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38年八路军编制序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38年八路军编制序列,为列举1938年冬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编制序列。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团结抗日。该部队仍归属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直接领导与指挥。同年9月11日,按照全国抗一的战斗序列,又称为第18集团军,总司令为朱德,副总司令为彭德怀。但对内仍称八路军。
八路军自建制以来逐步进行扩编,至1938年12月,其下属已经包括115师、山东纵队、120师、129师、晋察冀军区、陕甘宁留守兵团。总兵力为156700人[1]。
背景
1937年9月,八路军总部及115师、120师、129师进入山西后,即参加与日军的正面交战。虽然平型关战役获得胜利,然而此后仍与第二战区的国民革命军友军接连在忻口战役失利。于此同时,八路军决定在日军战略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并划分出晋察冀军区(平绥路以南、同蒲路以东、正太路以北、平汉路以西),由聂荣臻为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绥察军区(在晋西、察西、绥东成立);晋冀豫军区(正太路以南、同蒲路以东、平汉路以西、黄河以北)以及晋西南军区。太原会战前期,八路军已经率主力115师、129师南调,到和顺县石拐镇,并建立晋察冀军区。11月,太原失守。115师除聂荣臻一部留晋察冀创建根据地外,主力转移至汾河流域和晋南,并留一部在太行山,配合129师在晋东南创建根据地。120师仍在晋西北同蒲路北段活动,并化整为零改为游击战。

日军在占领太原后,开始对部署于山西农村地区的八路军进行围剿。期间,120师发动晋西北七城战役、115师发动广阳战斗、129师发动神头岭战斗。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并成立晋察冀边区政府,所辖县发展到30余。1938年,战局继续恶化,八路军总部、120师、129师、115师陆续南撤。同年4月,毛泽东指示部队可以进入河北、山东。之后朱德命129师主力与115师344旅迅速向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前进,而115师主力则从晋西南调向山东,与12月山东各地起义组成的山东纵队会师。
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闭幕后,党政军机构大调整。938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简称“前指”、“前方总部”或“总司令部”,设立于晋东南。
Remove ads
总部
- 总指挥:朱德(1940年5月回延安)、副总司令:彭德怀
- 参谋长:叶剑英(在国统区)、副参谋长左权(兼前指参谋长)/1942年8月25日抗大总校副校长兼副政委滕代远继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兼前指参谋长
- 政治部主任:军委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兼(在延安)
- 秘书长:朱光
- 参谋处:
机要科长孙开楚
第115师
1938年3月,115师师长林彪因被友军误伤,离职休养,而师长暂由陈光代任。1938年2月18日,第343旅由正太路北调往山西东南,归129师指挥。同年10月,115师组建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同年12月,组建独立支队[2]。

1938年10月,115师组建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开始进入山东[2]。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华、副司令员许世友、参谋长邓克明、政治部主任符竹庭[3]。
山东纵队

- 特务团:团长陆升勋、政治委员王云生、政治处主任王永才
- 临郯独立团:团长薛浩、政治委员韩去非、副团长马菊人

司令员钟辉琨、政治委员梁海波
第120师
第129师

原第385旅留在陕北,1938年5月,129师在太行山区重组新第385旅旅部[6]。旅长陈锡联、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谢富治、副旅长汪乃贵、参谋长范朝利、政治部副主任鲍先志、组织科长高捷成、教育科长漆远渥、民运科长白伟章、锄奸科长刘明辉。
1938年2月24日,奉命转移到河北,归129师编制[7]。旅长徐海东(后杨得志代)、政治委员黄克诚、副旅长杨得志、参谋长卢绍武、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副主任谭甫仁
1938年5月,冀县青年抗日义勇军接受八路军领导,改编为第129师青年抗日游击纵队,同年8月与第771团等合编为青年抗日纵队[6]。司令员段海洲、政治委员李聚奎、副司令员徐深吉、参谋长李茂思、政治部主任吴富善。
1938年4月成立,5月建立五个军区,对外称第129师后方司令部[8]。司令员倪志亮、政治委员黄镇、副司令员王树声、政治部主任赖际发。
1938年纵队成立,4月建立军区军分区,纵队兼军区。1938年12月,纵队与军区分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宋任穷,副司令员王宏坤、参谋长文建武、政治部主任王光华。
- 第1军分区:司令员冷赤哉(后徐绍恩)、政治委员李林、参谋长何济林、政治处主任李汉英
- 第2军分区:司令员楚大明(后周光策)、政治委员余品轩(后)
- 第3军分区:司令员耿协福(后宋树林)、政治委员周发田
- 第4军分区:司令员余伦胜、政治委员王心高
- 第5军分区:司令员葛贵斋、参谋长吴中焘、政治委员张俊峰
1938年12月,东进纵队从冀南军区独立出来,成立军部。司令员陈再道、政治委员宋任穷、副司令员王宏坤、参谋长文建武、政治部主任邓永耀。其中第1支队与赵勤甫支队合编为第一团;第2、4支队合编为第二团;第3支队合编为第三团[7]。
由1938年2月24日从正太路北到晋东南,归129师编制[7]。支队长曾国华、政治委员王叙坤、参谋长刘正、政治部主任刘贤权。
晋察冀军区
晋察冀军区成立于1937年11月,初期下辖四个军分区,之后逐步扩建。1938年5月,成立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下辖四个军分区,同年九月继续扩编为五个[10]。
第3军分区兼第4支队,司令员陈漫远、政治委员朱良才、副司令员黄永胜、参谋长刘少白
- 第10大队:大队长黄天明、政治委员梁达三、副大队长葛占龙、参谋长陈宗坤、政治部主任詹道奎
- 第11大队:大队长唐子安、政治委员杜文达、副大队长刘兴隆、参谋长陈惠忠、政治部主任郝玉明
- 第12大队:大队长李金才、政治委员李光辉、参谋长袁崇安、政治部主任贾其敏

- 独立第1旅:旅长高顺成(后王光文代)
1938年8月31日,正式授予番号。司令员李允声、副司令员王溥、参谋长罗润、政治部主任厉男
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于1938年5月由人民自卫军与冀中河北游击军合编而成,下辖第1、2、3、4军分区,依次兼第7、8、9、10支队。同年9月,成立第五分区,并兼独立第1支队[11]。
司令员吕正操、政治委员王平、副司令员孟庆山、政治部主任孙志远。
- 第8支队兼第2军分区:司令员于权伸
- 第22大队:大队长杨出昔
- 第23大队:大队长仆农
- 第24大队:大队长翟家骏
- 独立第1支队兼第5军分区:司令员朱占魁
- 第1大队:大队长刘承彦
- 第2大队:大队长崔文炳
- 第3大队:大队长曹玉振
- 独立第2支队:司令员柴恩波
- 第1大队:大队长徐恩伯
- 独立第3支队:司令员赵玉昆
- 第1大队:大队长马以然
- 第2大队:大队长翟秀逢
- 第3大队:大队长尹玉虽
- 独立第4支队:司令员高士一
- 第1大队:大队长黄文征
- 第2大队:大队长韩溪浅
- 第3大队:大队长戈原艳
- 独立第5支队:司令员魏大光
- 第1大队:大队长柴鸿
- 第2大队:大队长徐盆树

1938年5月,第120师雁北支队与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合并,并组建八路军第四纵队,归晋察冀军区指挥[12]。司令员宋时轮、政治委员邓华、参谋长李钟奇。
陕甘宁留守兵团
1937年12月,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改为留守兵团。各师驻后方部队(除770团外),先后改为警备团,纳入留守兵团建制[13]。
- 警备第1团(原120师辎重营、炮兵营):团长贺晋年、政治委员钟汉华、副团长李祥、政治处主任宋金泉
- 警备第2团(原129师特务营):团长周球保、政治委员甘渭汉、参谋长和随书
- 警备第3团(原129师炮兵营):团长阎红彦、政治委员杜平、政治处主任林忠照
- 警备第4团(原115师辎重营、炮兵营):团长陈先瑞、政治委员罗志敏、副团长兼参谋长刘国祯、政治处主任刘守斋
- 警备第5团(原120师特务营):团长白志文、政治委员李宗贵、政治处主任李太元
- 警备第6团(原120师工兵营,改归120师指挥):团长孙超群、政治委员张达志、政治处主任黄立清
- 警备第8团(原120师359旅718团):团长文年生、政治委员帅荣、副团长龙将元、政治处主任邓利亚
- 骑兵团:团长孔令甫、政治委员马泽迎、政治处主任余勋光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