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度獨立運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印度獨立運動是指英國在印度的統治終結以及印度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1]。 印度獨立運動可追溯至1857年印度起義。從1920年代開始,甘地的印度國大黨主張非暴力和公民抗命。錢德拉·玻色、巴格特·辛格、Bagha Jatin和蘇利耶·森等人則主張武裝革命。在二戰期間,印度國大黨的退出印度運動和由蘇巴斯·錢德拉·鮑斯領導的印度國民軍運動得到了日本的幫助[2]。
![]() |
1947年,《印度獨立法》頒布。1947年8月15日午夜,印巴分治,英屬印度的歷史結束。1971年,東巴基斯坦宣布獨立,之後更名孟加拉國[3]。
英國殖民

1498年,歐洲商人來到印度海岸,當時的葡萄牙冒險家瓦斯科·達伽瑪抵達卡利卡特港口,尋求有利可圖的香料貿易。1757年普拉西戰役中,羅伯特·克萊武率領英軍擊敗葡萄牙駐孟加拉的行政長官。後來英國東印度公司接管了印度。1765年的布克夏爾戰役(Battle of Buxar)之後,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孟加拉、比哈爾和奧里薩的行政權。1839年,土邦主蘭季特·辛格逝世以後,他們強佔了旁遮普,之後又爆發第一次英國錫克戰爭(1st Anglo-Sikh War,1845–1846年)及第二次英國錫克戰爭(2nd Anglo-Sikh War,1848–49年)。
1857年以前,已有一些宗教團體反對外國統治,如1770年代在孟加拉地區的僧侶起義、1787年的果阿策反[4] [5][6]、孟加拉地區由提圖米爾領導、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桑塔爾人(Santal)起義 [7][8]、卡納塔克邦基多爾起義(Kittur Rebellion) 、泰米爾納德珀力加爾戰爭和索拉什特拉地區(Saurashtra)喀奇起義(Kutch Rebellion) [9]。不過他們並不團結,最終均以失敗告終。
有組織的運動的興起



印度第一次的獨立革命是在1857-1858年間,在印度中部及北部地區開始燃起的印度民族起義。
孟加拉地區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
印度穆斯林聯盟
第一次世界大戰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
甘地到達印度
革命運動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
印度自治運動的最後過程
「退出印度運動」(Bharat Chhodo Andolan)或「八月運動」「August Movement」是印度的一個公民抗命運動,於1942年8月間進行,響應甘地的號召爭取印度獨立。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
皇家印度海軍起義(或孟買兵變)是指1946年2月18日,皇家印度海軍的印度船員在孟買港舉行的大罷工以及兵變。當時皇家印度海軍不滿印度海軍的等級制度、種族主義而發動罷工。此外士兵還要求改善條件和食物。這次罷工馬上受到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控制區人民的聲援,孟買地區也發動為期一天的罷工以示支持,空軍和警察也加入罷工行列,繼而不列顛印度軍隊中的軍士也開始不服從英軍長官命令。印度的艦艇同時升旗了三面旗幟,分別為國大黨、穆斯林聯盟和共產黨的三大政黨的黨旗。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印度的主權與劃分
1947年6月3日,印度總督路易斯·蒙巴頓子爵宣布英屬印度分割為印度教徒佔多數的印度和穆斯林佔多數的巴基斯坦。8月15日(印度獨立日)的午夜,印度成為一個獨立國家,隨後發生了印度教徒、穆斯林和錫克教徒之間的暴力衝突。新任總理尼赫魯及副總理沙達·瓦拉漢·佩帖爾邀請蒙巴頓繼續擔任印度總督。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正式成立,但仍然留在英聯邦內。巴基斯坦則保留君主制和總督至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1971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獨立並更名為孟加拉國。
1952年,印度進行了首次大選,投票率超過62%,產生了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民主政府,這次選舉,國大黨取得勝利,尼赫魯連任總理一職,並在此後確立國大黨對印度長期的領導地位。
參見
注釋
參考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