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冷戰 (1985-1991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85年至1991年是冷戰的最後階段。其特徵是蘇聯內部的系統性改革、蘇聯領導的東方集團和美國領導的西方集團之間緊張局勢的緩解、東方集團的崩潰以及1991年蘇聯解體。
這一時期以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擔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為開始標誌。為了結束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經濟停滯,戈爾巴喬夫發起了1987年蘇聯經濟改革和開放政策。雖然歷史學家們對冷戰的確切結束日期存在爭議,但人們普遍認為,軍備控制協議、蘇聯從阿富汗和東歐的撤軍以及蘇聯解體標誌着冷戰的結束。
關係解凍
总结
视角
自1982年以來,連續三位蘇聯領導人去世後,蘇聯政治局於1985年3月選舉戈爾巴喬夫為蘇聯總書記,標誌着新一代領導層的崛起。在戈爾巴喬夫的領導下,相對年輕的以改革為導向的技術官僚在改革派領導人尼基塔·赫魯曉夫的「去斯大林化」鼎盛時期開始了他們的職業生涯,他們迅速鞏固了權力,為政治和經濟自由化提供了新的動力,並推動了與西方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和貿易。

里根政府對蘇聯採取了強硬立場,根據里根主義,美國開始向阿富汗、安哥拉、尼加拉瓜等地的反共組織提供支持。
1985年至1987年,隨着《中程導彈條約》(INF)的成功談判,里根和戈爾巴喬夫於1987年12月簽署了條約並消除所有射程為500-1000公里(短程)和1000-5500公里(中程)的核導彈、常規導彈及其發射器。條約不包括海基導彈。截至1991年5月,經過雙方現場調查,已確認銷毀2700枚導彈。[1][2]
里根政府還說服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增加石油產量,這導致石油價格下跌了三倍,石油是蘇聯出口收入的主要來源。繼蘇聯大規模增加國防開支之後,里根總統下令美國軍隊在和平時期進行大規模的國防建設;蘇聯沒有通過建立軍隊來應對這一問題,因為軍事開支,再加上蘇聯農業集體化和低效的計劃經濟,將給蘇聯經濟帶來沉重負擔。在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執政之前,蘇聯經濟已經停滯不前,處於糟糕的狀態,儘管他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嘗試,但仍無法振興經濟。1985年,里根和戈爾巴喬夫在瑞士日內瓦舉行了第一次峰會。[3][4]
第二次峰會於1986年在冰島雷克雅未克舉行。此次會議旨在繼續討論縮減部署在歐洲的中程彈道導彈。會談初期在核裁軍方面取得全面突破,但由於里根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和戈爾巴喬夫拒絕後以失敗告終。儘管如此,雙方的合作仍在繼續增加,蘇聯單方面削減了一些戰略武器。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是蘇聯解體的基礎,在整個東方集團產生了連鎖反應,包括在不使用武力的情況下對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國的控制。
1987年6月12日,里根向戈爾巴喬夫發出挑戰,要求拆除柏林牆,進一步推進改革和民主化。里根在柏林牆旁的勃蘭登堡門發表演講時表示:
戈爾巴喬夫總書記,如果你尋求和平,如果你為蘇聯、中歐和東南歐尋求繁榮,如果你追求自由化,請到這扇門來;戈爾巴喬夫先生,打開這扇門。戈爾巴喬夫先生,拆掉這堵牆!
當共產主義歐洲領導人讓他們的國家處於「正常化」的控制之下時,戈爾巴喬夫在蘇聯的改革政策暴露了曾經革命的蘇聯共產黨是如何在體制的中心奄奄一息的。面對油價下跌導致的收入下降以及與軍備競賽和指令性經濟相關的支出增加,蘇聯在20世紀80年代被迫從西方銀行業承擔了大量債務。公眾對蘇阿戰爭的日益不滿,以及烏克蘭切爾諾貝利事故的社會政治影響,增加了公眾對自由政策的支持。到1989年春天,蘇聯不僅經歷了激烈的媒體辯論,還第一次舉行了1989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選舉。近代以來,自由化的力量首次從西方向東方蔓延。[5]
Remove ads
共產主義的崩潰

波蘭團結工聯等組織迅速獲得了強大的民眾基礎。1989年2月,波蘭人民共和國與反對派開始談判,即波蘭圓桌會議,會議允許1989年6月舉行有反共政黨參加的選舉。
1989年8月,奧地利和匈牙利之間的鐵幕邊境被打開,引發了連鎖反應,最終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解散,東方集團解體。泛歐野餐的想法來自奧托·馮·哈布斯堡,旨在測試蘇聯在鐵幕打開時是否會做出反應。泛歐盟奧地利隨後在匈牙利用傳單做廣告,讓東德人意識到逃跑的可能性。自柏林牆修建以來最大規模的人口外流和東方集團國家的不反應的結果向被壓迫的人民表明,他們的政府已經失去了絕對權力。隨後,大量東德難民試圖通過匈牙利逃離,而微弱的反應表明共產黨失去了更多的權力。[6][7][8][9]
1989年,匈牙利共產黨政府開始談判組織1990年舉行的競爭性選舉。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東德,大規模抗議活動推翻了共產黨政府。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的共產主義政權也崩潰了,羅馬尼亞共產黨被暴力革命推翻。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表示,美國不反對蘇聯干預羅馬尼亞,以防止流血事件。1989年11月,柏林牆倒塌,標誌着歐洲共產主義政府的崩潰,這是革命的高潮。[10]
在戈爾巴喬夫的默許下,東歐政府的崩潰無意中鼓勵了幾個蘇聯加盟共和國尋求從蘇聯統治中獲得獨立。波羅的海國家的獨立運動首先導致立陶宛獨立,然後是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宣布獨立。更公開的選舉導致了反對共產黨統治的候選人的當選。
為了阻止變化,以副總統根納季·亞納耶夫為代表的一群蘇聯強硬派於1991年8月發動政變推翻了戈爾巴喬夫。俄羅斯總統鮑里斯·葉利欽召集人民和大部分軍隊反對政變,但政變失敗了。儘管戈爾巴喬夫重新掌權,但他的權力已受到不可挽回的削弱。9月,波羅的海國家獨立。12月1日,烏克蘭退出蘇聯。1991年12月26日,蘇聯正式解體,分裂為15個獨立的國家。
Remove ads
冷戰結束
1989年革命結束後,戈爾巴喬夫和老布什總統在馬耳他會面,討論了今年發生的事件、蘇聯軍隊從東歐撤軍以及兩國關係的未來發展。經過討論,兩位領導人公開宣布,他們將共同致力於德國統一、關係正常化、解決第三世界衝突以及促進和平與民主(布什總統稱之為「世界新秩序」)。[11]
在馬耳他首腦會議和蘇聯解體之前,雙方就幾項軍備控制協議開始了談判,達成了《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和《化學武器公約》等協議。此外,美國仍然相信蘇聯將長期存在,開始採取措施建立積極的長期關係。[12]
美蘇聯合反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就證明了這種新的關係。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投票贊成第678號決議,授權對其前中東盟友使用武力。[13]
第三世界國家(即柬埔寨、安哥拉、尼加拉瓜)與冷戰有關的幾場衝突將在這個合作時代結束,蘇聯和美國將共同努力,向各自的代理人施壓,要求他們相互和平。總的來說,這種伴隨着冷戰最後的緩和將有助於實現一個相對和平的世界。[14]
由於1989年的革命和蘇聯採取的不干涉外交政策,華沙條約組織解散,蘇聯軍隊開始撤回蘇聯,並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完成撤軍。[15][16]
到20世紀90年代,美國已經建立了一個複雜的全球秩序,認為需要一些結構來解釋指導外交政策的「威脅、利益和優先事項」,但對於如何繼續下去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安東尼·萊克表示,這一時期制定教義的嘗試有可能引入「新一無所知」的孤立主義或他所謂的「非理性」思想。老布什和克林頓在任期間的目標是制定支持共識的外交政策目標,而不是加速美國勢力範圍內的分裂。[17]
學者們指出了冷戰結束的唯物主義和意識形態原因。唯物主義者強調蘇聯的經濟困難(如經濟停滯和主權債務),而理想主義者則認為戈爾巴喬夫和里根的世界觀和角色很重要。意識形態主義者指出,戈爾巴喬夫和里根都渴望廢除核武器,以及戈爾巴喬夫對外交政策合法目的和手段的看法。[18][19][20]
遺留問題
捷克共和國、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和斯洛伐克等國經歷了經濟重建以及加入歐盟和北約,一些前東方集團成員國則創造了自由市場寡頭制度、後共產主義腐敗行政和獨裁的混合體。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和一些後蘇聯國家面臨着從計劃經濟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混亂和艱難的過渡。大部分人口生活在貧困中,國內生產總值下降,預期壽命下降。前東方集團成員國的一些地區的生活條件也有所下降。

後冷戰時期,西方,尤其是美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和社會繁榮時期,整個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中歐、東南歐和東歐都掀起了民主化浪潮。
社會學家伊曼紐爾·沃勒斯坦表達了一種觀點,認為冷戰的結束是美利堅治世崩潰的前奏。沃勒斯坦在文章《美利堅治世下的和平已經結束》中指出,「共產主義的崩潰實際上標誌着自由主義的崩潰,消除了美國霸權存在的唯一意識形態理由,而這種理由得到了自由主義表面上的意識形態對手的默許」。[21]
在沒有太空競賽壓力的情況下,美國和俄羅斯喪失了探索太空的想法。冷戰的軍事勳章變得越來越普遍,因為它們是在近50年的未宣戰的敵對行動中由大國創造和授予的。
Remove ads
相關事件時間表
- 1985年1月20日,羅納德·里根宣誓就任美國總統第二任期。
- 1985年3月10日,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康斯坦丁·契爾年科逝世。
- 1985年3月11日,蘇聯政治局委員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出任共產黨總書記。
- 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利事故。
- 10月11日至12日,雷克雅未克峰會。
- 1987年1月,戈爾巴喬夫在蘇聯推行民主政策。
- 1987年1月27日,美國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並建立外交關係。
- 1987年3月4日,里根在電視講話中對伊朗門事件承擔全部責任。
- 1987年11月15日,羅馬尼亞發生布拉索夫叛亂。
- 1988年2月12日,蘇聯護衛艦Bezzavetny在黑海克里米亞海岸附近與美國導彈巡洋艦USS Yorktown相撞。
- 1988年2月20日,阿塞拜疆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決定加入亞美尼亞,但被蘇聯拒絕。隨後的第一次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爆發。
- 1988年8月8日——緬甸發生8888民主運動。
- 1988年8月17日,巴基斯坦總統穆罕默德·齊亞·哈克去世。
- 1988年8月20日,兩伊戰爭結束。
- 1988年9月17日,198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自1976年以來,蘇聯和美國首次共同參與;這也是蘇聯及其衛星國參與的最後一屆奧運會。
- 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發生爆炸。
- 1989年6月3日,伊朗領導人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去世。
- 1989年6月4日,六四事件以解放軍武力清場結束
- 1989年8月23日,蘇聯政治局委員亞歷山大·雅科夫列夫譴責希特勒-斯大林條約的秘密協議。
- 1989年8月24日,塔德烏什·馬佐維耶茨基成為波蘭總理,組建了共產主義陣營中第一個非共產主義政府。
- 1989年10月23日—匈牙利民主化運動。
- 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
- 1989年12月2日至3日,布什和戈爾巴喬夫在馬耳他峰會上說:「我向美國總統保證,我永遠不會對美國發動熱戰」。
- 1989年12月10日,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古斯塔夫·胡薩克的辭職標誌着捷克斯洛伐克共產主義政權的垮台,使齊奧塞斯庫的羅馬尼亞成為華沙條約組織中唯一剩下的強硬共產主義政權。
- 1989年12月25日——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在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期間被處決,反對共產黨統治。
- 1989年12月29日,瓦茨拉夫·哈維爾在天鵝絨革命結束後就任捷克斯洛伐克總統。
- 1989年12月30日,羅馬尼亞秘密警察解散。
Remove ads
- 1990年1月13日,東德秘密警察斯塔西解散。
- 1990年1月22日,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執政黨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在大會期間解散,結束了該國的一黨制。
- 1990年2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秘密警察捷克斯洛伐克國家安全局解散。
- 1990年3月15日,戈爾巴喬夫就任第一任蘇聯總統。
- 1990年4月12日,南斯拉夫境內的斯洛文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舉行了第一次多黨選舉。
- 1990年4月22日至23日和5月6日至7日,南斯拉夫境內的克羅地亞社會主義共和國舉行了第一次多黨選舉。
- 1990年5月22日,也門統一。
- 1990年6月8日,被稱為「冷戰結束的首次官方承認」的《特恩貝里消息》發布。
- 1990年7月5日至6日,北約在倫敦舉行第11次峰會。
- 1990年7月13日,蘇聯共產黨第二十八次代表大會宣布結束其對權力的壟斷。
- 1990年8月2日,海灣戰爭爆發。
- 1990年9月9日,布什和戈爾巴喬夫在赫爾辛基舉行峰會。
- 1990年9月12日,《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在莫斯科簽署。
- 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
- 1990年11月6日,匈牙利成為第一個加入歐洲委員會的東方集團國家。
- 1990年11月11日,南斯拉夫境內的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舉行了第一次多黨選舉。
- 1990年11月18日,南斯拉夫境內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社會主義共和國舉行了第一次多黨選舉。
- 1990年11月19日,北約和華沙條約組織簽署了《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
- 1990年12月9日,南斯拉夫境內的黑山社會主義共和國舉行了第一次多黨選舉。
- 1990年12月9日至23日,南斯拉夫境內的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舉行了第一次多黨選舉。
- 1990年12月23日,斯洛文尼亞舉行獨立公投,大多數斯洛文尼亞人投票贊成斯洛文尼亞從南斯拉夫獨立。
- 1991年1月,捷克共和國向斯洛伐克共和國的資金轉移被停止,導致天鵝絨分離開始。
- 1991年2月28日,海灣戰爭結束。
- 1991年3月31日,格魯吉亞舉行獨立公投,大多數格魯吉亞人投票贊成格魯吉亞脫離蘇聯獨立。
- 1991年5月1日,中華民國廢除了國共內戰期間制定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 1991年5月19日,1991年克羅埃西亞獨立公投,大多數克羅地亞人投票贊成克羅地亞從南斯拉夫獨立。
- 1991年5月24日,厄立特里亞獨立戰爭結束。
- 1991年6月27日,南斯拉夫內戰在斯洛文尼亞爆發。
- 1991年6月28日,經濟互助委員會解散。
- 1991年7月1日,華沙條約組織解散。
- 1991年7月31日,美國和蘇聯批准了《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
- 1991年8月19日,八一九事件。
- 1991年8月21日,蘇聯政變結束。
- 1991年8月24日,戈爾巴喬夫辭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一職。
- 1991年9月6日,蘇聯承認波羅的海國家獨立。
- 1991年9月8日,1991年馬其頓獨立公投,大多數馬其頓人投票贊成馬其頓從南斯拉夫獨立。
- 1991年9月21日,1991年亞美尼亞獨立公投,大多數亞美尼亞人投票贊成亞美尼亞脫離蘇聯獨立。
- 1991年10月26日,1991年土庫曼斯坦獨立公投,以多數票贊成土庫曼斯坦脫離蘇聯獨立。
- 1991年11月7日至8日,北約在羅馬舉行第12次峰會。
- 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中的領導人簽署了《別洛韋日協議》,標誌着蘇聯的解體和獨聯體的成立。
- 1991年12月24日,戈爾巴喬夫辭去蘇聯總統職務,該職位被廢除,蘇聯國旗從莫斯科克里姆林宮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俄羅斯聯邦國旗。
- 1991年12月25日,最高蘇維埃宣布解散蘇聯。
參見
- 蘇聯歷史(1982-1991)
- 冷戰時間表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