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天津德租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天津德租界是近代中國兩個在華德租界之一(另外一個是漢口德租界),同時也是天津的九國租界之一。該租界範圍基本相於現在河西區的大營門街道和下瓦房街道。由於德租界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受災嚴重,故天津德租界的建築物大多消失。
歷史
天津德租界始建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德國駐華公使紳柯以德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迫使日本歸還遼東半島」有功為由,向清朝政府提出照會,要求在天津設立租界,並享有與英國、法國等列強同等的特殊待遇。清政府隨後飭令天津海關道與駐津德國領事就劃定租界進行談判。
同年九月十三日(公曆10月30日),天津海關道盛宣懷、天津道李岷琛與德國領事司艮德簽訂《天津條約港租界協定》,正式允許德國在天津永久設立租界。租界界址規定如下:東臨海河,北接美租界(今開封道東段),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南自小劉莊北莊外起順小路(今瓊州道)至海大道。租界初期占地約1034畝,成為德國在華北地區的重要據點。
德國在租界內規劃道路與建築,主要沿襲德國城市風格,引入寬闊街道、排水系統以及現代化建築,為後續租界發展奠定基礎。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和天津之際,德國藉機擴大其租界範圍。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初五(公曆7月20日),德國強迫清政府簽訂《推廣租界合同》,進一步擴大租界面積。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直隸總督袁世凱派天津海關道唐紹儀接收聯軍都統衙門時,德租界當局已將德軍臨時占據的地段併入新界。擴張後的德租界範圍如下:東臨海河,北與英租界接壤,南至今瓊州道,並從下瓦房南延至圍堤道附近再向北折回瓊州道,西界沿今廣東路延伸至馬場道。總占地約2304畝,但歷史資料對面積記載不一,亦有2434畝、2440畝甚至4200畝的說法。
擴張後的德租界成為天津最具德國風格的區域之一,內有德國駐華機構、商行、教會、醫院及住宅區,城市規劃和建築風格在當時的天津獨樹一幟。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7年8月14日,中國政府以德國為交戰國的理由,正式宣布接收天津德租界,並改設為天津特別行政區一區(特一區)。
德國戰敗後,在凡爾賽和約中承認其在華租界權益喪失。除青島等地被日本占領外,中國政府正式收回天津德租界。收回後,租界內的德國機構、商行和建築逐步轉為中國或其他外國機構使用,德租界的城市格局和德國建築風格仍在天津歷史城區中留有明顯痕跡。
管理

- 德國工部局
市政
當時路名 | 德語名稱 | 現時路名 | 現時路段 |
威廉街 | Wilhelm Straße | 解放南路 | 開封道至瓊州道 |
穆姆街 | Mumm Straße | 徐州道 | 大沽南路至台兒莊路 |
羅爾沙伊特街 | Rohrcheidt Straße | 蚌埠道 | 大沽南路至台兒莊路 |
施賴雅街 | Schreyer Straße | 鎮江道 | 大沽南路至解放南路 |
埃姆登街 | Emden Straße | 杭州道 | 大沽南路至解放南路 |
德璀琳街 | Detring Straße | 紹興道 | 大沽南路至台兒莊路 |
魯母普街 | Rump Straße | 寧波道 | 大沽南路至台兒莊路 |
法爾肯海恩街 | Falkenhaye Straße | 奉化道 | 大沽南路至台兒莊路 |
欽莫曼街 | Zimmerman Straße | 溫州道 | 瓊州道至台兒莊路 |
司艮德街 | Seckendorff Straße | 台北路 | 奉化道至溫州道 |
海濱街 | Strand Straße | 台兒莊路 | 開封道至瓊州道 |
俱樂部街 | Verein Straße | 江蘇路 | 徐州道至浦口道 |
紀念碑街 | Denkmal Straße | 浦口道 | 大沽南路至台兒莊路 |
牆子河街 | Qiangzi Fluss Straße | 南京路 | 大沽南路至台兒莊路 |
學校街 | Schule Straße | 台灣路 | 紹興道至奉化道 |
大沽街 | Taku Straße | 大沽南路 | 開封道至瓊州道 |
平行三號街 | Parallel 3 Straße | 福建路 | 紹興道至瓊州道 |
平行四號街 | Parallel 4 Straße | 閩侯路 | 紹興道至瓊州道 |
1號街 | 1 Straße | 廈門路 | 蘇州道至瓊州道 |
2號街 | 2 Straße | 江西路 | 合肥道至蘇州道 |
3號街 | 3 Straße | 南昌路 | 馬場道至徽州道 |
4號街 | 4 Straße | 九江路 | 馬場道至徽州道 |
5號街 | 5 Straße | 廣東路 | 馬場道至瓊州道 |
E街 | E Straße | 合肥道 | 馬場道至南京路 |
F街 | F Straße | 蕪湖道 | 九江路至江西路 |
B街 | B Straße | 蘇州道 | 廣東路至大沽南路 |
D街 | D Straße | 徽州道 | 廣東路至大沽南路 |
Remove ads
- 德國公園
- 羅蘭銅像
經濟
- 東光大樓
- 德國大院
- 康科迪亞俱樂部
- 光陸電影院
社會
教育
- 聖功女中
- 德華學堂
- 德國僑民學校(今天津台灣路小學)
天主教德國聖言會在天津德租界威廉街(今解放南路)設有賬房(辦事處)仁德堂,經營房地產,為其在山東南部、河南以及甘肅、青海、新疆的傳教區提供經費。
1913年,衛理公會在5號街(今廣東路)設立三義莊教會,並在浦口道丁家胡同開辦愛育服務社。
德租界交還以後,特一區範圍內又陸續出現若干教堂。日本牧師加萊國生在今寧波道設有教會。1935年,聖公會在今九江路開設一座面向華人的救主堂。1937年,由信徒雍劍秋捐資,通聖會在威爾遜路(今解放南路)興建天津聖經神學院(今河西區社會主義學院所在地),校內設有中街教會。1942年,美國五旬節派傳教士艾柏爾創立南昌路神召會。天主教會於1950年在解放南路56號開闢小白樓法蒂瑪聖母堂,由荷蘭神父負責。1955年天主教會購買上海道(今南京路)的猶太會堂,將小白樓堂遷至那裡。1939年,日軍徵用原天津俄租界內的東正教天津聖母帡幪堂,改建倉庫,異地重建於原德租界內(今瓊州道河西醫院旁),於1942年建成。
名人故居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