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泛日耳曼主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泛日耳曼主義
Remove ads

泛日耳曼主義(德語:Pangermanismus,又譯泛德主義),或稱全德意志運動Alldeutsche Bewegung),是一種泛民族主義,主張將全部的德意志人講德語者,甚至可能還包括非德意志的日耳曼民族,都統一到一個稱作大德意志的單一民族國家中。

Thumb
1908年大陸西日耳曼語方言連續體的地圖
Thumb
20世紀上半葉中歐東歐的德語地區(1925年地圖)
Thumb
1938年之前中歐的德語方言分布圖

泛日耳曼主義在19世紀德意志統一時期對德國政治產生了巨大影響。1871年德意志帝國作為民族國家建立,但並未包括瑞士德語區[a]哈布斯堡奧地利盧森堡列支敦士登(即小德意志方案)。在20世紀上半葉,它在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中依然具有重要影響。從19世紀晚期開始,許多泛日耳曼主義思想家(自1891年起組織於泛德意志同盟英語Pan-German League中)公開採納了民族中心主義思想與種族主義意識形態,最終催生了納粹德國在奧地利出生的阿道夫·希特勒領導下自1938年推行的「重返帝國」外交政策,這成為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重要因素之一。[1][2][3][4]大德意志的設想曾以大日耳曼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的大日耳曼帝國」)形式嘗試付諸實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泛日耳曼主義和相關思想遭到明顯的反彈與排斥。今天,泛日耳曼主義主要局限於德國和奧地利的一些民族主義團體,尤其集中在政治右翼

Remove ads

起源(1860年前)

Thumb
1820年的德意志邦聯普魯士王國領土為藍色,奧地利帝國領土為黃色,獨立的德意志邦國為灰色。紅色邊界顯示邦聯的界限。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控制着非邦聯領土。

泛日耳曼主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拿破崙戰爭時期浪漫民族主義的興起,弗里德里希·路德維希·雅恩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是其中的早期倡導者。自宗教改革以來,德意志人大多一直是一個鬆散而分裂的群體。三十年戰爭結束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使神聖羅馬帝國分裂為一塊塊諸侯國

大德意志方案的支持者主張在奧地利帝國境內奧地利德意志人的領導下,將歐洲所有講德語的人統一起來。泛日耳曼主義在1848年革命者中廣泛流行,其中包括理查德·瓦格納格林兄弟[3]作家如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保羅·安東·拉加爾德英語Paul de Lagarde主張德國應在中歐和東歐取得霸權。在這些地區,德意志的支配地位早在公元9世紀的「東向移民運動」中就已開始,當時日耳曼人向斯拉夫和波羅的海民族的土地擴張。在泛日耳曼主義者看來,這一運動被視為「東進」,即德國人天生應當向東遷移,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生存空間」,並與那裡的德意志少數群體重新匯合。

德意志之歌》由霍夫曼·馮·法勒斯萊本英語August Heinrich 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於1841年創作,在第一節中將「德意志」界定為「從馬斯梅梅爾/從埃施貝爾特」,也就是說把東普魯士南蒂羅爾都包含在內。

回顧1848年的第一次石勒蘇益格戰爭卡爾·馬克思在1853年指出:「德國人和斯堪的納維亞人本該結盟,卻在內部相互爭鬥。這樣一來,這兩個同屬一個偉大種族的民族,只是為他們的世仇——斯拉夫人——鋪平了道路。」[5]

Remove ads

德意志問題

德意志帝國境內以日耳曼族為多數,少數斯拉夫人和猶太人。德意志帝國政府於普法戰爭後害怕法國會出兵報復,於是和其他歐洲國家結盟,以在外交上孤立法國。由於奧地利人和德國人同族,德意志帝國政府積極拉攏奧匈帝國與其結盟,為此推行泛日耳曼主義,大打民族牌。

意義

泛日耳曼主義意義在於奧地利人和德國人同屬日耳曼族,並且大力倡導建立一個以日耳曼民族為中心的大日耳曼帝國。 對猶太人實施種族滅絕政策。

結果

奧匈帝國不斷向巴爾幹半島作出擴張,於1908年吞併波斯尼亞,阻止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合併。終於和推行泛斯拉夫主義俄國發生衝突。

注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