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朝代

從古代直至中華民國成立時,所有統治過中國的政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朝代
Remove ads

中國朝代中國歷史上某一世系君主統治之政權、及其相對應的歷史時期[1][2][3][與來源不符]。「朝代」亦是以政權界定一個歷史時期之名詞,此等王朝之政權更替,構成中國朝代輪替[4][5][需要引文][與來源不符]。「朝」指以正統自居之當政政權,而「朝代」指「朝」政權執政之時代。歷史學家為了識別事之先後,不得不從中取某年號紀年,以紀諸國之事,並非分辨哪個政權為正統[6]

更多信息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
Thumb
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疆域的演變
Remove ads

釋義

中文「朝」字本義早晨今日[7]。在政治上引申成當政者政權的意思,王朝是由一個皇室家族,通過不同方式和形式統治的政權,與此相反之字為「野」。與西方認知不同在於朝代兩字分開敘述時,中國「朝」或「朝廷」是指所在之政權,是該政權存在時就有之觀念,如「前後上乃心本朝,欲還討,為國效節[8]」、「臣前蒙陛下問及本朝所以享國百年、天下無事之故。[9]」等皆屬之。東漢末年之前,只有被視為正統之天下共主才敢稱「朝」。「朝」指以正統自居之當政政權,而「朝代」指「朝」政權執政之時代。歷史學家為了識別事之先後,不得不從中取某年號紀年,以紀諸國之事,並非分辨哪個政權為正統[6]

「朝代」則指某「劃時代政權」執政之時代,可用做劃分該歷史時代之稱呼,可以是一個或多個政權之集合。例如,「魏晉南北朝」明顯不是一個政權,而是由三國、晉朝、南北朝等「子朝代」組成的複合詞,而南北朝又分南朝與北朝,各自皆自稱正統,南朝的宋、齊、梁、陳則各別都是以「朝」為劃分標準。春秋和戰國則不是朝代,而是東周朝的兩個時期(儘管東周與戰國的結束時間並不完全重合),因為當時諸侯多名義上奉周天子共主

Remove ads

歷史

世襲統治之起始

Thumb
南宋畫家馬麟對於中國世襲統治的開創者的描繪。

作為中國首個正統王朝夏朝的建立者,通常被視為中國世襲君主制統治的開創者[註 1]。理論上,中國君主是中國政權的最高統治權力者,但君主的權力實際為多重因素所影響的結果[註 2]。根據傳統,中國君主之位僅可通過男性之後代世襲傳承,構成「家天下」之局面;政治開明時則可見「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政治格局[10]。雖然君主之位的繼承權僅限於同姓家族成員,外戚集團仍可在君主權力旁落時取得實際統治地位,甚至代替君主實行其義務及權利,乃至取而代之[註 3]。夏朝以前,中國政權通常以禪讓形式進行君主輪替,故稱「公天下」。

朝代更替

Thumb
一片石之戰是明清易代時期的一場大戰。

朝代更替,又作「改朝換代」,是中國歷史的一大特徵。部分學者試圖以君主之德行解釋王朝之興衰,而亦有學者將此歷史規律歸咎於有形的方面。其中,朝代循環為解釋中國歷史上朝代更迭的一大理論。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主要有兩種形式:武力征服及篡位。通過武力征伐而完成改朝換代的包括遼朝金朝的更替、元朝滅諸王朝統一漢地。通過篡位進行王朝更迭的則有東漢曹魏的更替、南齊梁朝的更替。篡位建國者大多試圖通過「接受」前者「禪讓」以取得其統治的正當性。

為簡化繁瑣的內容,部分歷史年表將中國朝代更迭顯示為平穩的政權過渡。新興王朝通常在尚未推翻現有王朝前就已正式建立。例如:公元1644年通常作為清朝取代明朝法統的年份,晚清教科書亦採用此說[11],但「大清」國號出現於公元1636年,而肇於公元1616年的後金則是清朝之前身;明朝皇室則繼續統治中國南方直至公元1662年,史稱「南明」;明朝殘餘勢力東寧於南明滅亡後仍繼續抗清,直至公元1683年為清朝所滅。與此同時,其他勢力亦於明清易代之際割據建國,如李自成張獻忠分別建立的大順大西。清朝取代明朝後耗時近20年方完成漢地的統一。由此可見,朝代更替實際為一系列複雜且漫長的歷史進程。

同樣的,早前的隋唐易代亦出現諸多割據政權。此時期的勢力包括但不限於李密之魏、薛舉之秦、高曇晟之齊、宇文化及之許、沈法興之梁、梁師都之梁、竇建德之夏、王世充之鄭、朱粲之楚、林士弘之楚、高開道之燕、輔公祏之宋。最終取代隋朝法統的唐朝共歷時約十年才統一漢地。

新的王朝建立後一般會弒殺前朝君主及其宗室或以二王三恪禮制相待,其中後者可用於顯示新興王朝所承繼之統緒並標明其正統地位。例如:齊文宣帝高洋在滅亡東魏後冊封魏孝靜帝元善見為「中山王」。又如:周世宗柴榮之侄柴詠被宋仁宗趙禎立為「崇義公」,而其他後周之皇室後代亦承襲此爵位

根據中國官方修史傳統,新興王朝需為先前王朝編寫歷史,故最終形成24部正史典籍,合稱「二十四史」。此官方修史傳統於清朝覆滅後仍為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延續。

Remove ads

世襲統治之終結

Thumb
中國末代正統君主宣統帝,攝於公元1922年。

中國世襲君主制統治於公元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後結束,並由中華民國取代清朝之法統。辛亥革命時,梁啟超曾提議立孔子第七十六代嫡孫衍聖公孔令貽為帝;同時亦有勢力支持復興明朝,以延恩侯朱煜勳為帝。

民國成立後,亦有數個試圖恢復世襲君主制的政權出現,但所有此類型的政權皆以失敗收場。袁世凱在宣布成立中華帝國後引發護國戰爭,其政權僅存在101天便覆滅。張勳領導之丁巳復辟的基礎缺乏穩固性,僅維持11天,故其正統地位亦不被普遍認可。大日本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建之傀儡政權滿洲國從未獲得國際社會之廣泛承認,因此一般被排除於合法政權之外,故學者多以「偽滿洲國」(簡稱「偽滿」)稱之。

綜合上述原因,學者通常以公元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為中國世襲君主制統治終結的象徵。中國世襲君主制統治共存在長達約四千年。

正統性

Thumb
刻有「大清帝國之璽」篆書字樣的清朝玉璽。璽是政治權威及正統地位的象徵。

中國歷史上之分裂時期為多個王朝並存時期,而各王朝亦有各自的朝廷及政治體系。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時期包括三國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

中國傳統歷史學對「朝」與「國」有作出區分:僅正統之政權可稱「朝」;非正統之政權不論世襲與否都稱「國」,又有學者稱之為「偽朝」。現代學者對於某些王朝的正統之分仍存有異議。

中國分裂時,王朝與王朝之間的關係通常關乎政權的正統性,而正統性則源自天命。實際正統是個根據政治目的多變的概念。典型的正統說有以統治中國本土者為正統,承接前朝者為正統,或以是否是漢族王朝為正統。漢族所建之王朝通常以華夷之辨而自視為正統,並同時拒絕承認其他民族建立的王朝為正統政權;非漢族王朝則以中華文化及中國歷史之繼承者的身份自居,同時自稱為中國正統。雖然分裂時期多個王朝並立的局面引起朝廷官員與史學家的正統之爭,北宋政治家歐陽修則主張分裂時期的中國並不存在任何正統王朝。若以此觀點,宋朝之正統地位源自其結束五代十國亂局之能力,而非繼承自後周。同樣,歐陽修認為三國、十六國和南北朝等分裂時期亦無正統王朝。

下列為歷史上或現今有正統爭論之歷史時期:

  • 三國
    • 東漢禪讓帝位於曹魏,故曹魏的正統性來源於東漢,同時否定它國的正統地位
    • 蜀漢否認曹魏篡奪的合法性以復興漢朝為名以正統自居,同時否定它國的正統地位
    • 東吳否認曹魏篡奪的合法性自稱承襲漢朝而以正統自居,同時否定它國的正統地位
    • 曹魏禪讓帝位於西晉,故西晉的正統性來源於曹魏,以曹魏為正統。
    • 唐朝認可曹魏正統,同時也將孫吳稱為正統,稱之為吳朝,為六朝第一代,將唐以前的歷史概括為「漢魏六朝」。而南宋理學家朱熹則主張視蜀漢為正統
  • 東晉、十六國
    • 東晉以正統自居,血統上東晉的正統性來源於西晉。
    • 數個位居十六國之列的中原王朝如漢趙後趙前秦等亦自稱正統
  • 南北朝
    • 所有該時期的王朝均以正統自居;為此,北朝蔑稱南朝為「島夷」,而南朝則蔑稱北朝為「索虜」
  • 五代十國
    • 後梁上承唐朝,並自視為正統
    • 後唐以光復唐朝為名而自稱為正統,同時否定後梁之正統地位
    • 後晉契丹冊封為皇帝,故後晉的正統性來源於契丹。
    • 後漢在後晉為契丹所滅後自稱承襲後晉而以正統自居。
    • 後漢禪讓帝位於後周,故後周的正統性來源於後漢。
    • 後周禪讓帝位於北宋,故北宋的正統性來源於後周,按此説則法統最初源於契丹,但北宋否認契丹起源並以五代為正統,亦有主張五代十國時期並不存在任何正統王朝者。
    • 南唐曾被當時部分學者視為該時期的正統王朝
  • 遼朝宋朝金朝
    • 遼朝為金滅亡後金自稱繼承之遼朝法統,並以正統自居
    • 北宋與遼約為兄弟之國,故雙方皆承認對方的正統地位
    • 北宋聯金滅遼後被金所滅,後南遷
    • 南宋向金稱臣(後改稱叔侄),並受金冊封為皇帝,故法理上南宋的正統性來源於金,同時血統上南宋的正統性來源於北宋
    • 元朝承認遼朝(包括西遼)、宋朝、金朝三國的正統地位,將三國的歷史分開編修,是為《遼史》、《宋史》、《金史
  • 明朝北元
    • 明朝承認元朝為正統,但宣稱已繼承元朝之法統,故北元為非正統政權
    • 北元統治者保留「大元」國號及其他漢式名號直至公元1388年捕魚兒海之戰;中國式名號亦於此後被一些蒙古君主重用
    • 清代巴林右旗協理台吉、蒙古族史家拉西彭楚克英語Rashipungsug在《水晶珠英語Bolor Erike》中認為北元直接延續到後金征服察哈爾;之後的清朝則取得北元之正統,故明朝為非正統王朝
  • 清朝、南明明鄭
    • 清朝承認明朝為正統,但宣稱已繼承明朝之法統,故南明為非正統政權
    • 南明以正統自居直至滅亡
    • 位於臺灣的明朝殘餘勢力明鄭拒絕接受清朝之正統地位
    • 朝鮮半島上的朝鮮王朝及越南後黎朝曾承認南明為正統
    • 日本江戶幕府否定清朝的正統地位,並自認中國代表「華」之正統性已為日本所取代,此乃《中朝事實》與《華夷變態》的基本論述
  • 元朝、清朝
  • 大多數現代歷史材料大多按以下順序排列中國歷史:
夏朝商朝西周東周秦朝西漢東漢三國晉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遼金夏元朝明朝清朝
  • 在僅有一個王朝可被視為中華之正統下:
夏朝商朝西周東周秦朝西漢 → 東漢 → 曹魏 → 西晉 → 東晉 → 劉宋南齊梁朝陳朝隋朝 → 唐朝 → 後梁 → 後唐 → 後晉 → 後漢 → 後周 → 北宋 → 南宋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上列正統之爭類似當代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的中國正統代表之爭。

Remove ads

同宗關係

Thumb
Thumb
漢光武帝(上圖)與漢昭烈帝(下圖)均出自同一家族,但在史學界被視為兩個不同王朝的開國之君。

中國歷史上有諸多王朝均出自同一家族,但因國號不同或政權發生某種根本性變化等原因而被後世史學家冠以不同名稱加以區分。另外,中國歷史上亦有王朝自稱為某先前王朝的後裔,以取得或加強其統治的合法性與正統性。

下列為獲得大部分史學家認可的同宗王朝:

Remove ads

分類

Thumb
德國繪製的康雍乾盛世時期的中華帝國地圖。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中原王朝」、「大一統王朝」和「征服王朝」。

中原王朝

中原位於黃河中下游之廣大地區,為中華文明之發祥地。「中原王朝」為定都於中原的王朝之稱謂,不論其建立的民族。

大一統王朝

「大一統王朝」特指完成漢地統一之王朝[來源請求],不論其建立的民族。「漢地」,又稱「中國本部」,為漢族的傳統定居地,而非等同於「中國」。完成漢地統一並以「皇帝」為其君主頭銜的王朝可稱作「中華帝國」[註 4]

「大一統」這一概念首次見於公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其他著名人物如孔子孟子亦於其作品裡提及該概念。

多數學者視以下王朝為大一統王朝:秦朝漢朝西晉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來源請求]另外,學術界對於北宋是否應被視為大一統王朝尚存爭議,因燕雲十六州部分地區為遼朝之領土,且河西等部分地區由西夏統治;故此,北宋並未完全控制漢地。

征服王朝、滲透王朝

「征服王朝」與「滲透王朝」為非漢族所建立之中國王朝,依其統治漢地的方式而分別歸於兩類。「征服王朝」特指在吸收漢文化的同時卻刻意保留自身文化之非漢族王朝,如元朝清朝等;「滲透王朝」則指後來被徹底漢化的非漢族王朝,如前秦北魏等。這兩個概念均由魏復古提出並為支持以多民族、多元文化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學者所爭議。

名稱

國號

中國開國之君在立國之初都會確立其政權之正式名稱,即國號。王朝統治期間,國號作為代表文明正統的政權之官方名稱,象徵新政權取得舊統治者的合法地位。

國號大致有五個來由:

  • 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
  • 來自創建者原有封號、爵位
  • 源於地理位置相同之先前政權之名稱
  • 源於有宗族關係(可考或自稱)之先前政權之名稱
  • 寓意吉祥或具特別含義
    • 元朝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以「大元」為國號

中國歷史上亦有在王朝統治期間國號變更的案例。例如:南漢初定「越」為國號,後改為「漢」。

中國歷史上有數個王朝之國號含有「大」字。據朱國楨所著之《湧幢小品》,首個帶有「大」字的國號為元朝的「大元」。然而,其他歷史材料如脫脫所著的《遼史》和《金史》稱元朝以前亦有王朝的國號含有「大」字,如遼朝的「大遼」及金朝的「大金」。

即便某一中國王朝之國號不含「大」字,其官員、百姓、朝貢國亦會在稱呼該王朝時於其國號前冠以「大」字以表尊崇。例如:《日本書紀》中稱唐朝為「大唐」,但唐朝的國號僅為「唐」一字。

中國歷史上未曾有任何王朝直接以「中國」及其他中國的稱號作為國號,但各王朝都以不同方式試圖與此類名稱和概念掛鉤。清朝雖然國號為「大清」,但自公元1689年簽訂的《尼布楚條約》起便普遍在國際條約中以「中國」自稱(或與「大清」交替使用)。1909年清朝頒佈中國第一部成文國籍法,明確地以現代法律形式自稱為「中國」,首次在法律上賦予了現代國籍法和「中國國籍」的意義。「中國」這一具有地理、政治及文化概念的名詞自中華民國成立以來亦作為正式簡稱使用。

國號的使用及其重要性亦被中國以外其​​他中華文化圈政權所認可與接受。其中,位於越南和朝鮮半島的王朝亦都擁有各自的國號。

歷史學稱謂

由於中國歷史上的王朝出現諸多重複使用的國號,學者不得不將其名稱加上前綴以作區分。常用的前綴包括:

一個王朝可擁有多個歷史學稱謂,但某些稱謂或使用得更為廣泛。例如:西漢有時又作「前漢」、楊吳亦稱「南吳」。

若某一王朝之統治發生某種根本性變化,學者通常以不同名號加以區分。例如:宋朝在學術界分為北宋南宋,以靖康之變建炎南渡為兩者之分界點,用來辨別由宋太祖趙匡胤成立之「宋」及宋高宗趙構復國後的「宋」。此類情況下,原來的政權已覆滅,但後經重建而其統治者亦聲稱延續其先前政權之法統,故學術界需作出名號上的區分以反映政權變化之歷史事實。主要的例外包括西秦南涼唐朝;儘管前二者的統治由後秦短暫打斷,而後者則曾為武周所篡,學者一般不在名號上區分原先的政權及復國後的政權。

漢文材料通常會在帶有前綴的王朝歷史學稱謂中省略「朝」字。例如:北周因帶有「北」字前綴而極少被稱為「北周朝」;然而,「北周」、「北周王朝」此等稱呼則相對更為常見。

疆域

Thumb
中國歷代王朝及政權的大致版圖。

中國史上最早期的正統王朝均位於黃河長江地區的漢地。後來的王朝在通過對外擴張後奠定今日的中國版圖。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王朝曾對漢地(含海南島雲南貴州澳門香港)、臺灣島滿洲(含內滿洲外滿洲)、庫頁島蒙古(含內蒙古外蒙古)、越南藏區新疆,以及中亞朝鮮半島阿富汗西伯利亞部分地區實行統治。

領土面積最大的中國正統王朝是元朝清朝,根據不同資料可獲得不同的數據[註 5]。內容的出入可歸咎於不同材料對於元朝北部邊疆之確切地理位置的不同理解:部分學者認為元朝最北處達貝加爾湖北岸地區,而另一部分學者則主張元朝領土到達北極圈甚至直抵北冰洋沿岸。相比之下,清朝的疆域是在經過對外交涉及簽訂一系列國際條約後而得以劃定及鞏固,故更為明確。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之法定領土均繼承自清朝滅亡時的疆域。

除此之外,中國數個王朝亦以朝貢體系對其他國家及部落擁有宗主權。中華朝貢體系起源於西漢,並延續至公元19世紀中國中心主義秩序瓦解為止。

中國主要朝代列表

本列表僅顯示中國主要的王朝,但中國歷史上亦有諸多其他世襲君主制政權未被列入。

更多信息 朝代 [註 6], 統治家族 ...

納入標準

本列表僅顯示中國歷史上主要的王朝。然而,中國歷史地理學所劃定的地理範圍內亦有諸多未被納入該列表的世襲君主制政權,如:

據中國歷史地理學劃定,清朝於公元1750年代至公元1840年代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前的極盛領土範圍均屬中國歷史的一部分。該地區以內任何民族所建立的政權均為中國歷史上的政權,該地區以內活動的民族皆是中國歷史上的民族[15]。清朝鼎盛時期疆域面積超越1300萬平方公里,涵蓋下列地區:

曾於某歷史時期隸屬中國政權的其他地區(朝鮮半島部分區域、今越南中部及北部、中亞部分地區等)則涵蓋於相應中國政權之歷史內。

屬於下列類別的王朝則被排除於本列表之外:


中國朝代的合稱

Thumb
時間線

在中國各朝代中,有一些朝代由於相似或者歷史上的連續而被並列在一起,成為一個歷史時期。

  • 諸夏
    • 泛指中原諸侯國;最初用於表示與周朝同姓、姻親與受功的諸侯,後來廣義成為中原諸侯國的代稱
  • 先秦
    • 秦朝以前的歷史。
  • 周秦
    • 西周東周秦朝: 文獻出現中國的時代,中華文明的啟蒙時期,如西周封建禮制,東周百家爭鳴,秦朝統一制度。
  • 宋元
    • 宋朝元朝:中國歷史上商業、文化和航海最為發達的兩個時期。

東亞歷史區分表

更多信息 中亞 ...

注釋

  1. 雖然多數學者將夏朝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正統王朝,多部史籍如《尚書》與《史記》均提及在夏朝之前仍存有兩個王朝,即「」和「」。其中,前者亦被稱作「古唐」以區分其他名為「唐」的王朝。倘若這兩個王朝被證實,則不是中國世襲統治的開創者。
  2. 公元1906年,清朝在取得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的支持後正式準備立憲。公元1908年8月27日,清朝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並原定十年後正式實行立憲。公元1911年11月13日,清朝在辛亥革命的大環境下頒布具有憲法意義的《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君主之權為其所限,故可視為中國君主立憲制之確立。然而,清朝僅在三個月後便覆滅。
  3. 中國歷史上有諸多外戚干政的案例。權利極大與威望極高的外戚可通過逼迫君主「禪讓」以取得君主之位,造成王朝更替。例如:新朝王莽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而孝元皇后是漢元帝劉奭之皇后。
  4. 傅斯年黃仁宇等學者主張「中華帝國三元論」,即中國歷史上曾存有三大帝國。「中華第一帝國」肇於秦朝,經西漢東漢曹魏西晉東晉劉宋南齊梁朝,至陳朝而終;「中華第二帝國」始於北魏,歷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至南宋而亡;「中華第三帝國」源於遼朝、含金朝元朝明朝,至清朝為止。若採納上述觀點,「中華帝國」則不僅限於指代大一統王朝。
  5. 依照當代史學慣例,本頁面所提及的「元朝」特指定都於元大都的政權。然而,有學者認為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所定之漢式國號「大元」本應是整個蒙古帝國的正式稱號。即便如此,因蒙古帝國實際已分裂且組成部分之間互不統屬,當代學者一般不使用廣義上的「元朝」定義。
  6. 本列表顯示的名號為歷史學給予的稱謂,不應與各朝正式確立的國號混淆。同一王朝亦可有多個歷史學稱謂。
  7. 雖然中國歷史學通常將某王朝之統治家族歸類為某一民族,部分中國君主卻具有多民族血統。例如:學者大多視清朝為滿洲族所建之王朝,但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實為滿漢混血,其漢族血統源自其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8. 本列表顯示的開國君主為王朝實際開創者。然而,中國歷史上亦有統治家族的先前成員被追尊為君主的案例。例如:後晉實際建立者為晉高祖石敬瑭,但後晉皇室正式追尊先前四位成員為皇帝,其中輩分最大的是被追封廟號為「靖祖」和謚號為「孝安皇帝」的石璟
  9. 夏朝統治家族為「姒」姓,「夏后」氏。
  10. 有窮羿東夷族。因此,有窮羿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11. 妘浞東夷族。因此,妘浞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12. 據漢代史學家劉歆推算,夏朝的統治始於公元前2205年,終於公元前1766年,歷時約440年。晚清官方審定的《中國歷史教科書》採用此說。[12]
  13. 據漢代史學家劉歆推算,商朝的統治始於公元前1766年,終於公元前1122年,歷時約645年。晚清官方審定的《中國歷史教科書》採用此說。[12]
  14. 西周東周統稱為「周朝」。
  15. 據漢代史學家劉歆推算,西周的統治始於公元前1122年,終於公元前771年,歷時351年。
  16. 秦朝統治家族為「嬴」姓,「趙」氏。
  17. 部分學者視公元前206年漢高帝劉邦稱「漢王」為西漢漢朝之始。若以此觀點,西漢享國215年,漢朝享國共410年。
  18. 西漢東漢統稱為「漢朝」。
  19. 劉嬰王莽攝政期間稱「皇太子」,並未正式登基為帝。西漢最後一位正式登基的君主是漢平帝劉衎
  20. 西晉東晉統稱為「晉朝」。
  21. 十六國亦稱作「五胡十六國」,但並非所有計入十六國之列的王朝均由「五胡」所統治。
  22. 漢趙統治家族本姓「攣鞮」,於漢趙建立前改姓「劉」。
  23. 由於靳準非出自劉氏,他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24. 部分學者視公元303年(建初元年)成景帝李特年號「建初」為成漢之始。若以此觀點,成漢建立者為成景帝,享國44年。
  25. 前秦統治家族本姓「蒲」,秦惠武帝苻洪於公元349年前秦建立前改姓「苻」。
  26. 部分學者視公元350年秦惠武帝苻洪稱「三秦王」為前秦之始。若以此觀點,前秦建立者為秦惠武帝,享國44年。
  27. 由於蘭汗非出自慕容氏,他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28. 燕惠懿帝高雲高句麗族,本姓「高」,後被慕容氏收養。因此,燕惠懿帝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29. 燕惠懿帝高雲的王朝歸屬,後燕滅亡年份可為公元407年(建始元年)或公元409年(正始三年),享國23年或25年。
  30. 據不同學者的劃分,燕惠懿帝高雲可被視為後燕末代君主或北燕開國之君。
  31. 公元400年(太初十三年),西秦亡於後秦。公元409年(更始元年),西秦復國。中國歷史學並無對公元400年以前的西秦與復國後的西秦做出名號上的區分。秦武元王乞伏乾歸是西秦短暫亡國前的最後一位君主,亦是復國後的首位。
  32. 南涼統治家族本姓「拓跋」,禿髮匹孤於南涼建立前改姓「禿髮」。
  33. 公元404年(弘昌三年),南涼亡於後秦。公元408年(嘉平元年),南涼復國。中國歷史學並無對公元404年以前的南涼與復國後的南涼做出名號上的區分。涼景王禿髮傉檀是南涼短暫亡國前的最後一位君主,亦是復國後的首位。
  34. 段業漢族。因此,涼武宣王沮渠蒙遜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35. 胡夏統治家族本姓「攣鞮」,於胡夏建立前改姓「劉」,夏武烈帝赫連勃勃又於公元413年胡夏建立後改姓「赫連」。
  36. 燕惠懿帝高雲高句麗族,本姓「高」,後被慕容氏收養。因此,燕文成帝馮跋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37. 燕惠懿帝高雲的王朝歸屬,北燕建立年份可為公元407年(正始元年)或公元409年(正始三年),享國29年或27年。
  38. 北魏統治家族本姓「拓跋」,魏孝文帝元宏於公元493年北魏建立後改姓「元」。
  39. 東魏統治家族本姓「拓跋」,魏孝文帝元宏於公元493年東魏建立前改姓「元」。
  40. 西魏統治家族本姓「拓跋」,魏孝文帝元宏於公元493年西魏建立前改姓「元」,魏恭帝拓跋廓又於公元554年西魏建立後復姓「拓跋」。
  41. 隋朝統治家族本姓「楊」,西魏賜姓「普六茹」,隋文帝楊堅於公元580年隋朝建立前復姓「楊」。
  42. 唐朝統治家族本姓「李」,西魏賜姓「大野」,於公元580年唐朝建立前復姓「李」。
  43. 公元690年(載初元年),唐朝亡於武周。公元705年(神龍元年),唐朝復國。中國歷史學並無對公元690年以前的唐朝與復國後的唐朝做出名號上的區分。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短暫亡國前的最後一位君主,而唐中宗李顯則是復國後的首位。
  44. 後唐統治家族本姓「朱邪」,唐獻祖李國昌於公元869年後唐建立前改姓「李」。
  45. 唐明宗李嗣源本無姓,後被李氏收養。因此,唐明宗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46. 李從珂漢族,本姓「王」,後被李氏收養。因此,李從珂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47. 周世宗郭榮本姓「柴」,後被郭氏收養。因此,周世宗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48. 部分學者視公元902年(天復二年)吳太祖楊行密稱「吳王」為楊吳之始。若以此觀點,楊吳建立者為吳太祖,享國35年。
  49. 由於朱文進非出自王氏,他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50. 荊南統治家族本姓「高」,楚武信王高季興後改姓「朱」,又於荊南建立前復姓「高」。
  51. 南唐統治家族本姓「李」,唐烈祖李昪後改姓「徐」,又於公元939年南唐建立後復姓「李」。
  52. 劉繼恩漢族,本姓「薛」,後被劉氏收養。因此,劉繼恩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53. 漢英武帝劉繼元漢族,本姓「何」,後被劉氏收養。因此,漢英武帝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54. 部分學者視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獲選為契丹族部落聯盟首領為遼朝之始。若以此觀點,遼朝享國218年。
  55. 屈出律乃蠻族,本無姓。由於屈出律非出自耶律氏,他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56. 部分學者視公元1132年(延慶九年)遼德宗耶律大石稱「菊兒汗」為西遼之始。若以此觀點,西遼享國86年。
  57. 北宋南宋統稱為「宋朝」。
  58. 西夏統治家族本姓「拓跋」,唐朝宋朝分別賜姓「李」和「趙」,夏景宗李元昊於公元1032年西夏建立前改姓「嵬名」。
  59. 蒙古帝國統治家族本姓「乞顏」,「孛兒只斤」起源於孛端察兒,蒙古帝國前身蒙兀國合不勒改姓「乞顏·孛兒只斤」,蒙古帝國建立者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又恢復姓氏為「孛兒只斤」。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延續黃金家族的傳承。
  60. 部分學者視公元1260年(中統元年)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自立為「大蒙古國皇帝」及定年號「中統」為元朝建立之始。若以此觀點,元朝享國108年。
  61. 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廟號惠宗)即北元首位皇帝,故仍為孛兒只斤氏。
  62. 自稱「大元可汗」的綽羅斯·也先瓦剌人。由於其出自綽羅斯氏,非出自孛兒只斤氏,他的即位並非正常的世襲繼承。
  63. 中國歷史學通常以公元1388年(天元十年)忽必烈後裔脫古思帖木兒被殺,阿里不哥後裔卓里克圖汗取消「大元」國號作為其終結年份(清修《明史》聲稱是鬼力赤於公元1402年所為)。然而,少數學者將此後(1388或1402年)至公元1635年間的蒙古族政權(《明史》稱之為「韃靼」,明代漢籍也證實此時蒙古人已恢復「野克莽官兒」(大蒙古)的國號)也視為「北元」的直接延續。若以公元1388年為北元終結年份,北元享國21年;若以公元1635年為北元終結年份,北元享國267年,其末代君主為察哈爾部額爾克孔果爾
  64. 部分學者視公元1664年定武帝政權覆滅為南明之終結。若以此觀點,南明末代君主為定武帝,享國20年。然而,史學界對於定武帝(學者推測其姓名為「朱亶塉」或「朱本鉝」,其統治時期為公元1646年至公元1664年)是否是真實人物及其確切身份尚存爭議。
  65. 公元1635年(天聰九年),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將族名女真更名為「滿洲」。
  66. 公元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極在瀋陽改國號為「大清」,然而直至順治帝在北京登基,「建有天下之號曰大清」,方才正式昭告清朝建立,[13][14]而晚清官方審定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亦認為清朝建立於清軍入關的公元1644年(順治元年)。[11]
  67. 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允許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在退位後仍可保留「大清皇帝」稱號並享有其他優待條件,北京紫禁城內仍以「宣統」年號紀年,故形成遜清皇室小朝廷。該朝廷存在於公元1912年至公元1924年間,直至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才被廢除。
  68. 公元1917年(宣統九年)7月1日至7月12日遜清小朝廷在張勳領導下短暫復辟,再次推舉溥儀為帝。由於此事件短暫並以失敗告終,故通常不被視為清朝歷史的一部分。
  69. 據《明史.卷四十·志第十六》:「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明朝統一了自秦朝以來的漢地(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全境。而清初先後將蒙古、西藏和新疆等地吞併,故描述上才將明清合稱「奠定現代的中國疆域」。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