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波蘭人民共和國

1952年至1989年波蘭國家的正式名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波兰人民共和国
Remove ads

波蘭人民共和國波蘭語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 PRL)是1947年—1989年存在於中歐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現在波蘭共和國的前身。至1989年人民共和國政府倒台時,人口約為3790萬,是當時歐洲人口第二多的共產主義國家華約集團成員。該國是華沙條約的主要簽署國之一[1]。政府奉行馬克思列寧主義。自1947年以來該國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是華沙,第二大城市是同時也是工業和文化中心的克拉科夫。波蘭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北臨波羅的海,東和蘇聯,南和捷克斯洛伐克、西和東德接壤。

事实速览 波蘭共和國 (1947年—1952年)Rzeczpospolita Polska波蘭人民共和國 (1952年—1989年)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 首都 ...

波蘭人民共和國是由蘇聯紅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接管納粹德國占領的波蘭領土之後扶持建立的共產主義國家。 在1947年—1952年正式名稱為「波蘭共和國」,1952年新制定的憲法改國名為「波蘭人民共和國」。與其他東方集團成員國一樣,波蘭人民共和國被西方描繪為蘇聯的衛星國[2][3]

波蘭統一工人黨是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執政黨[4],波蘭人民共和國是一個事實上的一黨制國家。在整個波蘭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中,普遍存在經濟困難和社會動盪。國家在政治上分裂了支持統一工人黨的人,反對統一工人黨的人和拒絕參與政治運動的人。儘管如此,在波蘭人民共和國期間仍建立了一些重大成就,例如改善人民生活條件,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以及人民普遍獲得醫療保健和教育的機會。其他重大成就也包括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建毀壞的華沙,以及增進識字率。在波蘭人民共和國執政的1947年至1989年之間,波蘭的出生率很高,總人口數幾乎增加了一倍。[5][6][7]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武裝力量為波蘭人民軍,由蘇聯協助下建立。同時和其他華約國家一樣,波蘭人民共和國也存在蘇聯駐軍。

1989年,波蘭圓桌會議事件促使了波蘭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倒台,並在1990年波蘭總統大選之後和平轉移政權,進入第三共和國時代。

Remove ads

歷史

Thumb
《七月宣言》,這個宣言宣告了在蘇聯扶植之下的波蘭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Thumb
波蘭人民共和國和科學文化宮的徽章,規約符號的蘇聯波蘭的強加影響。

1947年,波蘭舉行議會選舉,蘇聯支持的貝魯特當選為總統,社會黨人西倫凱維茲任政府總理,波蘭走上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西方的流亡政府基本被排斥在權力中心之外。

1948年12月,波蘭工人黨波蘭社會黨合併,成立了波蘭統一工人黨,貝魯特任總書記。人民政府把大中工業、交通運輸、銀行收歸國有,並實行了土地改革,動員人民完成恢復國民經濟的三年計劃(1947~1949),國家經濟狀況和人民生活基本有了改善。

從1950年至1955年,波蘭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六年計劃。在此期間的1952年,宣布成立波蘭人民共和國,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一書記博萊斯瓦夫·貝魯特成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開始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由於波蘭統一工人黨的領導在政治和經濟體制方面沿襲蘇聯模式,使得戰後的波蘭在經濟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對重工業的投資過多,而沒有讓人民關注其所獲得的物質福利,人民沒有享受充分的政治民主,法制建設薄弱,這使得社會主義在波蘭的執行顯得異常艱難,導致波蘭成為冷戰期間東歐最為動盪的一個國家。

1956年6月,發生波茲南事件;同年10月波蘭統一工人黨改組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曾經被批判的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成為第一書記。

1970年12月,波蘭決定提高46種食品和日用工業品價格,引起格但斯克等沿海城市數十萬工人罷工。之後,統一工人黨改組了政治局,愛德華·蓋萊克接替哥穆爾卡擔任第一書記,並取消了漲價的決定。此後又因波蘭舉借外債過多和在經濟發展戰略方面的決策失誤,又導致了1980年發生的遍及全國的、持續時間達兩個多月的大規模的工人罷工事件。

1980年11月,以瓦文薩為首的團結工會成立,這是東歐國家第一個獨立的工會。

1981年底至1983年7月,全國實行戰時狀態,取締團結工會。1988年5月再度爆發大規模工潮,1989年2月,統一工人黨和團結工會舉行圓桌會議,達成了團結工會合法化、改行總統制和議會民主等重要協議。

1989年6月舉行議會大選,團結工會在眾議院和參議院分別獲得35%和99%的席位。

1989年12月29日,議會通過變更國名、國徽的憲法修正案,復名為波蘭共和國,並更改國徽。

1990年1月,波蘭統一工人黨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宣告該黨停止活動。

Remove ads

政治

波蘭統一工人黨是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執政黨,儘管名義還存在統一農民黨和民主黨但兩黨都受到統一工人黨的領導,西方國家普遍認為波蘭人民共和國是一黨制國家。波蘭議會是波蘭人民共和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國務委員會是議會常設機構,在議會閉會期間行使議會的職權。部長會議是波蘭人民共和國的行政機關相當於政府。

經濟

經濟體制改造

波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全國38%基礎設施遭到破壞。 1944年9月6日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政府進行土地改革。戰前波蘭領土上所有超過 0.5平方公里的莊園以及在已劃歸波蘭的前納粹德國領土上所有超過 1平方公里的莊園被無償收歸國有。總共有 31,500 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國有化,其中 12,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被重新分配給農民,其餘的被政府用於建設集體農場[8]。不過波蘭農業的集體化始終未達到蘇聯或東歐其他國家那樣的程度。1944年,波蘭開始進行各種私營企業的半官方國有化。到1946 年,所有擁有 50 名以上員工的企業都被無償進行國有化改革[9]

經濟危機和改革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波蘭人民共和國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開始顯現,經濟發展停滯,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工人工資凍結,日用品消費品短缺,物價上漲等問題開始出現。波蘭人民共和國政府多次嘗試進行經濟改革,但效果甚微,經濟危機還造成波茲南事件1970年波蘭抗議事件等多起大規模抗議時間。上世紀70年代愛德華·蓋萊克領導時期,時任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一書記的愛德華·蓋萊克曾通過大力引入西方資金和加大政府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一度讓波蘭出現經濟繁榮的局面。但因第一次石油危機加上外債高漲,最終導致經濟危機爆發和社會動盪[10]

黑市和外匯

Thumb
波蘭外匯商店(pewex)

因經濟危機和物價上漲波蘭茲羅提開始迅速貶值,因統一工人黨政府強制規定波蘭茲羅提和美元的匯率,民間開始通過黑市進行貨幣兌換,黑市經濟開始出現,人民通過黑市購買短缺的日用品和消費品。為了賺取外匯,統一工人黨政府開設了只能使用外匯購買商品名為佩韋克斯(Pewex)的外匯商店[11]

軍事

波蘭人民軍是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武裝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斯大林的支持下,由旺達·瓦西列夫斯卡齊格蒙特·貝林格在蘇聯組建。在統一工人黨政權倒台後被波蘭共和國軍取代。

人口

根據1946年2月14日進行的全國人口普查,波蘭人口為2390萬,其中32%的人口生活在城鎮,68%的人口生活在農村。1950年的人口普查(1950年12月3日)顯示,波蘭的人口增加到了2500萬,1960年的人口普查(1960年12月6日)波蘭的人口增加至2970萬[12]

教育

1947年波蘭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原波蘭所有私立學校都被國有化,部分科目如經濟、金融的課程內容被政府進行更符合社會主義意思形態的調整,宗教研究被完全從課程中刪除。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職業和高等教育都是免費的。入學率逐漸提高,農村地區的文盲現象得以消除。統一工人黨政府還在教育系統中引入了新的有益內容;體育運動得到加強,並鼓勵學生學習外語,特別是德語、俄語或法語,從 80年代開始還加入英語課程。 1961年7月15日,統一工人黨政府強制實行兩年職業生涯培訓,以增加熟練工人的數量,最低畢業年齡提高到15歲。此外,還為聾、啞、盲兒童建立了特殊學校。在波蘭第二共和國,這種為殘疾人服務的機構幾乎不存在。 20世紀60年代,波蘭人民共和國建立了數千所現代學校。1938 年至 1963 年間,波蘭的大學數量幾乎翻了一番。醫學、農業、經濟、工程和體育學院成為獨立的學院。但神學院被認為是不必要的或有潛在危險的,因此被從學院中刪除。哲學也被認為是多餘的。為了加強戰後波蘭的經濟重建,政府還在全國各地建立多所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包括乳製品、漁業、裁縫、化學和機械等行業的職業生產技術。以實現更好的經濟產出和效率[13]

電影

1962年波蘭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拍攝的電影《水中刀》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這是波蘭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提名的電影。

外交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7日,波蘭共和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