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澎湖水仙宮

澎湖四大古廟,主祀水仙尊王,亦為臺廈郊會館建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澎湖水仙宮map
Remove ads

澎湖水仙宮,係由康熙卅五年(1696年)澎湖水師協右營游擊薛奎倡建,主祀水仙尊王,又祀大禹伍子胥屈原等五水仙以及天上聖母,在《澎湖廳志.規制》的記載中,另外二水仙係項羽魯班,或作王勃李白[1],亦屬闔澎公廟,因光緒元年(1875年)水仙宮祭祀場所與臺灣廈門郊商的會所合併,故又稱臺廈郊會館

事实速览 澎湖水仙宮(臺廈郊會館), 基本資訊 ...
事实速览 水仙宮, 公眾參觀 ...

周于仁澎湖志略》中,將水仙宮、天后宮關帝廟東甲北極殿,列為澎湖四大古廟之一。[1]日治時期起由於澎湖和廈門對航貿易大量減縮,清代鼎盛煊赫一時的各地郊商漸趨沒落、商業功能走入歷史舞台,臺廈郊也未能倖免[2][3],而澎湖水仙宮作為臺灣郊商變遷見証的載體,迄今祭祀功能尚有保存下來。[4]:140

Remove ads

建築沿革

位於馬公市中央里的水仙宮歷史悠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光元年(1821年)據《澎湖廳志》記載先有兩次修建。[1]

光緒年間的修建由媽宮街商民籌資興建,當時因應澎湖與廈門同安)、泉州等地區貿易熱絡,澎湖各地的同業公會組成郊行,出資者眾,遂乃將水仙宮宮廟和臺廈郊的辦公、仲裁會所一同合併,臺廈郊會館至此與水仙宮之名並陳。[5]

現今帶有歐式風格的水仙宮樣貌,乃奠基於日治昭和四年(1929年)的改建,當時一樓作為臺廈郊會所的店面,二樓作為祭祀空間,如此二層樓式的建築,在當時亦屬罕見。[2]

澎郊

澎湖地狹、耕地常常不足,經濟仰賴商業交易,故商業發展淵源頗早,澎湖設有「郊」,即「臺廈郊」,又稱「澎郊」,由「廈郊」金長順、「臺郊」金利順組成。貿易範圍大陸方面以廈門為主,隨後漸漸擴展至福建省的同安泉州漳州廣東省南澳;台灣方面則交易對象以台灣縣(台南)為主,旁及打狗(高雄)、東港(屏東)、鹿港(彰化)及北港(雲林)等。澎湖行郊主要進口:糖、布帛、杉木、磚瓦、油酒、香燭、乾果、紙筆;出口則為鹹魚、魚乾、蝦乾、花生、花生油等。[6]

由於商業十分興盛之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陳文達臺灣縣志》便有「澎湖媽宮街」的紀載。在乾隆二十六年(1771年)胡建偉編著《澎湖紀略》的時代,已形成「七街一市[a]」的規模。[6]

Thumb
二層樓式山牆側觀

年表

本表根據許玉河與臺灣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資料編列:[2][7]

更多信息 紀年, 西元 ...

圖輯

水仙宮二樓並不開放,一樓則作為神明大廳,仍時見民眾入廟燒香祈福,而每年農曆十月初十,該廟亦會舉辦水仙尊王聖誕遶境活動,或偶與左近景福祠合辦祭典。[9]

相關條目

注釋

  1. 「七街」:倉前街、左營街、大井街、右營直街、右營橫街、渡頭街、海邊街。「一市」:漁市。各街店鋪多元,包括:麵餅舖、綢緞鋪、油燭鋪、醬菜鋪、藥材鋪、打鐵舖、雜貨鋪、酒米舖、鮮果鋪等。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