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飓风基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颶風奇羅
Remove ads

飓风奇罗(英语:Hurricane Kilo中太平洋飓风中心CP032015)又名台风奇罗(英语:Typhoon Kilo日本气象厅1517),是2015年太平洋飓风季第3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2015年太平洋台风季第17个风暴。它亦是2015年继台风哈洛拉后,第二个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从中太平洋进入西北太平洋的风暴,更是自2000年来,第八个以热带风暴以上强度从中北太平洋跨区至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奇罗”在中北太平洋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四级飓风标准,随后以三级飓风的强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西北太平洋。

事实速览 台风(日本), 形成 ...
Remove ads

气象历史

Thumb
根据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的强度绘制的热带气旋路径图
图例
  热带低气压(每小时62公里或以下)
  热带风暴(每小时63至118公里)
  一级(每小时119至153公里)
  二级(每小时154至177公里)
  三级(每小时178至208公里)
  四级(每小时209至251公里)
  五级(每小时252公里或以上)
  不明

于中北太平洋上生成

2015年8月18日,一个低压区夏威夷群岛东南方海面上生成。同日,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热带扰动编号93C。受惠于良好的环境影响,中太平洋飓风中心于8月20日上午11时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并给予编号“03C”[注 1][2]。翌日,中太平洋飓风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奇罗(Kilo)[注 2][4]。从卫星云图观测到,奇罗的结构开始恶化,一个暴露的、受延伸的低层环流中心,位在深对流主活跃区的东侧,此意味气旋正受垂直风切的影响相当显著[注 3],中太平洋飓风中心在下午5时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7]。25日晚间开始,奇罗的低层环流中心变得更加浑圆,在对应的低层中心附近开始爆发深对流,高层辐散因而受到改善[注 5],中太平洋飓风中心于26日上午11时再次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9]

奇罗在27日下午开始与深对流的互动较弱,但受明显的低层环流中心北侧的高冷云层的影响,使得奇罗逐渐增强[10]。虽然环境状况优良,但奇罗的发展速度不如预期,使得中太平洋飓风中心在28日下午11时才将其升格为一级飓风[11]。当日晚间,奇罗急剧增强,发展出中心密集云团区及云卷风眼[注 6],使得中太平洋飓风中心在翌日上午11时直接将其升格为三级飓风[13]。奇罗在西南象限与上层流出等处开始有显著发展,风眼状况也获得改善,使得中太平洋飓风中心于下午2时将其升格为四级飓风[14]。30日上午,透过红外线图像的观测显示,奇罗受到干空气的影响,风眼的眼温逐渐升高,结构略为转差,使得中太平洋飓风中心在上午11时将其降格为三级飓风[15]。经过结构的重整,风眼再次变得更加清晰,中太平洋飓风中心于下午11时再次将其升格为四级飓风[16]

8月31日,奇罗眼墙内的对流开始减弱,但透过卫星云图的观测仍能明显观测眼墙内的对流。受到垂直风切的影响,奇罗的上层对流变得不太对称,使得发展受限于结构的西侧,中太平洋飓风中心在下午5时再次将其降格为三级飓风[17]。其后,奇罗进入西北太平洋海域,中太平洋飓风中心发出最后的警报,并改由日本气象厅发报[18]

Remove ads

进入西北太平洋范围后

日本气象厅在9月1日下午2时将其评定为台风[19],沿用中太平洋名称奇罗[20]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于下午5时将其评定为台风[21]。翌日,奇罗受到垂直风切的影响,强度开始减弱[22]。奇罗于9月4日虽然有短暂增强[23],但因缺乏明显导引气流,发展呈现停滞,而对流受干区影响,结构逐渐变差[24]。翌日,奇罗的结构逐渐转好,强度重新开始增强,并再度成功打开风眼[25]。但于9月7日,奇罗再度受到干区影响,结构遭到破坏而逐渐减弱[26]。当日晚间,奇罗的风眼变得不规则,南半圈的对流覆盖了一部份的风眼[27],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数小时后的报告指出奇罗的深对流开始衰减[28]。9月8日,奇罗的中心受到干空气的影响,对流有明显的退化[29]。日本气象厅率先在9月9日下午8时将其降格为强烈热带风暴[30]。随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于9月10日上午2时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31]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翌日上午8时对奇罗发出最后警报,并表示奇罗正逐渐转换性质温带气旋[32],日本气象厅则是在下午8时认为奇罗已转换性质为温带气旋[33]。奇罗随后继续北上,直至移入白令海及登陆阿拉斯加半岛才减弱消散。

纪录

Thumb
8月30日,奇罗(左)、伊纳休(中)、吉梅娜同时出现于国际换日线以东洋域

奇罗与飓风吉梅娜飓风伊纳休是有史以来,国际换日线以东洋域首次同时出现三个强烈飓风(Major Hurricane)[34]。另外,奇罗活跃期长,从形成至消散经历22天的时间[35]

影响

约翰斯顿环礁

由于无法确知各岛上是否有人[36],中太平洋飓风中心于8月23日晚间向没有常住人口的约翰斯顿环礁发布飓风警告,奇罗会在24小时后行进至距离该领地最近的位置[37]。最后,奇罗并没有直接登陆约翰斯顿环礁,中心与陆地仅距离180公里[38]

释义

  1. 中太平洋飓风中心是中太平洋海域的区域专责气象中心(RSMC),负责该区域内的热带气旋正式编号与命名工作。其编号有正式编号与通用编号二种:前者系由二个英文字母及六位数组成,前两位为洋域代码(CP代表中太平洋,中间两位代表热带气旋当年在洋域内之形成次序,后四位为当年公元纪年(2015);后者则由二位数及一个英文字母组成,前两位数系指热带气旋于当年在英文字母所表示的区域内形成次序,英文字母为洋域代码(C同前述之CP范围),此编号系统每年重新开始,故无专属性。换言之,“CP032015”及“03C”皆指奇罗是2015年第3个于中太平洋区域内形成的热带气旋,惟注意“03C”指称奇罗仅限于2015年[1]
  2. 国际音标:[ˈkiːləʊ],在夏威夷语意为先知[3]
  3. “垂直风切变”是指比较一垂直高度中的风速及风向差[5]。由于强烈的垂直风切变会干扰对流,使热带气旋的结构受破坏、甚至系统高低层分离,热带气旋必须在垂直风切变较弱的环境才可顺利发展[6]
  4. “辐合”是指空气汇聚的现象,其中又可分为“气旋式辐合”和“切变式辐合”二种:在地面,空气在科氏力气压梯度力、地形摩擦力以及离心力之共同作用下,以逆时针通过等压线,呈螺旋式向低压中心推进,形成风。若低压中心有闭合等压线(例如热带气旋),则因角动量守恒,离心力加大,而进一步平衡气压梯度力,于是产生旋风。同时空气被迫抬升,空气上升后地面气压便会进一步下降,此即“气旋式辐合”。而“切变式辐合”则是二种不同风向的气流辐合,而使空气因压迫抬升,这种切变式的辐合通常出现于锋面或低压槽处,和前者辐合的分别只是气旋式的风向变化比较不明显[8]
  5. “辐散”是指空气由一个中心向四周散开,通常只有气旋式辐散,形成原因和辐合[注 4]的机制相若,只是一般是在高压系统发生。高空亦能有高压,所以高空亦能有辐散,高空辐散足够又有水气时即可能降水,形成原因和辐合相若[8]
  6. “云卷风眼”是热带气旋中心当中,由螺旋云带旋卷成之缺乏组织的眼墙,结构看来较不佳。此现象以发生在热带气旋环流中吹西北风象限内者较为普遍,其维持时间随当时形成热带气旋的气象环流条件不同而异,出现时间或长或短。[12]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