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过敏性鼻炎

人類疾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過敏性鼻炎
Remove ads

过敏性鼻炎(英语: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变应性鼻炎鼻敏感[6],是当人体免疫系统接触空气中特定过敏原后,由免疫球蛋白E(IgE)引发的鼻腔黏膜发炎反应。典型症状包括阵发性喷嚏、流鼻水、鼻塞与鼻子发痒,常伴随眼睛红痒、流泪等不适。此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睡眠品质、工作效率与学习专注力,也常与哮喘异位性皮肤炎等其他过敏性疾病共同出现,形成所谓的“过敏三联症”理论。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因症状在花粉浓度高的季节出现,俗称“花粉症”;而在英语中,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常被称为“干草热”(hay fever)或“枯草热”。此名称源于历史误解,过去人们误以为症状是由闻到新鲜干草所引起,且此疾病实际上并不导致发热

事实速览 过敏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 症状 ...

过敏性鼻炎的病因涉及遗传与环境因素,其病理生理学核心为Th2细胞驱动的第I型过敏反应。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与过敏原测试,治疗策略则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如鼻用类固醇和抗组织胺药)以及可能改变疾病进程的过敏原免疫疗法。此疾病影响全球数亿人口,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议题。

Remove ads

定义与分类

过敏性鼻炎是指具有过敏体质的个体接触空气中致敏原(或称过敏原)后,由IgE抗体引发的鼻腔黏膜变应性疾病。其核心特征是鼻腔黏膜的第I型过敏反应[7] 传统上,根据症状发作的时间模式,可分为以下两类:

  •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症状在特定季节出现,通常与户外过敏原如花粉浓度升高有关。由花粉引起的俗称花粉症(pollinosis)。
  • 常年性过敏性鼻炎(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症状全年持续或反复发作,主要由室内过敏原引起,如尘螨、动物皮屑、霉菌等。[3]

然而,许多患者同时具有季节性与常年性特征。因此,根据2001年发布并后续更新的“过敏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ARIA)指引,临床上更建议采用以下基于症状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的分类方式,这种分类更能有效指导治疗决策:[8][5]

依持续时间分类:

  • 间歇性:症状每周出现少于4天,连续出现少于4周。
  • 持续性:症状每周出现超过4天,连续出现超过4周。

依严重程度分类(根据对生活品质的影响):

  • 轻度:症状不影响睡眠、日常活动、休闲娱乐、运动、工作或学习。
  • 中至重度:症状对上述一项或多项造成明显困扰。
Remove ads

症状与体征

过敏性鼻炎的症状通常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可分为鼻部与非鼻部症状。[1]

鼻部典型症状包括:[1]

  • 打喷嚏:通常是阵发性、连续性的喷嚏,尤其在早晨或接触过敏原时更为明显。
  • 流鼻水:流出大量清澈如水的鼻涕,有时伴随鼻涕倒流,引起喉咙异物感或咳嗽。
  • 鼻塞:因鼻黏膜血管扩张与组织水肿导致,是晚期反应的主要表现,常在夜间加重,严重影响睡眠。
  • 鼻子痒:鼻腔内部常有难以忍受的搔痒感。
Thumb
过敏性黑眼圈英语allergic shiner,可见眼眶周围因静脉回流受阻而出现暗沉。
Thumb
因鼻痒而频繁用手掌向上搓揉鼻子,此动作称为“过敏性敬礼英语allergic salute”。长期下来可能在鼻梁上形成一道横向皱褶。

非鼻部症状则包括:

  • 眼部症状:约50-70%的患者会伴随过敏性结膜炎,表现为眼睛痒、红肿、流泪、灼热感。眼眶周围因静脉回流受阻可能出现暗沉,称为“过敏性黑眼圈英语allergic shiner”。[2]
  • 喉部与耳部症状:上颚或喉咙发痒、异物感、频繁清喉咙、干咳。因咽鼓管功能障碍可能引起耳闷、耳鸣或听力下降。[4]
  • 其他:部分患者可能感到疲倦、头痛、嗅觉减退。儿童可能因鼻痒而频繁用手掌向上搓揉鼻子,长期下来可能在鼻梁上形成一道横向皱褶,称为“过敏性敬礼英语allergic salute”与“横向鼻折痕”(transverse nasal crease)。[3]

体格检查时,医生透过前鼻镜或鼻内视镜可观察到典型的鼻腔体征,如下鼻甲黏膜呈现苍白、水肿的状态,有时带有淡蓝色或紫色色泽。鼻腔内可见清澈水样分泌物。后咽壁可能因长期的鼻涕倒流刺激,导致淋巴组织增生,呈现“鹅卵石样”(cobblestoning)外观。[3]

Remove ads

病理生理学

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核心是IgE介导的第I型过敏反应,此过程涉及多种细胞与发炎介质,可分为早期反应与晚期反应。[9]

过敏反应分期

早期反应发生于接触过敏原后的数分钟内。当过敏原(如花粉、尘螨蛋白)首次进入鼻腔,会被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细胞)捕获、处理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CD4+ T细胞)。在Th2细胞激素(如IL-4)的诱导下,T细胞分化为过敏原特异性的Th2细胞。Th2细胞释放IL-4与IL-13,刺激B细胞进行抗体类别转换,大量生成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这些IgE抗体会与鼻黏膜下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球表面的高亲和力IgE受体英语FCER1(FcεRI)结合,使这些细胞进入“致敏”状态。当身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会与致敏细胞表面的IgE抗体发生交联,迅速触发细胞脱颗粒,释放出多种预先合成及新合成的发炎介质,包括:[5][10]

  • 组织胺:作用于H1受体,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喷嚏和搔痒;作用于血管导致通透性增加(流鼻水)和血管扩张(鼻塞)。
  • 白三烯(如C4)与前列腺素(如D2):是强效的血管扩张剂,会导致更持久的鼻塞。
  • 蛋白酶(如胰蛋白酶):可活化其他发炎路径。

晚期反应发生于接触过敏原后约4至6小时,可持续24小时或更久。早期反应中释放的细胞激素与趋化因子(如嗜酸性趋化因子英语EotaxinRANTES英语CCL5)会从血液中招募大量发炎细胞浸润至鼻黏膜,包括嗜酸性球嗜中性球、Th2淋巴细胞与单核球。这些细胞被活化后,会释放更多样的发炎物质,如嗜酸性球阳离子蛋白英语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主要碱性蛋白等,这些物质对上皮细胞具有毒性,会加剧组织损伤与发炎反应。晚期反应的临床表现以持续且严重的鼻塞为主。[5]

Remove ads

过敏原的作用

过敏原不仅是免疫反应的触发者,其本身的生物活性也对疾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许多常见过敏原(特别是尘螨和部分霉菌)具有蛋白酶活性,能直接破坏鼻腔上皮屏障的完整性。例如,室内最常见的过敏原尘螨,其排泄物中的半胱氨酸蛋白酶(Der p 1)能直接分解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蛋白(如闭合蛋白英语Occludin密蛋白1英语CLDN1),使屏障通透性增加,让更多过敏原及刺激物得以穿透屏障,接触下方的免疫细胞。[5] 此外,Der p 1还会裂解B细胞表面的低亲和力IgE受体(CD23),破坏IgE生成的负回馈调节机制,导致IgE过度生成。同样地,许多花粉也被证实具有蛋白酶活性,能破坏上皮屏障,加剧过敏反应。[5]

Th2免疫反应

过敏性鼻炎被视为一种典型的Th2细胞驱动的疾病。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中的Th1反应(对抗胞内病原体)与Th2反应(对抗寄生虫及参与过敏)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在过敏性鼻炎患者体内,此平衡明显倾向于Th2反应。Th2细胞产生的细胞激素在整个病程中扮演核心角色:[9]

  • IL-4:是Th2分化的关键细胞激素,能自我放大Th2反应。同时,它也是驱动B细胞进行抗体类别转换,大量生成IgE的主要讯号。
  • IL-5:是嗜酸性球生长、分化、活化与存活的主要驱动因子。晚期反应中大量的嗜酸性球浸润,主要就是由IL-5所调控。
  • IL-13:功能与IL-4相似,能促进IgE生成,并是导致杯状细胞增生、黏液过度分泌以及呼吸道纤维化重塑的关键因子。

近年研究也发现,上皮细胞在受损或受刺激时会释放IL-25英语Interleukin 25IL-33英语Interleukin 33TSLP等“警报素”(Alarmins),这些物质能强烈活化Th2细胞与第2型先天淋巴细胞英语ILC2,进一步放大Th2免疫反应,形成恶性循环。[5]

Remove ads

病因与风险因子

过敏性鼻炎的发生是基因与环境因素复杂交互作用的结果。

  • 遗传因素:家族史是目前已知最强的风险因子。若父母一方或双方患有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异位性皮肤炎),其子女的患病风险会显著增加。同卵双胞胎的共病率约为45-60%,而异卵双胞胎则约为25%,显示遗传占有重要地位。[3] 此外,在6岁前血清总IgE浓度高于100 IU/mL也被认为是未来发展成过敏性鼻炎的预测指标。[10]
  • 环境因素:
    • 过敏原暴露:是诱发疾病的直接原因。常见的室内过敏原包括尘螨、猫狗皮屑、蟑螂、霉菌;室外过敏原则以树木、牧草及杂草的花粉为主。
    • 都市化与空气污染:多项研究证实,生活在都市环境中的儿童患病率高于农村地区。[5] 交通废气中的臭氧、二氧化氮和悬浮微粒(特别是PM2.5)不仅会直接刺激鼻腔黏膜,还可能作为佐剂,增强过敏原的致敏性,加剧过敏反应。[5]
    • 烟草烟雾母亲在怀孕期间吸烟或婴儿在出生第一年内暴露于二手烟环境,是儿童罹患过敏性鼻炎的显著风险因子。近年研究也指出,青少年使用电子烟或加热烟草产品同样会增加过敏性鼻炎的风险。[5]
  • 卫生假说:该理论认为,生命早期若生活在过度干净的环境中,缺乏与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的接触,可能导致免疫系统未能正常成熟,使其在面对无害的环境物质时,倾向于发展出过度的Th2型过敏反应。研究显示,在农场环境长大、幼年接触动物或家中有较多兄姊的儿童,其过敏性鼻炎的风险反而较低,此现象被称为“农场效应”(farm effect)。[2]


过敏性鼻炎常与哮喘异位性皮肤炎等其他过敏性疾病共同出现,形成所谓的“过敏三联症”(Allergic triad syndrome)理论。[4]

Remove ads

诊断

过敏性鼻炎的诊断主要基于详细的病史询问与临床表现,并透过客观的过敏原检测来确认致敏原,以指导后续的治疗与回避措施。

临床评估

详细的病史询问是诊断的第一步。医生会重点询问:[2]

  • 症状的类型(喷嚏、流鼻水、鼻塞、搔痒)、严重程度与发作频率。
  • 症状的时间模式:是季节性、常年性,还是与特定时间(如晨起)或地点(如卧室、办公室)相关。
  • 可能的诱发或加重因素:如接触宠物、打扫环境、季节变化、空气污染等。
  • 个人与家族过敏史:患者或其家人是否患有哮喘、异位性皮肤炎等其他过敏性疾病。
  • 对先前治疗的反应:是否曾使用药物以及效果如何。

过敏原检测

Thumb
皮肤点刺测试

当临床怀疑为过敏性鼻炎时,应进行过敏原检测以确定致敏原。这对于指导患者进行环境回避和选择免疫疗法至关重要。主要方法有:[4]

  • 皮肤点刺测试:是诊断IgE介导过敏反应的首选方法。将标准化的过敏原萃取液滴在患者前臂皮肤上,再用细针轻刺表皮,使过敏原与皮下的肥大细胞接触。若15-20分钟后,测试部位出现直径大于或等于4毫米的膨疹(wheal),通常判定为阳性反应。[5] 此法快速、敏感度高且成本相对较低。但对于有严重皮肤病、无法停用抗组织胺药物或有严重过敏反应风险的患者不适用。
  • 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Serum-specific IgE, sIgE):透过抽血检测血液中针对特定过敏原的IgE抗体浓度。其结果不受药物或皮肤状况影响,安全性高。虽然敏感度略低于皮肤测试且成本较高,但对于不适合进行皮肤测试的患者是极佳的替代方案。[5]
  • 鼻腔激发试验英语Nasal provocation test:在临床研究或诊断不确定时使用。将可疑过敏原直接施用于患者鼻腔黏膜,观察是否诱发出典型的鼻炎症状。此法能最直接地证实特定过敏原与鼻部症状的因果关系。

影像学检查(如X光或电脑断层)在典型的过敏性鼻炎诊断中并非必要,其主要用途是当症状不典型、单侧发作或对常规治疗反应不佳时,用以排除鼻窦炎、鼻息肉、鼻腔结构异常或肿瘤等其他疾病。[2]

Remove ads

鉴别诊断

需与过敏性鼻炎区分的疾病包括:[2]

  • 普通感冒:由病毒感染引起,通常伴有喉咙痛、轻微发烧或全身酸痛,病程约7-10天,鼻涕可能由清澈转为黏稠黄绿色。
  • 非过敏性鼻炎
    • 血管运动性鼻炎:由温度、湿度变化或强烈气味等非免疫性刺激引起,主要表现为流鼻水和鼻塞。
    • 嗜酸性球增多症候群之非过敏性鼻炎(NARES):患者鼻腔分泌物中有大量嗜酸性球,但过敏原检测为阴性。
  • 药物性鼻炎英语Rhinitis medicamentosa:长期滥用鼻用去充血剂(超过7-10天)导致的反弹性鼻塞。
  • 结构性问题:如鼻中膈弯曲、腺样体肥大(尤其在儿童)。
  • 其他:如脑脊髓液鼻漏英语Cerebrospinal fluid rhinorrhoea(表现为单侧、持续性清澈鼻漏,需高度警惕)、鼻腔异物、肉芽肿性疾病(如韦格纳肉芽肿)或肿瘤。

下表总结了过敏性鼻炎与普通感冒的常见区别:

更多信息 特征, 过敏性鼻炎 ...
Remove ads

治疗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目标是有效控制症状、改善生活品质、预防并发症并尽可能改变疾病的自然病程。治疗策略是阶梯式且个人化的,主要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疗法与患者教育。

环境控制与回避过敏原

这是最基本且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一旦透过过敏原检测确定致敏原,应采取针对性措施:[2][3]

  • 尘螨:使用防螨寝具套(床垫、枕头、棉被),每1-2周以55°C以上的热水清洗床单被套,移除地毯、布质窗帘和绒毛玩具,并将室内湿度控制在50%以下。
  • 宠物皮屑: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宠物移出家中,但这对许多家庭而言难以实行。替代方案包括禁止宠物进入卧室,并使用配备高效微粒空气过滤网的空气清净机。即使宠物离开,其皮屑(特别是猫)仍可能在家中残留长达20周。
  • 花粉:在花粉季节,应尽量关闭门窗,减少在花粉浓度高的时段(通常是清晨和傍晚)外出。外出时可配戴口罩和护目镜。
  • 霉菌:保持室内干燥通风,特别是浴室和厨房,及时修复漏水处。

药物治疗

药物是控制中重度症状的主要手段,应根据患者的症状类型与严重程度进行选择。

  • 鼻用皮质类固醇:如氟替卡松莫米松布地奈德等。这是治疗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第一线药物,也是最有效的药物。[4] 它能强力抑制鼻腔的发炎反应,全面改善鼻塞、流鼻水、喷嚏及搔痒等所有鼻部症状。其效果优于口服抗组织胺药与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的组合。[11]患者需被教导正确的喷鼻技巧(喷头朝向鼻腔外侧壁,避免喷向鼻中膈),并规律使用数天至一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 抗组织胺药:
    • 口服抗组织胺药:第二代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因较无或仅有轻微嗜睡副作用,已成为治疗轻度或间歇性症状的首选。它们能快速缓解喷嚏、流鼻水与搔痒,但对鼻塞的改善效果有限。[3]
    • 鼻喷抗组织胺:如氮卓斯汀,作用迅速(15分钟内),对鼻部症状的缓解效果优于口服剂型,可作为第一线或第二线治疗选择。[2]
  • {{link-en|白三烯受体拮抗剂|Antileukotriene}:如孟鲁司特,可缓解鼻部症状,特别是鼻塞。对于同时患有哮喘的患者尤其适用,常作为辅助治疗。但其整体疗效不如鼻用类固醇。[12]
Thumb
羟甲唑啉鼻喷剂能快速收缩鼻腔血管,缓解鼻塞
  • 去充血剂:分为口服(如伪麻黄碱)与鼻喷剂型(如羟甲唑啉)。能快速收缩鼻腔血管,强力缓解严重鼻塞,但仅建议短期使用。鼻喷剂型连续使用不应超过一周,否则可能引起反弹性鼻塞,即药物性鼻炎英语rhinitis medicamentosa[2]
  • 鼻腔盐水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高张盐水冲洗鼻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疗法。它有助于清除鼻腔内的过敏原、发炎分泌物与发炎介质,改善鼻黏膜纤毛功能,并缓解鼻塞。[2]
  • 怀孕期间治疗:布地奈德是唯一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归类为怀孕安全分级B类的鼻用类固醇,是怀孕期间的首选药物。[4]

过敏原免疫疗法

过敏原免疫疗法英语Allergen Immunotherapy是目前唯一被证实可能改变过敏性鼻炎自然病程、并具有长期疗效的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透过规律地给予患者标准化的过敏原萃取物,剂量由低至高,从而诱导免疫系统对该过敏原产生耐受性,将Th2反应转向较无害的Th1反应或调节性T细胞反应。[4] 此疗法不仅能长期缓解症状,还可能预防患者发展出新的过敏,以及由鼻炎进展为哮喘的风险。[13]

  • 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 SCIT):是传统的“脱敏针”,需在医疗院所由专业人员定期注射,初期频繁,后续进入维持期。
  • 舌下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将过敏原制剂(滴剂或锭剂)含于舌下吸收,患者可在家中自行用药,安全性较高,副作用多为局部口腔搔痒或肿胀。

完整的免疫治疗疗程通常需要持续3至5年。研究显示,完成疗程后,其疗效可持续多年。[13]

手术治疗

手术并非治疗过敏性鼻炎本身的方法,而是处理其并发症或相关结构问题。当药物治疗无法有效缓解由下鼻甲肥厚引起的严重且顽固性鼻塞时,可考虑进行下鼻甲成形手术(如微创射频消融术)。对于合并有严重鼻中膈弯曲、慢性鼻窦炎或鼻息肉的患者,则可考虑相应的内视镜手术[3]

并发症

若过敏性鼻炎未得到良好控制,慢性发炎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与生活品质:[2][4]

  • 哮喘:过敏性鼻炎是哮喘最强的独立风险因子之一,约10-40%的鼻炎患者同时患有哮喘。两者常被视为“同一呼吸道,同一种疾病”。有效控制鼻炎有助于改善哮喘症状,减少哮喘发作。
  • 慢性鼻窦炎:持续的鼻腔发炎与黏膜水肿可能阻塞鼻窦的开口,导致鼻窦内黏液引流不畅,形成细菌滋生的温床,进而发展为急、慢性鼻窦炎。
  • 鼻息肉:慢性发炎刺激鼻腔与鼻窦黏膜,可能导致良性的息肉样组织增生,进一步加重鼻塞与嗅觉丧失。
  • 中耳炎:特别是儿童,其咽鼓管较短且平,鼻咽部的发炎容易蔓延至中耳,或因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中耳积液(渗出性中耳炎),影响听力。
  • 睡眠呼吸中止症:夜间严重的鼻塞会导致患者张口呼吸、打鼾,甚至引发或加重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导致日间嗜睡、注意力不集中与心血管系统负担。
  • 腺样体肥大:在儿童中,过敏原的持续刺激可导致鼻咽部的腺样体发生免疫性增生,进一步加剧鼻塞与耳部问题。[7]

流行病学

过敏性鼻炎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根据世界过敏组织英语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的数据,全球约有10-30%的人口受此疾病影响,估计总患病人数超过4亿。[5] 在过去数十年间,其盛行率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工业化国家和都市化地区,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5]

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80%的患者在20岁前发病。[5] 发病高峰通常在儿童期与青春期,症状的严重程度高峰则多见于20至40岁之间,之后可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轻。[1] 儿童期的患病率存在性别差异,男孩略多于女孩;但进入青春期后,女性的患病率则反超男性。[5]

过敏性鼻炎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负担。这不仅包括药物、诊疗等直接医疗费用,更庞大的是因疾病导致旷工、旷课以及工作与学习效率下降所造成的间接成本。例如,在美国,过敏性鼻炎的年度总成本估计高达209亿美元;在瑞典则为13亿欧元。[5][14]

历史

关于过敏性鼻炎最早的完整描述可追溯至西元十世纪的波斯医师拉泽斯。然而,直到19世纪,此病才获得广泛关注。1819年,英国医师约翰·博斯托克首次详细描述了他自己的季节性症状,并将其命名为“干草热”(hay fever,又译“枯草热”),因为他错误地认为症状是由新收割的干草散发的气味所引起。此名称虽不准确(此病既非干草引起,也不会发烧),但沿用至今。[15] 1859年,另一位英国医师查尔斯·哈里森·布莱克利透过自身实验,首次科学地证实了花粉才是导致“干草热”的真正元凶。[16] 20世纪初,随著免疫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理解其背后的IgE介导的过敏反应机制。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