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放射性直腸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放射性直腸炎(radiation proctitis)又稱放射性直腸病(radiation proctopathy)是一種以在放射治療中暴露於X射線或其他電離輻射後直腸受損為特徵的疾病。[1]放射性直腸病可以是急性炎症,稱為「急性放射性直腸炎」,或伴有以放射相關性血管擴張和慢性放射性直腸病為特徵的慢性變化。[1][2]放射性直腸炎最常見於宮頸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和直腸癌等癌症的盆腔放射治療後。放射相關性血管擴張和慢性放射性直腸炎涉及下腸道,主要是乙狀結腸和直腸,以前稱為慢性放射性直腸炎、盆腔放射性疾病和放射性腸病。[3]
Remove ads
症狀
急性放射性直腸病通常會引起盆腔疼痛、腹瀉、急迫和排便衝動(里急後重)。[4]可能會出現便血和大便失禁,但不太常見。[4]直腸慢性輻射損傷(>3個月)可能導致直腸出血、尿失禁或繼發性排便習慣改變。嚴重者可導致狹窄或瘺管形成。[4][5]放射治療後8-12個月可出現慢性放射性直腸病。[4]
組織病理學
急性放射性直腸病是由於結腸內壁(上皮)的直接損傷引起的。[1]急性放射性直腸病變的直腸活檢顯示位於固有層的上皮細胞和急性炎性細胞表面缺失。[4]放射相關性血管擴張和慢性放射性直腸病變的直腸活檢顯示粘膜下小動脈缺血性動脈炎、粘膜下纖維化和新生血管。[4]
診斷
如果懷疑有慢性放射性直腸病或放射相關性血管擴張,則必須徹底評估症狀。評估應包括對直腸炎其他原因的風險因素的評估,如艱難梭菌結腸炎、非甾體抗炎藥的使用和旅行史。[6]需要系統地調查腹瀉和排便疼痛等症狀,並仔細處理每種症狀的潛在原因。[7]應考慮進行寄生蟲感染(阿米巴症、梨形鞭毛蟲病)和性傳播感染(淋病奈瑟菌和單純疱疹病毒)檢測。[6]放射治療的位置很重要,針對除骨盆以外的身體部位(例如大腦、胸部等)的放射不應引起對放射性直腸病的考慮。[6] 無論是結腸鏡檢查還是乙狀結腸鏡檢查,內鏡檢查都是診斷直腸放射性損傷的主要手段。放射相關性血管擴張通常通過以血管擴張為特徵的內窺鏡檢查的宏觀表現來識別。[2]粘膜活檢可能有助於排除直腸炎的其他原因,但並非常規必要,可能會增加瘺管形成的風險。[6]毛細血管擴張具有特徵性,容易出血。[3]其他內鏡檢查發現可能包括蒼白、水腫和粘膜易碎。
放射性直腸炎可在治療後數周或數月或數年後發生:
治療
為了減輕放射性直腸炎的影響,研究了幾種方法。急性放射性直腸炎通常在幾個月後不經治療即可痊癒。當需要治療時,症狀通常會通過補水、抗腹瀉劑和停止放療而改善。[4]丁酸灌腸也可能有效。[8][9]
放射相關性血管擴張和慢性放射性直腸病變通常不會自行痊癒,需要額外的治療。[4]療法包括硫糖鋁、高壓氧療法、皮質類固醇、甲硝唑、氬等離子凝固、射頻消融和福爾馬林沖洗。[1][3][10]要控制出血,所需的氬等離子凝固治療次數平均為1至2.7次。[4]
在少數對藥物治療和內窺鏡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可能需要手術。只有不到10%的放射性直腸病患者需要手術治療。[4]梗阻和瘺管等併發症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流行病學
高達30%的癌症盆腔放射治療患者可能會出現放射性直腸病。[4]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