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加爾各答
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加爾各答(孟加拉語:কলকাতা[ˈkolˌkata] ⓘ, Kolkata,舊名Calcutta)是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它位於印度東部恆河三角洲地區,胡格利河(恆河一條支流)的東岸。該市有人口4,486,679人[3],大都市區人口為14,112,536人(2011年),屬印度第三大大都會區(僅次於孟買和德里)和印度第七大城市[5]。近年來,加爾各答已成為印度經濟第三大大都會區。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5月12日) |
從1772年直到1911年的140年間,加爾各答是英屬印度的首都。在這期間,該市一直是印度近代教育、科學、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迄今仍然保存有大量當時遺留的維多利亞風格建築。但在1947年印度獨立後,由於各種不利因素,曾經是現代印度科學,文化和政治中心的加爾各答經歷了長期經濟停滯[6]。
加爾各答仍是印度重要城市,也是該國東部的主要大城,擁有眾多重要的文化機構,例如印度國家圖書館,印度美術學院,維多利亞紀念館,印度國家博物館和亞洲學會等。科研機構中,加爾各答是印度地質調查局,加爾各答數學學會,印度科學協會的所在地。儘管加爾各答有完善的板球比賽場館,但加爾各答與其他印度城市不同,主要流行足球等體育運動。
Remove ads
地名
加爾各答的名稱可能來源於一個村莊的名字卡利卡塔(Kalikata),那一帶在英國人來到之前原有3個村莊:卡利卡塔、蘇多努蒂和革賓達普爾,卡利卡塔的意思是女神時母(音譯為迦梨)的土地,村外有一座供奉時母的廟宇[7]。不過也有人認為城市的名稱淵源於kali(孟加拉語,意為運河)和kata(孟加拉語,意為石灰),因為其最初的居民點是位於一條運河邊上,並且以燃燒貝殼,加工貝石灰著稱[8]。2001年,這座城市正式的英語名稱按照當地孟加拉語的發音由「Calcutta」改為「Kolkata」。[9] 但是大多數人及組織仍傾向於使用舊地名Calcutta;在印地語則為Kalkatta。
歷史




在加爾各答附近發現的[10]一個考古遺址,證明了在2000年前這裡已經有人居住[11]。
該市有文字記錄的歷史,開始於169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到達,該公司鞏固了它在孟加拉的貿易。公司的行政官員約伯·查諾克在一次侵略行動之後,選擇在蘇塔努蒂安頓下來,傳統上他被認為是該市的創建者(不過最近專家們已經不再同意查諾克是該市正式創建人的觀點)[12]。1699年,英國人完成了舊威廉堡的建造,用作貿易據點和區域基地。加爾各答被宣布為一個管轄區城市,後來成為孟加拉管轄區的總部。
1756年,面對與法國武裝的頻繁衝突,英國人開始升級他們的防禦工事。孟加拉王公西拉傑·烏德·達烏拉對英國人的軍事舉動提出抗議,但卻無人理會,於是他襲擊並占領了威廉堡,這就是著名的黑洞事件。羅伯特·克萊武率領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支英國兵和印度兵組成的部隊,於在次年又奪回了該市。
1772年,加爾各答被指定為英屬印度的首府。在這期間城市周圍的沼澤被排乾,政府區沿着胡格利河河岸。第一代韋爾斯利侯爵理查德·韋爾斯利總督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該市在1797年– 1805年之間的增長。由於擁有壯觀的公共建築,加爾各答被描繪成「宮殿之城」。
19世紀,這裡是向中國輸入鴉片的集散中心。
在19世紀初,加爾各答被分割為2個截然不同的區域—一個英國人區和一個印度人區,稱為黑鎮(Black Town)。甚至在那時,「黑鎮」的貧困棚戶區已經駭人聽聞。從1850年代起,該市經歷了工業的迅速增長,特別是紡織和黃麻工業;英國政府也對基礎設施如鐵路和電報進行了大規模投資。
英國和印度文化的融合還在城市中產生了新的巴布階層——印度和亞洲最早的中產階級,其成員通常是專業人士,閱讀報紙,親英,並且屬於上等種姓的印度教團體[13]。在整個19世紀,一場稱為孟加拉文藝復興的社會文化變革帶來了社會的總體進步。1883年,在加爾各答成立了19世紀印度的第一個政治組織--印度國民協會。加爾各答逐漸成為印度獨立運動的中心之一。1905年孟加拉分治引發了廣泛的群眾騷動和抵制英國貨運動。由於這些活動,並且因為加爾各答地處印度東部邊緣帶來行政管理上的不便,1911年,英國人將首都遷往新德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市的港口曾兩度遭受日軍轟炸[14]。由於儲備的糧食用於供應盟軍,在1943年孟加拉饑荒期間有數百萬人餓死[15]。1946年,要求單獨成立一個穆斯林邦,導致大規模群眾暴力導致超過2,000人喪生[16]。印度分治帶來了嚴重的暴力活動和人口大遷移,大批穆斯林離開前往東巴基斯坦,而數十萬印度教徒逃進該市[17]。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嚴重的能源短缺、罷工和暴力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運動—納薩爾派—損壞了該市大量基礎設施,導致嚴重的經濟停滯。1971年,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爆發戰爭,導致成千上萬的難民湧入加爾各答,使得該市的城市設施過度緊張[18]。1980年代中葉,孟買取代了加爾各答成為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
加爾各答是印度共產黨強大基地,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控制的左翼陣線曾在西孟加拉邦連續執政達34年,是世界上執政時間最長的民主選舉的共產黨政府之一[6][19]。
1990年代中期,印度中央政府開始經濟改革後,該市開始走向經濟復甦。自2000年起,信息技術使該市停滯的經濟得到復甦。該市還經歷了製造業部門的增長。
Remove ads
地理


加爾各答位於印度東部的恆河三角洲,22°34′12″N 88°22′12″E,海拔高度介於1.5到9米之間。[20]該市沿着胡格利河河岸,呈南北向伸展。該市許多地方原來是大片的濕地,花費了數十年才將其改造成適合市民居住的地方。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將該市與南面154公里處的孟加拉灣隔開。
如同印度河-恆河平原大部分地方一樣,這裡主要的土壤類型是沖積土。城市的地基由4層沉積物構成:粘土、淤泥、粗細不同的各種沙子,和沙礫。這些沉積物夾在兩層淤泥之間,下面的一層深度介於250與650米之間,而上面的一層厚度介於10到40米之間[21]。根據印度標準局文件,該市在四個地震等級分區中被劃為三級地震區[22]。而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報告,該市在風暴和旋風分區中屬於「高度損害危險」等級[22]。
由加爾各答市政法團(KMC)管理的加爾各答市面積為185km²。而加爾各答大都會區則仍在繼續不斷的擴張,到2006年,其面積已經達到1750 km²,包含72個市和527個村鎮[23]。加爾各答大都會區的郊區合併了北24區、南24區、豪拉縣、胡格利縣和納迪亞縣的一部分。
市區東西方向的尺度很狹窄,大體上西到胡格利河,東到大都會東部旁路,跨度僅有5–6千米。[24]南北向延伸的城市可以粗略分為北區、中區和南區。北區是該市最古老的部分,擁有19世紀的建築物和狹窄的小街。該區的氣氛令人回憶起老加爾各答往事。南區主要是在獨立以後興建,是精英分子的居住地。加爾各答東北部的鹽湖城區域是該市的規劃部分。在該市東北邊緣規劃發展了新鎮。
中區擁有環繞B. B. D. Bagh區的中央商務區。作家大廈、加爾各答郵政總局、加爾各答高等法院,一些其他政府和私人辦公室位於此處。馬坦公園是位於該市心臟的巨大開闊地,在此舉辦一些體育賽事和公共集會。一些公司已經在公園街以南區域建立了辦公室,那裡已成為第二個中央商務區。
Remove ads
氣候

加爾各答屬於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6.8℃,月平均氣溫從19℃到30℃。夏季炎熱潮濕,在5-7月最高氣溫經常超過40℃。冬季持續只有2個半月,在12月和1月,氣溫會下降到12℃–14℃。有記錄的最高氣溫是43℃,最低氣溫是5℃[25]。初夏時節常有雷暴雨伴隨狂風,斷斷續續襲擊該市,對緩解濕熱很有幫助。這種雷暴雨當地稱作Kal baisakhi(西北強風)[26]。
東南季風[27]從6月到9月,給這座城市帶來一半多的年降雨量,1,582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現在8月季風時節(306毫米)。每年該市的日照時間為2,528小時,日照時間最大值出現在每年3月[28]。污染是加爾各答的一個主要問題,懸浮顆粒物(SPM)水平高於印度其他大城市[29][30],定期造成煙霧。
Remove ads
人口統計
2001年,加爾各答市有人口4,580,544人,而大都會區人口達到13,216,546人。男女性別比例為1000:828[31],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這是由於許多男性從農村來加爾各答工作,並未攜帶家眷。加爾各答的識字率為80.86%[32],超過全國平均水平(64.8%)[33]。加爾各答自治區域登記人口的增長率為4.1%,是印度所有人口過百萬城市中最低的[34]。
孟加拉人構成加爾各答人口的大多數,重要的少數民族有華人、泰米爾人、馬兒瓦爾人、英印混血種、比哈里人、亞美尼亞人、藏族、馬拉地人和帕西人。加爾各答的主要語言有孟加拉語、印地語、烏爾都語、英語、邁蒂利語和比哈爾語。根據2001年人口統計,加爾各答的人口中,77.68%信仰印度教,20.27%為穆斯林,0.88%為基督徒。該市其他少數民族人口信仰錫克教、佛教、猶太教和祆教[35]該。市1500萬人口中,大約有三分之一,住在2,011個登記的和3,500個未登記的(非法占據的)貧民窟[36]。
2004年,加爾各答警區發生了10,757起刑事案件,名列全國第10位[37]。2004年,該市的犯罪率為萬分之8.14,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萬分之16.88)[38]。加爾各答的松那加齊區域有1萬多名性工作者[39],是印度最大的紅燈區之一。
Remove ads
經濟
加爾各答是印度東部和印度東北部主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擁有加爾各答證券交易所—印度第二大交易所[40]。它還是一個重要的商港和軍港,是該地區唯一擁有國際機場的城市。加爾各答曾經是印度的首都和頭號城市,在印度獨立後由於政治情勢不穩(地處敵對國家的邊境),以及左翼政黨支持的工會運動,造成資金大量外逃,開始經歷了長期的經濟衰退。從196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許多大型工廠紛紛關閉或收縮,商業也轉往別處。資金與資源的缺乏,加上國際上對於該市傳統產業(如黃麻)的需求不足,更增加了該市經濟的蕭條[41]。1990年代,隨着改革者布達德夫·巴塔查爾吉當選西孟加拉邦的首席部長,加爾各答經濟開始自由化進程,帶來了該市發展的機遇。
長期以來,在加爾各答,在非正規經濟部門就業的勞動力超過40%[42]。該市有着大量不熟練和半熟練的勞動人口。同時,作為西孟加拉邦的首府,邦政府和聯邦政府的雇員在該市的勞動力中也占有很大比例。加爾各答的經濟復興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IT產業,IT部門的年增長率達到70%—2倍於全國平均水平[43]。
近年來,該市又興起投資建造新住宅項目的浪潮[44]。加爾各答擁有許多大公司經營的工廠,生產的產品從電子一直到黃麻。一些著名的公司在加爾各答設立總部,如ITC、巴塔鞋業、伯拉公司、印度煤炭公司、印度協和銀行、UCO銀行和阿拉哈巴德銀行等。2000年以後,印度政府採取「看東方」政策,開放錫金與中國之間的乃堆拉山口進行邊境貿易,並開放東南亞國家進入印度市場並投資,這都使得加爾各答得到一個有利的位置。

Remove ads
政治

加爾各答市政法團(KMC)成立於1876年,負責加爾各答的市政和基礎設施。該市分為15個區(borough)和141個行政區(Ward),每個行政區選出一名議員進入市政當局。每個區設有一個委員會,由從各自行政區選出的議員組成。市政當局通過區委員會,維持公立的學校、醫院和市場,參與城市規劃和道路養護[23]。市政當局是最高機構,通過市長-參議會政府來履行各種機能,成員包括1名市長、1名副市長和10名議員。市長全面負責市政當局的機能,任期5年[45]。目前,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為主的左翼陣線在市政當局執政。
加爾各答大都會發展局(KMDA)是一個輔助機構,負責整個加爾各答大都會區(KMA)的規劃與發展。
作為西孟加拉邦的首府,加爾各答設有邦立法會、作家大廈(政府大樓)和加爾各答高等法院。加爾各答警察局由一名安全長官指揮,下轄5個警區,以及48個警署。該市在印度下議院中有3個席位,在邦立法會中有21個席位[46]。
Remove ads
社會


加爾各答市政當局負責供應該市的飲用水,水源來自胡格利河,在北24區的水泵站進行淨化處理。幾乎加爾各答每天所有的2500噸垃圾都要運到該市東面德哈帕的垃圾場,這個垃圾場鼓勵垃圾和污水的回收利用[47]。該市的部分地區仍然缺乏排污設施,廢水的處理主要仍然使用不衛生的方式。[28]私營的加爾各答供電公司(CESC)負責供應市區的電力,而西孟加拉邦電力局則負責供應郊區用電。直到1990年代末,停電的情形在該市極為常見;不過目前情形已有所改善。該市共有20個消防隊,平均每年撲滅7,500次火災[48]。
公營的BSNL公司和私營企業如哈奇公司、機場旅館公司、瑞萊恩斯電信和塔塔電信是該市主要的固定電話和手機服務商。手機在該市被廣泛使用,並開通了GSM和CDMA業務。寬帶網業務正在穩定增長,BSNL、塔塔電信、機場旅館公司和瑞萊恩斯是主要服務商。
在加爾各答,幾份孟加拉語報紙和《印度時報》、《政治家》等英語報紙的銷量都很大。作為印度東部最大的商業城市,加爾各答的許多財經日報有着自己穩定的讀者群。此外還有供少數民族閱讀的印地語、古吉拉特語、烏爾都語、旁遮普語和漢語的報紙。加爾各答有8個當地的調頻電台。公營的全印電視台提供2個免費的陸地台,而4個「多系統操作員」(MSO)通過有線電視提供孟加拉語、印地語、英語的節目。
Remove ads
公共交通由加爾各答郊區鐵路、加爾各答地鐵、電車和公共汽車組成。郊區鐵路網一直延伸到遠郊。加爾各答地鐵由印度鐵路公司運營,是印度最早的地鐵系統。它與胡格利河平行,南北向縱貫城市,長度為16.45千米。公共汽車是首選的交通模式,政府和私人都參與經營。加爾各答是印度唯一保留了有軌電車的城市,由加爾各答有軌電車公司經營。動作緩慢的電車被限定在該市的特定區域運營。最近引進了豪華的空調汽車,每日開行於連接市內與內塔吉·蘇巴斯·錢德拉·鮑斯國際機場的線路。
租用機動車是黃色的計程車,而自動人力車則行走於規定線路。幾乎加爾各答所有出租汽車都是大使牌,而其他大城市塔塔和菲亞特都很常見。在該市一些區域,人力車還用於短途運輸。與其他主要城市相比,該市的私人車輛在數量上較少[49]。不過,該市註冊車輛的數目穩定增長;2002年的資料顯示,7年間已經增長了44%[50]。加爾各答的人口極為稠密,道路空間只占該市的6%,低於德里(23%)和孟買(17%),因此帶來了嚴重的交通問題[51]。
加爾各答地鐵和許多新建道路與立交橋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交通問題。
加爾各答有2個主要的長途火車站:豪拉車站和錫爾達站。第三座車站加爾各答站已於2006年初投入使用。該市是2個印度鐵路公司—東部鐵路區和東南鐵路 (印度)#孟加拉那格浦爾鐵路的總部。
該市唯一的機場,內塔吉·蘇巴斯·錢德拉·鮑斯國際機場位於城市北面的德姆德姆,國內和國際航班均使用該機場。加爾各答還是印度東部的主要河港。加爾各答港務局(Kolkata Port Trust)管理加爾各答和哈爾迪亞的碼頭。印度國家航運公司經營到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布萊爾港的客運業務,以及往返印度國內外各港口的貨運業務。還有連接加爾各答與其孿生城市豪拉的渡輪業務。
Remove ads
加爾各答的學校既有邦政府設立的,也有私立的(許多由宗教團體開辦)。學校主要使用英語或孟加拉語作為教學媒介,此外可供選擇的還有印地語和烏爾都語。這些學校都附屬於印度中等教育證書(ICSE)委員會、中央中等教育局(CBSE)或西孟加拉中等教育局。在10+2+3計劃(10+2+3 plan)下,在完成中等教育後,學生們通常先進入二年制的短期大學,或進入附屬於西孟加拉高中教育委員會的高級中學。學生們通常選擇文科、商科或理科,此外也可以選擇職業科。在完成必需的學業之後,學生們可以升入普通或職業高校。
加爾各答擁有9所大學;許多學院與這9所大學或外地其他大學有關。加爾各答大學成立於1857年,有超過200個附屬學院。孟加拉工程科技大學和賈達普大學都有著名的工學院。其他重要機構有管轄區學院和加爾各答聖沙勿略學院。一些全國性重要機構有亞洲文會、Bose Institute、印度統計學院、印度管理研究所加爾各答分校、印度科學普及協會、薩哈核物理學院、西孟加拉國立法科大學、西孟加拉理工大學、輪機工程學院和印度科學教育協會
足球是該市最受歡迎的運動,該市也是印度足球運動的主要中心之一。加爾各答擁有頂級的全國俱樂部如東孟加拉足球俱樂部、巴甘莫哈競技俱樂部和穆罕默德體育俱樂部。和印度其它地方一樣,板球在該市非常普及,大街和空地上都有進行。板球、足球和羽毛球等戶外比賽,以及室內比賽如彈戲,都定期舉辦市際和俱樂部之間的比賽。馬坦公園區域有幾個較小的足球和板球俱樂部和訓練機構。來自加爾各答的體育明星有前印度國家板球隊長蘇拉夫·甘古利和奧運會網球銅牌得主利安德·帕斯。
加爾各答以其大型體育場地著稱。伊甸園體育場是目前世界僅有的2個100,000座板球場之一。鹽湖體育場是一個多用途體育場,也是世界容量第二位的足球運動場。內塔季室內體育場是一個有空調設備的室內體育場,而加爾各答足球俱樂部是世界第二古老的板球俱樂部。加爾各答有3個18洞的高爾夫球場:皇家加爾各答高爾夫俱樂部(成立於1829年,是英國以外世界第一個高爾夫俱樂部),蠟燭油俱樂部和威廉堡俱樂部。皇家加爾各答賽馬俱樂部(RCTC)定期舉辦賽馬和馬球比賽。加爾各答南區俱樂部是一些全國和國際網球比賽場地。加爾各答划船俱樂部定期舉辦划船比賽,同時也有相關的訓練。


加爾各答長期以其文學、藝術和革命遺產著稱。作為印度前首都,加爾各答是印度現代文學和藝術思想的誕生地。加爾各答對於文學藝術趨向於持有特別的欣賞口味;並有着歡迎新來天才的傳統,這使得它成為「狂野創造力之城」[52]。
加爾各答傳統的戲劇形式有jatra(一種民間戲劇)、戲劇和團體戲劇。該市還以其孟加拉語電影業(稱為「托萊塢」,Tollywood)以及藝術電影著稱。它有長期的電影製作傳統,有許多著名導演。該市還以欣賞印度傳統音樂著稱。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等眾多文學家則為該市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學傳統。
加爾各答的一個特徵是具有強烈的社區意識。每個帕拉(鄰里)都有自己的社區俱樂部,有一個聚會室,經常還有一個運動場地。人們習慣沉湎於從容不迫的聊天,這些聊天會議經常表現為顯示智力的自由式交談[53]。該市有政治塗鴉的傳統,對每一件事物進行描繪,從無恥的誹謗到詼諧的玩笑以及五行打油詩,從諷刺漫畫到政治宣傳。
加爾各答擁有許多哥特式建築、巴洛克建築、羅曼式建築、東方式和印度-伊斯蘭建築(包括莫臥兒建築)。加爾各答經常被稱為「宮殿之城」,因為這裡的殖民地建築星羅棋布。其中這一時期的一些主要建築保存完好,其中一些被宣布為「遺產建築」,而其他建築則不同程度地發生朽壞。印度加爾各答博物館成立於1814年,是亞洲最古老的博物館,收藏有自然和印度藝術方面的大量收藏品[54]。維多利亞紀念堂是加爾各答主要的觀光景點之一,有一個展示該市歷史的博物館。印度國家圖書館是印度最好的公共圖書館。加爾各答美術學院和其他美術館都舉辦定期美術展覽。
杜嘉菩薩節是加爾各答最著名的宗教社會節日,在每年10月會慶祝5天時間。其他著名的節日有排燈節、伊朗歷新年(巴哈伊教)、胡里節、聖誕節、孟加拉歷新年、辯才天女節慶和收穫節。至於文化節日則有加爾各答書展、多佛巷音樂節、加爾各答電影節和國家戲劇節。
加爾各答烹調關鍵的要點在於米飯和咖喱魚(macher jhol),以及作為餐後甜點的甜酸乳酪(mishti doi)。孟加拉烹調的保留節目是一盤魚,孟加拉人特別喜愛對印度鯡魚進行各種烹調。街頭食物有beguni(油炸茄片)、kati roll(卷麵包,夾入蔬菜或雞肉)、phuchka(油炸crêpe,加羅望子和扁豆調料),該市東部的唐人街里的中國菜也非常受歡迎。男子通常選擇西式裝束,而婦女更喜愛穿着傳統的紗麗。
相關
加爾各答的歷史上曾產生過3位諾貝爾獎得主:
畫廊
-
大理石宮
-
滙豐銀行
-
豪拉大橋
-
Schienennahverkehr in Kolkata (Oktober 2004)
-
市容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