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动画术语列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本列表罗列了在动画制作及相关内容所使用的术语。这些术语在其他的领域可能有其它的涵义。
动画制作
动画制作的工序及相关范畴。
- 前制(日语:プリプロダクション,简称プリプロ、英语:pre-production):指进入影像制作前的准备工作,除了一些商业手续,还包括制作前需要的企画书、脚本、设定等;确认制作预算,寻找潜在的赞助商、出资者、以及制作委员会成员;寻找制作需要用到的配音员、制作人员、制作公司等等[1]。
- 概念(日语:コンセプト,英语:concept):指动画专案的创作意图、主题和思想[2]。概念可以是原创的,也可以是来自其他作品的。通常在概念阶段,也会确认好作品的受众[3]。
- 企画书(日语:企画書,英语:Proposal):指将企画书面化的提案书。企画书除了记录作品之外,还会记录制作费、收支计画等商业内容。赞助商和制作方讨论企画时会用到[4]。
- 制作费(英语:production budget):指制作动画用到的费用,包括开发费、原作使用费、制作管理费、演出费、剧本费、前制费、作画费、背景美术费、色彩、特殊效果费、材料费、片头和片尾主题曲制作费、摄影费、剪辑费、音响制作费、音乐制作费、预备费用、杂费等等[5]。
- 勘景(日语:ロケーションハンティング,简称ロケハン):指制作人员前往作品取景地的考察活动[6]。
- 预付(日语:アドバンス、英语:advance):在制作之前,交付制作费用[7]。
- 预先录音(日语:プレスコアリング,简称プレスコ、英语:pre-scoring):指在作画前,就已经做好录制音效、人声和音乐,后续作画会根据配音,调整角色嘴型。是迪士尼制作传统动画时,常用的做法[8]。日本动画一般在后制阶段录音[9]。
- 试作版/试播集(日语:パイロットフィルム、英语:pilot film):在本篇完成前制作的短篇影像。一般是制作公司用来向出资者、发行公司和电视台证明其制作能力[10]。
- 概念美术样板(日语:イメージボード、英语:image board):前制阶段,用于展示作品世界观和设计概念的图片,一般面向赞助商、主要制作人员等人。[11]。
Remove ads
- 制作(日语:制作):一、指制作作品的行为本身。二、指制作部门和创作者。三、指制作进行[12]。
- 制作(日语:プロダクション、英语:production):一、指创作影像的业务。二、指动画制作这个行为本身。三、指影像和与影像相关的制作公司。四、指经纪公司[13]。
- 制作(日语:製作):指从企画、制作作品到发售、收回资金的所有流程的内容[14]。
- 整体承接(日语:クール):动画制作的业务承办单位。意思是从总承包制作公司(日语:元請け)承接系列中的完整一集。承办方需要负责该集所有的制作业务,最后要交付完成品[15]。
- 作业传票(日语:作業伝票):又称作“委托书”,“委托传票”,指制作公司给出外包工作时的传票[16]。
- 动仕:动画和上色(日语:仕上)的合称,指外包动画制作时,同时将动画和上色作业一起委托的情况。在日本动画业界,外包通常会分开两者,动画作业完成后需要走动画检查和上色指定等流程,完成后在外包上色作业。动仕委托,省略了之间的流程,直接交付完成上色的动画档案[17]。
- 原动仕:原画、动画、上色(仕上)的合称,也代指制作公司之间的相关委托[18]。
- 委托海外(日语:海外出し):指将动画制作中附加值较低的业务委托海外制作的行为[19]。
- 外巡(日语:外回り):指制作进行前往外包公司,回收委托作业的行为[20]。
- 协会快递(日语:協会便):指日本动画公司,将纸本原画等业务素材送往亚洲各地外包公司的定期快递。一般由制作进行负责收集相关原画素材,搭乘飞机送往海外委托业务方,素材完成上色后,再带回日本。目前日本委托海外的动画、上色业务等,会同时以“使用扫描数位档案传送”和“协会快递”两种方式送递素材[21]。
- 资产管理(日语:アセットマネジメント、英语:asset management):指管理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影像素材、日程、开支等档案[7]。
- 既有素材(日语:ありもの):指已经做好的成品素材[22]。
- 时程表(日语:スケジュール表):由制作进行制作,记录各分工流程进度的一览表[23]。
- 轮班表(日语:ローテーション表):制作电视动画,通常会将制作进行和动画师分成数组,以轮班的方式制作各集电视动画。轮班表会记录各集轮班人士等资料[6]。
- 剧本会议(日语:シナリオ会議):讨论剧本的会议,与会人有编辑、导演和制作人等[24]。

- 章节摘要(日语:ハコ書き):一种脚本创作方式,创作脚本时以场景为单位,每段作简要的文字概括,以大、中、小分层的方式细化故事内容[25]。
- 剧情提要(日语:シノプシス、英语:synopsis):故事的简要概述[24]。
- 情节(日语:プロット、英语:plot):类似概要大纲,概要大纲用于宣传,通常指提到开头或者关键剧情,不描述后续。情节则是,会明确写出故事结局。故事脚本以情节基础撰写[13]。
- 脚本(日语:脚本,英语:scenario):又称为“剧本”(日语:シナリオ)、“本”(日语:ほん)。脚本是文字版的作品设计图,包含故事、台词等内容。在动画制作中,是绘制分镜的基础[4]。
- 脚本化(日语:脚色,英语:dramatization):将虚构作品或现实事件改编成剧本的过程[26]。
- 构成(英语:construction):指故事发展所需的要素,包括故事设定、角色关系、伏笔设置等要素。有时作为系列构成的缩写[27]。
- 校正(英语:proofreading):指文本在发布前勘误过程,又称为“文字校正”和“文字校”[27]。
- 设定:一、指作品的世界观设定。二、指具体制作过程中的一些规定,如角色、美术的设定。三、指设定制作[28]。
- 角色会议(日语:キャラクター打合せ/きゃらくたーうちあわせ,简称キャラ打ち):针对作品中登场角色的会议[21]。
- 设计设定(日语:デザイン設定):指设计出,作品中的角色、物品、场景等内容的外观或者用途的设定[29]。
- 设定集(日语:設定書):指集合了制作过程中涉及的各种设定资料的档案[28]。
- 暂定稿(日语:準備稿):决定稿前一阶段的原稿。指在出资者、原作者、导演等人作为决定前的原稿[30]。
- 决定稿(英语:final manuscript):指反复修改后的最终完成版,一般用在剧本和角色设计上[31]。
- 角色设计(日语:キャラクターデザイン):角色设计师根据原作及角色原案等资料,设计角色表情、姿势等内容[32]。
- 角色表(日语:キャラクター表,简称キャラ表):角色设定图集,内有登场角色设计等图片资料,作画工作的必需品[32]。
- 角色对比表(日语:キャラクター対比表):缩写“对比表”,登场角色有序排列,以显示角色之间体型、身高差异[26]。
- 道具(日语:プロップ、英语:prop):指在作品中的登场道具,如角色手持的武器,场景中出现的书等等[13]。

- 分镜(日语:絵コンテ,ストーリーボード、英语:storyboard)[33]:又称“分镜头”、“分镜头脚本”和“分镜头台本”[34]。导演按电影逻辑将文字剧本拆解成连贯镜头,而做出来的影像制作指示书。基本由镜头画面、演出指示和台词三部分组成,也会记录效果音和镜头长度等资讯[33][34]。
- 分镜会议(日语:コンテ打合せ,简称コンテ打ち):指分配绘制分镜工作的会议。一般负责绘制分镜的导演,制作进行会参与会议,部分情况会安排演出之外的人负责绘制分镜[2]。
- 分镜委托(日语:コンテ出し):指分配绘制分镜工作到具体的人,这个行为本身[2]。
- 分镜用纸(日语:絵コン用紙):用于绘制分镜的纸张,电视动画一般使用A4纸,剧场版会使用更大尺寸的纸张[35]。
- 影印用稿(日语:コピー原版):指为了减少分镜、角色设计、美术设定的原始稿件在多次影印期间遭受损坏的风险,而准备一个专门用于影印的版本[2]。
- 动态分镜:又称为“影像分镜”,在传统电影制作中,一般称为莱卡卷轴。指在制作早期阶段,将一些分镜拍摄成影像,借此预览影像流畅度和镜头效果,故又称“视觉预览”(英语:previsualization)。在手绘动画时期,一般使用摄像机完成动态分镜,电脑制作动画时期,可以利用软件实现相关效果[36]。
- 配音脚本用分镜(日语:アフレコ台本用絵コンテ):用到配音脚本的分镜,一般带有简易文字说明各个镜头的内容[37]。
- 大型用纸(日语:大判用紙):大判用纸比一般动画用纸的长宽大两到三倍,用于绘制大型运镜,受扫描器大小限制,通常最大为A3纸[38]。
- 十字标记(日语:トンボ、英语:crop marks):原为印刷术语,指在制版用原稿的四个角落上,标记裁切位置的符号。在动画制作中,则指作画图大小超过扫描仪限制,需要分数次扫描,为了之后能在组合起来,在作画图上作的标记[39]。
- 构图(日语:レイアウト、英语:layout,标记LO,或者L/O):原画师或动画师所绘制的镜头场景设计图,该图包括背景和角色的资料,会记录比分镜更详细的镜头细节,如运镜、光影等[40]。
- Layout System(日语:イアウトシステム):日本动画的制作流程之一。完成分镜之后,就要制作构图(Layout),再以构图为基础绘制原画。构图上也会记录后续作业的指示,如背景构图、角色动作、演出等[41]。
- Layout用纸(日语:レイアウト用紙):即“构图用纸”,大小与动画用纸一样。根据日本动画协会推荐格式,一般为A4纸尺寸,纸中镜框大小为10英寸×5.625英寸[41]。
- Layout Back(日语:レイアウトバック):又称作“整理原图”(日语:原図整理)。指演出和作画监督将检查修正过的构图等内容,返还给原画师和背景美术的行为[40]。
- 演出:又称作“表演”[42]。指对表演者或工作人员的指示内容,具体包括以那种方式及手法表现出剧本的故事与要素等[35]。
- 演出会议(日语:演出打ち):讨论作品演出的会议,参与者有动画的导演、各集演出、制作进行等[35]。
- 演出说明(日语:ト書き):指在脚本中台词之间的补充文字描述,内容一般是关于该段剧情中角色的动作、进出场顺序,照明、音效等内容[39]。
- In/Out(日语:イン/アウト):指角色或物品在画面中进出的演出效果[22]。
- 原画(英语:key frame):一、“关键画格”别名,详情见下词条。二、指为关键画格的图本身。三、指负责绘制关键画格的人,又称“原画师”(日语:原画マン)[31]。
- 关键画格(英语:key frame animation):日文别名“原画”。指构成动画的一系列运动中,关键的画面。之间补充的画格称作“动画 (动画制作)”[26]。沙动画、黏土动画等定格动画,没有这个概念[43]。
- 作画(日语:作画):泛指构图、原画、第二原画等职务[44]。
- 第一原画、第二原画:简称“一原”和“二原”,随著动画作品变多,为了保持作画品质,将本来一次性完成的原画作业,分成由两批动画师协作完成。第一原画指第一阶段动画师的作业,涉及构图、律表编排等主要内容。第二原画指第二阶段动画师的作业,内容为协助画稿完成[45]。
- 作画会议(日语:作画打合せ,简称作打ち):由导演或者该集演出主持的会议,旨在说明各镜头的内容。与会者包括演出、作画监督、原画和制作进行,动画检查视乎情况也会出席[16]。

- 作画桌(日语:作画机、英语:drawing desk):又称为“动画桌”、“Trace台”、“透写台”、“光桌”。一种专用桌,桌面镶嵌玻璃,玻璃下有照明功能[16]。
- 镜头(日语:ショット、英语:shot):影像场面的最小单位。在日本动画业界,又称为“卡(カット/Cut)”。由多个镜头组合起来,描述某个情景的影像称为“场景(シーン/Scene)”。而由多个场景组合起来,描述一个故事的影像称为“段落(シークエンス/Sequence)”[30]。
- 进度表(日语:進行表):又称为“集计表”或“镜头确认表”(日语:カット表),是一种整合作品和各集进度的表格。通常由制作进行使用Excel建立,表格会记录各镜头的负责人和当前状态等内容[46]。
- 镜头素材袋(日语:カット袋):用于收纳原画、动画、构图等镜头素材的袋子。袋子上会记录收纳镜头的基本资讯和作业安排,以方便工作交接[47]。
- 镜头素材库(英语:BANK):制作电视动画期间,工作人员会保留一些可重复使用的镜头,如角色变身场景等,方便后续重用[48]。

- 律表(日语:タイムシート,简称シート):又称为“动画律表”(日语:アニメーションシート),欧美动画一般称作X-sheet。是一种以影格数记录动作时间节奏的表格,有每秒24影格和每秒30影格两种格式,两种格式都有3秒用和6秒用的版本。律表是一个镜头的“时间设计图”,原画制作会根据律表进行分工,上色、特效、拍摄等作业细节也会记录到律表上[20]。
- 赛璐珞片/图层(日语:セル、英语:cel):在赛璐珞动画时代,动画制作用使用赛璐珞片绘制线稿、涂色和美术场景等,再重叠起来拍摄。在数位化时代,赛璐珞片这个称呼也延续了下来,律表将线稿、涂色和美术场景等的素材称作A赛璐珞片(日语:Aセル)或B赛璐珞片(日语:Bセル)。合成前的素材也是称作赛璐珞片[49]。
- 赛璐珞动画(日语:セルアニメーション):早期动画会用到一种名为“赛璐珞”的合成树脂制作,虽然后来改用醋酸纤维素替代,但是赛璐珞动画这个说法还是保留下来。如今已经不再使用赛璐珞片制作动画[49]。
- 赛璐珞动画制作软体(日语:制作ソフト):指用于2D数位动画制作的商业软件。动画制作流程会用到多个软件。日本动画业界,上色作业通常会用到RETAS STUDIO,摄影作业通常用到Adobe After Effects,作画作业尚未有常用的软件[49]。
- 原画用纸:用于绘制原画的特种用纸,比一般动画用纸更薄更透明,方便叠起来作画。规格有电视动画、剧场版等尺寸[31]。
- 制作流程(日语:パイプライン、英语:pipeline):在3DCG为主的大型专案中,为提高制作效率构建的流程。是一个旨在更好管理建模、动画等流程的制作管理系统[10]。
- 作监修正:作画监督的修正指引,通常会记录到修正用纸上[44]。
- 修正集:收纳各镜头原画修改版本的图集,当角色设计与早期设计不同时,会派发最新的修正集给原画师[30]。
- 修正用纸:作画监督修正原画时用到的特种用纸,重叠在原画上作修正时使用。纸张有不同颜色,用于区分要交付给不同职位的人[30]。
- 修正指示票(日语:リテイク表):又称为修正指示卡(日语:リテイクカード),通常贴在镜头素材袋上表格,记录需要修正内容[50]。
- 兼用卡(日语:兼用カット):指某一个镜头(卡)用到的动画和背景素材,在其他镜头也能使用的意思[18]。[34]
- 效果带(日语:効果ロール):在配效果音时用到的绘图素材,或者指收录相关绘图素材的影带[27]。
- 画外音场景(日语:オフシーン、英语:off scene):指画面外传来对白和各种声音的场景[38]。
- 角色出场表(日语:香盤表):香盘表原指落语中的演员出场顺序表,歌舞伎的角色分配表。在日本电影行业指拍摄日程表。在日本动画业界,指一种记录场景、时间、登场角色、美术设定等资讯的一览表,以各场景、各镜头为单位整理[51]。
- 台词延续/跨镜头(日语:こぼす):指延长台词的长度,又指台词超过该镜头,延续到下一个镜头[2]。
- (画/镜)框角对照法(日语:角合わせ):以作画用纸的角落作为校位的方法[47]。
- 定位纸条(日语:紙タップ):带有定位孔的纸条,一般是指剪下用过的作画用纸带有定位孔的部分。在复制构图或者一些素材时,可以使用定位纸条调整素材的位置[52]。
- 动画 (动画制作)(日语:動画):一,指在原画之间,加入中间张的工序。二、指加入中间张工序时,为此绘制的动画图。三、指加入中间张工序的负责人,全称“动画师”。四、指与电影和录像般的动态影像。五、日文对Animation(アニメーション)的翻译[53]。
- 中间张:指关键画格之间,描述主体动态渐变的画面[54]。
- 一动画、二动画:两张相连关键画格之间,按照其主体动态变化,画出的第一张中间张,名为“一动画”。关键画格与一动画之间的中间张,名为“二动画”。由于一动画设计的变化较二动画大,作画难度较高[54]。
- 动画用纸(日语:動画用紙):作画用纸,比原画用纸厚。顶部有三个孔洞,可用于定位尺固定[17]。
- 角色崩坏(日语:キャラ崩れ):中间张工序期间,角色造型或者设定没有保持一致[26]。
- 全动画(日语:フルアニメーション、英语:full animation):指传统动画中每秒使用12到24帧的做法,也可以指使用这个做法完成的作品[8]。
- 有限动画(日语:リミテッドアニメーション、英语:limited animation)[50]:相对于全动画,每秒使用较少帧的做法,以此节省预算和制作时间[55]。一般为每秒8帧[50]。日本动画由于制作预算有限的关系,多采用这种做法[50]
- 全CG动画(日语:CGアニメーション):指完全由CG影像构成的动画,包括2DCG[8]。
- 色彩会议(日语:角打合せ,简称色打ち):决定色彩设计、色彩指定、色彩检查等职务的负责人,及相关业务讨论的会议。一些公司会安排动画检查和美术监督参与会议[22]。
- 场景色彩表(日语:色香盤表):基于色彩设计,将各场景会用到的色彩汇总成的表格[56]。
- 标注(日语:打ち込み):指在各镜头写上色彩指定的工序[57]。
- 描线(日语:トレス、英语:trace):一般指动画制作软件RETAS STUDIO中的“trace”功能,效果是将扫描的动画线稿转变为更易于上色的版本[58]。
- 暂定色(日语:仮色):没有概念美术样板,也没有色彩指定表的情况下,临时使用的颜色[59]。
- 上色(日语:仕上):日文又称彩色(日语:さいしき)、Tracepaint(日语:トレスペイント)和色TP,简称T.P.[60]。中文又称为“着色”[61]。指上色相关的工序,包括色彩指定、动画扫描、赛璐珞/图层上色、赛璐珞/图层色彩检查[60]。
- 喷枪效果(日语:エアブラシ、英语:Air Brush):将不同色块的接触边缘修正平滑的作业,现在多用电脑软件完成[57]。
- 特殊效果:简称“特效”,后期上色工序之一,调整细节处的颜色,也指该工序的负责人职务[62]。
- 上色检查(日语:仕上検査,简称仕検):日文又称作色彩检查(日语:色彩検査)和赛璐珞/色彩检查(日语:セル検査/せるけんさ/セル検/せるけん)。指检查涂色是否有错漏的工序,一般由色彩指定负责人在上色工序后期执行[60]。
- 赛璐珞/图层缺漏(日语:セルばれ):在类比电视时代,由于赛璐珞尺寸不一,成品的影像边缘出现没上色的部分[63]。
- 合成:又称作“合成亲与子”(日语:合成親と子)[27]、赛璐珞/图层合成(日语:セル合成)[49]。动画中动态和静态两部分会在不同的纸上作画,接著由上色人员在描线阶段会两者合成。在赛璐珞动画时代,静态部分的赛璐珞称为“亲”,动态部分的赛璐珞称为“子”,合成是指上色人员将“亲”和“子”重叠的行为。数位化时代,合成则使用软件完成[27]。

- 合成传票(日语:合成伝票):指上色人员在进行合成作业时用到的传票,会记录“亲”和“子”的如何组合排列[51]。
- 前景:又称“前层”。在画面中,在描述主体之前的图层,一般是靠近镜头的景物。也可以是雨幕、烟幕等内容,用于烘托气氛,营造空间感[64]。
- 中景:描述主体所在的图层[64]。
- 后景:在描述主体之后的图层,与前景相对。和前景作用类似,有时背景会包括后景,是否有这一图层看构图设计[64]。
- 背景:即背景图,是背景美术、美术、Background的缩写,也称作“BG”[65]。
- 背景会议(日语:背景打合せ,简称背景打ち):关于背景美术的会议,又称为“背景美术会议”(日语:美術打ち)[66]。
- 背景原图(日语:背景原図):简称“原图”,指绘制背景美术素材的底稿。现实取景及相关资料的线稿,在场景布局的阶段会有一定修改,之后会集合成册,供美术工作人员作美术设定参考,便于相关人员理解角色在场景中的位置等资讯[66]。
- 美术设定:简称“美设”。为作品登场建筑、风景和道具绘制多视角图像的工序[65]。
- 美术背景样板(日语:美術ボード):根据美术设定和美术监督要求,制作的彩色场景舞台样板[67]。
- 摄影(英语:shooting):动画制作在类比电视时代,将美术背景叠上赛璐璐素材后,会有一个拍摄的步骤,这部分工序称为“摄影”,也是该工序负责人员的职称。到数位化时代,相关工序和职位仍保留这个称呼,指在电脑上将上色的各种美术素材合成和输出的工序[16]。
- 摄影会议(日语:撮影打合せ,简称撮打ち):讨论摄影方法的会议,参与者有摄影监督、演出或导演[16]。
- 摄影指定:在律表上关于运镜的指示内容[44]。
- 交付摄影(日语:撮入れ):指将整理好的镜头档案,交付给动画制作的摄影部门,档案的内容包括构图、律表、上色、背景等相关的资料[16]。
- 摄影前检查(日语:撮出し):类比电视时代的用语,指在摄影开始前,检查素材的行为。到数位化时代,对应说法是交付摄影(日语:撮入れ)[68]。
- 检视核对(日语:チェックバック):泛指提出修正,或者修正指示本身[69]。
- 辉度(英语:luminance):指显示器或荧幕等的亮度[4]。
- 特殊效果:又称“摄影效果”,指在摄影期间在图层加入的不同视觉效果。数位时代,多使用Adobe的软件Photoshop和After Effects处理。与上色工序的“特殊效果”同名,但是不会简称“特效”,负责人职务也不称作“特殊效果”[70]。
- 闪烁画面(日语:パカパカ):一种影像表现手法,形式为闪烁的背景颜色。这种手法可能导致光敏性癫痫,在日本受到《动画等影像表现手法准则》管理[25]。
- 毛片(日语:ラッシュ、英语:rush):只完成摄影作业,尚未配音和剪辑的影像版本[71]。
- 毛片检查(日语:ラッシュチェック、英语:rush check):对毛片进行简单浏览检查的过程[71]。
- 线摄影:简称“线摄”。在动画尚未完成,工期又紧张的情况下,为提早推进配音工作,使用未完成的原画线稿拍摄影像,需要配合律表拍摄。根据使用原画的类型有其他别名,如分镜摄影、构图摄影、原画摄影、动画摄影、Timing摄影[70]。
- 分镜摄影:动态分镜的别名之一,通常指为了赶工期,用分镜拍摄成影像供配音使用的版本[36]。
- 构图摄影:线摄的一种,使用构图拍摄而成的影像[72]。
- 原画摄影:线摄的一种,简称“原摄”。使用未上色的原画拍摄而成的影像[73]。
- 动画摄影:线摄的一种,简称“动摄”。使用之完成线稿的动画图拍摄而成的影像[74]。
- Timing摄影(日语:タイミング撮):线摄的一种,使用完成度较高的素材拍摄而成的影像,容易误认为完成品,一般会在画面标记“Timing”(日语:タイミング)[70]。
- 正式摄影(日语:本番撮影):简称“正摄”(日语:本撮),指使用的素材已经完备,拍摄出来的影像[75]。
- 上手与下手:戏剧术语,“上手”指面向舞台方向的右侧,在动画制作中,就是指面向画面的右侧。面向画面的左侧,则称为“下手”[52]。
- 时间长度(日语:尺):动画制作中,“尺”一般指影像时间长度。源于过往影像使用底片拍摄,所以使用底片的长度单位代表时间长度[24]。
- 长度不足(日语:尺足らず):指作品或者镜头的成品长度不及预期[24]。
- 时间码(日语:タイムコード):指录影机上显示的录影带时间位置资讯,单位是时、分、秒或者是帧[20]。
- 升档(日语:段を上げる):指提高影像对比度和亮度[69]。
- 检视V(日语:チェックV,チェックビデオ):指动画制作人员之间传递的检查用DVD或者档案[69]。
- 尾板(日语:ケツカッチン):指后头滞留大量作业,当前作业已经无法再延期[15]。
Remove ads
- 后制(日语:ポストプロダクション、英语:post-production):指制作后期的工序,通常是指剪辑、配置音乐等作业[76][77]。
- 剪辑(日语:カッティング、英语:cutting[47]及日语:編集、英语:editing[78]):拼接和删减分镜的作业,有时作为剪辑人员的简称[47][78]。
- 裁剪(日语:トリミング):指截取照片或影像的部分画面的行为,在影像编辑中则是指剪辑镜头的长度[39]。
- 线上剪辑(日语:オンライン編集、英语:on-line editing):以离线剪辑版本为标准,对正式影像素材进行剪辑的作业[19]。
- 粗剪(日语:粗編/荒編):正式编辑作业前的大致剪辑,一般依故事剧情顺序剪辑,以检查整体影像[22]。
- 插入镜头剪接(日语:インサート編集、英语:insert editing):指将画面的一部分插入到另一个画面的剪辑技巧,影像剪辑的方法之一[22]。
- 离线剪辑(日语:オフライン編集、英语:off-line editing):指在正式剪辑前的临时剪辑,也称作“前剪辑”、“预备剪辑”[79]。一般是使用原始影像素材的副本粗剪[80]。
- 剪辑清单(日语:エディットリスト):用于线上剪辑作业,清单上记录离线作业时需要的镜头长度、时间点等资料[35]。
- 线性剪辑(日语:リニア編集、英语:Linear Editing):指以录影带来进行剪辑。操作上会用到放影机、录影机和剪辑机,以两台录影机来复制录影带画面,继而进行剪辑。早期会直接对底片进行剪辑,故又称为“底片剪辑”(日语:フィルム編集)[50]。
- 硬碟式录影机(日语:ハードディスクレコーダー、英语:Hard disk recorder):又称为磁碟录影机(日语:ディスクレコーダー、英语:disk recorder)、磁碟录影系统(日语:ディスクレコーダーシステム、英语:disk recorder)、数位硬碟录影机(日语:デジタルディスクレコーダー、英语:digital disk recorder)[29]。一张记录声音和影像的装置[25]。
- 非线性剪辑(日语:ノンリニア編集、英语:Non-linear Editing):指在电脑上,使用剪辑软件对影像和声音进行剪辑[66]。
- Format剪辑(日语:フォーマット編集):指依据播放平台的格式要求(如影像时长、检验图等),完成剪辑的节目影像[1]。
- 初剪辑(日语:オールラッシュ):指使用毛片剪辑完成的影像素材,或者指检查这个素材的过程。又可以指给初剪辑而成的素材加入声音的作业与提交最后修正的作业[79]。
- V编:Video编辑,又称为影带剪辑(日语:ビデオ編集)。指电视动画的最后制作阶段,完成母带的一系列作业。通常由专门的后制作公司负责[36]。
- 掉(日语:とぶ):指影像中丢帧,声音缺失的情况[39]。
- 音乐会议(日语:音楽打ち):讨论乐曲、音响制作的会议,一般有音响监督参与[79]。
- 音乐记事一览表(日语:音楽キューシート):记录电视动画、剧场版中音乐的出现次序、时间和方式的进程表,还记录音乐作品的著作权利者等资料。一般在涉及音乐作品著作权使用费时,会用到[79]。
- 音乐曲目表(日语:音楽メニュー表):记录作品会用到的音乐,包括角色主题曲、战斗主题曲等背景音乐的一览表,制作方会根据一览表的需求,委托音乐家制作乐曲[79]。
- 背景音乐(英语:background music,缩写BGM):日文又写作剧伴,指作品背景中的音乐[48]。
- 桥段音(日语:ブリッジ、英语:bridge):音乐术语,指乐曲的主歌与副歌过渡的部分。在影视和戏剧中,指转场时使用的简短乐曲[1]。
- 人群吵杂声:配音用到的吵杂声,包括街头喧闹声,运动场的观众席人声,下课时间教室的嘈杂声等[52]。
- 选曲:指根据影像中场景选择音乐[63]。
- 准备作业(日语:仕込み):音响作业之一。依据影像内容的时间点,添加音源素材到相应音轨上,并加入音效等的作业。准备作业完成后,就是混音后制作业[68]。
- 残响(英语:reverb):指声源停止后,声音仍旧存在的现象[68]。
- 配录(日语:アテレコ):指替海外电影、动画进行日文配音。是配音(日语:アフレコ)流行前的说法[7]。
- 选角(日语:キャスティング,英语:casting):指根据作品中角色形象,挑选合适的声优[4]。
- 全体演员(日语:キャスト,英语:cast):指参与作品的表演者,包括声优等[4]。
- 配音脚本(日语:アフレコ台本,简称アフ台本):指配音及混音后制使用的脚本,通常会详细描述配音的场景、镜头等内容。台词为纵书,为方便阅读,不会记录演出内容[37]。
- 间隙/喘息(日语:ブレス):意思为换气,配音时用语[8]。
- 台词(日语:セリフ,ダイアローグ[28][20]):指戏剧、电影、连戏剧中角色的发言。在动画中,一般指角色在剧本中说的话[28]。
- 旁白(日语:ナレーション、英语:narration):指说明作品情景和被省略情节的画外音[39]。
- 独白(日语:モノローグ、英语:monologue):指角色在没有对话对象的情况下,一人的台词。在剧本中会标记为“M”,分镜和律表标记为“MO”[81]。
- OFF台词(日语:オフセリフ):指没有出现在画面的角色台词[38]。
- 台词送回(日语:セリフ戻し):指音响配音公司将录制的配音资料档案送回动画公司[49]。
- 配音(日语:アフター・レコーディング,简称アフレコ、英语:after recording,也写作AR):指根据配音剧本、演出和音响监督的要求,录下声优的声音[37]。日本动画一般在后制阶段录音,美国动画一般是前制阶段录音[9]。
- 混音后制(日语:ダビング):指制作动画期间,对效果音、音乐、对白等音频素材进行平衡性调整、配置的作业。可写作DB,又称为mix、mixdown、trackdown。欧美方面一般称为Dubbing、re-recording[69]。
- 同步录音(英语:synchronized sound recording):简称“同录”,指同时收录声音的录音方式[17]。
- 同日混音后制(日语:アフレコとダビング,简称アフダビ):电视动画一般会安排同一天进行配音和混音后制[37]。
- 杂讯(日语:ノイズ、英语:noise):指录音时的杂音,也指复制数位档案时出现的错误资讯[66]。
- 配音带(日语:アフレコロール):在配音作业时用到的图像素材,或者指收录了这些素材的录影带[22]。
- 抓Cue点(日语:頭出し):指在录音、录影等媒体中,找出播放段落开头的行为[7]。
- 结尾对照(日语:尻合わせ):指配合影像结尾来调整音声结束的时间点,用于反推出开始的时间点[30]。
- 整理音声(日语:整音):将预先录音或者后期录音期间,收录的音声进行调整的工序,也指该工序负责人的职务[30]。
- 重新录制(日语:リレコ、英语:rerecording):指录音完成整理音声工序后,转录到声音底片上的工序[82]。
- 回录(日语:音戻し):将包含了配音的人声,混音后制的音效和音乐等的音源,收录回影像母带当中的作业。也称为Copyback(日语:コピーバック)、Multi Audio回录(日语:MA戻し)、台词回录(日语:セリフ戻し)等[38]。
- 修整提升(日语:ブラッシュアップ、英语:brush up):指制作的内容或素材,品质进一步提升的意思[1]。
- Cinema Scope Size(日语:シネスコサイズ):指Cinema Scope的画面尺寸,长宽比为2.35:1。有时作为比Vista画面更宽画面的统称[24]。
- Vista尺寸(日语:ビスタサイズ):指长宽比为1.85:1,是日本电影院银幕使用的镜头尺寸[83]。
- 哈丁测试(日语:ハーディングチェック):使用哈丁模式分析检测影像中是否存在可能导致光敏性癫痫的画面,又称为“闪烁测试”[25]。
- 晃动(日语:ガタ/ガタる):指影像的图突然出现错位的情况。一般是因为定位尺或者播放设备操作不当导致,数位作业则可能是影像扫描时的位移导致[47]。
- 缺号(日语:欠番、英语:missing number):指从1开始的连续编号中的缺少号码[31]。
- 原版组合(日语:原版組み):一、指将画面影像和声音拼接而成的原始底片。二、指完成原始底片这个行为本身[18]。
- Up(日语:アップ):指作业的截稿日,或者指提交成品一事[7]。
- 成品(日语:あがり):指作业完结的状态,或者指完成作业的镜头[7]。
Remove ads
- 零号(日语:ゼロ号):指在初号之前用于最后检查的试映底片[63]。
- 初号(日语:初号):一、指影像完成后,进行的首次试映。二、指最初输出拷贝的底片[30]。
- 完成品(日语:完全パッケージ,简称完パケ):指已经完成,可以用于播映的作品。内容包括完成拍摄和剪辑的影像,以及广告前后画面和制作人员名单[52]。
- 完成长度(日语:完尺):指已经确认的影像时长,或胶卷整体的长度。又或者指这个状态下的影像本身[52]。又称为“决定长度”(日语:定尺)[69]。
- 白箱:指完成影像的样片。在录影带时代,有将样片送给制作人员的习惯,送递时含有样片的录影带会放入白色的箱子,故此白箱成为这个行为的代名词,如今样片则使用DVD-R送递。由于样片多保留时间码,故又称为“有时码带”(日语:キャラ入りテープ)[46]。
- 节目宣传(日语:番組宣伝,简称番宣):指动画播出前预告和宣传的电视节目。节目上除了展示海报、传单、剧照等内容,还有由主演在节目中宣传。[25]。
- 媒体费(日语:媒体費、英语:rate, advertising cost):即“广告费”,又称“广告费用”、“登载费用”。一般电视台是制作方时,没有这笔费用[10]。
- 预告镜头(日语:先行カット):用于宣传或者预告影像用的镜头,通常是作画工序中优先度最高的镜头,多是作品中的关键剧情[63]。
- 前导视觉(日语:ティザービジュアル):指主视觉发布前的宣传用图像。作用是吸引潜在感兴趣的用户[69]。
- 主视觉(日语:キービジュアル、メインビジュアル):指代表作品的形象图[4]。
- 静态画(日语:スチール):又称为“场景照”,指从动画中选取重要场景,用作宣传的影像素材[23]。
- 天边(日语:テッペン):代指深夜12点。源于24点时,时钟的指针都指向最高位(天边),而演变出来的代指[29]。
- 季度(日语:クール[21],日语:ワンクール[6]):电视动画的播放单位,一个季度约等于三个月,播放集数约10到13集[21]。
- 期:制作次数的区分,各期之间并非一定但常有间隔时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称为season,英国则是series。主要在该年9月至次年5月播出约22—26集,而夏季(6月至8月)仅6—13集不等;其概念和文学、漫画作品的“部”较为接近。对此,台湾以“季”、香港则“季”或“辑”均有使用,因而常和后述的“季”(クール)混淆。在日本同样受到影响,部分作品使用シーズン(season)来区分,例如《棒球大联盟》动画的播放,小学馆称为1st—6th season,NHK称为第1—第6シリーズ(series),DVD发售时则以不同篇名区分。
- 其中连续播放两个季度被称为半年番组(半年番),连续播放四个季度被称为一年番组(年番)。
- 集:电视播放一回通常称为1集,英语称为episode。在日本不使用“集”这个字,大多称为“话”(后述)。对漫画而言,1集指的是单行本的1卷。
- 话:插话(挿話)[注 1]之略,在整体剧情中一段故事的区分。大部分的作品播放一回为1话(不同作品常有个别的称呼,像是夜、#等),但部分作品有一回多话的情形,例如《银河天使》的第2—4期皆为每回2话,《荒川爆笑团》则是每回7至9话不等。对漫画而言,指的是作品的稿次(可能一回连载2话)。
- 篇:较长的故事分段(篇章),或是另外的分段(例如总集篇、特别篇)。在日本较常称为“编”,但也有用“篇”这个字[注 2]。
- 总集篇:一类特殊的播出篇章,会将之前播出的内容重新剪辑或者追加部分新画面,重新播放一次。如果是电视动画播放季期末出总集篇,则主要为给没看完这季的观众概括剧情。如果在播放季期中出总集篇,则可能是由于电视动画制作周期出现延误,用于拖延争取制作时间。如果是以独立电影版本制作总集篇,则可能是为了延续之前电视动画等播放的热度,继续赚取作品收入。
- Format(日语:フォーマット):在日本动画业界,Format一般可以指两个意思。节目格式指节目的构成、方式和形式。档案格式指电脑上各种媒体的档案形式[1]。
- Format一覧表(日语:フォーマット表):根据时间段,分配节目格式的表格[1]。
- 片头(日语:オープニング、英语:opening)[38]:又称作“片头动画”和“标题动画”[43]。指电视动画开头,伴随片头曲播出的动画。时长一般为90秒,并且有作品名称和主要工作人员名单[38]。
- 前导预告(日语:アバンタイトル,简称アバン、英语:avant-title):在电视动画中,出现在作品标题画面前的短篇影像,用于简单介绍节目内容。是法语和英文合成词[37]。
- 序幕/序章(日语:プロップ、英语:prologue):指文章或故事的引言、导言。在电影和电视剧则指进入本篇前的影像[84]。
- 广告前画面或广告后画面(日语:アイキャッチ、英语:eye catch):指在播放广告前后的短片段[7]。
- CM:全写“commercial message”,播放广告时段的讯息。
- A Part/B Part:30分钟的电视节目,一般会在中间加插广告,广告前的部分称为“A Part”,广告后的部分称为“B Part”。如果节目由两个广告分割成三部分,第三部分称为“C Part”[85]。
- 片尾(日语:エンディング、英语:ending):指电视动画末,伴随片尾曲播出的动画。时长一般为90秒,并且有放出各集工作人员名单[35]。
- 制作人员名单(日语:クレジットタイトル,简称日语:クレジット、英语:credit):指电影、电视剧、游戏中列出演出者、工作人员及制作相关人士的职位和姓名的名单[15]。
- 片头·尾(日语:オープン・エンド):指电视动画的片头和片尾的固定段落[79]。
- 预告片(日语:予告編、英语:trailer):电影或电视动画开播前的宣传片,播放期间的电视动画,则作为下集预告[79]。
Remove ads
动画种类
- 动画(日语:アニメ):原为アニメーション缩写,后来专门指代日本动画[86]。
- 动画影片:简称“动画片”,一种电影类型[87]。
- 美术电影:动画片、剪纸片(剪纸动画)、木偶片、折纸片等影片的统称[87]。
- 电视漫画(日语:テレビまんが):在1960年代前,日本对电视动画的称呼[88]。
- 漫画电影(日语:漫画映画):在1960年代前,日本对动画电影的称呼[89]。
- 卡通(英语:Cartoon):一、指讽刺漫画。二、指动画作品,通常指儿童向或阖家欢动画[90]。
- 电视动画(日语:テレビアニメ):透过电视节目播放的动画[88]。
- 动画电影:又称“剧场用动画”(日语:劇場用アニメ),旨在电影院上映而制作的动画,一般品质比OVA和电视动画高[91]。
- 艺术动画(日语:アートアニメーション、英语:Art Animation):追求艺术性的动画,一般与商业动画相对[86]。
- 商业动画(日语:商業アニメ):以盈利为目的制作的动画,一般指电视动画和剧场版动画[92]。
- 纸动画(日语:紙アニメ):使用纸张作画,逐格拍摄的动画,手翻书也属于此列[90]。
- 剪纸动画(日语:切り紙アニメーション):使用剪纸为素材,逐格拍摄的动画[93]。
- 定格动画:使用人偶或黏土为素材,逐格拍摄的动画[94]。
- 黏土动画:使用黏土为素材,逐格拍摄的动画[93]。
- 偶动画(日语:人形アニメーション):使用人偶为素材,逐格拍摄的动画[95]。
- 真人动画(日语:ピクシレーションアニメーション、英语:pixilation animation):真人参演,使用逐格拍摄制作的动画[96]。
- 针幕动画(英语:pinscreen animation):使用金属板上的钢针制造阴暗感,逐格拍摄的动画[97]。
- 深夜动画(日语:深夜アニメ):日本独有的动画类型,指在深夜时段播放的成人向动画。日本之外动画类型以儿童向或阖家欢动画为主,这些类型动画通常不会安排在深夜时段播放。日本早在1960年就有深夜动画,1996年开始常规化[94]。
- 水墨动画:中国独有的动画风格,动画画风带有水墨画风格[94]。
- 沙动画(英语:sand animation):以沙画制作的动画[94]。
- Flash动画:使用Adobe Flash制作的动画[98]。
- GIF动画:以GIF格式制作的动画[98]。
- MMD动画:使用免费3DCG软件MikuMikuDance制作的动画[99]。
- 3DCG动画(英语:3DCGアニメーション):全使用3DCG技术制作的动画[99]。
- 数字动画:泛指使用动画制作软件制作的动画[87]。
- 原创动画录影带(日语:オリジナル・ビデオ・アニメーション、英语:original video animation或英语:original animation DVD,简称OVA或OAD[100]):指动画并未经任何电视台或电影院的播放便推出影带、光碟于市面上发售的动画。[101]
- 原创网路动画(英语:original net animation,简称ONA):借由网际网路做为最初或主要播放管道的动画作品,其他媒体动画作品的网路播放形式不在此列。
- 动画广告:含有浓厚商业成份的动画,具宣传作用。
Remove ads
制作职位
以下是制作人员名单通常会出现的相关职位或概念。
- 原作(英语:original, original work):创作动画所依据的原有作品、原著[31]。
- 原案(英语:draft, original draft):指原始草稿、原作,或者改编作品之前的状态[31]。
- 改编(日语:翻案、英语:adaptation):指以原作为基础,改写成另一个作品[76]。
- 原创(日语:オリジナル):指制作电影、连续剧及动画时,没有原作的情况下,创作出的角色、故事和世界观等内容[79]。
- 企画(日语:企画,英语:Plan, Scheme, Planning):指包括作品原型,未来发展规划的资讯[52]。
- 制作管理公司(日语:製作会社):制作管理作品,保有著作权的公司。较少由一家公司担任制作管理的公司,一般会以制作委员会方式,由动画制作公司、电视台、游戏公司等持份者共同兼任[12]。
- 制作委员会(日语:製作委員会):由动画制作持份者出资成立的合作组织[14]。
- 制作委员会方式(日语:製作委員会方式):多个公司出资成立的合作组织,用于管理作品著作权,分配收益的商议模式[14]。
- 总承包制作公司(日语:元請け制作会社):指直接从制作委员会等委托方获得制作委托的动画制作公司,一般负责协调多家整体承接制作公司和独立动画师的工作[81]。
- 整体承接制作公司(日语:グロス請け制作会社):指从总承包制作公司(日语:元請け)承接系列中的完整一集的制作公司[15]。
- 动画制作公司(日语:制作会社):指负责实际制作动画的公司[12]。
- 专门工作室(日语:先行スタジオ):指只负责动画制作其中一个流程的公司,如背景美术、上色、或者摄影[63]。
- Studio(日语:スタジオ):指摄影棚、制片厂和工作室。大型动画制作公司一般有多个工作室,各自负责不同的作品[23]。
- 执行制作人(英语:executive producer):负责分配预算和资金运用最大化,通常由制作委员会主要成员的首席执行官担任[3]。
- 制作人(日语:プロデューサー、英语:producer):制作人是作品整体的总负责人,工作包括从企画、制作到分销整个流程。作品制作过程中也负责专案管理,安排工作,对外交流和制作方向把控等[13]。通常受雇于动画工作室[3]。
- 制作管理主任(英语:production manager):制作进行的主管,负责收集整理各集制作进行的报告,调整系列作品的进度,也会协助制作人的工作[12]。
- 制作行政(日语:制作事務):指制作管理和实际作品制作的行政工作,或者指负责该类业务的人员[12]。
- 制作进行(英语:production assistant):负责推进制作进度,确保作品品质的职位。一般也负责回收外包公司的原画。制作进行的晋升方向有动画制作人、演出家和编剧[12]。
- 导演(日语:監督):指作品制作创意上的总负责人,又称为“演出家”、“总监”[52]。
- 演出家:简写“演出”[35]。指担任演出职务的人,负责作品制作方法和内容。也称为Director[35]。
- 演出助手:辅助演出家的工作人员,简称“演助”[35]。
- 各集演出(日语:各話演出):指电视动画中,除导演外,各集的演出负责人[47]。
- 文艺(日语:文芸):“文艺担当”的简称,指负责作品创意或者脚本的职位,或者负责任用编剧等的制作管理人员职位[84]。
- 系列构成(日语:シリーズ構成):电视动画中编剧担任的职位之一。不同作品中负责的工作可能略有不同,一般工作是负责调整作品整体剧本,决定各集故事配置[46]。
- 编剧(日语:脚本家、シナリオライター,英语:scenario writer):指戏剧、影像作品剧本的负责人[4]。
- 各集编剧(日语:各話ライター):指电视动画中,各集的剧本负责人[47]。
- 设定制作:又称为“设定进行”,简称“设定”。负责作品设定资料的制作和管理的职位,有时由制作进行担任[28]。
- 角色设定(日语:キャラクター設定):登场角色的设定,或角色造型设计[21]。
- 角色原案(日语:キャラクター原案):指设计角色时的原始创意和图[21]。
- 机械设计:角色设定的细分职位,负责机械设定的职位。
- 服饰设计:角色设定的细分职位,负责角色的服饰设计[102]。
- 作画监督:负责监督动画制作中,作画工序的进度与品质[103]。
- 作监辅(日语:作監補):作画监督的助理,日文称为“作画监督补佐”[44]。
- 美术监督(英语:Art Director):简称“美监”,指背景美术的总负责人[83]。
- 背景美术:绘制背景美术工序的负责人。工作是根据背景原图中的美术背景样板绘制背景[65]。
- 动画师(日语:アニメーター、英语:Animator):制作动画时,原画和动画工序的负责人[104]。
- 动画检查(日语:動画検査、動画チェック):简称“动检”,又称“动画Check”。指检查完成的动画是否有错漏的行为本身,也可以指负责这些工作的职位[17]。
- 色彩指定(日语:色指定):指决定镜头中角色的脸、服饰等部分使用那种颜色的作业,也指负责这部分工作的人[56]。
- 色彩校正(日语:色校正):简称“色校”,指在纸本上确认是否按照色彩指定的要求,完成印刷的工作[22]。
- 色彩设计:又称作“色彩设定”,指决定作品中角色和物品颜色的工序,也可以指该工序的负责人[60]。
- 摄影监督:动画制作中,摄影部门的总负责人[68]。
- 配音员(日语:声優):指以声音演出影像作品或音声作品的表演者[28]。
- 配音员事务所(日语:声優プロダクション):管理或经纪配音员业务的事务所[28]。
- 音响监督(英语:Director of Audiography):作品声音内容的负责人,管理音效、背景音乐、效果音、配音等监督,能决定作品最终使用那种音源。通常会参与声优的试镜会,负责接触和委托音乐制作公司[19]。
- 音响效果:作为职称时,指效果音的制作负责人,简称“音效”、“效果”[19]。
- 声音制作公司(日语:音響制作会社):专门制作声音和音效的公司,不负责制作音乐[19]。
- 赞助者:指提供制作资金的人和公司[94]。
Remove ads
动画销量
此类术语用于描述动画光盘销量,部分为华语圈爱好者专用。
- 先发/后发:“先发”指动画播出后最早贩售的版本;“后发”指先发版本推出后发售的版本。
- 初动:指发售首周销量。
- 卷均:动画各卷先发平均销量加上各卷后发平均销量得出的数值。
- 累平:累计平均销量,即动画卷均销量加上BOX销量得出的数值。
- 霸权:指某一时段内销量最高的动画作品。
- 暴死:指销量惨淡或远没能达到预期的动画作品。
- 左肩/右肩:“左肩”指后续销量逐渐上升的现象;“右肩”指后续销量逐渐下降的现象。
- 动画销量线:
- 名作之壁/Moppy:源自对《IS〈Infinite Stratos〉》的讽刺,该动画被一些爱好者认为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却销量颇高,因此诞生了“IS之下无名作”的说法。分为“旧壁”(33813枚,不计入BOX销量)和“新壁”(36872枚,计入BOX销量)。截至2019年1月,如不计《IS》,共有57部动画作品“破壁”,其中44部超过“新壁”。
- 畅销线:10000枚。
- 二期线:5000枚。这类动画被认为将有可能推出第二季。
- 保本线/学美线:源自《校园乌托邦 学美向前冲!》的销量。该作品的电视动画改编在播放期间获得较高的评价和关注,但最终销量并不理想,一般被认为是能否收回成本、进行后续创作的衡量指标。数值为2319枚(全卷平均销量)或2899枚(第一卷销量)。
- 宽/frt:883枚。源自对山本宽监督动画《Fractale》首卷销量的讽刺。
- 王之力:指动画光盘附带的特典(如抽选券)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而可以大幅提升销量。
Remove ads
其他术语
- 同步广播(日语:サイマル放送):又称“联播”,指同一时段同时播放同一节目内容,过去指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广播,近年也包含网络广播[105]。
- 原声带(英语:soundtrack,original soundtrack):原指使用底片收录的音声和音乐部分。后延伸指电视剧、游戏、动画、广告歌曲等。有时指收录背景音乐和配乐和专辑[105]。
- 动画杂志:以报道动画资讯为主的杂志[86]。
- 动画影展:以播放动画为主的影展[106]。
- 动画专门频道:专门播放动画的电视频道[106]。
- 动画时段:电视台播放动画的时段,黄金时段一般在黄昏。目前仅日本有深夜时段播放的动画[104]。
- 动画大全:由日本动画协会建立的网站,收录了各种日本动画的制作人员资料[107]。
- 动画的12项基本法则:迪士尼迪士尼动画师Ollie Johnston和Frank Thomas提出12项动画制作法则。
- CV:“Character Voice”的缩写,制作人员名单上的配音部分,常有“角色名 CV 配音员名字”这样写法,由此中国大陆将CV误认为指“配音员”,自此成为配音员的别称[108]。
备注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