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歐洲歷史
地域专门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歐洲歷史傳統上被分為四個時期:史前歐洲(前800年之前)、古典時期(前800年至500年)、中世紀(500年至1,500年)、近代時期(1,500年至當今)。
![]() |

1595年的歐洲地圖
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距今4萬8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第一批歐洲智人開始出現。之後,歐洲歷經新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希臘城邦出現後,歐洲進入古典時代,前四世紀亞歷山大大帝統一希臘,征伐近東後形成希臘化時代。羅馬共和國隨後興起,在前27年改為帝制,將疆域拓展至整個地中海周邊。3世紀以後,羅馬陷入內戰、經濟崩潰與異族入侵,並在395年分為東西羅馬。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中世紀時期。
中世紀前期,東羅馬帝國大致繼續控制地中海東岸地區,而此時地中海西岸地區分裂出多國家,社會水平大幅下降。然而七世紀開始,阿拉伯帝國逐步奪取東羅馬帝國的領土,法蘭克王國則逐步統一西歐地區,其統治者查理曼在800年被教宗加冕為帝。843年,法蘭克王國分三國,中法蘭克王國在不久後就被瓜分,西法蘭克王國國王權威益減,東法蘭克王國則日益強大,在962年改稱為「羅馬帝國」。11世紀,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而東羅馬帝國因穆斯林國家的威脅向西歐國家求助,後者發動「十字軍東征」。13世紀,東羅馬帝國被十字軍佔領,直到1261年才復國;法蘭西王國在布汶戰役後加強王權,成為歐洲最強國;神聖羅馬帝國皇族絕嗣,在大空位時代開始衰弱;而東歐各國則被蒙古帝國入侵。14世紀英法兩國爆發百年戰爭,而歐洲各地則爆發了大飢荒和黑死病。
15世紀,法國贏得百年戰爭、西班牙結束收復失地運動、哥倫布發現美洲,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時期與大航海時代。之後,馬丁·路德頒布《九十五條論綱》,宗教改革運動爆發,英王亨利八世與加爾文等人也陸續創建教派,歐洲大陸出現新教與舊教之爭。1618年,三十年戰爭爆發,法國與新教聯盟勝利,雙方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後,法國成為歐洲霸主,並與各國爆發多場歐洲大戰。18世紀,英國在七年戰爭後取代法國成為世界強權,俄羅斯帝國在東歐與亞洲快速擴張,北美十三州在法國幫助下獨立,而工業革命在英國爆發。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歐洲各君主國對法宣戰,拿破崙·波拿巴崛起,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雙方爆發拿破崙戰爭,直到法皇拿破崙一世被流放海外。1848年,歐洲各國爆發一系列武裝革命,產生重大的社會與文化變革。19世紀下半葉,義大利與德意志統一,巴爾幹國家開始從奧斯曼帝國獨立,法國再次成為共和政體。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導致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解體,俄羅斯帝國則爆發共產革命。1939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5年軸心國戰敗,戰後美國蘇聯為首的兩大集團冷戰,歐洲國家分裂為資本主義國家與共產主義國家。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後,歐洲簽訂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建立歐洲聯盟。
Remove ads
史前時代
早在現代人出現前,直立人就先自非洲遷徙至歐洲。目前歐洲最早發現的人科化石,為180萬年前在格魯吉亞生存的喬治亞原人[1]。早期現代人則於西元前45,000年出現在歐洲,被稱為克羅馬儂人。此時歐洲各地已出現具有舊石器時代晚期特徵的文化。之後奧瑞納文化迅速發展,至西元前35,000年其文化與技術已遍及歐洲大部,最後的尼安德特人似被逼退至伊比利亞半島南部。約公元前29,000年,西歐出現格拉維特文化[2][3]。約公元前16,000年,馬格德林文化出現,迅速盛行於今歐陸地區。歐洲最早的永久定居點痕跡可追溯至公元前8,000年的巴爾幹半島。公元前6,000年,新石器時代傳入中歐,並於公元前5至4千年抵達北歐部分地區。現代歐洲原住民主要源自三支不同血統:中石器時代的狩獵採集者(源自克羅馬儂人)、新石器革命期間自安納托利亞遷入的早期歐洲農民,以及在原始印歐人背景下進入歐洲的顏那亞文化[4]。

歐洲的銅器時代,也叫青銅時代,是一段變化和混亂交錯的時期。最重要的事件是中亞民族大舉遷徙和入侵歐洲。主流學者認為他們是原始印歐人,但是也有幾種有爭議的其他看法。其他遷徙現象包括巨石崇拜的轉播發展,經濟首次出現明顯的階級差別,以及與此同時在巴爾幹地區出現歐洲第一個已知的君主制政權。之後,歐洲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文明邁諾安文明在克里特島出現,但隨後被希臘鄰近地區的邁錫尼文明取代。
雖然早在公元前1100年愛琴海地區的人就懂得使用鐵器,但是直到公元前800年該技術還沒有傳播到中歐,除了石器時代的陶器群文化進化而來的哈爾施塔特文化之外。很可能是這項技術的優越性使得印歐人不久之後明顯在義大利半島和伊比利半島站穩腳跟,足跡深入這兩個半島。
Remove ads
古典時代
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影響十分明顯地表現在當代歐洲的語言、思想、法律和思維方式中。古希臘是一群城邦的集合,從中發展出早期的民主制度。雅典是最強大的和最發達的城市,從伯里克利時代開始就是知識的搖籃。公民論壇進行國家政策的辯論和立法,最著名的古典哲學家們從中產生,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者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作為希臘馬其頓王國的國王,亞歷山大的軍事成就把希臘文化和知識一直傳播到印度河邊。但是在布匿戰爭中戰勝迦太基強大起來的羅馬共和國在這一地區崛起。希臘文明傳承到羅馬文化中,雅典本身也被歸入元老院和羅馬人民(SPQR)的旗下。羅馬從阿拉伯一直擴張到不列顛尼亞。公元前44年當羅馬到達全盛時,領導人尤利烏斯·凱撒被懷疑破壞共和,意欲獨裁而遇刺身亡。在隨後的混戰中,屋大維篡奪權力,收買羅馬元老院。宣布共和國重生的同時,他實際上開始羅馬國家從一個共和國到一個帝國——羅馬帝國的轉變。
Remove ads

希臘文明是一群城市國家——城邦(最重要的有雅典、斯巴達、底比斯、科林斯和錫拉庫扎)的集合,擁有千差萬別的政體和文化,包括沒有先例的各種各樣的政府形態、哲學、科學、數學、政治、體育、戲劇和音樂。最強大的城邦——雅典,通過雅典貴族克里斯提尼發明的一種早期的直接民主方式進行管理。在雅典民主制度之下,雅典公民獨立自行投票表決立法和行政議案。這裡誕生蘇格拉底,公認的西方哲學奠基人之一[5]。蘇格拉底還發明蘇格拉底法,或稱反詰法——一種一直使用至今的教育方法,提出一系列問題要求學生個人回答,鼓勵對問題進行更基礎深入的思考。因為這種哲學,蘇格拉底被宣判死刑,罪名是「蠱惑雅典的青年人」,以及他的討論與當時的宗教信仰不相容。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是柏拉圖學院的建立者。他在作品中記錄這一幕,並且繼續下去發展出它自己的獨特哲學——柏拉圖主義。
希臘各城邦在黑海、地中海、小亞細亞、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的大希臘沿岸建立大量的殖民地,但是在公元前5世紀向東部的擴張受到來自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反擊。在希波戰爭中,希臘城邦結成聯盟,並在普拉提亞戰役中戰勝波斯帝國,擊退波斯人的入侵。希臘各城邦結成提洛同盟繼續與波斯戰鬥,但是雅典在聯盟中的領導地位促使斯巴達組織針鋒相對的伯羅奔尼撒聯盟。兩個聯盟之間為希臘的領導權爆發伯羅奔尼撒戰爭,伯羅奔尼撒聯盟獲勝。對於隨後的斯巴達霸權的不滿導致科林斯戰爭爆發,底比斯領導的聯盟在留克特拉戰役中擊敗斯巴達。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戰將希臘文化傳播到波斯、埃及和印度,也得到這些國家的更古老的知識,開創一個被稱為希臘化時代的新的發展時期。亞歷山大逝世於公元前323年,他的帝國分裂成許多希臘化文明國家。

古羅馬擴張(公元前264年至公元180年)

許多希臘的知識被羅馬吸收,它利用敵人的不團結從意大利向外擴張,唯一真正對羅馬的崛起的挑戰來自腓尼基人的殖民地迦太基,它被擊敗在公元前3世紀,這一事件標誌羅馬統治的開始。羅馬首先被國王統治,後來是元老院共和(羅馬共和國),最後在公元前1世紀成為帝國,受奧古斯都和繼任的獨裁者們的統治。羅馬帝國勢力在地中海,控制着沿岸所有國家。它的北部邊界是萊茵河和多瑙河。在皇帝圖拉真(公元2世紀)統治時,帝國領土達到最大,控制着近似5,900,000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包括不列顛,羅馬尼亞和部分美索不達米亞。帝國帶來和平,文明和中央政府對治下領土有效的管理,但是在3世紀一連串的內戰消弱它的經濟和社會力量。在4世紀,皇帝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把國家分成東西兩部分。雖然戴克里先殘酷迫害基督徒,但是君士坦丁還是於313年在米蘭敕令中宣布停止國家支持的對基督教的迫害,從而為帝國之後於380年將基督教作為國教埋下伏筆,使天主教會成為一個重要的組織。
Remove ads
- 民族大遷徙時代
312年君士坦丁大帝收復羅馬後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合法宗教[6],並將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到希臘城市拜占庭,並將後者改名為君士坦丁堡。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同時他也是最後一個統一的羅馬帝國的皇帝。此後帝國一分為二:西羅馬帝國以拉文納為中心,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西羅馬不斷受到日耳曼部落的掠奪,並在476年最終陷落於赫魯利人首領奧多亞塞之手。西羅馬變成一群日耳曼王國的拼湊集合,但是羅馬城在羅馬天主教會的監管之下,仍然是知識的中心,在西歐很大程度保留住羅馬的經典思想。同時,在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將羅馬法法典化成為《民法大全》(529-534)。在6世紀中,東羅馬帝國先與波斯薩珊帝國爆發戰爭,隨後與新興的伊斯蘭教哈里發帝國(四大哈里發和倭馬亞王朝)。至650年,埃及、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省已經落入穆斯林軍隊之手,倭馬亞王朝隨後在7世紀和8世紀分別征服西班牙和意大利南部。
在西歐,一種新的政治結構正在形成: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權力真空之下,當地建立起平民和他們耕種的土地之間的等級制度。地主收取什一稅,並向當地的領主效忠。什一稅用於支付國家財政和戰爭支出。這就是封建制度,新的領主和國王不斷出現,其中最偉大的是法蘭克人的統治者查理曼。800年,查里曼作為大片領土的征服者,被教宗良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Imperator Romanorum),有效地加強他在西歐的權力地位。查里曼的王朝是一個新的西歐日耳曼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開始的標誌。在其國界之外,新的力量也在積聚。基輔羅斯公國在封疆擴土,大摩拉維亞在日益成長,而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則忙於保家戍邊。
- 羅馬帝國的衰落

羅慕路斯·奧古斯都於476年向日耳曼人投降

西羅馬帝國不斷受到來自北歐的襲擊,而羅馬帝國最終於476年陷落。西羅馬帝國的最後一個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向日耳曼首領奧多亞塞投降。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1776)中認為羅馬人墮落了,喪失公民的美德。吉本說相信死後可享永生的基督教使人懶惰與冷漠,至今仍然如此。格倫·布沃肖克評論說[7]:「從18世紀以後,我們對羅馬衰亡耿耿於懷:它被看作是所有已知的衰落的原型,而且因此成為我們擔憂自身的象徵。」它仍然是最大的歷史謎團之一,傳統上擁有龐大的研究學者隊伍。
另外一些值得注意的時期如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戰役,395年狄奧多西一世(羅馬帝國最後一次政治統一)逝世,406年日耳曼人在羅馬軍團撤回意大利阻擋亞拉里克一世時跨過萊茵河,408年斯提利科去世,以及隨後的西羅馬軍團瓦解,565年最後一位嘗試收復西羅馬的查士丁尼一世去世,以及632年後穆斯林勢力入侵。很多學者堅持認為比起「衰亡」來這些變化更適合被描述成一次複雜的轉變[8]。隨着時間流逝關於羅馬帝國為何衰亡或者是否真的衰亡了提出很多理論。
Remove ads
中世紀
中世紀一般從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算起,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穆斯林鄂圖曼土耳其攻陷為止。西羅馬帝國滅亡導致西歐政治體制崩潰,但卻形成一個統一的基督教統治結構。基督教神權超越世俗政治權力。公元800年,查理曼被教宗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西歐再次形成一個暫短政治統一時期。查理曼死後,他的後代將帝國瓜分,西歐重新陷入分裂。1054年,基督教分裂為東正教與天主教。從11世紀末期開始,西歐天主教對穆斯林世界進行長達200年的十字軍東征,卻以失敗告終。天主教的神性受到質疑,人文主義的文藝復興首先在意大利萌發。
社會學家稱中世紀是封建主義社會,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最先出現在意大利北方的自治城市經濟中。中世紀見證北歐和西歐第一次大規模城市化的過程。許多現代歐洲國家把自己國家的起源追溯到中世紀的重大事件。現代歐洲的政治疆界在很多方面是這一混亂時期的軍事和王朝政治的產物。
Remove ads
中世紀早期始於410年羅馬被哥特人攻陷,476年最後一位羅馬皇帝被廢黜,496年托爾比亞克戰役以及535–552年間的哥特戰爭;結束於962年奧托一世大帝建立神聖羅馬帝國、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和1066年諾曼征服英格蘭。在此期間,歐洲的大多數地區基督教化。

很多人認為君士坦丁一世(公元306-337年在位)是第一個「拜占庭皇帝」。是他於公元324年把帝國首都從尼科米底亞遷到拜占庭,並把後者重建為君士坦丁堡,也稱Nova Roma(「新羅馬」[9])。羅馬城本身從戴克里先治下開始就不再作為帝國首都。有人[誰?]把帝國的起源追溯到狄奧多西一世統治時(379年-395年)和基督教正式取代羅馬異教,或者從他395年去世時東西方政治永久性分裂算起。其他人將其定為之後的476年,傳統上認為的最後一個西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廢黜時,只剩下東方希臘化地區的皇帝作為帝國的唯一權威。也有人[誰?]認為是希拉克略在位時(約620年)的帝國改組,拉丁文的頭銜和使用被正式改為希臘文。無論如何,這種轉變是逐漸的,至330年君士坦丁在他的新首都舉行落成典禮時,希臘化和不斷深入的基督教化已經開始。一般認為帝國於君士坦丁堡1453年陷落於鄂圖曼帝國後滅亡。
公元541-542年,全國流行的查士丁尼大瘟疫折磨着拜占庭帝國,包括它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據估計查士丁尼大瘟疫使全世界1億人喪生[10][11]。它使541年至700年間的歐洲人口減少約50%[12],可能也是穆斯林勢力征服成功的原因之一[13][14]。
Remove ads

814年法蘭克帝國達到全盛時,同在伊斯蘭征服之前的拜占庭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於約800年法蘭克人的國王查理曼被教宗加冕為皇帝時開始崛起。他的帝國立足於法國、低地國家和德意志,擴張至現代的意大利、下薩克森、波西米亞、匈牙利和西班牙。他和他的父親得到教宗的暗中支持,因為後者想獲得對抗倫巴第人的資本。正式地說來教宗是拜占庭帝國的臣屬,但是拜占庭皇帝沒有(也不能)進行任何對抗倫巴第人的行動。
在東方保加利亞於681年建立,成為第一個斯拉夫國家。強大的保加利亞帝國是幾個世紀中與拜占庭爭奪巴爾幹控制權的主要對手,在9世紀成為歐洲斯拉夫地區的文化中心。兩個國家大摩拉維亞和基輔羅斯在9世紀的東西斯拉夫地區分別崛起。在9世紀後期與10世紀北歐和西歐感到迅速崛起的維京人的力量和影響,他們使用他們發達的航海船隻如長船等飛速地、有效率地掠奪、買賣、征服和殖民。匈牙利人掠奪歐洲大陸,佩切涅格人席捲東歐,而阿拉伯人掠過南歐。在10世紀中歐建立幾個獨立王國,如波蘭和匈牙利王國。匈牙利人停止掠奪,主要的民族國家也包括巴爾幹的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接下來直到1000年的時期中,封建制度進一步發展,從而削弱神聖羅馬帝國。
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率軍跨海征服英格蘭,法國文化開始影響不列顛群島。之後在11到13世紀,法國貴族十字軍東征運動中扮演主力角色,以致阿拉伯人將十字軍稱為「法蘭克人」[15],法語也成為黎凡特地區十字軍國家的通用語[15]。同時德意志人的東向移民運動與西班牙人的收復失地運動也頗有進展,使西歐國家的領地逐步擴張。1180年,法王腓力二世登基。在他為時43年左右的統治期間,法國王室不僅取得諾曼底公國和佛蘭德的統治權,還在布汶戰役擊潰了神聖羅馬帝國與安茹帝國組成的聯軍,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16]。法國接下來在數位卡佩王朝君主的統治下愈發強大,此時期也成為法國歷史上的黃金時期之一,而神聖羅馬帝國則在大空位時代愈發衰弱,其集權逐漸崩塌。同時,東羅馬帝國的領土逐漸被興起的塞爾柱帝國吞併,基輔羅斯也在長子西征後滅亡,改為欽察汗國統治。

1328年2月1日,法國國王查理四世去世[17],其堂兄腓力六世依據男性子嗣的繼承慣例於不久後繼承王位,此舉雖引起查理四世的外甥英王愛德華三世的不滿,但後者仍向前者稱臣,直到1330年代雙方因蘇格蘭問題與領土爭議發生齟齬,腓力六世沒收吉耶訥,愛德華三世才再次聲索法國王位,雙方爆發百年戰爭[18][19]。戰爭前期英軍攻勢凌厲,占領廣闊的法蘭西領土。但在第二階段,法軍在歷精圖治的查理五世和優秀將領蓋克蘭的指揮下收復故土,雙方進入停戰狀態。與此同時,黑死病也在此時肆虐歐洲,造成歐洲各國損失慘重、人口大減。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率軍再次入侵,其子在之後被立為法王,但之後聖女貞德等人指揮法軍將英軍逐步趕出法國,最後在福爾米尼戰役與卡斯蒂永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而東方的東羅馬帝國則被奧斯曼帝國擊敗,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於1453年陷落,帝國滅亡。
Remove ads

大瘟疫. MS 13076-77, f. 24v.
一般認為中世紀晚期從14世紀開始,結束於15世紀[20]。至1300年左右,歐洲幾個世紀以來的繁榮和增長陷於停滯,一系列的饑荒和瘟疫,如1315-1317年大饑荒與黑死病在短短幾天之內就導致大量人口死亡。黑死病是歐洲史上的最大災難之一,有過多次爆發,但是最嚴重的一次是在14世紀中期,估計歐洲人口的三分之一死於此次爆發。人口減少導致社會勞動力缺失,倖存下來的人們一度得以稍微掙脫身上沉重的封建枷鎖。然而社會動亂也時有發生:法國和英格蘭都發生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扎克雷起義與英國農民起義。無獨有偶,統一的天主教會也一度毀於1378-1417年間的天主教會大分裂。這些事件也被統稱為中世紀晚期危機[21]。
從14世紀開始,波羅的海成為全歐洲最重要的貿易航運中心之一。一些城市結成貿易聯盟——即漢薩同盟,促使波蘭、立陶宛和利沃尼亞的大片地區融入與其他歐洲國家的貿易體系中,也間接促進了如波蘭-立陶宛聯邦、匈牙利、波西米亞和莫斯科大公國等東歐列強的崛起。
中世紀的結束時間一般公認為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攻占的1453年。土耳其人把該城作為他們的奧斯曼帝國的首都,該帝國一直延續到1922年,全盛時期的領土曾囊括了包括埃及、敘利亞和巴爾幹半島大部的廣大領土。奧斯曼帝國對歐戰爭,有時也被稱作「土耳其戰爭」,也是近代歐洲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Remove ads
近代早期

史學界稱中世紀至法國大革命間長三世紀的歐洲歷史為「近代早期」。15世紀至16世紀,文藝復興與地理大發現致歐洲文化與經濟蓬勃發展,西班牙與葡萄牙等國拓展海外殖民地,法國與哈布斯堡君主國開始爭霸,封建制度與天主教會衰弱,歐洲各處爆發宗教改革。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與重商主義達到鼎盛,中歐地區爆發三十年戰爭,西班牙與神聖羅馬帝國衰弱,法國成為歐洲霸主。18世紀,啟蒙時代與開明君主盛行,英國取代法國成為世界強權,俄國崛起、十三殖民地獨立。
14至16世紀間,義大利地區重燃對古希臘與古羅馬的興趣,發掘古文明的藝術與文化,並加入新思考和檢討,文學、哲學、藝術、政治、科學、歷史、宗教、技術等領域蓬勃發展。這些新思想因受各城邦領主贊助,逐漸推廣至歐洲各地區,繼而誕生法國文藝復興、北方文藝復興等思潮。此時期文藝復興拉丁語與方言文學興盛,出現但丁、拉伯雷、塞萬提斯等作家。藝術上,透視法與解剖學的出現致繪畫與雕刻技術突飛猛進,湧現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人。科學上,哥白尼推廣日心說引發哥白尼革命,伽利略在多領域做出重要貢獻,開普勒提出開普勒定律,科學方法漸廣為流傳。

1638年的梅迪奇山莊外的海港,克羅德·洛林作。
頻繁的戰爭並沒有阻止新興國家對世界的廣大地區進行探索和征服,特別是對亞洲(西伯利亞)和新發現的美洲。在15世紀,葡萄牙在地理大發現中獨占鰲頭,緊隨其後的是16世紀的西班牙。它們是第一批在美洲設立殖民地和在亞洲和非洲海岸設立貿易站的國家,但隨後被法國、英國和荷蘭趕上。1552年俄國沙皇伊凡雷帝征服兩個韃靼汗國——喀山和阿斯特拉罕,另外葉爾馬克‧齊莫菲葉維奇於1580年的遠征使西伯利亞併入俄羅斯。
殖民擴張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繼續進行(遇到過一些挫折,比如英屬北美以及隨後的墨西哥、巴西和其他國家在拿破崙戰爭前後的成功獨立)。西班牙控制北美的一部分和大部分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和菲律賓;英國獲得整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印度的絕大部分,以及非洲和北美的許多地區;法國獲得加拿大的一部分和印度(幾乎全部在1763年巴黎條約中落於英國之手)、印度支那、非洲的許多地區以及加勒比群島;荷蘭獲得東印度群島(現在的印度尼西亞)和加勒比海中的一些群島;葡萄牙獲得巴西和幾塊非洲和亞洲的土地;隨後而來的列強如德國、比利時、意大利和俄羅斯也都取得更多的殖民地。
這些擴張對於宗主國的經濟大有裨益。因為帝國並不穩如磐石,貿易一度甚囂塵上。至16世紀末,美洲的銀占西班牙國家總預算的五分之一[22]。歐洲國家之間的戰爭費用主要由殖民地的資金支付。但是,當時英屬殖民地收益最豐的奴隸貿易和西印度群島種植園,在18世紀後期的工業革命時期只占大英帝國經濟總額的5%(但收益率更高)。

在這一時期天主教會的腐敗遭到宗教改革的強力反彈。後者獲得諸多支持,特別是在尋求強國之路,擺脫天主教會影響的諸侯之間。馬丁·路德之後人物層出不窮,比如約翰·加爾文的加爾文主義在很多國擁有影響,英國國王亨利八世使英格蘭從天主教會獨立,另創聖公會(與一般看法不同的是這只是一半正確,他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完成聖公會的組成工作)。這些宗教分歧導致由宗教和西歐野心勃勃、日益強大和中央集權的君主制國家發起和推動的一輪新的戰爭。
新教改革也使天主教會內部開始一輪改革浪潮,史稱反宗教改革,目的在於減少腐敗,增進與加強對於天主教教義的信心。在這場運動中出現的一個重要組織就是耶穌會,它協助東歐國家留在天主教內。但是天主教會仍然多少被宗教改革所削弱,歐洲的一部分從此不再受其掌管,其餘的天主教國家的君主也開始掌控本國的天主教會組織。
中歐國家,如波蘭立陶宛聯邦和匈牙利,比起西歐更加寬容。雖然仍然規定天主教占主導地位,它們繼續允許大量的宗教少數派保持自己的信仰。天主教徒、新教徒、東正教徒和猶太教徒在中歐各守一方。這個時期的另一個重要的發展是泛歐洲思想的興起。埃默里克·克呂瑟(Eméric Crucé,1623)提出歐洲理事會的構想,目的是結束歐洲的戰爭。建立持久和平的嘗試沒有成功,雖然1518年所有的歐洲國家(除了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兩者不被看作是歐洲國家)在1518年倫敦條約中同意維持和平。幾年之後就再次爆發好幾場戰爭。宗教改革也使得歐洲和平在幾個世紀之內成為不可能。
另外一個結果是歐洲至上主義。文明的概念來自於古希臘和羅馬:紀律、教育和城市生活是文明開化的必要條件;文明性是判斷歐洲人和非歐洲孰優孰劣的標準,歐洲自認優於其它大洲。當時存在蒙田等人發動的另一運動,認為歐洲之外的人是更好、更自然和更純樸的人。整個歐洲都建立郵政服務系統,使得歐洲人文主義知識分子得以拋開宗教分歧互相聯合形成網絡。但是天主教會查封許多重要的科學著作;這導致新教國家在學術上後來居上,因為查封書籍只在某一地區有效。弗朗西斯·培根和其他熱心科學人士嘗試以強調自然的統一建立歐洲的統一1。在15世紀的中世紀末,強大的由擁有中央集權的新君主們建立的世俗民族國家出現在法國、英格蘭和西班牙。另一方面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國會力量在不斷壯大,從波蘭國王手中奪過立法權力。新的國家強權也在別的國家特別是英格蘭受到國會挑戰。地區統治者、城市、農民共和國和騎士們合作組成的新型國家開始出現。
三十年戰爭進行於1618年至1648年,主要在今天的德國境內,大多數歐洲列強捲入其中。它開始於神聖羅馬帝國的新教和天主教諸侯之間的衝突,隨後逐漸演變成席捲大半個歐洲的全面戰爭,原因也不是一定和宗教有關[23]。在戰爭中僱傭兵被廣泛運用,它的主要影響是大片地區被搜尋糧草的大軍洗劫一空。大範圍的饑荒和傳染病流行使德意志諸侯國人口元氣大傷,低地國家和意大利情況稍好,很多地區強國瀕臨破產的窘境。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德意志人口由於戰亂和與此有關的引發的疾病和饑荒死去[24]。戰爭整整持續三十年,最終法蘭西王國、瑞典帝國及荷蘭共和國贏得戰爭,但是引發戰爭的矛盾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未解決。
在結束戰爭,允許國家決定自身宗教信仰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後,獨裁成為歐洲大陸的普遍現象,但歐洲某些地方進行以英國內戰,特別是光榮革命為先兆的憲政體制的實驗。歐洲的軍事衝突並沒有停止,但是對歐洲人的生活造成的破壞性影響下降。在發達的西北歐,啟蒙運動給予新的觀點哲學上的支持,印刷術使得識字率不斷上升,造就思想上的新的世俗力量。波蘭立陶宛聯邦由於其特有的准民主性「黃金自由」又一次成為例外。
東歐是瑞典、波蘭立陶宛聯邦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爭霸的戰場。在這一時期這三個國家逐漸沒落最終被新的開明君主專制國家——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所取代。在19世紀到來之時它們成為新的列強,三個國家瓜分波蘭,瑞典和土耳其也分別向俄國和奧地利割讓大片土地。大量波蘭猶太人移民到西歐,在中世紀他們被放逐出的土地上建立起猶太人社區。
在近代早期,資本主義制度(通過重商主義)取代封建制度,至少在西部歐洲成為經濟的基本組織形式。不斷擴張的殖民地促進商業革命。這段時期現代科學的崛起及其在技術進步上的應用引人注目,並在工業革命中到達高潮。伊比利亞(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在1492年為尋找通向東印度群島的捷徑向西的探險為首的對新大陸的開發,不久便受到英國人和法國人開發北美的挑戰[25]。新的貿易形式和不斷推進的地平線產生新的政府、法律形式和經濟需要。
宗教改革對歐洲整體有着深遠的影響。不僅國家之間被宗教劃清界限,某些國家內被也被宗教紛爭四分五裂,並得到外敵的熱心支持。法國在十六世紀陷入這個深淵中,發生一系列的名為法國宗教戰爭的衝突,最終以波旁王朝取得勝利而告終。英格蘭在一段時間內避免了這種情況,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下,溫和的英國國教得以確立。現代德國的大部分當時在理論上的神聖羅馬帝國框架內由許多小的主權國家組成,教派分歧使得諸侯割據更加嚴重。波蘭立陶宛聯邦此時由於其宗教自由和大體上免於歐洲宗教紛爭而受到注意。
革命至帝國主義
歐洲於1789年至1914年經歷激烈的社會、政治和經濟變革。首先拉開序幕的是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隨後是歐洲政治版圖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的重新劃分,民族主義的興起、俄羅斯帝國和大英帝國鼎盛時期的到來,同時伴隨着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最後,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的崛起引發一系列事件並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到達最高潮。

18世紀中葉,英格蘭與蘇格蘭的紡織業因瓦特蒸汽機及動力機械的應用而效率大增,冶金業、煤礦業等產業亦迅猛發展,社會面貌煥然一新,史稱「工業革命」。此時期,英國製造業因新技術突飛猛進,傳統手工製造業逐步為機械工業取代。該國得益於運河建設、公路系統及火車運輸的興起,工業產品流通效率提升,成為對外貿易強國[26]。之後,工業技術逐步從不列顛群島傳播至全歐,影響19世紀歐洲的社會、文化與軍事型態。19世紀頭二十年,全金屬機床的發展促進了其他產業製造更多生產機械。其影響遍佈歐洲與北美,最終影響全球多數地區[27]。

法國對美國獨立戰爭的干涉導致國家破產。在財政改革一再失敗之後,路易十六被說服召開三級會議——由三個等級:教士、貴族和平民組成的國民代表會議。1789年5月三級會議的成員們在凡爾賽宮召開會議,但是對於採取何種投票制度的討論走進死胡同。進入6月,第三等級,在其他兩個等級的成員們的聲援下,宣布自己為法國的國民議會,宣誓直到法國制定出一部憲法之前決不解散,並在7月成立國民制憲議會。在同一時間巴黎人民進行起義,1789年7月14日攻占著名的巴士底獄。
在此時議會想建立君主立憲制,在隨後的兩年內通過包括《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廢除封建制度和根本上改變法國與羅馬關係的各種法律。起初國王對這些變化安然接受,受到人民的普遍歡迎,但隨後在外國入侵的威脅下反對王權的要求變得越來越強烈,國王被剝奪權力,決定和家人一同溜走。他被人認出來帶回巴黎。1793年1月,被判叛國罪而處死。
1792年9月20日,國民公會廢除君主制,宣布法國為共和國。由於戰事緊急,國民公會組建公共安全委員會,由雅各賓俱樂部的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領導,作為國家的行政機關。在羅伯斯庇爾領導下委員會實行恐怖統治。在其他地區,反革命叛亂被強力鎮壓。該政權在熱月政變(1794年7月27日)中被推翻,羅伯斯庇爾被處決。

法國大革命期間,拿破崙·波拿巴崛起為法蘭西共和國最重要的將領。1799年,拿破崙自埃及歸國,發動霧月政變推翻督政府,頒布《共和八年憲法》成為第一執政。之後,他除戰勝第二次反法同盟外,對內積極保護財產權,創建國家憲兵與司法改革肅清嚴重的盜匪問題,與教皇國簽訂《教務專約》,並剷除西南法國嚴重的保王黨叛亂。法國在此期間建立高度集權的行政結構,推行成功的經濟改革,統一度量衡與推行標準法語,在全國範圍推行公制,還將全國各地法律融入單一法律系統,組成民法典,成為大陸法系的基礎。
1804年,拿破崙稱帝加冕,創建法蘭西第一帝國。1805年秋,法國與奧地利、俄羅斯等國爆發第三次反法同盟。法軍先在烏爾姆戰役殲滅奧軍大部,後於同年12月2日在奧斯特利茨戰役擊敗俄奧聯軍。次年,第四次反法同盟戰爭爆發,法軍於耶拿與奧爾施泰特雙役大破普魯士主力,一舉攻陷其王都柏林。隨後,法軍轉戰波蘭戰場,於1807年夏季的弗里德蘭戰役再挫俄軍。1808年,拿破崙更率軍入侵西班牙,立其兄約瑟夫為王。1809年奧地利對法宣戰,拿破崙連戰皆捷,再取維也納,後於瓦格拉姆之戰擊敗奧軍主力,了結第五次反法同盟。此時法國在歐洲的勢力範圍達到頂峰,建立萊茵邦聯、華沙公國等從屬國,並將多國納入「大陸體系」。
1812年,俄羅斯違抗「大陸封鎖」政策,兩國爆發俄法戰爭,拿破崙意圖殲滅俄軍主力,卻因俄軍不斷撤退深入敵境,在博羅季諾戰役擊敗俄軍後,因無力徹底終結戰爭只得無功而返,士兵傷亡慘重、帝國動盪。1813年,各國締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崙雖在春季戰局逼和聯軍,然秋季先於德勒斯登戰役勝利後,於萊比錫戰役慘敗,被迫撤回本土。1814年,拿破崙以機動戰術屢挫敵軍,然聯軍大舉犯境之際攻入巴黎,終使其宣告退位,遭流放至義大利厄爾巴島。1815年,拿破崙一度返回法國,重建百日王朝,但於滑鐵盧戰役再度敗北,並遠囚於大西洋聖赫勒拿島,至1821年病逝。
歐洲社會在這段時期經歷劇烈的改變,法國大革命的思想逐漸傳播至全歐,掃除西歐大部分地區的封建殘餘。財產權、公制、宗教寬容等理念隨法軍的征伐推廣,宗教權威的權力大幅虛弱,資產階級漸興[28],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等思潮自歐洲各地發祥,影響之後上百年的國際局勢。

在革命的法國戰敗後,其他列強嘗試恢復1789年以前的局面。1815年維也納會議中,歐洲主要列強在拿破崙戰爭之後的帝國(除去內部革命的情況)之間和梅特涅體系之下達成均勢平衡。但是努力並無法阻止革命運動愈演愈烈:中產階級已經被法國大革命的民主理想深深影響,工業革命導致重要的經濟社會變化,下層階級開始受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影響(特別是被卡爾·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闡述的觀點),對新型資本主義的嚮往則成為自由主義。一些民族主義運動(在德國、意大利、波蘭、匈牙利等)的出現導致進一步的動盪,它們尋求民族統一和/或從外族統治下解放出來。結果是1815年至1871年期間大量革命運動和獨立戰爭爆發。拿破崙一世的侄子拿破崙三世,1848年結束英國的流放生涯回國並被選入法國國會,然後在一場政變中作為「親王總統」把自己選為皇帝,這項行動其後受到絕大多數法國選民的支持。他和奧地利帝國作戰從而幫助意大利統一,和英國與奧斯曼帝國一起與俄國進行克里米亞戰爭。他的帝國在法國屈辱性地敗於普魯士之後崩潰,他本人被俘虜。法國成為一個虛弱的共和國,不肯談判,並在數月之後被普魯士擊敗瓦解。在凡爾賽,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被宣告為德國皇帝,產生了現代德國。雖然革命黨人大部分失敗了,但是至1871年大多數歐洲國家都成為立憲(而不是專制)君主制國家。19世紀也見證大英帝國作為世界第一個全球帝國的崛起和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前者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工業革命。
兩次世界大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歐洲列強間的大國競爭、巴爾幹半島膠著的局勢爆發。交戰雙方分別為法國、英國、俄羅斯所率之協約國,與德國、奧匈、奧斯曼所統之同盟國。這場戰爭是當時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各國動員至少6,700萬人參與這場軍事衝突。歐洲戰場的參戰國皆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科學技術用於戰爭之上,火砲、機槍及毒氣武器得到廣泛使用。
戰爭初期,德國總參謀部按西攻東守的戰略向法國發動攻勢,但在9月上旬的第一次馬恩河戰役折戟後,西線逐漸陷入僵局,轉變成從北海至瑞士的塹壕戰,並爆發凡爾登戰役與索姆河戰役等血腥戰事。至於東線戰場,俄羅斯帝國與同盟國相互發動大規模攻勢,直至1917年俄羅斯帝國爆發革命,蘇俄於次年割地退出戰爭。1918年3月,德軍鑑於東線局勢已定,對西線戰場發動大規模攻勢,但在第二次馬恩河戰役被法軍擊敗,後者遂發動反攻。下半年,法國等國從西線與巴爾幹發動大規模攻勢,先迫使保加利亞、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退出戰爭,然後迫使德意志帝國在11月11日簽訂停戰協定。
1919年至1920年的巴黎和會訂立了對戰敗國的處置、成立國際聯盟。德國根據凡爾賽條約需割讓部分領土、支付戰爭賠款及解除武裝,而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的解體導致大量新國家誕生,包括波蘭、芬蘭、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
之後,部分新國家捲入局部戰爭中,當中規模最大的是波蘇戰爭(1919-1921)。在隨後的幾十年中,對共產主義的恐懼和1929-1933的大蕭條導致極端民族主義政府——有時被寬泛地定義為法西斯主義——在意大利(1922)、德國(1933)、西班牙(在1939年結束的西班牙內戰之後)以及其他國家如匈牙利的出現。
在「鋼鐵條約」中和墨索里尼的意大利結盟,以及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之後,德國獨裁者阿道夫·希特勒在貫穿於1930年代後期的軍事競賽後,於1939年9月1日襲擊波蘭,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在起初的勝利(主要是1941年之前征服波蘭西部、斯堪的納維亞大部、法國和巴爾幹),軸心國在1941年開始過度擴張。希特勒的意識形態對手是俄國的共產黨,但是由於德國未能戰勝英國以及意大利在北非和地中海地區的失敗,軸心國部隊被分割在西歐和斯堪的納維亞的駐地,同時還要進攻非洲。因此,對於蘇聯(和德國一起在1939-1940年瓜分中歐)的襲擊並沒有用上足夠的力量。雖然一開始取得成功,德軍仍然在1941年12月被阻擊在莫斯科地區。
接下來的一年風頭逆轉,德軍遭受一系列慘重的失敗,例如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戰役。同時,日本(1940年9月起與意大利和德國結盟)開始襲擊東南亞的英軍,1941年12月7日襲擊夏威夷的美軍;德國當時對美國宣戰,結束過度擴張。戰爭在軸心國(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和同盟國(大英帝國、蘇聯、美國)之間全面爆發。同盟國部隊在北非取得勝利,1943年進軍意大利,1944進軍被占領的法國。1945年春德國本土被東線蘇軍和西線其他同盟國部隊分別進占;五月上旬希特勒自殺,德國投降,結束歐洲戰事。
這一時期的標誌還有工業化與有組織的種族滅絕。德國開始對於超過1100萬人的有組織的大屠殺,包括大部分的歐洲猶太人和吉普賽人,以及幾百萬波蘭人和蘇聯斯拉夫人。蘇聯的強制勞動制度,強制人口驅逐政策,和烏克蘭大饑荒有着近似的死亡數字。在戰中和戰後幾百萬平民受到強制人口遷徙的影響。
冷戰

1961年11月20日,東德建築工人在修築柏林牆
二次大戰,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西歐的領導地位。歐洲版圖在雅爾塔會議上被重新劃定,作為日後冷戰中兩大勢力集團明爭暗鬥的主要地區被一分為二——西方國家和東方集團。美國和西歐(英國、法國、意大利、荷蘭、西德等)成立北約聯盟,作為防備蘇聯進攻的保障。隨後,蘇聯和東歐(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東德、匈牙利、波蘭與羅馬尼亞)成立華沙條約,防備美國可能的進攻。
同時,西歐開始逐漸進行政治和經濟一體化進程,希望統一歐洲,防止戰爭再次發生。這個進程最終導致如歐洲聯盟和歐洲理事會等組織的誕生。1980年代團結工會運動削弱波蘭的共產黨政府。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開始實施經濟改革和公開化政策,動搖了蘇聯在東歐的影響。蘇聯支持的政府相繼垮台,1990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統一民主德國。1991年蘇聯自己也解體,分裂為15個國家,俄羅斯繼承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席位。最嚴重的分裂衝突發生在巴爾幹半島的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六個共和國中的四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和馬其頓)宣布獨立,多數情況下伴隨着一場激烈的戰爭,在某些地區一直持續到1995年。在2006年黑山分裂出來成為獨立國家之後,前塞爾維亞自治省科索沃也於2008年宣布獨立。在後冷戰時期,北約和歐盟逐漸接納大部分前華沙條約成員國。
歐洲一體化
1985年的申根協定在其加入國之間實現廣泛的不需護照的邊界開放[29]。1992年,歐盟成員國簽署歐盟條約。由此「歐洲計劃」從具有諸多政治因素的經濟共同體轉變為更深層次的聯盟。1993年11月1日,《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生效,歐洲聯盟正式成立。
1999年歐元創立,並在2002年正式投入使用。當時只有三個國家決定不加入歐元區(英國、丹麥和瑞典)。2004年歐盟進行一次大規模東擴,接納10個新成員國(其中的8個是前共產主義國家)。另2個國家在2007年加入,成員國數量到達27個。
一個為建立歐盟憲法的條約於2004年在羅馬簽署,旨在用一份新的單一文件代替之前所有的條約。但是,它在法國和荷蘭的全民公決否決後一直未能被批准生效。在2007年,各方同意用一份修改而不是替代現有的條約的新的改進條約取代這個提議。該條約於2007年12月13日簽署,即歐盟27個成員國的首腦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就《里斯本條約》的文本內容達成共識,並簽署,交給各成員國批准。2009年11月3日,捷克總統克勞斯宣布他已經簽署《里斯本條約》,至此歐盟27個成員國已全部批准該條約。2009年12月1日,《里斯本條約》正式生效。
巴爾幹國家是歐洲下一個最可能加入歐盟的地區,其中克羅地亞已於2013年7月1日加入歐盟。[30]
2016年6月24日,英國舉行脫歐公投,成為首個宣布脫離歐盟的國家。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