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天京之役
历史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天京之役是太平天國最大、最重要的一次戰役,清朝政府領導湘軍取得勝利,攻占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城,太平天國覆滅[3]:114。
![]() |
戰役起於1862年5月30日(太平天國壬戌十二年四月十八日、同治元年五月三日)[3]:114,湘軍會同水師攻占頭關、江心洲、蒲包洲[1]:535。歷經兩年之久的攻城戰,同治三年六月十五日(1864年7月18日)夜,湘軍從太平門東側缺口進攻天京城。次日(7月19日,太平天國甲子十四年六月六日),湘軍占領全部城門。初更,忠王李秀成帶幼主洪天貴福,率領太平軍突圍[1]:556—557。戰事歷時兩年零五十天[3]:114。湘軍入城後,搜殺太平軍三天三夜[1]:557。
天京之役之後,湘軍和其領袖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的聲望達到頂點[4]:Ⅰ。同時,湘軍在天京縱火殺掠,屠殺平民總計死者約二、三十萬人(有爭議)[註 1]。
Remove ads
命名
天京本身是太平天國攻占江寧府府城(又名南京城、金陵城)之後的新命名。清朝官員在湘軍攻克天京後所上的奏摺,命名為「克復金陵」[1]:555。
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套十二幅、彩繪本的《平定粵匪圖》。其中,第十一幅命名為〈克復金陵圖〉[1]:558。簡又文著《太平天國全史》收錄有墨本、吳嘉猷繪《平定粵匪功臣戰績圖》,其中有一幅〈天京失守圖〉。兩圖基本布局相同,人物描繪相似,但戰況描繪不太相同[1]:561。〈天京失守圖〉的命名,出處不詳。
中華民國作者或將此次戰事稱為湘軍攻克金陵之役[1]:531、金陵之役[1]:535。中華人民共和國作者或依天京命名戰事,稱天京保衛戰[3]:535、天京破城戰[2]:2、天京之役[4]:10。
戰爭前奏
咸豐三年二月十日(1853年3月19日)江寧之戰,太平軍攻克江寧府城(今南京市),兩江總督陸建瀛及副都統霍隆武陣亡。為鎮壓太平天國,湖南(湘)長沙曾國藩、曾國荃兄弟、曾國藩姻親羅澤南家族、新寧江忠源家族等統領的鄉勇組成湘軍。
咸豐八年(1858年)四月,湘軍李續賓部攻破江西九江,屠殺城中近二萬軍民,事後李表示「設有脅從之民,必早投誠,設計逸出」[5]。咸豐十一年(1861年)八月,湘軍曾國藩弟曾國荃部攻破安徽省安慶府,屠殺數萬軍民。趙烈文表示:「殺賊凡一萬餘人,男子髻齔以上皆死……婦女萬餘俱為掠出」,「軍興以來,蕩滌未有如此之酷者矣」。
湘軍攻陷安慶後,兩江總督曾國藩以肅清沿江一帶太平軍,鞏固後方,然後再圍攻天京為方針。
經過
同治元年(1862年)1月,清政府命曾國藩為協辦大學士,統轄蘇、皖、贛、浙四省軍務。曾國藩令湘軍繼續沿江東進外,令浙江巡撫左宗棠率湘、贛、浙軍2萬餘人攻浙江,江蘇巡撫李鴻章率淮軍6,500人會同英法聯軍阻擋太平軍進攻上海,並伺機西攻蘇州、常州,戰略包圍天京。3月下旬,湘軍水陸軍2萬餘人從安慶沿江東進,5月底,直抵天京城郊,江蘇布政使曾國荃率陸軍在雨花台一帶紮營,兵部侍郎彭玉麟率水師進抵護城河口。
此時,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在安徽壽州(今壽縣)被苗沛霖所害。天王洪秀全得知西線軍潰,湘軍已抵城下,詔在上海前線督戰的忠王李秀成火速回援。李秀成於6月22日在蘇州召開軍事會議,決定避湘軍鋒芒,先以糧食、彈藥援救天京,兩年後與其決戰。7月,由於干王洪仁玕、輔王楊輔清在皖南寧國府(治今宣城市)、廣德一帶作戰失利,洪秀全催逼李秀成回救。8月6日,李秀成再次在蘇州召開軍事會議,決定集結兵力救天京。
從9月14日起,由「十三王」統率十餘萬大軍自蘇州等地先後啟程,在東壩會齊後,分路進扎東至方山、西至板橋一線,連營數百,反包圍湘軍雨花台大營。同時,護王陳坤書、輔王楊輔清分攻金柱關和寧國府,斷清軍糧道,牽制援軍。10月13日起,李秀成率軍攻打雨花台曾國荃大營。湘軍憑藉深溝高壘,堅守不出。10月23日,侍王李世賢率3萬人自浙江趕來助戰,仍久攻不下。太平軍士氣受挫,11月26日,李秀成下令撤圍。洪秀全對李秀成「嚴責革爵」,令他「進北救南」,率軍渡至江北,西進湖北,調動湘軍分兵回援,以解天京至圍。曾國藩識破其計,令曾國荃堅守大營,另派援軍到安徽堵截。12月1日,章王林紹璋等率首批數萬太平軍渡至江北,先後占含山、巢縣(今巢湖市)、和州(今和縣),等待後隊。同治二年(1863年)2月27日,李秀成會同陳坤書等渡過長江,3月底抵巢縣,計劃從無為縣西進。曾國藩調萬餘湘軍進入安徽北部,李秀成攻無為、廬江、舒城、六安,均沒有成功,在皖南策應的太平軍也進攻失利。李秀成西進受阻,糧食奇缺,在5月19日撤回六安,經壽州東返,渡江時被湘軍攔擊,僅一萬五千餘人返回天京。「進北救南」結果損兵折將。湘軍收縮對天京的包圍圈,至11月下旬,相繼進占天京東南的上方門、高橋門、雙橋門、七橋瓮,西南的江東橋,以及東壩、秣陵、湖熟、淳化等要地。天京城只有太平、神策兩門尚可與外部聯繫。
1862年9月李秀成回救天京以後,李鴻章的淮軍在英法聯軍和常勝軍配合下,反攻蘇南太平軍。至1864年5月,蘇南各城被攻陷,浙江全省也基本被左宗棠部湘軍占領,天京完全被包圍。
Remove ads
1863年12月20日,李秀成自丹陽前線返回天京,鑑於天京內無糧草,外絕援兵,他建議洪秀全離開天京,被拒絕。李秀成只好死守。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曾國荃決定進攻紫金山頂的天堡城。正月二十一日(2月28日),朱洪章誘李秀成部出擊孝陵衛的湘軍。湘軍攻占天堡城,並擊退太平軍在二十二、二十三日的反攻。二十四日(3月2日),曾國荃派蕭浮泗、蕭慶衍掩護湘軍在太平門外修建營壘。此時,梁美材部駐紮江山,朱南桂部駐紮北固山,阻礙神策門。至此,湘軍「紮營扼斷神策、太平兩門大路,金陵城北之圍,自此始合」。除玄武湖一帶由於湖面極寬,太平軍無法出入,湘軍沒有駐紮外,湘軍已基本合圍天京城[1]:546—547。
3月14日,湘軍以雲梯登城未果。4月起,在朝陽、神策、金川門外挖地道十餘處。守軍築月城,準備城牆塌後組織抵抗。
6月1日,洪秀全死去,天京人心不安,李秀成等扶幼天王洪天貴福繼位。7月3日,湘軍攻占紫金山地堡城,太平軍失去護城的最後一道屏障。湘軍隨即構築炮台數十座,晝夜對城內攻擊,同時趕挖地道,準備轟城。
六月十六日(7月19日)晨,擔任主攻的湘軍部隊齊集太平門外,中午,地雷轟發,炸塌城牆十餘丈,湘軍蜂擁而入,守軍力戰堵御,終至無效。湘軍入城後,分路直衝天王府及神策、儀鳳、通濟、朝陽、洪武、聚寶各門,湘軍水師奪取水西、旱西門。至傍晚,天京全城各門均被湘軍奪占。守軍與其展開激烈巷戰,或戰死、或自焚,十餘萬人無降者。曾國荃部攻陷天京,又施展殺戒。天京被清軍攻佔,標誌太平天國戰爭的失敗。
六月十六日(7月19日)初更,李秀成帶幼天王洪天貴福,組織二百餘騎、千餘步卒,自太平門突圍而出。出城後,分為兩隊,李秀成殿後[6]:26。行三十餘里後,遭遇湘軍,李秀成與眾人失散。六月二十日(7月22日),李秀成在方山附近被俘。七月初六(8月7日),被曾國藩處決[1]:557—558。
洪天貴福所在前隊,記錄姓名者有吉慶元、譚體元、李明成、鍾英、劉慶漢、李譽生、黃金愛等人,以及八位列王——黃匡順、黃益順、邱國文、黃吉建、劉得義、邱萬順、蕭雅泗、徐朗[6]:26。
李秀成所在後隊由洪秀全子侄、親貴大臣組成,成員有林紹璋、李春發、幼東王洪天佑、幼西王蕭有和,以及洪仁發、洪仁達諸子。後隊行至湖熟大橋邊被殲滅[6]:6。十月二十日(11月18日),幼天王洪天貴福被處死。
蒙時雍、莫仕葵、張朝爵、侯裕田、覃瑞騏等人自行突圍。洪紹元、洪魁元、洪春魁、洪葵元等人由外國傳教士掩護逃往英屬香港[6]:26。
Remove ads
自六朝以建康為首都起,南京被戰火屠戮約七、八次,其中南朝梁的侯景之亂、太平天國克南京、湘軍南京屠城規模較大。一般指湘軍南京屠城總計死者約二、三十萬人[註 1]。
曾國藩向清廷奏報三天之內,殺死包括三千頭目在內的十萬餘太平軍。此前的1863年,英國人呤唎稱,天京城人口約20萬人。《李秀成自述》稱「去年至今,各門分出足有十三、四萬之數」。曾國荃幕友趙烈文詢部李秀成,天京人口問題。李秀成回答,天京城破時合計約3萬餘人,其中,包括三四千的守城者在內的共計萬餘人的太平軍[2]:6。英國駐鎮江代領事亞德金(Thomas Adkins)在城破後一星期,到訪南京城。他向英國外相羅塞爾報告時,稱「我估計有一萬人與清軍五萬作戰。」其中,城破逃出一千五百人[註 2],被殺者七千人[6]:26。趙烈文稱天京城破,太平軍「死者廖廖」[2]:6。陳湜《病榻述舊錄》稱,「金陵城極大,各軍搜剿,十餘日始靖。」[6]:26
學者羅爾綱認為曾國藩虛報戰功。簡又文《太平天國全史》中說法與《李秀成自述》相類。他補充,太平軍萬餘人除三四千守城人員外,多是太平天國大小文官、太平軍眷屬,「或老弱孤寡傷病殘廢,及各王府留下之少數屬下與衛士,所謂居民實無幾耳」[6]:26。
備註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