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生存之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生存之鏈(英語:Chain of Survival)是一套急救醫療的流程,若患者接受適當的緊急醫療處置,即可降低心搏停止的死亡率,一條生存之鏈的強度取決於其最脆弱的環節[1][2]

據統計,有70%至90%的心臟停止患者在到院前死亡(OHCA)。若在醫護人員介入前,心臟停止的患者可以接受正確的緊急醫療處置(由發現心臟停止患者的人或周圍民眾施行),則心臟驟停的死亡率可以得到有效控制。[3]

背景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統計,美國每年有超過30萬人發生醫院外心臟驟停[3]。心臟停止三分鐘後,由於血液供應不足,大腦功能便會開始受損;超過十分鐘時,患者的存活機率將會微乎其微。[4]

為提高醫院外心臟驟停患者的存活率,美國心臟協會—國際復甦聯盟於2000年代初期開始推廣生存之鏈的概念。[5]最初,該鏈條僅由四個步驟組成:啟動緊急醫療系統、心肺復甦術去顫以及高級心臟血管救命術。[5]隨著多年的改版,美國心臟協會添加了患者復甦後護理(2010年)[6][5]、身體及情緒恢復(2020年)[3],並於2020年發表針對嬰兒、兒童及青少年的兒科生存之鏈。[3]

Mary M. Newman是心臟驟停基金會(Sudden Cardiac Arrest)聯合創始人兼總裁、首席執行官以及匹茲堡大學國家早期去顫中心的前任執行主任[7],她於1989年時,在《緊急醫療服務雜誌》(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首先描述了生存之鏈的概念[4][8],並於1990年第一期《急救心臟護理》(Emergency Cardiac Care)的社論中進一步宣傳。[9]1992年,該理念被美國心臟協會採用,並於同年度的心臟復甦與急救指南中做詳細的描述[10][11],而國際復甦聯盟也於1997年採用了此概念。[1]

Remove ads

步驟

生存之鏈包含六個環節:[5]

  1. 心臟停止的早期發現
  2. 啟動緊急醫療系統
  3. 心肺復甦術(CPR)
  4. 使用AED進行去顫
  5. 高級心臟血管救命術及患者復甦後照護
  6. 身體及情緒恢復
Thumb
心肺復甦術示意圖。

心肺復甦術

當發現患者倒下後,最有效的緊急措施為旁觀者立即執行心肺復甦術(CPR)。美國心臟協會於2015年發表的指南中再次強調了在急救人員抵達前,讓更多旁觀者執行CPR的重要性[3],因為目前只有不到40%的院外心臟驟停患者接受過CPR。[3]該指南建議非專業人員對疑似心臟驟停的人進行心肺復甦術,因為CPR對患者造成傷害的總體風險很低,即使他們的心臟並沒有停止跳動。[3]正確執行心肺復甦術可以使心臟處於可電擊節律狀態的時間延長10~12分鐘。[來源請求]

Thumb
設立於公共場所的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

體外去顫

多數在發生心臟驟停後存活的患者經常處於心室顫動或無脈搏心室性心搏過速[12]因此,體外去顫的步驟是生存之鏈中最有效提高存活率的方式,因為成功的執行體外去顫將可以立即恢復患者的正常心跳。據統計,到院前使用自動體外去顫器(AED)執行體外去顫可以使患者的存活率提高約30%。[13][需要非第一手來源]

雖然在前一環節中,CPR可以人為地維持患者的血液流動,[14]然而僅有去顫是重新啟動患者正常心律的方法。[15]據統計,約有40%經歷心臟停止的患者接受CPR的緊急治療,但只有不到12%的人在緊急救護人員抵達前接受AED的電擊。[3]更重要的是,若患者沒有接受體外快速去顫,每分鐘生存機率將會減少10%。[16]

隨著大眾意識到體外快速去顫的重要性,許多國家皆已推動在公共場所設置AED。[4][17][18]AED內置預錄的語音教學,操作者僅需依據指示為患者進行體外去顫即可。[15]如果沒有AED,則僅持續執行CPR,直到急救人員攜帶AED抵達現場,這便是及早識別心臟驟停並立即尋求援助的重要性。[4][19]

體外去顫是提高院外心臟驟停存活率的關鍵,[1]當其餘步驟皆正確執行時,此環節對提高存活率的重要性最大。

Remove ads

高級心臟血管救命術(ACLS)

由受過進階訓練的醫護人員提供高級心臟血管救命術是生存之鏈的另一項關鍵。部分可執行ACLS的救護車可使用藥物來控制患者的疼痛、心律異常、休克和肺充血,並監測心律以辨別可能致命的異常心律並適時介入治療。過程中常使用嗎啡、氧氣、硝酸甘油和阿司匹林(合稱為「MONA」)這四種藥物作為到院前的緊急治療手段。[1]

ACLS救護車可將患者的心電圖傳送至醫院交由醫師判讀,縮短到院後後續治療的準備時間,且該方法已被證明可改善患者的預後。若到院前患者出現其餘併發症,救護人員可透過CPR、體外去顫及靜脈注射藥物等手段來穩定患者生命徵象。[1]

患者復甦後照護

2020年10月,美國心臟協會增添本環節作為生存之鏈最後一個步驟。此環節的內涵除了患者於醫院進行後續治療、追蹤外,也涵蓋心臟驟停事件對患者造成的焦慮、抑鬱以及創傷後壓力評估,上述都可能影響患者再次發生心臟驟停的機率。因此,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此類患者接受全面性的身體檢查,尤其是關於神經、心肺功能以及認知障礙的評估與必要的治療,並且更進一步的制定包含多個科別的出院計劃,使其能回復正常生活與工作的能力。[3]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