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九江兵備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九江兵備道[1],是明朝江西下設的一個整飭兵備道,駐九江府(今九江市)。
沿革
弘治十二年(1499年)八月,因「湖廣江西盜起,沿江亦有鹽徒為患」,兵部尚書馬文升奏請增設江西按察司副使一員,專理九江、安慶、池州、建陽等府衞地方,整飭兵備[2]。馬文升的奏設被沈德符視為「整飭兵備之始」[3],事實上兵備道早於明憲宗成化年間即有設置,並且弘治時的兵備道廢置頻繁,無法視為定製[4]。十月,監察御史陳銓上疏彈劾馬文升徇私舞弊,指責其「徇沈暉之請,添設湖廣九永等處兵備僉事李宗泗,今又以歐鉦舊屬於腹裏地方,添設江西九江兵備副使,乞裁革此二處兵備,並黜鉦及文升等以正朋比之罪」[5]。首任九江兵備副使歐鉦尚未上任,即被停止任命,改任知府[5]。實際上明廷知曉九江在軍事上的重要性,宜設兵備官,本來將由御史王鼎任職,馬文升卻舉薦舊部歐鉦,因此遭到彈劾[5]。
弘治十五年(1502年),馬文升再次上奏,為保障南京,請增設江西按察司副使一員,常駐九江,整飭兵備,上界湖廣,下至建陽一帶衛所,俱聽提調[6],還指責此前革除九江兵備道的言官「誠非遠慮」,強調「天下之兵備可有可無,而九江之兵備決不可無」[7]。但明孝宗態度模糊,復設之議擱淺[8]。
正德六年(1511年),因「盜起旁午,江南為甚,兼北寇出沒江漢」,九江府知府李從正向總制都御史陳金提請,在九江設按察司憲臣一人,整飭兵務,將原駐九江的守備都指揮改駐安慶,獲得批准[9]。正德十五年(1520年),由於兵權分立且分處二地,戰時指揮協調不力,九江兵備曹雷在寧王之亂中被擊敗,怠誤事機,兵部奏請革除九江兵備,升安慶守備楊銳為副總兵官,移駐九江,鎮守九江、安慶等處地方[10][11]。至此,武將替代文官統御九江軍事系統[4]。
Remove ads
嘉靖元年(1522年),楊銳升都督僉事進京,江西廵按御史石金以「九江地衝多盜」為由,建議復設九江兵備副使,再將守備指揮移駐安慶[11]。吏部、兵部商議後同意這一提議,升周廣為江西按察司副使,整飭九江、安慶兵備[11]。嘉靖二年(1523年),江西巡按御史程啟充奏請九江兵備兼節制湖廣黃州府蘄州、興國、廣濟、黃梅等州縣,獲得批准[12]。嘉靖十五年(1536年),出於山川形便的考慮,江西巡撫秦鉞奏請將分守饒南九江道下屬的南康府建昌縣、南昌府寧州、武寧縣、靖安縣、奉新縣劃歸九江兵備[13]。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為防禦倭寇,明廷在應天巡撫下設置徽安寧池太兵備道,安慶又劃歸南直隸應天巡撫直轄的兵備道管轄[8]。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安慶守備黃佐被盜賊在江中殺害,南直隸巡按御史董鯤因此彈劾九江、安慶、池州等一干地方官員「守禦不嚴之罪」,並以「江防汗漫,守臣易於推諉」為由,奏請池州府與安慶守備俱聽九江兵備道節制,獲得明世宗批准[14]。因「江賊」的動亂、朝廷經營地方的理念和官員的內部爭鬥,安慶與九江兵備道時隸時離,在操江都御史張鹵及應天巡撫張佳胤的推動下,隆慶六年(1572年),明廷設立徽寧兵備道,南直隸下轄的安慶、池州最終自九江兵備轄區劃出,由徽寧兵備道管轄[15]。
萬曆後,南昌兵備道改駐寧州,原九江兵備道所轄南昌府各縣成為南昌兵備道的轄區;饒州兵備道裁撤後,轄區劃歸九江兵備道[16]。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九江兵備道及九江分巡道(合稱九江兵巡道)裁撤,康熙九年(1670年)復設兵巡道駐饒州府,雍正九年(1731年)增轄廣信府,形成分巡饒廣九南道[17]。
職能
九江兵備道名義上向江西巡撫負責,分巡饒州府、南康府、九江府,管理兵備,督理南康湖防,提調上江船廠,統轄南直隸安慶衛[1][註 1],還兼制南直隸池州府[14]與湖廣黃州府所轄蘄州、興國、廣濟、黃梅等州縣[12]。
九江兵備道以長江、鄱陽湖為轄區,相較於江西其他兵備道,九江不以緝捕陸上盜賊為主,而以緝捕「江湖水寇」為職責。因鄰近南京,九江兵備道與蘇松常鎮兵備道同為南京防禦體系中的首道防線,九江與蘇松常鎮的整個防區實際上以操江都御史為最高首長[16]。
道台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