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一號戒備信號

由香港天文台發出的天氣警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一號戒備信號
Remove ads

一號戒備信號(英語:Standby Signal No.1),是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中最低級的信號,一般市民俗稱為一號風球一號波[註 1]。高一級為三號強風信號

Thumb
一號戒備信號的標誌

意義

一號戒備信號表示有一個熱帶氣旋位於香港約800公里範圍內,可能會影響本港[1]

熱帶氣旋可帶來多方面影響,包括強風、風暴潮、大雨及因下沉氣流導致的酷熱天氣。然而,香港的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主要是針對風力威脅而設[2],因此一號信號中所指的「影響」僅限於熱帶氣旋帶來的風力。

至於熱帶氣旋可能引致的其他天氣影響,香港天文台會按情況另行發出相應警告,例如酷熱天氣警告暴雨警告信號等。此外,並非所有進入800公里範圍內的熱帶氣旋都會觸發一號信號。天文台會根據該氣旋是否可能對本港帶來風力威脅,決定是否發出信號。

自2006年起,天文台在考慮是否發出一號信號時,亦加入了「離岸海域可能受強風影響」的因素[2]。因此,即使熱帶氣旋遠離香港或不再接近,但若離岸地區仍受強風影響,天文台亦可能發出一號信號。類似地,在取消三號強風信號時,若離岸地區仍有強風,天文台會改發一號信號,而非直接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

在特殊情況下,天文台亦可能在熱帶氣旋尚未進入800公里警戒範圍前,預先發出一號信號。例如1987年颱風林茵(東南偏東約880公里)、1988年颱風露比(東南偏南約810公里)、1989年颱風戈登(東南約830公里)。

上述三年連續出現此情況後,相隔25年才再度出現類似情形:2014年颱風海鷗襲港時,天文台在氣旋位於東南偏東約850公里處便發出一號信號。

2018年,颱風山竹由於其龐大環流直撲珠江口地區,構成嚴重威脅,天文台更史無前例地在其距離香港仍超過1,100公里(東南偏東約1,110公里)時便發出一號信號,並臨時修改定義為「表示有一熱帶氣旋,將會進入香港800公里內,可能影響本港」[3],直至山竹進入警戒範圍後才回復原來定義。

2025年,颱風樺加沙來襲時亦出現相若情況。天文台在其距離香港約890公里時發出一號信號,並再次臨時修改定義[4]

2019年,熱帶風暴劍魚成為首個離開800公里範圍後仍維持一號信號的熱帶氣旋。當時劍魚一度遠離至約1,000公里,但由於其與中國大陸的反氣旋共同作用,香港離岸地區及高地仍受強風吹襲,且預測劍魚有可能「回馬槍」再度影響本港,因此天文台決定維持信號。

天文台亦有可能因多於一個熱帶氣旋同時逼近而發出一號信號。2021年7月6日,天文台首次因兩個熱帶低氣壓同時逼近而發出一號戒備信號,並臨時改為「表示有兩個熱帶氣旋,在香港約800公里內,可能影響本港」,直至其中一個氣旋減弱為低壓區後才回復原有定義。

歷史上亦曾出現緊接一個熱帶氣旋後,馬上為另一個熱帶氣旋發出較高級別信號的情況。例如1979年,天文台在熱帶風暴蘭茜遠離後,隨即為強烈熱帶風暴麥克發出三號強風信號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Remove ads

歷史

香港天文台自1884年起,開始為香港海港內的船隻懸掛颱風信號以作示警。其後,天文台為原有的信號球系統加入數字,以表示風力強度及風向。當時使用兩套信號系統:本地颱風警告信號(適用於進入香港警戒範圍內的颱風)及非本地颱風警告信號(適用於仍在警戒範圍以外的颱風)[5]

1905年

一號風球於1905年首次出現。根據當時的系統,一號風球表示香港以北有颱風出現,信號形狀為朝上錐體(▲)[6]。信號顏色分為紅色與黑色:紅色表示颱風距離香港超過300哩,黑色則表示距離少於300哩。

根據當時的香港政府憲報,懸掛風球並不一定代表天文台預料香港將會出現惡劣天氣[6]

1917年

根據1917年的信號系統,一號風球形狀為紅色朝上錐體(),夜間則以三盞白燈垂直排列(由上至下)顯示,即「白白白」,表示香港可能在未來24小時內受到烈風吹襲[7]

1927年

1927年,一號風球的信號形狀由紅色錐體改為紅色T字形 ,但夜間燈號系統保持不變。

1931年

1931年3月1日,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全面改革。一號風球改為現今熟悉的黑色T字形 ,其形狀及設計沿用至今。當時的夜間信號燈仍為「白白白」,而一號風球的定義為有熱帶氣旋可能影響香港[8]

日治時期

1943年10月20日至1945年8月底,日佔政府因戰時氣象設備及物資短缺[9],將信號系統簡化為僅設一號及二號風球。

此時期的一號風球信號顏色改為紅色,夜間燈號則為「紅藍」(由上至下)。其定義亦作出調整,代表戒備或受強風吹襲,其意義相當於戰前的一號風球及現今的一號與三號信號的綜合[9]。該系統於香港重光後廢除。

戰後發展

1956年,天文台修訂一號風球的定義,改為「有熱帶氣旋進入香港400海里(約740公里)警戒範圍內,並可能影響香港」。

1986年,天文台進一步改革信號系統,引入十進制編號,並將熱帶氣旋警戒範圍擴展至800公里。

近年發展

自2023年強颱風小犬起,天文台開始預先公布由三號信號改發一號信號的準確時間[10]

自2024年熱帶風暴馬力斯起,天文台會預先公布直接發出一號信號的時間[10];而自同年颱風潭美起,亦會事先說明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時間[11]

1999年至今發出紀錄

更多信息 熱帶氣旋, 發出時間 ...

備註:

  •  橙色為直接發出之一號戒備信號;
     藍綠色為取代較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一號戒備信號。
  • 斜體的熱帶氣旋代表最終沒有引致香港發出三號強風信號,而直接地取消一號戒備信號。
  • 2009年或以前的強颱風、超強颱風以香港天文台「警告及信號資料庫」的評級作準。
Remove ads

一號信號之最

最早全年首次發出

  • 1922年3月一個熱帶氣旋,由3月27日02:35至03:00,共維持25分鐘;二戰後為1967年超強颱風維奧莉,由4月9日12:00至4月10日09:00,共維持21小時。

最晚全年首次發出

  • 1953年颱風奧菲莉亞,由8月12日15:15至8月13日00:15,共維持9小時,發出及取消時間均為夏令時間,及後改發七號風球(現八號東北信號)。

最早全年最後發出

  • 1959年熱帶風暴葦黛,由7月5日22:20至7月6日11:00,共維持12小時40分鐘,發出及取消時間均為夏令時間。

最晚全年最後發出

  • 2021年超強颱風雷伊,由12月20日11:20至12月21日12:20,共維持25小時(1日1小時),打破1974年颱風艾瑪的紀錄,亦是歷來第二次及踏入21世紀後首次於12月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生效時間最長

  • 直接發出/懸掛之一號戒備信號:1977年颱風戴娜,由9月16日16:30至9月21日21:10,共維持124小時40分鐘(5日4小時40分鐘),及後改掛三號信號,同時亦為生效時間最長的單一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取代較高信號之一號戒備信號:1964年強颱風桃麗達,由9月17日15:30至9月21日21:40,共維持102小時10分鐘(4日6小時10分鐘),發出及取消時間均為夏令時間,及後改掛三號信號。

生效時間最短

  • 直接發出/懸掛之一號戒備信號:1922年3月的一個熱帶氣旋,由3月27日02:35至03:00,維持25分鐘,及後改掛四號風球(偏東烈風信號);二戰後為1956年的一個熱帶低氣壓,由6月5日12:50至14:10,維持1小時20分鐘,及後改掛三號強風信號。
  • 取代較高信號之一號戒備信號:2024年熱帶風暴馬力斯,由6月1日16:40至17:40,共維持1小時

發出最多次數的年份

  • 2025年,共有15次。

發出最少次數的年份

  • 1955年,沒有發出。

注意事項

  • 香港不同地區的天氣情況不能夠單憑發出的信號推斷。只知道發出了什麼信號並不足夠,市民應該留意電台、 電視台及天文台網頁及「打電話問天氣」系統所提供的熱帶氣旋最新消息及有關報告,然後就發出的信號決定採取適當的相應行動。
  • 受地形或鄰近建築物影響,市民所在區域的風力與香港普遍風勢可能有顯著差異。離岸海域及高地風力通常較強,不當風的地區風力較弱。
  • 天文台透過多種途徑,特別是互聯網,向公眾提供各區風力及雨量的詳細資料。市民應該因應各自的具體情況和可接受的風險水平,就警告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
  • 即使熱帶氣旋正逐步遠離香港,也不應放鬆戒備,因為強風可能仍然肆虐一段時間,故應留在室內安全的地方,直至風勢緩和為止。
  • 一號信號發出後,計劃活動時,要考慮熱帶氣旋的影響,並注意離岸海域可能有強風。

爭議

晚發一號信號

李本瀅在2009年5月11日正式接任天文台台長,其後在台長網誌指出熱帶氣旋警告的生效時數下降能減少對市民生活的干擾及提升社會效率[12]。在他擔任台長的兩年間,天文台明顯較以往延遲發出一號戒備信號的時間。2009年強烈熱帶風暴蓮花熱帶風暴浪卡吹襲香港期間,天文台在熱帶氣旋移至香港約400公里範圍時才發出一號戒備信號,一改以往作風。翌年超強颱風鮎魚襲港,天文台發出一號信號時,鮎魚已移至香港之東南偏南約570公里,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及批評。時任天文台台長李本瀅博士在2010年10月29日在天文台「台長網誌」發表《何時才會發出一號戒備信號》,解釋天文台在鮎魚襲港時沒有早些發出一號信號的原因[13]。亦有網民去信天文台詢問為何鮎魚距離香港不足700公里仍不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天文台回覆指,一號戒備信號的意義是表示有一熱帶氣旋集結於香港約800公里的範圍內,及可能影響香港,但並不是機械式地指每當有熱帶氣旋進入香港800公里的範圍內時,便要立即發出一號信號。天文台會就熱帶氣旋的情況而評估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譬如當一個熱帶氣旋移動速度快及有很大機會為香港帶來強風時,天文台甚至可以在熱帶氣旋還沒有進入距離香港800公里範圍時,便發出一號戒備信號;然而,當一個熱帶氣旋移動速度較慢及沒有顯著移向香港的趨勢時,一號信號便可能會較後發出[14]。晚發一號信號的行為直至岑智明在2011年4月14日接替台長一職後才有改善。

未有按實況發出信號

2005年7月29日,位於南海熱帶風暴天鷹引致長洲強風,但天文台以風暴遠離為由未有發出任何信號,而只以新聞發佈形式提醒市民提防離岸會有風浪,事件再次引起警告系統未能照顧全港市民的爭議。在2006年,當時天文台台長林超英指「影響香港」一詞由該年起將包含「香港境內海域吹強風」的意義。林超英解釋:「在將來的運作中,主要的分別是熱帶氣旋襲港後期三號強風信號取消之後將大多數繼之以一號戒備信號,用以提醒大家要提防周邊海域的強風。」

由該年起,大部份熱帶氣旋威脅減少,但離岸仍然持續吹強風時,天文台均改發一號信號,取代三號信號,在這之前其實亦有例子(颱風林茵及颱風丹尼分別急劇減弱和急轉彎遠離,令天文台由三號信號改發一號信號);不過天文台在某些情況仍然不會改發一號信號,而直接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主要原因是熱帶氣旋減弱為低壓區,但亦有高速遠離、改受強烈東北季候風主導吹強風等其他原因。

相關條目

備註

  1. 粵語中,「波」是「球」的口語。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