈三世是康拉德三世的长子,他通过继承获得拜罗伊特库尔姆巴赫,其曾孙腓特烈五世在1363年被皇帝查理四世封为帝国伯爵。

在第一阶段中,家族逐步扩展其领地,最初是在法兰克尼亚地区的小规模扩张:

在第二阶段中,家族更大规模扩张其领地,控制了勃兰登堡普鲁士地区

这些扩张最终使法兰克尼亚霍亨索伦家族从一个德意志地方诸侯家族,转变为欧洲最重要的家族之一。自1701年1月8日起,勃兰登堡选帝侯头衔与在普鲁士的国王头衔合并,自1772年9月13日起改为普鲁士的国王。

纽伦堡城堡伯爵(1192-1427)

Thumb
Thumb
纽伦堡、安斯巴赫、库尔姆巴赫和拜罗伊特地区

1398年1月21日,腓特烈五世去世,其领地被其两子分割:

1420年6月11日约翰三世/一世去世后,勃兰登堡-安斯巴赫与库尔姆巴赫短暂统一于腓特烈六世/一世/一世名下。他自1398年起统治安斯巴赫,自1420年起统治库尔姆巴赫,自1411年起担任勃兰登堡摄政,后加冕为选帝侯与藩侯(即腓特烈一世)。1440年9月21日去世后,其领地由诸子继承:

1427年,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一世将纽伦堡城堡与其作为纽伦堡伯的权利售予纽伦堡帝国自由市。安斯巴赫与库尔姆巴赫两地则仍属霍亨索伦家族,原为纽伦堡伯领之一部分。

Thumb
Thumb
纽伦堡伯领(Burggraftschaft Nüremburg)与红色部分的帝国自由市纽伦堡

勃兰登堡-安斯巴赫藩侯(1398-1791)

Thumb

1791年12月2日,克里斯蒂安二世·腓特烈将其藩侯国主权让渡予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

Thumb
Thumb
原纽伦堡伯领演变为安斯巴赫藩侯国与拜罗伊特藩侯国,红色部分为纽伦堡帝国自由市

勃兰登堡-库尔姆巴赫-拜罗伊特藩侯(1398-1604-1791)

Thumb

1604年后改称勃兰登堡-拜罗伊特藩侯。

1791年12月2日,卡尔·亚历山大将其藩侯国主权让渡予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

耶格恩多夫公爵(1523-1622)

Thumb

耶格恩多夫(Jägerndorf,今捷克克尔诺夫)公国于1523年由霍亨索伦家族购得。

1622年,该公国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查封。

勃兰登堡-普鲁士系

勃兰登堡-普鲁士系源自法兰克尼亚系。1415年,腓特烈五世的幼子腓特烈六世成为勃兰登堡选帝侯,称为选帝侯腓特烈一世。1473年,其第三子阿尔布雷希特·阿喀琉斯为选帝侯时立下规约:勃兰登堡选帝侯称号属于直系继承,非长子也有继承权,领地不得分割。据此,其长子约翰·西塞罗成为选帝侯。因此勃兰登堡的霍亨索伦家族(选帝侯系)在1618年通过继承得到普鲁士公国统治权。自16世纪起,该支系皈依新教加尔文宗,并通过联姻与购地扩大领土。

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统治时期(1640年-1688年),勃兰登堡-普鲁士日趋强盛,1701年,普鲁士公国升为王国,为避免哈布斯堡领有的波西米亚国王头衔,腓特烈一世在哥尼斯堡加冕,称“在普鲁士的国王”(König in Preußen)。在腓特烈大帝时期,普鲁士通过对奥地利的战争,得到了西里西亚地区;后通过多次瓜分波兰,获得了大片的疆土,跻身欧洲列强之列,遂于1772年改称“普鲁士的国王”(König von Preußen)。

霍亨索伦家族统治下的普鲁士成功领导了德意志统一运动,对外击败了丹麦、奥地利和法国。1871年,普鲁士国王的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建立德意志帝国,霍亨索伦家族因而获得德意志皇帝头衔。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后,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被推翻。

勃兰登堡藩侯(1415-1619)

Thumb
腓特烈六世于1415年成为勃兰登堡藩侯
Thumb
Thumb

1411年,富裕但领土较小的纽伦堡伯爵腓特烈六世被任命为勃兰登堡的总督,以恢复该地的秩序与稳定。在1415年的康斯坦茨大公会议上,国王西吉斯蒙德册封他为勃兰登堡的选帝侯与藩侯,称腓特烈一世。1417年,腓特烈选侯以40万匈牙利金币的价格从皇帝西吉斯蒙德手中购买了勃兰登堡的主权。

更多信息 肖像, 姓名 ...
肖像 姓名 家族地位 在位时间 出生 逝世 配偶
Thumb 腓特烈一世 亦为纽伦堡伯腓特烈六世 1415年-1440年 1371年 1440年 巴伐利亚的伊丽莎白
Thumb 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一世之子 1440年-1471年 1413年 1471年 萨克森的凯瑟琳
阿尔布雷希特三世 腓特烈二世之弟 1471年-1486年 1414年 1486年 巴登的玛格丽特
萨克森的安娜
Thumb 约翰·西塞罗 阿尔布雷希特三世之子 1486年-1499年 1455年 1499年 图林根的玛格丽特
Thumb 约阿希姆一世 约翰·西塞罗之子 1499年-1535年 1484年 1535年 丹麦的伊丽莎白
Thumb 约阿希姆二世 约阿希姆一世之子 1535年-1571年 1505年 1571年 萨克森的玛格达莱娜
波兰的海德薇
Thumb 约翰·格奥尔格 约阿希姆二世之子 1571年-1598年 1525年 1598年 莱格尼察的索菲
安斯巴赫的萨宾娜
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的伊丽莎白
Thumb 约阿希姆·腓特烈 约翰·格奥尔格之子 1598年-1608年 1546年 1608年 勃兰登堡-屈斯特林的卡塔琳娜
普鲁士的埃莉诺尔
Thumb 约翰·西吉斯蒙德 约阿希姆·腓特烈之子
自1618年起兼为普鲁士公爵,勃兰登堡-普鲁士共主
1608年-1619年 1572年 1619年 普鲁士的安娜
关闭

勃兰登堡-屈斯特林藩侯(1535-1571)

Thumb

短命的勃兰登堡-屈斯特林藩侯国是霍亨索伦家族设立的次子继承领地(secundogeniture)。

  • 1535年-1571年:“贤者”约翰,勃兰登堡-屈斯特林藩侯(约阿希姆一世之子)。他无嗣而终。1571年,该藩侯国并入勃兰登堡选侯领地。

勃兰登堡-施韦特藩侯(1688-1788)

Thumb

尽管自1688年起被承认为霍亨索伦家族的一个支系,勃兰登堡-施韦特藩侯国始终隶属于选侯统治之下,且从未成为独立的诸侯国。

  • 1688年-1711年:腓力·威廉,普鲁士亲王,勃兰登堡-施韦特藩侯(腓特烈·威廉之子)
  • 1731年-1771年:腓特烈·威廉,普鲁士亲王,勃兰登堡-施韦特藩侯(腓力·威廉之子)
  • 1771年-1788年:腓特烈·亨利,普鲁士亲王,勃兰登堡-施韦特藩侯(腓特烈·威廉之弟)

普鲁士公爵(1525-1701)

Thumb
Thumb
勃兰登堡-普鲁士的扩张(1600年-1795年)

1525年,普鲁士公国作为波兰国王的封地建立。普鲁士的阿尔布雷希特被选举为最后一任条顿骑士团团长,也是普鲁士的第一任公爵。他出自霍亨索伦家族的安斯巴赫支系。该公国将新教定为官方国教

更多信息 称呼, 生平 ...
称呼
生平
统治始
统治终
注释
王朝
肖像
阿尔布雷希特
(1490-07-08)1490年7月8日 – 1568年3月20日(1568岁—03—20)(77岁) 1525年4月10日 1568年3月20日 条顿骑士团大团长,授予普鲁士公爵头衔 霍亨索伦 Thumb
阿尔布雷希特·腓特烈
(1553-05-07)1553年5月7日 – 1618年8月28日(1618岁—08—28)(65岁) 1568年3月20日 1618年8月28日 阿尔布雷希特之子 霍亨索伦 Thumb
约翰·西吉斯蒙德
(1572-11-08)1572年11月8日 – 1619年12月23日(1619岁—12—23)(47岁) 1618年8月28日 1619年12月23日 阿尔布雷希特·腓特烈堂兄弟,勃兰登堡选帝侯 霍亨索伦 Thumb
格奥尔格·威廉
(1595-11-13)1595年11月13日 – 1640年12月1日(1640岁—12—01)(45岁) 1619年12月23日 1640年12月1日 约翰·西吉斯蒙德之子,勃兰登堡选帝侯 霍亨索伦 Thumb
腓特烈·威廉
  • 大选侯
(1620-02-16)1620年2月16日 – 1688年4月29日(1688岁—04—29)(68岁) 1640年12月1日 1688年4月29日 格奥尔格·威廉之子,勃兰登堡选帝侯 霍亨索伦 Thumb
腓特烈一世
(1657-07-11)1657年7月11日 – 1713年2月25日(1713岁—02—25)(55岁) 1688年4月29日 1701年1月18日 腓特烈·威廉之子,勃兰登堡选帝侯 霍亨索伦 Thumb
关闭

自1701年起,“普鲁士公爵”称号并入“普鲁士国王”称号中。

普鲁士国王(1701-1918)

在普鲁士的国王(1701-1772)

Thumb
Thumb
1701年1月,腓特烈一世柯尼斯堡加冕为王

1701年,普鲁士公国虽未被波兰国王正式升格为王国,却经神圣罗马皇帝认可获得“普鲁士国王”的头衔。自此普鲁士公爵与勃兰登堡选侯头衔均与普鲁士国王称号一同继承。

由于部分普鲁士领土仍为波兰王国的藩属,因此腓特烈一世仅称“在普鲁士的国王”(König in Preußen),而非“普鲁士的国王”(König von Preußen)。在勃兰登堡和帝国其他霍亨索伦领地中,他依旧为选侯,名义上仍受神圣罗马皇帝管辖。然而至此时哈布斯堡皇帝对帝国内诸侯的控制已大多名存实亡。

勃兰登堡与普鲁士虽法律上属共主邦联,但实质上两者逐渐视为一体。国王在帝国内仍为勃兰登堡藩侯,直至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在君主专制时代,许多君主都力图模仿路易十四凡尔赛宫的奢华统治。

1772年,普鲁士公国正式升格为王国。

更多信息 称呼, 生平 ...
称呼
生平
统治始
统治终
注释
王朝
肖像
腓特烈一世
(1657-07-11)1657年7月11日 – 1713年2月25日(1713岁—02—25)(55岁) 1701年1月18日 1713年2月25日 腓特烈·威廉之子 霍亨索伦 Thumb
腓特烈·威廉一世
  • 士兵王
(1688-08-14)1688年8月14日 – 1740年5月31日(1740岁—05—31)(51岁) 1713年2月25日 1740年5月31日 腓特烈一世之子 霍亨索伦 Thumb
腓特烈二世
  • 大帝
(1712-01-24)1712年1月24日 – 1786年8月17日(1786岁—08—17)(74岁) 1740年5月31日 1786年8月17日 腓特烈·威廉一世之子 霍亨索伦 Thumb
关闭

普鲁士的国王(1701-1772)

Thumb
普鲁士的扩张(1807年-1871年)

腓特烈·威廉一世的继承人腓特烈二世通过西里西亚战争获得西里西亚,使普鲁士成为一个欧洲列强。这位国王深受法兰西文化影响,偏好使用法语。

1772年在第一次瓜分波兰中,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吞并了邻近的王室普鲁士,即波兰的波美拉尼亚(今格但斯克波美拉尼亚或波美雷利亚)、马尔堡省海乌姆诺省以及瓦尔米亚主教区,从而连接了其位于普鲁士的东、西领土,并截断了波兰与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瓦尔米亚被纳入旧普鲁士公爵领内,并于1772年1月31日通过行政命令更名为“东普鲁士”。而维斯瓦河以西的原波兰波美拉尼亚(包括马尔堡库尔姆)则于1773年组成西普鲁士省,省会设在马林韦尔德(Marienwerder)。

波兰议会于1772年9月30日批准割让此地,随后腓特烈正式称号改为“普鲁士的国王”。自此普鲁士公爵与勃兰登堡选侯的头衔恒与普鲁士的国王头衔一同持有。

1871年,普鲁士王国成为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的核心成员,其国王亦成为德意志皇帝

更多信息 称呼, 生平 ...
称呼
生平
统治始
统治终
注释
王朝
肖像
腓特烈二世
  • 大帝
(1712-01-24)1712年1月24日 – 1786年8月17日(1786岁—08—17)(74岁) 1740年5月31日 1786年8月17日 腓特烈·威廉一世之子 霍亨索伦 Thumb
腓特烈·威廉二世
(1744-09-25)1744年9月25日 – 1797年11月16日(1797岁—11—16)(53岁) 1786年8月17日 1797年11月16日 腓特烈二世之侄 霍亨索伦 Thumb
腓特烈·威廉三世
(1770-07-03)1770年7月3日 – 1840年6月7日(1840岁—06—07)(69岁) 1797年11月16日 1840年6月7日 腓特烈·威廉二世之子 霍亨索伦 Thumb
腓特烈·威廉四世
(1795-10-15)1795年10月15日 – 1861年1月2日(1861岁—01—02)(65岁) 1840年6月7日 1861年1月2日 腓特烈·威廉三世之子,埃尔福特联盟主席(1849-1850) 霍亨索伦 Thumb
威廉一世
(1797-03-22)1797年3月22日 – 1888年3月9日(1888岁—03—09)(90岁) 1861年1月2日 1888年3月9日 腓特烈·威廉四世之弟弟,腓特烈·威廉三世之次子。
兼任北德意志邦联主席 (1867–1871)
德意志皇帝 (由1871-1888)
霍亨索伦 Thumb
腓特烈三世
(1831-10-18)1831年10月18日 – 1888年6月15日(1888岁—06—15)(56岁) 1888年3月9日 1888年6月15日 威廉一世之子,兼任德意志皇帝
唯一普鲁士君主在位少于一年
霍亨索伦 Thumb
威廉二世
(1859-01-27)1859年1月27日 – 1941年6月4日(1941岁—06—04)(82岁) 1888年6月15日 1918年11月28日
(逊位)
[6]
腓特烈三世之子,兼任德意志皇帝
末代普鲁士国王及末代德意志皇帝
霍亨索伦 Thumb
关闭

德意志皇帝(1871-1918)

Thumb
Thumb
1871年-1918年间德意志帝国内的普鲁士

1871年,德意志帝国正式建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登上新设立的帝国皇位,从此“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公爵”与“勃兰登堡选侯”等头衔恒与“德意志皇帝”这一称号绑定。时任普鲁士宰相奥托·冯·俾斯麦劝说威廉采用“德意志皇帝”(Deutscher Kaiser)这一称号,而非“德国皇帝”(Kaiser von Deutschland)[注 2],以示该皇位为诸侯之首(primus inter pares),而非主宰所有德意志邦国。

威廉二世意图建设一支强大的德意志帝国海军以抗衡英国皇家海军。随着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于1914年6月28日遇刺,欧洲列强间的联盟体系被激活,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结束后德意志帝国、沙皇俄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相继瓦解。1918年德国爆发革命,帝国被魏玛共和国取代。皇帝威廉二世与皇储威廉签署退位声明,霍亨索伦王朝的统治宣告终结。

宗教政策

Thumb
作为“普鲁士诸省福音会最高总督”的威廉二世皇帝和皇后奥古斯塔·维多利亚拜谒位于耶路撒冷路德会救赎主堂(1898年10月31日

该国的官方宗教体制为“信仰双轨制”。选侯约翰·西吉斯蒙德Johann Sigismund)的最重要举措之一是自路德宗改宗为加尔文宗。此前,他已在波兰国王的压力下,在普鲁士公国境内实行了天主教徒与新教徒的权利平等。

约翰·西吉斯蒙德或许是在1606年访问海德堡时受到加尔文宗影响,但直到1613年12月25日,他才正式按加尔文礼仪领受圣餐。然而,其在勃兰登堡的大多数臣民,包括其妻子普鲁士的安娜Anna von Preußen)在内,仍坚定地信奉路德宗。1614年2月,选侯与其加尔文派廷臣制定计划,欲依教随君定(Cuius regio, eius religio)原则将全体臣民转为加尔文宗,引发强烈抗议,其妻也公开支持路德派。安娜本人亦带来了普鲁士公国的继承权,成为勃兰登堡-普鲁士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

在巨大压力下,约翰·西吉斯蒙德于1615年放弃强制改宗政策,改为容许臣民依良心自由选择信仰——路德宗或加尔文宗。自此,勃兰登堡-普鲁士成为一个双信仰制国家,而霍亨索伦王室则保持加尔文宗信仰。 [7]这一制度一直持续至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时期。该君主致力于统一新教教会,以实现礼仪、组织架构与建筑风格的标准化。他的长期目标是将普鲁士所有新教教会置于王权之下。

路德宗与加尔文宗于1817年合并为“普鲁士福音教会”(Evangelische Kirche in Preußen),这一过程伴随着大规模反对运动。国王空前激进的教会整合政策成为普鲁士历史上的重大转折。通过数次敕令,普鲁士联合教会宣告成立,集合了大多数路德宗信徒与少数改革宗信徒。其主要影响是普鲁士政府自此全面掌控教会事务,国王本人被尊为最高主教。 [8]

1918年后的继承

Thumb
霍亨索伦普鲁士支系家主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与其妻子
Thumb
2018年在比辛根霍亨索伦城堡拍摄的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亲王

1926年6月,关于不补偿征收德国前统治王室财产的公投失败,霍亨索伦家族的经济状况由此大为改善。国家与家族达成的和解协议将采琪莲霍夫宫划归国家所有,但保留了王储威廉及其妻的居住权。家族还保有位于柏林的蒙比茹宫西里西亚奥莱希尼察宫赖因斯贝格宫施韦特宫以及其他一些不动产直至1945年。

自德国废除君主制以来,根据1949年施行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霍亨索伦家族不再享有任何帝国或王室特权的法定承认,该法明确保障共和体制。苏占区东德共产党政府对所有大地主和工业家实施征收,霍亨索伦家族几乎失去全部资产,仅在西德保留少量公司股份及霍亨索伦城堡。而其在西里西亚的财产被波兰政府没收,荷兰政府也接管了原皇帝流亡地多恩宫

然而在德国统一之后,家族得以依法要求归还动产,例如艺术收藏与旧王宫的内部陈设。目前关于部分财产返还或赔偿的谈判仍未最终达成。昔日德国皇室的住所柏林宫,于2020年完成重建。柏林宫及其中的洪堡论坛位于柏林市中心。

继承顺序如下:

Thumb
Thumb
Thumb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作为普鲁士亲王的徽章
(常见版本省略中央霍亨索伦盾徽,仅保留“FR”)
更多信息 姓名, 名义统治期 ...
姓名 名义统治期 与前任的关系
威廉二世 1918年–1941年 退位后自称王位觊觎者
王储威廉 1941年–1951年 其子
路易·斐迪南 1951年–1994年 其子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 1994年- 路易·斐迪南之孙
卡尔·弗里德里希亲王 其子(推定继承人
关闭

该家族家主拥有名义上的普鲁士国王与德意志皇帝称号,并历史上主张对奥兰治亲王头衔拥有权利,该支系成员以“普鲁士亲王”自称。

现任霍亨索伦普鲁士支系家主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亲王于2011年8月27日迎娶伊森堡的索菲公主。2013年1月20日,索菲在不来梅诞下双胞胎儿子卡尔·弗里德里希·弗朗茨·亚历山大与路易·斐迪南·克里斯蒂安·阿尔布雷希特,年长者卡尔·弗里德里希为推定继承人[9]

施瓦本系

霍亨索伦-施瓦本系于16世纪在德意志西南部声势颇盛。1535年,伯爵卡尔一世获奥地利伯爵领地锡格马林根费林根施塔特,1552年统辖凡尔施泰因。卡尔一世死后,1576年其二子分割领地,又形成霍亨索伦-黑兴根系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系;1623年,两系都被列为帝国诸侯等级。

1849年两系均臣服于普鲁士。1869年霍亨索伦-黑兴根系断嗣。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系的卡尔·安东,获霍亨索伦亲王称号。其长子利奥波德1870年成为西班牙王位候选人,利奥波德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问题是普法战争的近因之一。次子卡尔在1866年起先后为罗马尼亚亲王、国王,称卡罗尔一世,直至1914年去世。其侄斐迪南及其后裔统治罗马尼亚直至1947年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

霍亨索伦-黑兴根(1576–1849)

霍亨索伦-黑兴根伯爵(1576-1623)

霍亨索伦-黑兴根亲王(1623-1849)

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1576–1849)

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伯爵(1576-1623)

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亲王(1623-1849)

1850年后的继承

1850年后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被普鲁士管辖,亲王仅为名义上的头衔。1866年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的卡罗尔亲王被选为罗马尼亚联合公国的亲王,并于1881年加冕为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一世。

卡罗尔的哥哥利奥波德一世曾在1870年被提议为西班牙国王候选人,此前伊莎贝尔二世于1868年因政变而流亡。尽管俾斯麦鼓励他接受这一王位,但在法国的反对下,利奥波德最终婉拒。然而俾斯麦修改并公开发布了法德两国讨论这一问题的埃姆斯电报,借此制造一个“战争借口”,刺激法国首先对普鲁士宣战,法国最终在普法战争中被俾斯麦领导下的德国击败。

目前锡格马林根支系(霍亨索伦家族施瓦本分支中唯一现存的分支)的家主是卡尔·腓特烈一世,其尊称为“霍亨索伦亲王殿下”,他的官方居所为锡格马林根城堡

霍亨索伦-海格尔洛赫伯爵(1576–1634和1681–1767)

  • 克里斯托夫(Christof von Hohenzollern-Haigerloch,1576年-1592年)
  • 约翰·克里斯托夫(Johann Christoph von Hohenzollern-Haigerloch,1592年-1620年)
  • 卡尔(Karl von Hohenzollern-Haigerloch,1620年-1634年)

1634年霍亨索伦-海格尔洛赫绝嗣,由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继承爵位。

1681年二次分封如下:

  • 弗朗茨·安东(Franz Anton,1681年-1702年)
  • 斐迪南·利奥波德·安东(Ferdinand Leopold Anton,1702年-1750年)
  • 弗朗茨·安东·克里斯托夫(Franz Anton Christoph,1750年-1767年)

罗马尼亚国王(1866-1947)

Thumb
Thumb
卡罗尔一世布加勒斯特加冕
Thumb
20世纪罗马尼亚领土的演变

罗马尼亚联合公国于1862年建立,此前作为奥斯曼帝国附庸的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于1859年合并,并由亚历山德鲁·约安·库扎亲王(Domnitor)身份统治,形成联合统治。1866年,库扎被罗马尼亚议会罢黜。

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的卡尔亲王于1866年被邀请成为罗马尼亚亲王。1881年,他加冕为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一世。卡罗尔一世的独生女早逝,于是其兄利奥波德的次子斐迪南亲王继承王位,于1914年成为国王。其后裔改宗东正教后继续统治,直至1947年君主制被废止。

更多信息 肖像, 姓名 ...
肖像 姓名
王朝地位 在位时间 出生 逝世 婚姻
Thumb 卡罗尔一世 霍亨索伦的卡尔·安东亲王之子
1881年前为亲王
1866年-1914年 1839年 1914年 维德的伊莉莎白
Thumb 斐迪南一世 卡罗尔一世的侄子 1914年-1927年 1865年 1927年 爱丁堡的玛丽
Thumb 米哈伊一世
第一次在位
斐迪南一世的孙子 1927年-1930年(摄政) 1921年 2017年 波旁-帕尔马的安娜
Thumb 卡罗尔二世 斐迪南一世之子 1930年-1940年 1893年 1953年 齐齐·兰布里诺
希腊和丹麦的埃列娜
玛格达·卢佩斯库
Thumb 米哈伊一世
第二次在位
卡罗尔二世之子 1940年-1947年 1921年 2017年 波旁-帕尔马的安娜
关闭

1947年后的继承

1947年,国王米哈伊一世退位,国家改制为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米哈伊本人并未继续主张王位,但他在流亡半个世纪后作为私人公民受邀回国,并得以使用若干王室财产。然而他的王位继承权并未获得后共产党时代的罗马尼亚政府承认。

2011年5月10日,米哈伊一世宣布与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家族断绝王室与血统上的联系。[10]米哈伊一世于2017年去世后, 米哈伊一世的长女、玛格丽塔公主,以及卡罗尔二世长孙、保罗王子,均自称罗马尼亚王室家族首领。[11]

地图

文中提到的重要分封地点,在1937年12月31日边界的德意志国中,分别表示 法兰克尼亚系, 勃兰登堡系, 施瓦本系

居所

普鲁士支系的宫殿

法兰克尼亚支系的宫殿

施瓦本支系的宫殿

纹章

对于王子(非长子)而言,在纹章中若做区分,霍亨索伦家族常使用不同颜色的边框或边框组合: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