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電遷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电迁移
Remove ads

電遷移(英語:Electromigration)是由於通電導體內的電子運動,把它們的動能傳遞給導體的金屬離子,使離子朝電場反方向運動而逐漸遷移,導致導體的原子擴散、損失的一種現象。[1]由法國科學家伽拉丁約在100年前發現的。該效應在使用高直流電流密度的應用中尤為重要,例如在微電子學及相關結構中,隨着諸如電子學積體電路等結構尺寸的減小,才有更多人對它進行研究。

Thumb
電遷移(紅色箭頭)是由於電子在導線中運動時的動量傳遞所致

歷史

電遷移現象已知逾100年,由法國科學家Gerardin首次發現。[2]這一問題在20世紀60年代末封裝IC首次出現時才引起實際關注。最早商業化的IC在使用僅三周後即因電遷移失控而失效,促使業界展開了大規模的改進工作。I. Blech首次在薄膜中觀察到電遷移現象。[3]半導體行業初創階段,多位研究人員在該領域開展了開創性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工程研究之一由摩托羅拉的Jim Black完成,其名字也用於命名布萊克方程[1]當時,IC中的金屬互連寬度仍約為10微米。目前,互連寬度已縮小到數百至數十納米,使得電遷移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電遷移的實際影響

Thumb
掃描電子顯微鏡下在硅氧化物襯底上60納米寬納米收縮區電遷移實時可視化頂部圖像[4]
Thumb
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由電遷移導致的銅互連失效的圖像。鈍化已被反應離子刻蝕氫氟酸去除。

電遷移降低了集成電路的可靠性。它可能導致連接丟失或電路失效。由於可靠性對於太空探索軍隊防鎖死煞車系統、醫療設備如自動體外去顫器等至關重要,甚至對個人電腦或家庭娛樂系統也非常重要,因此芯片(ICs)的可靠性是研究的主要焦點。

由於在真實條件下測試的困難,通常使用布萊克方程來預測集成電路的壽命。為了使用high temperature operating life英語高温操作寿命测试(HTOL)測試,組件需要經過高溫操作壽命測試,並從測試數據中Extrapolation英語推断出其在實際條件下的預期壽命。[1]

由於在真實條件下進行測試十分困難,採用布萊克方程來預測集成電路的壽命。要使用布萊克方程,需對元件進行高溫工作壽命測試,並根據測試數據推斷其在真實條件下的預期壽命。[1]

儘管電遷移造成的損傷最終會導致受影響IC的失效,但最初的跡象是間歇性故障,這使診斷相當具有挑戰性。由於某些互連在其他互連之前失效,電路會出現看似隨機的錯誤,這可能與其他失效機制(如靜電放電損傷)難以區分。在實驗室環境中,利用電子顯微鏡可以輕鬆成像電遷移失效,因為互連侵蝕會在 IC 的金屬層上留下明顯的可視標記。

隨着器件的小型化,電遷移導致失效的概率在VLSIULSI電路中增加,因為功率密度和電流密度都在上升。[5]具體來說,線寬和金屬線的橫截面積將隨着時間持續減小。由於供電電壓降低和閘極電容縮小,電流也在減少。[5]然而,由於電流降低受制於頻率的提高,橫截面積的更大幅度下降(相比於電流減少)將在未來導致IC中的電流密度增加。[6]

在先進的半導體器件製造工藝中,[[銅互連|]]已取代鋁成為首選的互連材料。儘管銅在製造過程中更易碎,但由於其優越的導電性而備受青睞,而且其本質上對電遷移的敏感性更低。然而,電遷移仍然是器件製造中始終存在的挑戰,因此針對銅互連的電遷移研究仍在進行中(儘管這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6]

在現代消費電子設備中,IC 很少因電遷移效應而失效。這是因為合理的半導體設計實踐已將電遷移效應納入 IC 布局中。[6]幾乎所有 IC 設計公司都使用自動化EDA工具在晶體管級布局時檢查並修正電遷移問題。在製造商規定的溫度和電壓範圍內運行時,設計得當的IC器件更有可能由於其他(環境)原因而失效,例如累積的伽瑪射線轟擊導致的損傷。

儘管如此,已有文獻記錄了由於電遷移而導致的產品失效案例。在 20 世紀 80 年代末,西部數據的一系列桌面硬盤在服役12-18個月後出現了廣泛且可預測的失效。工程師通過對退回的故障單元進行法醫分析,發現第三方供應商的 IC 控制器設計規則不當。通過用另一供應商的組件替換該不良組件,西部數據得以糾正該缺陷,但在此之前,公司聲譽已受到重大影響。

電遷移還可能導致某些功率半導體器件英語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如低壓功率MOSFET)的性能退化,其中源極接觸金屬化層(通常為鋁)在過載條件下的橫向電流可能達到臨界電流密度。鋁層的退化會導致導通阻抗增大,最終可能導致器件完全失效。

Remove ads

公式

1969年摩托羅拉公司吉姆·貝勒克的研究取得很重要的結果[7],得出由於電遷移而使電路失效的平均時間T的公式為:

這裡:A為與橫截面積有關的常數;J為電流密度;N為無量綱因子,一般取2; Ea為電遷移的激活能;k為波爾茲曼常數;T為溫度。

影響

電流密度是一個由設計而定的參數,影晌電遷移的重要物理因素主要有溫度導線的寬度和導線的長度。

當電遷移效應出現時,由於離子流的不對稱性,可造成二種電線路的失敗:

  • 當流走的離子通量超過流入離子通量時;形成空缺,造成開斷電路。
  • 當流入離子流超過流出離子流時,出現「小山丘」,造成電路短路。

發展

由於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積體電路的密度不斷提高,現已發展到應用納米技術階段,從2004年到2020年積體電路的三個主要參數就可看出它現在的發展趨勢:

  • 電流密度由1×10^4 A/cm² 到 3×10^7 A/cm²;
  • 線寬由90nm縮小到15nm;
  • 線長由1km/cm²增大到7km/cm²

在這樣高密度的積體電路要求下,如何避免電遷移效應的發生是一個要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