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撤銷民族自治地方列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撤销民族自治地方列表
Remove ads

截至2025年10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共有12個地級與66個縣級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被撤銷[註 1],此外復設的有8個[註 2]。最近一次撤銷地級民族自治地方是1987年撤銷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最近一次地級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區劃變更為1993年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最近一次撤銷縣級民族自治地方是2002年撤銷麗江納西族自治縣設立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最近一次縣級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區劃變更為2007年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更名為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Thumb
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有民族自治地方及其分布(截至2025年10月4日),其中:

列表中包括縣級及以上的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自治旗的撤銷與更名情況。列表按撤銷、變更時間排序,涉及同一民族自治地方多次變更的則以第一次變更時間為序。存在時間具體到日的均為批覆時間、國務院全體會議或全國人大會議通過時間[註 3]。以下情況不單獨列入:

  • 、民族區的撤銷與變更[註 4]
  • 除1955年前後由自治區改為自治州自治縣外無其他行政區劃變更的民族自治地方
  • 只因民族名稱稱呼發生的更名(諸如1963年佧佤族改稱佤族[註 5]、1965年10月12日僮族改稱壯族[1][註 6]、蒙族與哈族改為全稱蒙古族哈薩克族[註 7]
  • 因原名生僻難認發生的更名[註 8]
  • 除撤銷民族民主聯合政府外無其他行政區劃變更的縣[註 9]
  • 享受民族自治地方優惠政策待遇的縣、區發生的變更
  • 行政駐地遷移,行政隸屬變更,部分鄉鎮行政區域的劃入、劃出
Remove ads

已撤銷的地級民族自治地方

更多信息 原行政建制, 所屬省份 ...
Remove ads

已撤銷的縣級民族自治地方

更多信息 原行政建制, 所屬省地(市、州) ...
Remove ads

參見

注釋

  1. 同一行政區劃多次撤銷按單次計,按列表列入標準統計。
  2. 在1950年代存在未依法報經國務院批准進行行政區劃變更、國務院批准行政區劃變更後數年後才執行或從未執行的情況,在注釋中加以說明。
  3. 雖然多是蒙古族聚居地區,但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二條所提及的「民族自治地方」。民族區雖然名稱冠有少數民族稱謂,但在民政部統計中均視作市轄區,不是一種單列的行政區劃。
  4. 含孟連傣族拉祜族佧佤族自治縣改為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耿馬傣族佧佤族自治縣改為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滄源佧佤族自治縣改為滄源佤族自治縣等。
  5. 如廣西僮族自治區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改為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等。
  6. 如1956年阿克塞哈族自治縣改為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1963年河南蒙族自治縣改為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等。
  7. 如1959年亹源回族自治縣改為門源回族自治縣[2]
  8. 如1958年5月28日撤銷民族民主聯合政府、改為一般縣的敦化縣輯安縣[3]
  9. 1955年7月30日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同意撤銷西康省[7]
    同年11月9日國務院同意西康省於該年10月1日撤銷,西康省藏族自治州更名為甘孜藏族自治州,撤銷甘孜辦事處、設立康定辦事處[4]
  10. 1958年4月21日河套行政區烏蘭察布盟部分縣、旗劃入巴彥淖爾盟[9];1969年巴彥淖爾盟劃出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等給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1979年劃回時組成阿拉善盟[10],至此原巴彥浩特蒙族自治州所轄縣、旗中僅磴口縣仍隸屬巴彥淖爾盟。巴彥浩特鎮現為阿拉善左旗駐地,不隸屬於巴彥淖爾市。
  11. 1954年4月6日內務部批准設立紅河哈尼族自治區,同年8月23日成立[16]:115(《雲南省志·政府志》作1954年1月1日成立[17]:413),紅河縣愛尼族自治區劃入後隨之改為縣[16]:115
  12. 1957年9月6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57次會議通過設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5],同年11月18日成立[16]:115
  13. 成立時為廣西省
  14. 於1963年8月26日更名[20]
  15. 1957年設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10月12日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1]
  16.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於1953年7月24日成立,1954年9月11日由內務部批准。梁河縣傣族景頗族自治區劃入後隨之改為縣[16]:115[17]:413
  17. 怒江傈僳族自治區於1954年4月6日經內務部批准,同年8月23日成立,劃入的碧江縣傈僳族自治區福貢縣傈僳族自治區貢山縣傈僳族自治區均隨之改為縣[16]:115[17]:413
  18. 《雲南省志》作由碧江縣改置[16]:126[17]:368
  19.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於1956年10月1日成立[32]:101,同年10月10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38次會議通過[33]
  20. 1983年10月10日,昭烏達盟撤銷,改設赤峰市
  21. 1956年9月11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37次會議通過在迪慶藏族自治州建州後將德欽縣藏族自治區改為德欽縣[38],1957年9月13日將德欽藏族自治縣人民委員會改建為德欽縣人民委員會[17]:380
  22. 1954年宜良專區撤銷。
  23. 彌勒縣彝族自治區於1953年1月1日成立[32]:101
  24. 彌勒縣彝族自治區於1957年9月6日通過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州後恢復原名[15],同年11月18日改建為縣人民委員會[17]:380
  25. 1956年1月4日粵北行政區撤銷,涉及各縣全部劃入韶關專區[42]。今涉及各縣全部隸屬於清遠市
  26. 1959年合浦專區撤銷,併入湛江專區
  27. 1994年樂昌縣撤銷,改設縣級樂昌市
  28. 1959年3月1日撤銷河口瑤族自治縣屏邊苗族自治縣合併設立河口瑤族苗族自治縣[32]:105,1960年2月16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96次會議通過[54]
  29. 屏邊苗族自治縣雖批覆但實際未成立[32]:105
  30. 1962年4月恢復屏邊縣、河口縣[17]:383,同年10月20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17次會議通過撤銷河口瑤族苗族自治縣、恢復河口瑤族自治縣屏邊苗族自治縣[55],後屏邊苗族自治縣於1963年7月1日成立[56]:52河口瑤族自治縣於1963年7月11日成立[56]:55
  31. 巍山彝族自治縣永建回族自治縣於1956年11月9日成立[32]:101,於同年11月16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40次會議通過[51]
  32. 1958年10月合併設立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57],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03次會議通過[58]
  33. 1961年10月1日由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析置南澗縣[17]:383,1963年9月14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35次會議通過自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析置南澗彝族自治縣[59],1965年11月27日成立南澗彝族自治縣人民委員會[56]:72
  34. 尋甸回族自治縣路南彝族自治縣於1956年12月31日成立[32]:101,於1957年3月26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43次會議通過[48]
  35. 1958年10月尋甸回族自治縣嵩明縣合併設立嵩明縣,1959年6月更名為尋甸縣[60][17]:417,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03次會議通過將尋甸回族自治縣與嵩明縣合併為尋甸縣[58]
  36. 1958年10月路南彝族自治縣併入宜良縣[61],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03次會議通過[58]
  37. 1983年9月9日,路南彝族自治縣劃歸昆明市
  38. 1963年9月14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35次會議通過設立欽州僮族自治縣[59],於1964年2月25日正式成立[64]
  39. 1983年欽州撤縣設縣級市,1994年撤銷欽州地區、縣級欽州市,設立地級欽州市
  40. 1958年更名為柳州專區
  41. 1952年11月26日大苗山苗族自治區成立[66]
  42. 1958年併入為柳州專區
  43. 於1958年9月24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80次會議通過[53]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於1961年4月10日成立[56]:82[56]:109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