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日本五錢硬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五錢硬幣(日語:五銭硬貨)是日本歷史上曾發行的一種輔助貨幣,面額為「五」,每二十枚價值一日元[1]。該幣最早製造於明治三年(1870年),至昭和二十一年(1946年)停鑄。歷明治大正昭和三位日本天皇。硬幣材質方面,發行流通的一錢硬幣曾先後以白銅(銅鎳合金)、純鎳青銅金屬合金製造。此外,日本還曾發行過五錢紙幣。1953年,日本政府頒布《小額通貨整理法》,面額低於1日元的貨幣被廢止,五錢硬幣與其他的小額貨幣皆退出流通[2]

事实速览 五錢, 國家/地區 ...

基本信息

更多信息 版別, 圖案 ...
Remove ads

版別與鑄造量

明治年間

明治元年(1868年),日本決定按照歐美的貨幣樣式鑄行新貨幣,並將貨幣單位由本來的改變為。但直到明治二年,發行的仍是舊樣式的貨幣。明治四年(1871年),日本頒布《新貨條例日語新貨条例》,正式確定新幣的樣式。最早的五錢硬幣為旭日龍五錢銀幣,幣面年號有「明治三年」和「明治四年」兩種,但均發行於明治四年(1871年)。該幣的幣面設計內容與一日圓的相同,除面額文字外,其他均可在縮放後一一對應,該幣直徑五分(15.151mm),重三分三三五〇四(1.25g),材質為80%、20%。該幣正面以珠點圓環分為內外兩層,內層為的圖案,龍首朝左,龍口張口作阿形,外圈文字全部朝向錢幣中心,順時針為「大日本·明治三年·五錢」(紀年或為「明治四年」);背面也以珠點圓環分為內外兩層,內層為旭日圖案,外圈上方為菊花紋章,菊花兩側各有一個桐紋,下方為蔓草圖案,左邊圖案為泡桐的枝葉及花,右邊圖案為菊花的枝葉及花。因該幣直徑偏小,龍圖細節不易軋制,明治四年將正面龍圖刪除,並將面額放置到內圈,稱「旭日大字五錢銀幣」[12][13],但該版式因《新貨條例》修正,僅在明治五年發行了幣面為「明治四年」的一種紀年便停止製造[14]。明治五年(1872年)十一月,日本太政官頒布太政官達日語太政官布告・太政官達,《新貨條例》再次修正,新版的「龍五錢銀幣」開始發行,該版式幣材未變,直徑變為15.15mm[b],但重量變為三分五九四二(1.348g),正面與旭日龍五錢銀幣相似,僅下方的面額改為順時針書寫的英文「5 SEN」,年份有「明治六年」至「明治十三年」多個種類;背面則中央為面額「五錢」,上方為菊紋,下方為蔓草。重量的變化據稱是因為每1日元輔幣中含銀量低於一日元銀圓的,不被民眾接受,而不得不提高重量。一度被廢除的龍圖再次得以運用則可能是因為造幣技術的提高。明治十三年(1880年),五錢銀幣停止製造,不過與其他帶有龍圖的硬幣一樣,該幣曾在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上展出帶有「明治二十五年」紀年的試鑄幣[15]

更多信息 版別, 幣面紀年 ...

明治二十一年(1888年)十一月,日本頒布《貨幣條例中改正追加》(貨幣條例中改正追加,勅令第七十四號),修正明治八年頒布的《貨幣條例日語新貨条例》,新增白銅材質的五錢硬幣,該幣直徑六分八厘(20.60mm),重一二四四一六(4.67g),幣材為銅75%,鎳25%。該幣正面以珠點圓環分為內外兩層,內層為面額「五」字,外圈文字全部朝向錢幣中心,順時針為「大日本·明治○○年」(○○為紀年漢字);背面中央為菊花紋章,上方為面額「五錢」,下方為英文面額「5 SEN」;該幣光邊,但兩面外緣內側均有齒型鋸齒[13]。自19世紀中葉開始,世界多國輔幣發行了銅鎳合金硬幣[c],日本通過回收方孔錢保有大量的銅,有利於發行銅幣。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日本造幣局的英國技師被全部解職,該幣是日本技師獨立完成的最早一批硬幣之一[18]。明治三十年(1897年),日本頒布《貨幣法日語貨幣法》,五錢白銅幣的樣式被修改,正面中央為面額「五錢」,四周為合抱的稻穗;背面以珠點圓環分為內外兩層,內層為旭日圖案,外圈文字全部朝向錢幣中心,上方順時針為「大日本·明治○○年」(○○為紀年漢字),下方逆時針為英文面額「5 SEN」,與稻一錢青銅幣的樣式相同,而它們這兩種硬幣也是二戰前僅有的兩種不帶菊花紋章的硬幣[13][19]

更多信息 版別, 幣面紀年 ...
Remove ads

大正年間

大正五年,為更好的防止偽造,日本政府頒布《貨幣法》修正案將五錢硬幣改為中間開孔的新造型,外徑與此前的兩版白銅幣相同,厚度略薄了一點,中央孔徑為4.24mm,重量則減輕為4.28g。該幣正面上方為菊花紋章,菊章兩側各有一字,合為面額「五錢」,下方為泡桐圖案;背面中央為八稜鏡,八稜鏡與外緣之間以青海波為底紋,上為國號「大日本」,下為年號紀年「大正○○年」(○○為紀年漢字)[22]。由於銀價暴漲,大正九年(1920年),十錢銀幣改為白銅幣,而五錢硬幣則縮小了尺寸、重量,縮小後的五錢硬幣直徑19.09mm,孔徑3.94mm,重2.63g,幣面設計未變,僅進行了縮小處理。隨着十錢白銅幣的大量發行,小額硬幣發行減少,小型五錢白銅幣在大正十二年停鑄[23]

更多信息 版別, 幣面紀年 ...
Remove ads

昭和年間

昭和六年(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發兵突襲並佔領中國東北地區,軍事活動刺激了日本的經濟發展,市場上的小額貨幣緊缺,於昭和七年(1932年)再次開鑄五錢硬幣,最初的樣式與大正年間的小型五錢白銅幣相同,僅紀年錢文有所變化[23]。昭和八年(1933年),五錢硬幣的材質變為純鎳,尺寸、重量也發生變化,直徑為19mm,孔徑5.20mm,重2.80g,五錢鎳幣的幣面設計與此前的五錢白銅幣稍有類似,正面上方為菊花紋章,菊章兩側各有一字,合為面額「五錢」,下方為金鵄圖案,從金鵄底下散發的旭光占滿整個幣面;背面中央的八稜鏡改為八個勾玉,左右兩個珠點改為櫻花,青海波底紋取消,上為國號「大日本」,下為年號紀年「昭和○○年」(○○為紀年漢字),該設計是通過向公眾徵集而來。發行鎳幣的一個原因是為戰爭儲備金屬鎳,隨着日本在昭和十二年(1937年)發動蘆溝橋事變全面侵華,鎳幣也在次年被鋁青銅幣取代[26]。昭和十三年(1938年),日本頒布《臨時通貨法日語臨時通貨法》,五錢及十錢硬幣材質改為鋁青銅,五錢鋁青銅幣正面四等分,上方為菊花紋章,下方為桐紋,左右各一字,合為面額「五錢」;背面上為國號「大日本」,下為年號紀年,左右各半個二重櫻花圖案,該設計也是公募而來[27]。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銅作為軍事戰略物資變得非常緊缺,五錢硬幣在1940年改由純鋁製造。五錢鋁幣正面中央為菊花紋章,菊章左右各接有祥雲圖案,上下各一字,合為面額「五錢」;背面中央為金鵄,背面上為國號「大日本」,下為年號紀年。隨着日本在戰場上損失大量飛機,金屬鋁越來越稀缺,五錢鋁幣在1941年和1943年兩度減輕重量。隨着戰局的進一步惡化,鋁幣在1944年停止製造,改用易於從被日本占領的東南亞各國獲取的金屬錫製造新版貨幣[28]。第一版穿孔五錢錫幣幣材為錫93%、鋅7%,直徑為17.0mm,重量為1.95g,正面上方為菊花紋章,菊章兩側各有一字,合為面額「五錢」,下方為桐紋和祥雲,背面設計簡單,只有國號和紀年錢文,未設計任何圖案。隨着戰局惡化,金屬錫的來源也被切斷,日本開始發行五錢紙幣,並曾打算製造五錢陶幣。日本投降後,進入盟軍佔領時期,日本造幣局重新開始生產五錢鋁幣,然而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認為「大日本」是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徵,將未發行的五錢鋁幣全部熔毀,改發行以和平鴿為主題的新版錫幣[29]。鴿子五錢錫幣從1945年12月開始製造,重量為2.0g。該幣正面中央為和平鴿,鴿子上方為菊花紋章,下方為面額「五錢」;背面中央為阿拉伯數字面額「5」,左右各一桐紋,上為取代「大日本」的「日本政府」,下為年號紀年,有「昭和二十年」和「昭和二十一年」兩種。金屬錫並不適於鑄幣,原本發行錫幣也僅是處於戰時的特殊情況,因此昭和二十一年(1946年)庫存材料用完後,五錢錫幣便不再發行。之後,日本銀行曾發行梅花版五錢紙幣,但隨着通貨膨脹,小額貨幣的流通作用不斷降低,五錢貨幣不再發行,和平鴿錫幣成為日本最後一種五錢硬幣[30]

更多信息 版別, 幣面紀年 ...
Remove ads

備註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