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汕尾市
中國廣東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汕尾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下轄的地級市,通稱海陸豐,位於廣東省東南部,南瀕南海。市境東鄰揭陽市,北臨梅州市、河源市,西界惠州市。地處珠江三角洲與粵東沿海丘陵區的結合部,東距汕頭市160公里,西距深圳市120公里,距香港特別行政區140公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有蓮花山脈,東南為低山丘陵和濱海平原。螺河、黃江等從北向南流入南海,海岸線約455公里,擁有沿海大小島嶼881個。市人民政府駐城區汕尾大道429號。
![]() |
Remove ads
名稱
汕尾設市之前原為隸屬海豐縣的汕尾鎮。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海豐縣汕尾鎮,設立地級汕尾市,管轄原海豐、陸豐兩縣的行政區域。
汕尾之得名,源於海沙灘的沙壠線,而港口墟集處於沙壠線尾部,當地人稱之為「線尾」[2]。因海豐話諧音「線」為「汕」,故稱汕尾。其名稱來源與得名於「沙汕頭炮台」的汕頭無關。
歷史沿革
秦至漢初,今汕尾市全境均屬南海郡博羅縣地域。漢前時期,汕尾大地散居古越民生息繁衍。漢武帝平定南越國,鑿通閩粵險道海豐羊蹄嶺,開闢了一條中原移民從東而南的廣東通道,越民為避開戰禍而「上山為畲,落(下)海為疍」。東晉咸和 六年(331年),置東官郡海豐縣屬東官郡。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年),東官郡與梁化郡等並置為循州,海豐縣改屬循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析海豐縣東部置安陸縣,安陸縣治設在大安屯(今陸豐大安鎮轄地),轄今之陸豐市、陸河縣及惠來、普寧、揭西之一部,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又廢安陸縣,並復海豐縣,仍隸屬循州,唐末,戰火遍及長江南北,大批中原人民被迫舉家南下,進入惠州(海陸豐)境內。五代南漢乾亨元(917年),循州改為禎州,海豐隨屬禎州。宋天禧四年(1020年),因避太子趙禎(後即仁宗)名諱,改禎州為惠州,時海豐屬廣南東路惠州。南宋時期,有20多萬人定居海陸豐境內,形成了海陸豐客家先民居住格局。公平鎮先來嶺吳姓移民(客家人),定居時間是唐代僖宗年間(874—888年)。從宋代開始,福佬先民陸續進入海陸豐地區生息繁衍,慢慢發展成為海陸豐地區主體民系。海陸豐福佬先民主要從陝西、甘肅、河南先人蘇皖,過長江,再沿着章、貢二水至福建沉澱了一段時間,最後經過潮汕到達海陸豐。元朝,海豐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惠州路。
Remove ads
明嘉靖三年(1524年)析東部龍溪都歸置惠來縣。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石帆、吉康、坊廓三都分置陸豐縣。至此,海陸豐轄境基本趨定,領興賢、石塘、金錫、楊安、石帆、吉康、坊廓七都,逐漸演化成今之汕尾市境。清末,廣東總兵俞大猷率軍民抗擊匪寇,石鎮軍民痛擊英國販運鴉片商船,由鄭亞長、徐凱、郭達允等率領的較大規模反對封建壓迫的農民起義,蘇成、蘇利為首的反對清初遷界令的漁民農民起義,甲子洪門會首領發動的「閩粵無籍窮民」起義,響應太平天國起義的海豐黃履恭、黃殿元領導的「三點會」農民起義等。
民國初年,汕尾市轄地(原海豐、陸豐)隸屬廣東潮循道。早期,以粵君軍閥陳炯明為代表的中華民國官員管理汕尾地區。並在今汕尾地區建設了多項工程,包括今日的市區二三馬路騎樓街等。「五四」以後,彭湃等發動海陸豐農民革命運動。民國十一年(1922年7月),成立全國第一個農會組織海豐赤山約農會。民國十六年(1927年),海陸豐地區先後發動三次武裝起義,創建全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海陸豐蘇維埃。民國十九年(1930年),隸屬廣東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海陸豐人民投身抗日救亡,組織革命武裝,參加東江縱隊,抗擊日軍,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日本投降後,又開展反內戰反壓迫鬥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海豐、陸豐屬廣東省人民政府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管轄。1952年3月改屬粵東行政公署;1956年1月,隸屬惠陽專區;1959年3月22日,經國務院全體會議第86次會議通過,撤銷惠陽專區,海豐、陸豐劃歸汕頭專區;1983年12月22日,國務院以(83)國函字269號文批准,撤銷汕頭地區,海豐、陸豐劃歸惠陽地區管轄。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關於廣東省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設立汕尾市(地級)。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關於廣東省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設立陸河縣,縣城設河田鎮,以陸豐縣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護、南萬、東坑8個鄉鎮及吉康林場的行政區域為陸河縣行政區域;設立汕尾市(地級)和汕尾市城區,以海豐縣的汕尾、紅草、馬宮、東涌、田墘、捷勝、遮浪7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汕尾市城區行政區域。汕尾市政府駐汕尾市城區(原汕尾鎮),轄市城區和海豐、陸豐、陸河三縣。 1992年11月,劃出城區田墘、遮浪2個鎮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2],並析遮浪,田墘兩鎮新設東洲街道,原兩鎮改設街道辦;1995年4月,撤銷廣東省陸豐華僑農場,設汕尾華僑管理區。1995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陸豐撤縣建市(縣級市)由省政府直轄,委託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2011年2月,劃出海豐縣的鵝埠、小漠、鮜門、赤石四鎮設立深汕特別合作區,為省政府派出機構,委託深圳、汕尾共同管理。2017年9月後,深汕特別合作區由深圳市主導管理。
Remove ads
地理

汕尾市地處粵東沿海,位於東經114度54分至116度13分24",北緯22度37分40"至23度38分35"之間。地勢北高南低,南瀕南海的紅海灣和碣石灣;北分別與河源市紫金縣、梅州市五華縣相連;東鄰揭陽市,同惠來縣交界;西靠惠州市,跟惠東縣接壤。全境陸地界線東西相距132公里,南北相距90公里,境內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錯,地勢北高南低[3]。
境內主要河流有螺河、黃江、烏坎河、赤石河四大水系,總長253公里,流域面積3613.7平方公里。汕尾海域廣闊,海岸線蜿蜒曲折,港灣眾多,主要有紅海灣和碣石灣,海岸線長達302公里,有島嶼91個,並有大量淺海灘塗。
汕尾市主要深、大斷裂有:蓮花山深斷裂帶和潮安—普寧深斷裂帶。蓮花山深斷裂帶:沿蓮花山山脈向東經梅縣進入福建,向西至惠東,分別於大亞灣、深圳灣入南海,呈北東向延伸,省內長約500km,是廣東主要斷裂帶之一,具有多旋迴活動特徵,第四紀以來有活動表現。潮安—普寧深斷裂帶:見於饒平、潮安、普寧、陸豐一帶,呈北東向延伸,省內長達210km。該斷裂形成於侏羅紀晚期,近期仍有活動。地層相對較簡單,主要發育於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層,包括侏羅系(J)和三疊系(T)。侏羅系(J)的侏羅系上統高基坪群上亞群(J3b)主要見於深汕合作區、海豐赤石—內碗窯—黃山洞水庫一帶,海豐鮜門、觀媽山、麒麟尾及陸豐縣尖峰峒一帶,其他地方有小片出露。岩性為流紋質岩類、英安岩及火山碎屑岩夾砂頁岩,厚約1.28~8.46km。三疊系(T)的三疊系上統—侏羅系(T3-J)主要見於海豐、陸豐局部及陸河北部小片出露。岩性為礫岩、沙礫岩、粉砂岩[4]。
Remove ads
汕尾市處於潮汕平原東側、蓮花山脈腹地,山地較多。[5]由於歷次地殼運動褶皺、斷裂和火山岩隆起的影響,汕尾市形成了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兼有的複雜地形地貌。汕尾市位於蓮花山南麓,其山脈走勢為東北向西南方向傾斜。蓮花山脈由閩粵邊界的銅鼓嶺向東南經汕尾跨惠陽到香港附近入海。地形為北部高丘山地,山巒重疊,千米以上高山有23座,最高峰為蓮花山,海拔1337.3米,位於海豐縣西北境內;中部多丘陵、台地;南部沿海多為台地、平原。全市境內山地、丘陵面積比例約占總面積的43.7%。
汕尾市地處北迴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年平均氣溫22.1℃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為1900毫米。
汕尾市境內主要河流有螺河、黃江、烏坎河和赤石河4大水系,總長252千米,流域面積3613.7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的69.2%。汕尾境內河水流量大,汛期長,平均徑流深1495毫米左右,全市年均產水量達78億立方米。
汕尾市境內集雨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有13條,其中直流入海的有4條。主要有螺河、螺溪、南北溪、新田水、龍津河、烏坎河、長山河、水東河、龍潭河、鰲江、黃江河、西坑水、吊貢水和大液河。這些河流中,有4條直流入海,分別是螺河、烏坎河、鰲江、黃江河。螺河和黃江是區域內集雨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兩大河流。
汕尾市主要的湖泊為品清湖,位於廣東省汕尾市中心城區,是中國大陸最大的濱海潟湖,也是亞洲第二大潟湖,潟湖是一種與外海相連的半封閉湖泊。品清湖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系統,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漁業增養殖區和鹽業生產區,對汕尾市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經濟價值。此外,品清湖還是汕尾市的「母親湖」,對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另有公平水庫等較大水域。
汕尾市境內土壤成土母質,主要為花崗岩、砂頁崗、石英崗、變質板岩、海相沉積和河流沉積的細砂黏土等。土壤類別有10個土類、15個亞類、45個土屬、70個土種。10個土類包括赤紅壤、紅壤、黃壤、水稻土、菜園土、南方山地草甸土、河流沖積土、濱海鹽漬土、濱海砂土、石質土等。其中,赤紅壤、紅壤、濱海砂土類面積分布廣,占汕尾市土地總面積的70%以上,是耕地、林地的主要土壤類型。因受地形、地貌影響,土壤垂直分布不明顯,但有一定的規律性:山地為赤紅,平原為河流沖積土,山谷為谷底沖積土,台崗階地為坡積或洪積土,內海灣為濱海沉積鹽漬土,海岸沿線為濱海砂土。土壤肥力中等,普遍缺磷、鉀,通透性強,適種範圍廣,可種植糧食作物和各種經濟作物,適宜種果栽桑、放牧。
汕尾地區是廣東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也是受熱帶氣旋影響較頻繁的地區,熱帶氣旋帶來的狂風、暴雨和海潮,往往釀成風、澇、潮災害。汕尾市秋冬春期間(10月~次年3月),平均降雨量只占全年降雨量的15%左右,秋冬春連早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汕尾由於屬於副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cwa),且緯度較低,因此霜凍的現象罕見,低溫霜凍發生的危害極少。
政治
|
|
此外,汕尾市設立以下經濟管理區: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汕尾市華僑管理區。2011年由海豐縣析出鵝埠、小漠、鮜門、赤石4鎮成立深汕特別合作區,管委會為省委、省政府派出機構,享有地級市一級管理權限,委託深圳、汕尾兩市管理,深圳市主導經濟管理和建設,汕尾市負責徵地拆遷和社會事務。2017年9月21日,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政府批覆同意《深汕特別合作區體制機制調整方案》,將合作區編制納入深圳統一管理,區內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工作全面由深圳市負責。 [11]。
人口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2,672,819人[15]。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869,877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197,058人,下降6.87%,年平均增長率為-0.71%。其中,男性人口為1,384,574人,占總人口的51.8%;女性人口為1,288,245人,占總人口的48.2%。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7.48。0-14歲的人口為691,792人,占總人口的25.88%;15-59歲的人口為1,582,242人,占總人口的59.2%;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98,785人,占總人口的14.92%,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83,345人,占總人口的10.6%。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526,714人,占總人口的57.12%;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146,105人,占總人口的42.88%。
2022年末,汕尾市常住人口268.2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4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55.22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7.86%,比上年末增加0.56萬人。[16]
經濟
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有甘蔗、花生、大豆、芝麻、蓮藕、茨菇等;水果主要有荔枝、龍眼、香蕉、柑、桔等29科42種。香爐桔是汕尾市特有的優良無病苗木材料。
汕尾水產資源豐富,品種繁多,是廣東省著名的漁場之一。境內魚、蝦、蟹、貝、藻類齊全,漁業生產已有數百年歷史。大量生產的有藍園參(池魚)、海鯰(赤魚)、竹夾魚、鮎魚、大眼鯛(目鰱)、大甲參、石斑等。甲殼類有墨吉對蝦、近緣新對蝦等。貝殼有近江牡蠣(蠔)、翡翠貽貝、藍蚣、鮑魚等。藻類有廣東紫菜、鵝掌茶等。
傳統以造船、海產加工、漁具製作和紡織製作為主。 近年來,引入珠三角地區的汽車、電子、製藥等高新技術產業。
交通
交通以海上航運和公路為主。汕尾港為粵東南主要進出口港口之一,航線達香港、澳門、廣州、上海等地。 深汕高速公路及
236國道、廣汕公路(
324國道)橫貫市境,市區距廣州市316.5公里、汕頭市207公里、深圳市224公里;海運四通八達,往返快捷,汕尾港距香港僅81海里,往廣州、汕頭、廈門港也十分方便,成為粵西與粵東、香港與內地之間經濟聯繫的重要紐帶。素有「小香港」之稱。
廈深鐵路亦在汕尾設站。
- 汕尾至深圳(東湖(羅湖口岸)、草埔)
- 汕尾至廣州(天河、廣園)
- 汕尾至惠州(市汽車站、黃埠)
- 汕尾至汕頭(市汽車站)
- 汕尾至揭西(市汽車站)
- 汕尾至香港(往香港可在粉嶺、沙田及尖沙咀下車)
- 汕尾至海豐
- 汕尾至陸豐
- 汕尾至陸河
- 汕尾至田墘(紅海灣)
- 汕尾至馬宮
- 汕尾至遮浪(紅海灣)
- 汕尾至可塘
- 汕尾至沙港
- 汕尾至捷勝
- 汕尾至赤坑
- 1路:東涌鎮到霞洋客運站
- 2路:汕尾職業技術學院到鳳山媽祖
- 3路:龍溪到輪渡
- 4路:埔上墩路口到星河灣
- 5路:禎祥村到汕尾站
- 6路:華南師大汕尾校區到汕尾站
- 7路:星河灣到市人民醫院
- 8路:汕尾碧桂園到霞洋客運站
- 9路:東涌鎮到霞洋客運站
- 10路:紅草鎮(海梧圍)到海港大廈
- 11路:汕尾站到霞洋客運站
- 12路:信利電子廠東門到馬宮客運站
- 13路:海港大廈到長沙村(馬宮街道)
- 102路:粵運汽車總站到友誼路口
- 103路:聯檢大樓到品清壹號
- 105路:輪渡到比亞迪生活區
- 106路:聯檢大樓到崎坑鄉(全福村)
- 107路:鹽仕村到市人民醫院
- 108路:海港大廈到汕尾站
- 111路:聯檢大樓到紅草工業區
- 112路:保利金町灣到汕尾站
- 114路:林偉華中學到星河灣
- 116路:汕尾站到紅海灣遮浪
- 117路:粵運汽車總站到市人民醫院
- 226路:海港大廈到陶河路口

廈深鐵路已於2013年12月落成通車,並在汕尾境內設有3個車站,分別是:
汕汕鐵路已於2023年9月落成通車,並將在汕尾境內新設兩座車站,分別是:
廣汕鐵路已於2023年9月落成通車,並將在汕尾境內新設一座車站:
汕尾站通往市區公交線路︰
- 1路:開往霞洋客運站
- 6路:開往華南師大汕尾校區
汕尾市市區出租車起步價7元/2公里,之後每公里2.4元,每250米0.6元,單程行駛超過15公里,每公里運價加收30%;晚上11時至次日早上6時,每公里運價加收20%;等候費(包含堵塞)4分鐘內不收費,4分鐘後每分鐘0.30元;行經收費橋梁:收費公路等費用由乘客支付。
教育
- 海豐縣廣播電視大學
- 汕尾職業技術學院


- 紅衛小學
- 漁村小學
- 市實驗小學
- 奎山小學
- 鳳山中心小學
- 新園小學
- 鹽町頭小學
- 鳳山第四小學
- 市第二小學
- 香洲小學
- 新光小學
- 林偉華小學
- 海豐縣實驗小學
名勝


- 黎明洞
- 得道庵
- 龜齡島
- 玄武山
- 清雲山
- 鳳山媽祖
- 銅鼎山
- 雷公廟
- 雞鳴寺
- 白石庵
文化
汕尾市大部分地區通用閩南語中的海豐話,接近泉漳話,而非潮汕話。
海豐縣、陸豐市的北部地區以及陸河縣全境使用客家話,屬客家語海陸片。
菜茶、菜粿,薯粉餃、鹹茶、牛肉湯丸(餅)、鹹甜薄餅、海鮮、層糕、豬腸、碗仔、牛腩、豬腳、菜頭、鼎溜、升煽、鴨藍、銅盤、發粄、菜包、還有各式各樣的條湯粿,糯米丸、尖米丸之類。
事件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