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衛·班-古里昂
犹太复国主义领袖・以色列首任总理(1886-1973)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衛·本-古里安(希伯來語:דָּוִד בֶּן־גּוּרִיּוֹן,羅馬化:ḋåwid ḃȩn-ġẇriẏŵn,[daˈvid ben ɡuʁˈjon] ⓘ,1886年10月16日—1973年12月1日),以色列政治人物、首任以色列總理及國防部長。他自1935年起擔任猶太事務局負責人,其後擔任猶太事務局執行主席,是巴勒斯坦地區猶太社群在事實上的領導人,並很大程度上帶領了在巴勒斯坦託管地建立猶太國家的錫安主義(又稱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本-古里安執政時間達13年餘,是以色列歷史上任期第二長的總理,僅次於班傑明·內塔尼亞胡。
大衛·本-古里安出生於當時隸屬俄國統治的波蘭會議王國的普翁斯克,父母為波蘭猶太人。1906年,他移民至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並於1909年改名為「本-古里安」。自1935年至1948年以色列建國前,他一直是巴勒斯坦託管地猶太社區的重要領袖。1946年,他成為世界錫安主義組織的執行負責人。本-古里安自青年時期起便對猶太復國主義產生濃厚興趣,並逐漸成為該運動的核心人物。
1948年5月14日,本-古里安正式宣布以色列建國,並成為第一個簽署《以色列獨立宣言》的人。在他的領導下,各猶太武裝被統一為以色列國防軍,並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擊敗阿拉伯聯軍,保衛以色列獨立的果實但同時導致大多數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驅逐,被迫流亡他國。儘管如此,他仍被稱為「以色列的國父」。
戰後,本-古里安擔任以色列首任總理兼國防部長,致力於建設國家機構並推動多項國家發展計劃,同時監督猶太移民的吸收與安置。他的外交政策重點之一是通過與西德達成賠償協議,以補償納粹時期對猶太財產的掠奪,從而改善兩國關係。
1954年,他辭去總理和國防部長職務,但仍保留議員身份。1955年,在拉馮事件後,隨着國防部長平哈斯·拉馮平哈斯·拉馮的辭職,本-古里安重任國防部長,並在同年大選後再次成為總理。他主張以色列對阿拉伯游擊隊襲擊進行報復,並在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支持以色列與英國、法國聯合入侵埃及。1963年,他第二次辭去總理職務,並於1970年退出政壇,定居在內蓋夫沙漠的斯代博克,直至1973年去世。逝世後,本-古里安被《時代》雜誌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一百人」之一。
Remove ads
早年
总结
视角
大衛·本-古里安於1886年出生在俄羅斯帝國統治下的波蘭會議王國普翁斯克,父母為波蘭猶太人。他的父親阿維格多·格林(Avigdor Grün)是一名「pokątny doradca」(意為「秘密顧問」),專門幫助客戶應對當時腐敗的帝國法律體系。[1]在西奧多·赫茨爾於1896年出版宣揚猶太復國主義的《猶太國》後,阿維格多共同創立了一個名為「錫安之子」的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到1900年已有約200名成員。大衛是家中三個男孩中最小的一個,還有一位姐姐和一位妹妹。他的母親謝因德爾(Scheindel,娘家姓Broitman)在1897年因難產去世。[2]兩年後,他的父親再婚。2003年在波蘭發現的出生證明顯示,本-古里安其實有一個雙胞胎兄弟,但兄弟在出生後不久夭折。[3]在5歲至13歲期間,本-古里安先後就讀過五所猶太教傳統學校,並學習了俄語。其中兩所學校較為「現代化」,以希伯來語而非意第緒語授課。但由於家庭經濟困難,他未能進入普翁斯克的學習之家,因此在13歲舉行成年禮後,他的正規教育就此結束。14歲時,他與兩位朋友創立了一個名為「以斯拉」(Ezra)的青年組織,倡導復興希伯來語和移民巴勒斯坦。[3]該團體為當地青年開設希伯來語課程,並為基希涅夫反猶騷亂的受害者籌款。
1904年,本-古里安搬到華沙,希望進入由希波利特·瓦韋爾貝格希波利特·瓦維爾貝格創辦的華沙機械技術學校就讀,但因資歷不足未被錄取,只得在當地一所猶太學校任教希伯來語。受托爾斯泰影響,他在此期間成為素食者。他也開始積極參與猶太復國主義政治,並於1905年10月加入馬克思主義地下組織「錫安工人」。[4]
1905年俄國革命爆發時,他正身處華沙,並在隨後的鎮壓行動中兩次被捕,第二次被拘留兩周,後在父親的幫助下獲釋。同年12月,他返回普翁斯克,成為「錫安工人」的全職成員,致力於反對反猶太復國主義的崩得的擴張。他還領導當地製衣工人發起罷工以抗議工作條件。據報道,他曾採取恐嚇手段,例如持槍向富裕猶太人勒索資金,用以資助猶太工人運動。[4]
本-古里安在回憶錄中談到他的家鄉時寫道: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對猶太復國主義的奉獻與反猶情緒幾乎沒有關係。我個人從未遭受過反猶迫害。普翁斯克幾乎沒有這樣的現象......然而,我認為非常有意義的是,在波蘭所有規模相近的城鎮中,普翁斯克向以色列地移民的猶太人比例最高。我們移民並不是出於逃避的消極理由,而是出於重建家園的積極目標......普翁斯克的生活總體上相當平靜。城中有三個主要族群:俄羅斯人、猶太人和波蘭人......猶太人和波蘭人的人數大致相當,各約五千人。然而,猶太人集中居住在城市核心區,而波蘭人則分散在郊區,與農民階層相連。因此,當猶太男孩幫派與波蘭幫派相遇時,後者往往來自單一街區,在鬥毆中力量較弱,而猶太人即便起初人數較少,也能迅速召集整片街區的援軍。我們並不害怕他們,倒是他們更怕我們。不過,總體來說,雙方關係友好但保持距離。」[5]

1906年秋天,本-古里安在父親的贊助下,與戀人拉結·內爾金、母親和朋友施洛莫·澤馬赫前往巴勒斯坦。
Remove ads
1906年9月7日,本-古里安抵達雅法後,立即與一個14人的小組徒步前往佩塔提克瓦。[6]佩塔提克瓦是當時13個猶太農業定居點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共有約80戶人家,人口近1500人,其中約有200人是像本-古里安這樣,第二次阿利亞期間移居巴勒斯坦。他在當地作為日工工作,每天早上等待監工挑選。在佩塔提克瓦工作期間,本-古里安發現自己和其他猶太工人很難與當地阿拉伯村民競爭,因為後者技術更嫻熟、工資更低。本-古里安對雇用大量阿拉伯工人的現象感到震驚。[7]同年11月,他感染了瘧疾,醫生建議他返回歐洲休養。到1907年夏天離開佩塔提克瓦時,他平均每月只工作10天,常常沒有錢買食物。他用希伯來語給父親和朋友寫了許多長信,但很少提及生活的艱難。[8]
本-古里安在雅法下船時,便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家以色列·紹哈特注意到。紹哈特兩年前就已抵達當地,並組織了約25名「錫安工人」的支持者,同時特意檢查新移民,以尋找潛在成員。在本-古里安抵達佩塔提克瓦約一個月後,紹哈特邀請他參加在雅法舉行的「以色列土地猶太社會民主工人黨」成立大會。會議於1906年10月4日至6日舉行,大約有60人出席。紹哈特通過操控選舉,使本-古里安被選入五人中央委員會和十人綱領委員會,並安排他擔任會議主席。會議由本-古里安用希伯來語主持,他禁止將自己的發言翻譯成俄語或意第緒語。會議內部存在分歧,其中一個較大的派別——「羅斯托夫派」,其主張建立一個聯合的阿拉伯-猶太無產階級社會,而紹哈特與本-古里安堅決反對這一主張。
會議授權綱領委員會起草黨的目標文件。該委員會制定了《拉姆拉綱領》,並在1907年1月於雅法舉行的第二次小型會議上獲得批准。綱領中寫道:「本黨致力於實現猶太民族在本國的政治獨立。」[9]綱領規定:所有活動必須以希伯來語進行,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經濟應當分離,成立猶太工會。在綱領公布後,中央委員會的三名成員辭職,只剩下本-古里安和紹哈特繼續活動。他的政治活動促成了三個小型工會的成立,分別由裁縫、木匠和鞋匠組成。他還建立了「雅法職業工會聯盟」,共有75名成員。他與紹哈特共同調解了里雄萊錫安酒廠的一場罷工,當時六名工人被解僱。經過三個月努力,這場爭端得以解決。然而,兩人組成的中央委員會最終被解散,部分原因是當時本-古里安在行動上比紹哈特和「羅斯托夫派」更為溫和。解散後,本-古里安返回了佩塔提克瓦。
1907年4月,伊扎克·本-茲維抵達巴勒斯坦,使「錫安工人」重新獲得活力。5月的一次會議上,有80名支持者出席,本-茲維當選為兩人組成的中央委員會成員,並將本-古里安的所有政策推翻:黨內使用語言改為意第緒語而非希伯來語,未來應致力於建立聯合的猶太-阿拉伯無產階級國家。這讓本·-古里安倍感失望。然而,本-古里安進一步感到失望的是,本-茲維和紹哈特被選為代表參加世界猶太復國主義大會,而他在五名候選人中排名最後。
黨內失勢使得本-古里安逐漸遠離「錫安工人」的活動,他曾在薩瓦村做日工,後來搬到里雄萊錫安,停留了兩個月,並制定詳細計劃試圖說服父親來此生活。
1907年10月,應施洛莫·澤馬赫的建議,本-古里安搬到塞傑拉。塞傑拉在1880年代設立了一所農業培訓農場,此後周圍建立了若干家族經營的農場(moshavah),形成約200名猶太人的社區,是東北加利利山麓最偏遠的殖民地之一。
1908年秋天,本-古里安返回普翁斯克,以便入伍服兵役,從而避免他的父親被處以重罰。到達普翁斯克後隨即逃兵,並持偽造文件途經德國返回塞傑拉。
1909年夏天晚些時候,本-古里安搬到齊克隆雅各布。翌年春天,他受本-茲維的邀請,加入錫安工人在耶路撒冷創辦的新希伯來語期刊《哈阿赫杜特》(Ha'ahdut,「團結」)的編輯部。他因精通希伯來語而被聘請,負責翻譯與校對工作。這也標誌着他農場勞工生涯的結束。該刊前三期為月刊,初版印量為1000份,之後改為周刊,印量約450份。在創刊的第一年,他以不同筆名撰寫了15篇文章,最終定名為「本-古里安」。在第二次阿利亞移民浪潮期間,留在當地的猶太復國主義者普遍採用希伯來名字。他選擇「本-古里安」一名,取自歷史人物約瑟夫·本-古里安。
1911年春,隨着第二次阿利亞運動陷入崩潰,錫安工人領導層決定未來應依靠「奧斯曼化」政策。本-茲維和以色列·紹哈特宣布打算前往伊斯坦布爾。本-茲維與紹哈特計劃在伊斯坦布爾大學學習法律,本-古里安也準備加入他們,但首先需要學習土耳其語,因此在當時猶太社群最發達的塞薩洛尼基度過了八個月。在學習期間,他不得不隱瞞自己是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因為當地的塞法迪猶太人對阿什肯納茲人存在偏見。本-茲維為他偽造了一份中學畢業證,使他能進入伊斯坦布爾大學上學。在這期間,本-古里安完全依賴父親資助,而本-茲維則靠教書維生。
Remove ads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本-古里安正乘船從伊斯坦布爾返回巴勒斯坦,幸運的是,他並未被列入1914年12月被驅逐的數千名外國公民之中。留在耶路撒冷後,他與本-茲維一起組織了四十名猶太人,組成一支猶太民兵部隊以協助奧斯曼軍隊。儘管他公開發表了親奧斯曼的聲明,但仍在1915年3月被驅逐至埃及。[1]

隨後,他前往美國,於5月抵達。接下來的四個月中,本-古里安與本-茲維展開了一場巡迴演講之旅,計劃訪問35個城市的錫安工人支部,試圖募集一支一萬人的志願軍,為奧斯曼帝國而戰。 這次巡迴活動成效不佳。聽眾人數寥寥,錫安工人在全美的成員不到3000人,大多集中在紐約地區。本-古里安因患白喉住院兩周,僅發表了五場演講,反響平平。本-茲維則在14個分會以及紐約市的一場大型活動上發言,成功招募了44名志願者;本-古里安僅招募到19人。
1915年12月,本-古里安展開第二次巡講,在19場活動中發言,其中多數為小鎮集會,規模較大的活動在明尼阿波利斯和加爾維斯頓舉行。由於聽眾對Poale Zion在巴勒斯坦的活動了解甚少,他們決定將1911年在雅法出版的希伯來文紀念集《憶亡錄》(Yizkor)譯成意第緒語重新發行。原版收錄了對猶太復國主義烈士的悼詞,其中包括本-古里安撰寫的關於他在巴勒斯坦的經歷。1916年2月,意第緒語版問世,立刻大獲成功,3500冊售罄;8月又印製了1.6萬冊。1918年德文版的序言由哲學家馬丁·布伯撰寫。隨後,他們計劃推出一本由錫安工人領導人撰寫的文集,但實際上,本-古里安接管了整個項目,擔任主編,撰寫了導言和約三分之二的正文。原本被指定為聯合主編的本-茲維貢獻了一章猶太歷史,在其中提出一個理論:當時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農民(fellahin)是羅馬征服前猶太人的後裔。這本名為《以色列地——過去與現在》(Eretz Israel – Past and Present)的書於1918年4月出版,定價2美元,共500頁,是《憶亡錄》篇幅的兩倍。出版後立刻熱銷,四個月賣出7000冊,隨後又印製了第二、第三版,總銷量達2.5萬冊,為Poale Zion帶來兩萬美元利潤。這本書使本-古里安成為美國「錫安工人」中最具影響力的領袖。
1918年5月,本-古里安加入新成立的英國陸軍「猶太軍團」,在新斯科舍省溫莎的愛德華堡受訓。他自願加入由四個營組成的第38皇家燧發槍團之一。該部隊在巴勒斯坦戰役中與奧斯曼軍作戰,但本-古里安因患痢疾留院於開羅。之後,他曾在埃及沙漠中擔任戰俘守衛,部隊隨後被調往薩拉芬(Sarafand)。1918年12月13日,他因擅離職守五天探訪雅法的朋友,被降級為列兵,罰三天薪水,並調往營內最低級別連隊。1919年初,他正式退伍。[10]
1919-1948
1919年2月,理論家伯爾·伯羅霍夫去世後,錫安工人的左翼與中間派分裂。本-古里安與好友貝爾·卡特內爾松領導中間派,即後來成為勞工錫安主義運動的主流力量。1919年3月,溫和派成員另組工人團結黨,由本-古里安擔任領導人。1920年,他協助成立新總工會,並自1921年至1935年擔任總秘書。1924年,在工人團結黨於愛因哈羅德召開的第三次代表大會上,來自錫安工人的資深領導人施洛莫·卡普蘭斯基提議,該黨應支持英國委任當局在巴勒斯坦建立選舉立法委員會的計劃。他主張,即使議會中阿拉伯人占多數,也應視為向前邁出的一步。當時已逐漸成為猶太人社區領袖的本-古里安,否決了卡普蘭斯基的提議。[11]1930年,由A·D·戈登於1905年創立的青年工人黨與工人團結黨合併,成立了新的勞工錫安主義政黨以色列地工人黨,由本-古里安領導。該黨仍屬左翼,但立場較為溫和,不如其他派系激進。1940年代,以色列地工人黨的左翼派系脫黨,另組「瑪帕姆」。
勞工錫安主義逐漸成為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主導力量。1935年,本-古里安出任以色列猶太事務局執行委員會主席,這一職務他一直擔任至1948年以色列建國。在1936年至1939年的巴勒斯坦阿拉伯起義期間,本-古里安推行「克制政策」,要求哈加納及其他猶太武裝組織不對阿拉伯人襲擊猶太平民進行報復,而專注於防禦行動。[12]1937年,皮爾委員會建議將巴勒斯坦分割為猶太國與阿拉伯國,本-古里安支持這一方案。[13]這導致他與堅決反對分割的澤夫·賈鮑京斯基產生嚴重分歧。賈博鮑京斯基的支持者隨後脫離哈加納,並放棄「克制政策」,開始主動襲擊阿拉伯人和英國託管政府。自1931年起,本-古里安定居於特拉維夫,他在1953年後每年仍有部分時間居住於此。該住所現已成為特拉維夫的歷史博物館「本-古里安故居」(Ben-Gurion House)。[14]1941年,他還曾在倫敦居住數月。1946年,本-古里安與北越領導人胡志明在巴黎同住一間旅館期間結下友誼。胡志明曾提議,如果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無法建國,可以在越南建立「猶太流亡之家」。本-古里安婉拒了這一好意,他回答說:「我確信我們將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政府。」[15]
Remove ads
以色列建國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即將結束的最後一天,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國獨立。在《以色列獨立宣言》中,他宣稱新國家將「維護所有公民的完全社會與政治平等,不分宗教與種族」。然而,早在1948年2月,本-古里安就在《戰爭日記》中寫道:「戰爭將把土地賜予我們。『屬於我們』與『不屬於我們』這些概念只在和平時期才有意義,在戰爭中它們將失去意義。」[16] 他後來也再次確認這一立場,說道:「在內蓋夫(Negev),我們不會購買土地,我們要征服它。你們忘了,我們正處在戰爭之中。」與此同時,阿拉伯方面也通過戰爭手段爭奪領土控制權。約旦的阿拉伯軍團(Arab Legion)決定集中兵力於伯利恆(Bethlehem)與希伯倫(Hebron),以保護當地阿拉伯居民,並阻止以色列進一步取得領土。以色列歷史學家本尼·莫里斯(Benny Morris)研究了1948年期間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遭屠殺的事件,並指出,本-古里安「為實施屠殺的軍官們進行掩蓋」。[17]
Remove ads
在領導以色列贏得第一次中東戰爭之後,本-古里安於1949年2月14日舉行的第一次全國選舉中,當其所屬的以色列地工人黨贏得議會最多席位,被選為以色列首任總理。除1954年至1955年間近兩年的短暫離任外,他一直擔任總理直到1963年。[18]
作為總理,本-古里安主持建立了國家的主要機構,並推動一系列旨在快速發展國家與人口的全國性計劃,包括:
- 「魔毯行動」(Operation Magic Carpet)——將生活在也門的猶太人通過飛機接到以色列生活;
- 以色列國家供水系統(National Water Carrier)——連接加利利湖與南部乾旱地區的水利系統;
- 農村發展項目與新城鎮建設。

他尤其強調在邊遠地區的開拓定居,特別是內蓋夫沙漠。本-古里安認為,使內蓋夫沙漠「開花結果」的奮鬥,是猶太民族能夠為全人類作出重要貢獻的事業。他相信,人口稀少、土地貧瘠的內蓋夫為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定居提供了「最少與阿拉伯人發生衝突的機會」,並以身作則,親自搬到位於內蓋夫中心的斯代博克定居,成為以色列開拓精神的象徵。[18]
在本-古里安執政初期,來自阿拉伯國家的巴勒斯坦敢死隊多次潛入以色列發動襲擊。1953年,在幾次反擊行動均未奏效後,本-古里安命令當時擔任北部地區安全主管的阿里埃勒·沙龍組建一支新的特種部隊,以應對這些滲透與襲擊。本-古里安對沙龍說:「巴勒斯坦人必須明白,他們要為每一條以色列人命付出高昂代價。」沙龍於是組建了「101部隊」,這是一支專屬於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部的小型突擊部隊,專門負責對游擊隊襲擊進行報復行動。[19]在其僅五個月的存在期間,該部隊多次對游擊隊據點及被認為為其提供庇護的村莊發動襲擊,這些行動被稱為「報復行動」(reprisal operations)。其中一次行動引起了國際社會對以色列的強烈譴責——在當時約旦統治的西岸村莊基卜亞發生的襲擊中,以色列軍隊的攻襲擊造成69名巴勒斯坦村民喪生,其中約三分之二為婦女和兒童。[20][21]事後,本-古里安否認軍方參與,聲稱這是以色列平民所為,而非以色列軍方。外界普遍認為,他此舉是為了掩護涉事的軍方下屬,使其免於追責。[22]
Remove ads
1953年,本-古里安宣布打算退出政府事務,由摩西·夏里特接任。1954年1月,夏里特當選為以色列第二任總理。然而,1955年夏里特訪問美國期間,本-古里安暫時擔任代理總理。就在他代理任期內,以色列國防軍發動了名為「橄欖葉行動」的軍事行動,對加利利湖東北岸附近的敘利亞設防陣地進行了襲擊。本-古里安在未徵詢內閣意見、也未經過正式表決的情況下單方面下令發動此次行動。事後,夏里特對此極為不滿,嚴厲批評本-古里安越權行事,擅自決定國家軍事行動。
总结
视角
1955年,本-古里安重返政壇,出任國防部長,不久後再次當選為以色列總理。他復職後,開始以更強硬的手段回應從加沙地帶發動的埃及支持的巴勒斯坦游擊隊襲擊。與此同時,埃及總統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與捷克斯洛伐克簽署了軍火協議,從東歐獲得大量現代化武器。作為回應,以色列則在法國的協助下加強自身武裝。
隨後,納賽爾禁止以色列船隻通行蒂朗海峽和蘇伊士運河的航道。1956年7月,美國與英國宣布撤回對阿斯旺大壩項目的資金援助,一周後,納賽爾下令將由英法控制的蘇伊士運河收歸埃及國有。到1956年底,以色列面對阿拉伯國家的聯合封鎖決定先發制人,消除聚集在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威脅。以色列遂發動入侵,攻入埃及的西奈半島,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23]在短短幾天內,以色列軍隊占領了西奈半島的大部分地區。按照事先與英國和法國達成的協議,兩國也在幾天後發動軍事行動,目的是重新奪回對蘇伊士運河的西方控制權,並推翻納賽爾政權。[24]然而,在美國與蘇聯的外交壓力下,英法兩國被迫撤軍,以色列也同意從西奈撤出,以換取其船隻在紅海的自由通航權。聯合國隨後成立了首支維和部隊——聯合國緊急部隊,部署在埃以邊境,未來十年間成功維持了和平,並阻止了游擊隊對以色列的滲透行動。[25]
1959年,本-古里安從西德得知,納粹戰犯阿道夫·艾希曼可能藏匿於阿根廷。得知此情後,他下令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秘密將其活捉帶回以色列受審。1960年,行動成功實施。艾希曼被押回以色列,在國際廣泛關注的審判中被判定犯有「反人類罪」等多項罪行。1962年,他被處以絞刑。
1963年6月16日,本-古里安辭去總理職務。 歷史學家耶希亞姆·魏茨指出,當他意外宣布辭職時:
「內閣曾請求他重新考慮,但全國似乎早已預料到此事。與1953年他辭職時的反應不同,這次並沒有人真正努力挽留他……他的辭職原因包括:政治上的孤立、對同僚與競爭對手的猜疑、與現實環境愈發脫節的狀態以及察覺到自己畢生的事業正在瓦解。這次辭職並非告別之舉,而是他個人鬥爭的又一次體現,也許還反映了他的精神狀態。」[26]
本-古里安指定列維·埃什科爾為繼任者。然而一年後,兩人之間因拉馮事件爆發嚴重矛盾。本-古里安堅持要徹底調查事件責任,而埃什科爾則拒絕重啟調查。1965年,在以色列地工人黨黨內領導人選舉中,本-古里安試圖取代埃什科爾未果。同年6月,他宣布脫離以色列地工人黨,自組新政黨以色列地工人名單。與此同時,以色列地工人黨與工人團結黨合併為以色列聯盟黨,由埃什科爾出任領導人。在1965年11月的全國選舉中,聯盟黨擊敗了以色列地工人名單,確立了埃什科爾的領導地位。
Remove ads
卸任後
1967年5月,埃及驅逐了聯合國維和部隊,並在西奈半島大規模集結軍隊,同時關閉了對以色列航運至關重要的蒂朗海峽。這項舉動,加上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軍事調動,使以色列開始為戰爭做準備。局勢持續緊張,直到6月5日六日戰爭正式爆發。
在耶路撒冷,民眾和政界人士紛紛呼籲建立全國團結政府或緊急政府來應對阿拉伯國家入侵。其間,本-古里安在斯德博克爾(Sde Boker)會見了他的老對手梅納赫姆·貝京。貝京請求他加入由列維·埃什科爾領導的全國團結政府。雖然埃什科爾所在的以色列地工人黨最初反對擴大內閣,但最終還是同意了。
5月23日,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長伊扎克·拉賓拜訪本-古里安,希望得到安慰與指導。然而,本-古里安嚴厲指責拉賓,認為他通過動員預備役和公開準備與阿拉伯聯軍開戰,把以色列置於「致命危險」之中。本-古里安批評說,至少應像應對蘇伊士運河危機那樣,先確保獲得外國盟友的支持。據說這次談話讓拉賓深受打擊。
當政府最終決定入侵埃及、約旦和敘利亞時,計劃首先空襲摧毀埃及空軍,然後發動地面攻勢。國防部長摩西·達揚在6月4日至5日夜間將這一計劃告知本-古里安。本-古里安在日記中寫道,他對這場即將到來的攻擊感到「深深不安」。6月5日,以色列發動行動,入侵埃及並摧毀了埃及空軍的大部分力量。隨後,以色列在一系列閃電戰中攻占了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以及敘利亞的戈蘭高地。戰後,本-古里安主張在和平協議的框架下,歸還除東耶路撒冷、戈蘭高地和希伯侖山以外的所有被占領土。
6月11日,本-古里安在家中與一小群支持者會面。會議上,達揚提議:允許約旦河西岸自治、將加沙難民遷往約旦、承認耶路撒冷作為以色列的統一首都。本-古里安對此表示贊同,但預見到將加沙難民轉移至約旦會引發困難。他建議以色列堅持與埃及直接談判,並主張以撤出西奈半島換取和平與蒂朗海峽的自由通航權。次日,他在議會辦公室會見了耶路撒冷市長特迪·科勒克。本-古里安批評政府對耶路撒冷建設的「冷漠無為」。他認為,為確保統一的耶路撒冷永久掌握在以色列手中,必須實行大規模猶太人定居計劃,包括:在耶路撒冷舊城區及其周邊建立猶太社區,在耶路撒冷地區發展大型工業,以吸引猶太移民。同時,本-古里安強調這些措施「無需驅逐任何阿拉伯居民」。他還主張在希伯倫建立更多的猶太定居點。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