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角咀市政大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角咀市政大廈map
Remove ads

大角咀市政大廈(英語:Tai Kok Tsui Municipal Services Building)是香港的一座多用途的市政大樓,位於九龍大角咀福全街63號,其中大角咀街市於2005年12月1日正式啟用[1],大角咀公共圖書館於2005年12月2日啟用[2],而大角咀游泳池、大角咀體育館則於2006年7月10日啟用[3]大角咀街市佔地3層,總面積約7,000平方米,街市位於地下和1樓,設有120多個檔位;熟食中心位於2樓,設有12個熟食檔。

事实速览 大角咀市政大廈, 概要 ...
Thumb
大角咀市政大廈福全街入口
Thumb
四樓大角咀游泳池入口
Thumb
7樓大角咀體育館主場
Remove ads

歷史

初期規劃

當初市政大廈規劃在大角咀埃華街福全街大角咀道交界的開放空間興建,前身為石礦場[4]。隨後該處共有四十多家工廠佔用,面積約6,900平方米[5]。早於1982年3月,旺角區議會市政總署曾討論該地的發展計劃,惟雙方對此未能達成共識[5]

香港市政局於1982年7月建議在該處,興建一座集街市及室內運動場於一身的市政大樓,並分別於委員會及大會獲得通過[6][7]。該建議亦於同年8月獲得旺角區議會原則上支持[8][9]。翌年局方與旺角區議會討論後,提出該大樓的規劃方案,當中設立街市及熟食市場,安置界限街街市、大角咀小販市場的攤販及當區的街邊小販。[10]。另外大樓設有小型圖書館、地區文化中心、康樂設施及辦公室,預算約7,500萬港元[10]。1983年10月,方案於市政局大會獲得通過[11]。1984年4月,局方同意市政總署的建議,取消在該市政大廈設立地區文化中心[12][13]

然而局方於1985年3月,考慮到當時工地清理進度及財政預算後,決定延遲工程至1989/90年度展開[14]

Remove ads

設立臨時街市

經過諮詢旺角區議會後,市政局為回應當時大角咀對街市的需求及解決街邊小販非法擺賣的問題,建議在原有工地其中2,000平方米的地方興建臨時街市。該提議於1985年4月獲得旗下委員會通過[15][16]。隨後旺角區議會亦同意計劃,並要求局方盡快在區內興建市政大樓取代[17]。經過市政總署分別在1985年8月及10月修正方案後,分別由市政局委員會及大會於同年12月及翌年1月批准撥款1,200萬港元興建臨時街市[18]

大角咀臨時街市面積5,900平方米,目的是安置界限街大角咀道埃華街、中匯街、嘉善街及菩提街專賣濕貨的街邊小販[19]。街市內不但設有200個濕貨攤位,20個家禽、肉類及魚類攤位外,而且附設冰房、垃圾收集站公共廁所及辦事處,並設有輕型上蓋採光及通風[19][20]。另外中央部分設有休憩處供市民休息[21]。街市分別在大角咀道、福全街及埃華街設有出入口方便居民[22]

工程展開前,市政局安置及賠償受清拆影響的木村商及居民達430萬港元[20]。1986年8月28日,房屋署展開清拆工地上120間寮屋,合共107個家庭受到影響,並安排合資格住戶搬遷至公共屋邨或臨時房屋區[23]。另外共有36名合資格商戶獲發額外津貼[23]。旺角區議會於1986年11月撥款12萬港元,安排興建臨時街市的同時擴闊埃華街以改善交通[24]。最於臨時街市於1988年8月1日率先啟用,隨後完成所有檔位工程後,於同年9月17日正式開幕[25][26]

重啟及修改計劃

市政總署曾於1992年10月提出原大角咀市政大廈的替代方案,提議在楓樹街與洋松街交界,鄰近大角咀臨時熟食市場,佔地599平方米的土地興建一座迷你市政大樓[27]。該座擬建的大樓包括小型圖書館、壁球場、垃圾收集站、公共廁所及浴室及辦公室[27]。然而市政局公眾衛生委員會否決該建議,要求署方撤回方案並重新計劃整合區內設施的方案之外,亦提到局方可接受分階段發展方案[28]

經過署方重新研究後,於1994年3月向市政局提議一個分兩期規劃的新方案[29]。首階段拆除大角咀臨時街市休憩處,並重置部分街市攤位、公共廁所、垃圾收集站及其附屬設施[29]。第二階段是拆除福全街臨時休閒休憩處,部分臨時街市用地,合共3,000平方米的土地興建市政大廈[29]。其後方案於同年5月通過,並於1996年5月完成首階段工程,隨後於1997年初遷移部分街市攤位[30]

1998年9月,市政總署向局方提交第二階段發展明細。該處佔地3,075平方米,原先擬建一座樓高11層,設有兩層地庫,包括街市及熟食中心、游泳池、小型圖書館、體育館及旺角小販管理隊辦事處,造價9億6,447萬港元[31]。然而署方當時認為造價過高,所以與建築署修訂設計圖則。當中大廈改為樓高10層,附設一層地庫[31]。除取消設立44個停車位及小販管理隊辦事處之外,街市攤位亦縮減至125個,造價降至8億2,233萬港元[31]。最終計劃獲市政局通過,並於1999年展開工程[32][33]

Remove ads

市政局解散後發展

2000年1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解散市政局後, 大角咀市政大廈第二階段工程由特區政府接手跟進。1月14日,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立法會的小組委員會,重新審視工程方案,當中建議原有的室內游泳池另覓地方興建[34][35]民政事務局曾於同年3月向油尖旺區議會工作小組闡述新舊方案,但遭到否決[36]

2000年5月24日,大角咀市政大廈第二階段工程直接納入工務計劃甲級工程項目,並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申請撥款[37]。最終第二階段工程於2001年1月展開,2005年4月完工,耗資4億1,000萬元[38]

市政大廈內的街市及圖書館分別在2005年12月1日及2日率先啟用[39][40]。大角咀體育館則於2006年1月4日開放,游泳池則於同年7月10日,連同市政大廈正式啟用,並由時任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王倩儀主持啟用儀式[41][42]

設計

設計概念

大角咀市政大廈由建築署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共同設計,並獲得2005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優異獎[43]

大樓外觀以白色為主調,並以較鮮艷的顏色作襯托及劃分功能。分別以紅色表示大樓主樓梯,大門位置則以黃色為主調,藍色的外牆標示著游泳池及體育館[44]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稱考慮到耐用度,白色部分採用鋁版,其他顏色則用塗有防污物料的瓷磚[44]。負責該大樓概念設計的建築署建築師溫灼均提到,設計不但採用分層概念,更刻意「玩弄幾何效果」,設計成「充滿小盒子的禮物盒」,達到分層展示功能及營造空間感的效果[45]。因應工地呈梯形及融入大角咀社區,外形設計與附近樓宇高度相若的特大門廊,表示歡迎之意[38]。地下入口的位置亦向內延伸,騰出更多公共空間並減低壓迫感[44]

市政大廈為增強採光,建築署分別在部分外牆及屋頂採用低輻射鍍膜中空玻璃,達到自然採光及隔音隔熱效果。[46]。製冷方面則使用熱能回收式機組以節省能源[46]

Remove ads

公共藝術作品

2015年7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旗下的藝術推廣辦事處推行為期三年的「悠遊藝術大樓」計劃,邀請香港藝術家為市政大樓創作公共藝術作品,裝飾公共空間[47]。當中大角咀市政大廈展示香港藝術家楊悅欣以「層層看看大角咀」為題的裝置藝術作品[48]。其中一件名為「立立雜雜大角咀」的作品設於三樓大角咀公共圖書館外一根六角柱,以紙皮及木板圍成六面之後,添上舊物件及照片並增添「小紅凳」供人坐下欣賞作品[49]。該作品的舊物品及照片均收集自大角咀,呈現該區1970年至80年代的面貌及大角咀社區的故事[50][51]

設施

更多信息 樓層, 設施 ...

途徑之公共交通服務

更多信息 交通路線列表 ...
Remove ads

取代的舊設施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