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英語: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1896年創建於天津南營門外,1897年初成立之時為北洋大學堂附設津榆鐵路學堂[1],1897年11月22日,鐵路學堂奉胡燏棻令自北洋大學堂析出,搬遷至山海關開始獨立辦學,定名為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隸屬於津榆鐵路總局。
歷史

1891年,為應對俄國修建西伯利亞鐵路對中國東北構成的威脅,清政府決定興建官辦關東鐵路,由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督辦,英籍鐵路工程師克勞德·威廉·金達任總工程師,並在山海關設立北洋鐵軌官路總局[2]。
1893年,唐榆鐵路接近完工之際,金達上書李鴻章,建議設立鐵路學堂,並提出將其選址於山海關,「橋工各廠均在山海關外,鐵路學堂亦宜設在交界處所,以免首尾不應之虞」,意在便於教學與實踐結合[2],但該建議被擱置[3]。
1894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後,決定修建天津至蘆溝橋、山海關至營口及新民屯、以及蘆溝橋至漢口等鐵路線路,亟需鐵路領域人才[3]。

1895年初,王文韶接替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1896年5月4日,金達再次上書津蘆鐵路總辦胡燏棻,建議設立鐵路學堂。奏摺中,他指出:「目下中國所急需者,首在多儲人才。」朝廷既已決定大力發展鐵路,然目前技術人才極為匱乏,即便已有六百里鐵路,所需人力仍遠不足。若仍依賴外國工程師辦理鐵路事務,既難以經濟節用,又難以加快修路進度[3]。但因李鴻章此前已擱置該提議,王文韶因此沒有立刻回應[3]。
1896年10月29日,在金達上述近半年後,王文韶上奏朝廷《奏為擬設立鐵路學堂所需經費在火車腳價等項下酌加應用事》,請求設立鐵路學堂,擬選址山海關利用北洋鐵軌官路總局閒置館舍以節省成本,獲光緒帝准許設立。同年,清廷已成立「津榆鐵路總局」,並收購天津-古冶鐵路、原中國鐵路公司和原北洋官鐵路局的資產。王文韶責成胡燏棻會同津榆鐵路局總辦吳調卿具體規劃籌辦事宜[3],擬定校名為山海關鐵路學堂。同年11月20日,籌備中的山海關鐵路學堂在天津、上海等地的主要報紙上刊登招生啟事[3]。
Remove ads


1896年,津榆鐵路學堂總辦吳調卿委託金達從英國倫敦聘請史卜雷為總教習,但因路途遙遠,史卜雷於1897年2月到任。為了能夠儘快開學,津榆鐵路局從唐山附近的天津武備學堂開平班聘請德國教習沙勒為臨時教習,並主持招生,聘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優等生莊仁松、張嘉瑞和梁子豐、趙元禮為中國教習[1][4]。
學堂原計劃招收兩班學生40名,但因對學生質量的嚴格要求,未能招滿。1897年1月,沙勒在天津招考學生12名,從開平武備學堂挑選優秀學生8名,共招得20名學生,是津榆鐵路學堂的第一屆學生[5]。
1897年3月,津榆鐵路學堂原定於在山海關的北洋官鐵路局工程分局舊址上開辦,節省費用,待經費充足時在北戴河購置土地建校。但臨近開學,工程分局的房屋未能騰空修繕,津榆鐵路局與北洋西學堂商定,暫借該校校舍上課,同時北洋西學堂的教師、圖書、儀器可資借用。至此,津榆鐵路學堂第一屆第一班學生在天津正式開學[5]。6月16日,盛宣懷下令將津榆鐵路學堂歸併北洋大學堂[3],北洋大學堂增設鐵路一科,由王脩植代兼管,盛宣懷又令其另招學生20名,創辦蘆漢鐵路學堂,歸併北洋大學堂一併兼管[6]。因辦學經費來源與性質不一,津榆鐵路學堂和蘆漢鐵路學堂同歸併北洋大學堂管理,但分開辦學,成為北洋大學堂附設的兩間鐵路學堂[2]。

1897年7月31日,津榆鐵路總局與津盧鐵路總局合併為「關內外鐵路總局」,胡燏棻出任關內外鐵路督辦大臣。1897年11月,胡燏棻令北洋大學堂鐵路專科自北洋大學堂中析出,獨立辦學[3]。11月22日,原北洋大學堂鐵路專科的20名學生集體乘車離開天津,利用北洋官鐵路局工程分局在山海關修建的房屋作為校舍,鐵路學堂正式遷至最初規劃的山海關[3],學校正式定名為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
1899年初,學堂在天津招考錄取第二屆學生共六人[1]。史卜雷聘期三年屆滿後回國,由英國人葛禮斐士繼任教習,助教為同樣畢業於北洋水師學堂的張嘉樂[1]。
1899年,開平武備學堂停辦,學生轉入山海關鐵路學堂繼續學習鐵路工程,成為第三屆學生,尚在聘期內的德國教習沙勒也轉入鐵路學堂任教。1900年初,鐵路學堂在廣州、上海兩地招收第四屆約三四十名學生[1]。
1900年6月,義和團運動爆發,俄軍借道新建的營口至山海關鐵路入侵,占據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校舍,學生被迫提前放假。同年9月30日,山海關炮台被英軍攻占,校舍遭受破壞,山海關鐵路學堂被迫停辦並解散。「學生各自散去,中外籍教師亦另謀職業。」中國教習莊樂峰開始擔任清朝路礦大臣張翼的英文翻譯[7]:1193。
招生與教學

王文韶上奏朝廷《奏為擬設立鐵路學堂所需經費在火車腳價等項下酌加應用事》中計劃招募學生80人。津榆鐵路總局總辦吳調卿在籌備鐵路學堂在期間,在天津、上海報刊刊登《鐵路學堂告白》招生啟事,計劃初期招收兩班學生40名,但因對學生質量的嚴格要求,未能招滿[5]。1897年1月,沙勒在天津招考學生12名,從開平武備學堂挑選優秀學生8名,共招得20名學生,是津榆鐵路學堂的第一屆學生[5]。
1899年,山海關鐵路官學堂在天津招生20名,但多數學生入學後聽課出現困難,鐵路總局電令將學生送到天津複試甄別,6名複試合格的學生回到學校繼續學習,其餘則遣送回家[5]。同年,開平武備學堂停辦,學生轉入山海關鐵路學堂學習鐵路工程,尚在聘期內的德國教習沙勒也轉入鐵路學堂任教。1900年初,鐵路學堂在廣州、上海兩地招收第四屆約三四十名學生[1]。
後續
1902年8月,八國聯軍從山海關撤軍。1903年,督辦關內外鐵路大臣和山海關內外鐵路局總辦梁如浩,曾經爭取恢復山海關鐵路學堂,終因經費問題未能實現。
1905年5月15日,津榆鐵路局籌劃設立鐵路學堂。同年5月30日,鐵路局擬定學堂章程。7月21日,選定唐山原開平武備學堂舊址為校址,待唐山新校舍建成後,遷入繼續辦學,請回原山海關鐵路學堂總教習。1906年3月19日,因開平礦務局招收學生並併入唐山鐵路學堂,學堂正式更名為「唐山路礦學堂」[2]。
相關條目
維基文庫中與此條目相關的原始文獻: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