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儋州市

海南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儋州市map
Remove ads

ㄉㄢ州市郵政式拼音TamchowTamchiu),簡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海南省西北部。市境東接臨高縣澄邁縣,南鄰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西界昌江縣,北臨北部灣。地處海南島西北部低山丘陵區,地勢自東南向西北遞降。主要河流有北門江春江珠碧江等。全市總面積3,394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08萬人,儋州是海南省西部的經濟交通通信文化中心。市人民政府駐那大鎮中興大街中1號。

事实速览 儋州市 儋, 國家 ...
Remove ads

名稱來由

儋州之名源於漢代在此設立的儋耳郡。古代當地居民常佩帶長垂至肩的耳環作為飾物,稱為「儋」,耳環稱為「珥」,合稱「儋耳」,後轉化為部落名稱和他們聚居的地方名稱。《太平寰宇記》記曰,儋耳:「以其人鏤離其耳為名」。

歷史沿革

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置儋耳郡,並設儋耳縣為治,始元五年(前82年)廢。南朝梁義論縣武德五年(622年)改儋耳郡為儋州,治義倫縣(今中和鎮)。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改義倫縣為宜倫縣

紹聖四年(1097年),遭貶謫至惠州蘇軾再被貶任瓊州別駕,徙至儋州(今中和鎮儋州故城)上任。任內將中原文化帶到海南,並創作了大量詩文。元符三年(1100年),蘇軾離開儋州,臨行前寫下「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的詩句。後人為了紀念他,將他曾居住的「載酒堂」改為東坡書院,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熙寧六年(1173年)改儋州為昌化軍,治宜倫縣,轄宜倫、昌化感恩三縣。紹興六年(1136年),廢昌化軍為縣,隸瓊州;紹興十四年(1144年)復為昌化軍。端平年間(1234-1236年)改名南寧軍元代沿制。洪武二年(1369年)改南寧軍為儋州。正統四年(1439年)省宜倫縣入儋州,制。

民國二年(1912年)改儋州為儋縣,屬瓊崖道。治所多度遷徙,1920年由州城遷至衙地(今新州鹽場附近),1922年遷至白馬井鎮。1925年遷至新州鎮,1929-1930年又遷回中和鎮,後再遷至新州鎮。1948年屬海南特別行政區,1949年屬瓊崖專區,1950年屬海南行政區。1959年遷治那大鎮

文化大革命期間,廣東省儋州、東方縣等地發生了大屠殺[1][2][3][4][5]。1967年3月,當地的軍事管制委員會宣布該縣的3個大型群眾組織為「反革命組織」。[3][4]; 8月,海南島的野戰軍、地方部隊(包括炮兵)、民兵利用中共中央頒布的《七·三布告》,對儋縣各個人民公社國營農場及198個老區村莊實行針對「反革命組織」的武裝剿殺和燒殺。[1][3]最終,儋縣共有5萬餘人被關押,共私設500餘所監獄,700多間民房被燒毀,數千人傷殘,大屠殺共造成700餘人死亡。[1][3]

1988年海南建省後,儋縣屬海南省。1993年3月3日,撤銷儋縣,改設縣級儋州市。

1992年3月,國務院批准在洋浦半島設立國家級洋浦經濟開發區。2015年8月,省人民政府批覆將三都鎮劃入洋浦經濟開發區。

2015年2月19日,撤銷縣級儋州市,改設地級儋州市,以原縣級儋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地級儋州市的行政區域[6]

Remove ads

地理

儋州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4.2℃,其中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8℃,最熱月(6月)平均氣溫28.5℃;年降水量約為1932毫米,年日照時數約為1947小時。

更多信息 儋州(平均數據1991–2020 極端數據1981至今), 月份 ...

政治

現任領導

更多信息 機構, 中國共產黨 儋州市委員會 ...

歷任領導

Remove ads

人口

交通

教育資源

名勝古蹟

友好關係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