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圣驾巡游
迎请神圣象征巡游地方的活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圣驾巡游也称为圣像巡游、巡境、绕境(绕境)、行香、行乡、游神或迎神赛会,在福州习俗中称为迎神或迎菩萨[1][2]、在潮汕习俗中称为营老爷、在日本习俗中称为神幸祭,是东亚及东南亚民间信仰的信众在节庆、神诞或者祭典中进行的一项仪式。信徒把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沿街巡游,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3] 游行沿途可能有官将首、八家将、舞狮、舞龙、踩高跷、电子花车、酬神戏及十番、南管、北管乐队演奏等艺阵表演。


历史


迎神始于何时,现时已难以考定,但至迟在宋代已经初具规模[4]。如在宋代时,漳州就已有数百座宫庙,“逐庙各有迎神之礼,随月迭为迎神之会”[5]。迎神赛会往往伴随着戏剧的演出,庙会演戏虽然名义上是为了“酬神”“媚神”“娱神”,但实际功能是“娱人”,观众云集,甚至会惊动地方官府。朱熹为漳州太守时,特地发布了《谕俗文》,“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聚敛财物,装弄傀儡”[6]。三年后,朱熹的学生陈淳又针对漳州城乡盛行百戏盛行,上书官府,认为经常演戏酬神,“男女聚观,淫奔酣斗。夫不暇耕,妇不暇织,而一惟淫鬼之玩。子不暇孝,弟不暇恭,而一惟淫鬼之敬。一岁之中,若是者凡几庙,民之被扰者凡几番”。要求“按榜市曹,明示约束,并贴四县,各依指挥,散榜诸乡保甲,申严止绝。”[7]。宋代泉州民间演戏酬神也十分盛行,甚至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太守真德秀在《劝农文》中郑重要求百姓“莫看百戏”[8]。兴化地区的演戏酬神之风不减福州、漳州等地,南宋诗人刘克写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诗歌,如《闻祥应庙优戏甚盛二首》其一 :“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山中一老眠初觉,棚上诸君闹未知。游女归来寻坠珥,邻翁看罢感牵丝。可怜朴散非渠罪,薄俗如今几偃师?”其二头两句云 :“巫祝言欢岁事详,丛祠十里鼓箫忙。”[9]记述了莆田县城内祥应庙演戏酬神,万人空巷的盛况。
明清时期,福建迎神蔚然成风,并在形式上与现时差异不大。在大明弘治年间的《兴化府志》记载:“各社会首于月半前后集众作祈年醮及舁社主绕境,鼓乐导前,张灯照路,无一家不到者。莆水南独方氏、徐氏、邱氏筑坛为社,春秋致祭,不逐里享游嬉,其礼可取。”有的迎神规模也不亚于现在,如明末福州府的五帝出游逐疫,规模浩大,在《榕城纪闻》中记载:“崇祯十五年[注 1]壬午二月,福州疫起,乡例祈禳土神,有名为五帝者,于是各社居民鸠集金钱,设醮大傩。初以迎请排宴,渐而至于设立衙署,置胥役,收投词状,批驳文书,一如官府。而五帝所居,早晚两堂,一日具三膳,更衣晏寝,皆仿生人礼。各社土神参谒有期。一出则仪仗车舆,印绶笺简,彼此参拜。有中军递贴到门、走轿之异。更有一种屠沽及游手之徒,或装扮鬼脸,或充当皂隶,沿街迎赛,互相夸耀。继作绸绉彩舟,极其精致,器用杂物无所不备,兴工出水,皆择吉辰,如造舟焉。出水名曰‘出海’,以五帝逐疫出海而去也……一乡甫毕,一乡又起,甚而三四乡,六七乡同日行者,自二月至八月,市镇乡村日成鬼国。”
清代,福建各地迎神活动更加盛行。福州府为福建省城,官场讲究等级尊卑,迎神活动也特别讲究等级制度和繁缛礼仪。如神明的等级越高,神像愈小,出巡时必乘神轿,由信众恭抬。中级以下的神明,往往以“塔骨”形式出现。至于高爷、矮爷等小神只能由人代步。若迎神途中遇到另一迎神队伍,两队香头代表本神根据神阶高低行礼应酬。兴化府的迎神,吸收了许多官方祭典,显得庄严隆重,且充满脉脉温情。如莆田县湄洲妈祖诞辰时,祖庙要抬出金身出游,岛内其他十五座妈祖宫也抬出妈祖神像陪游。仙游县枫亭麟山宫杨太师元宵前后迎神,周围三十六村积极参与,并抬出村落所奉祀神明陪同巡游。而在漳泉地区,受生活上追求奢侈之风的影响,迎神也特别讲究排场。同时受漳泉当地的尚武风气和宗族械斗的影响,若两个迎神队伍相遇于途,就不像福州地区以礼相待,相反,迎神队伍各不相让,经常要大打出手,争个高低。如在清末吴增在《泉俗激刺篇·香山》中写道 :“东佛去取火,西佛去接香,旗鼓各相当,最怕相逢狭路旁。狭路相逢不相让,流差募地相打仗。打仗打死人,石片弹子飞如尘。东家妇,西家叟,茫茫丧家狗,孩子倒棚走,神魂惊去十无九。”
Remove ads
名词定义

在道教和民间信仰的用语中,“境”是指一方神祇所管辖的地方,也就是其庙宇的信仰范围之内。当巡游队伍在其庙宇和信仰范围内出巡时,称之为“巡境”;当巡游队伍进入到其它庙宇的范围时,称之为“绕境”。[10]
另外根据黄文博的看法,在台湾西南沿海[注 2]会将大型的绕境称作“刈香”,简称“香”,又称“割香”[11]:10。而小型的绕境会称为“云庄”[11]:18。此外黄文博还认为构成“刈香”的条件大致有四项:一、由人群庙(元庙、大庙)主办,并有辖境角头庙参加;二、香期(绕境时间)在三天以上,“香路”辽阔;三、定期或“经常性不定期”举行,但具有历史性;四、香阵结构庞大而严密,其中必有“蜈蚣阵”[11]:12。
参见
注释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