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砷酸明礬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砷酸明礬石(英語:Beudandite)[1]是一種次生礦物,產於多金屬礦床的氧化帶。含鉛、鐵、砷酸鹽、硫酸鹽,端元分子式為:PbFe3(OH)6SO4AsO4。 砷酸明礬石屬於明礬石礦物的一個成員,似軟錳礦(corkite)的砷酸鹽礦物。砷酸明礬石與鉛鉄砷酸礦(segnitite)和鉛硫銻鉛礦(plumbojarosite)形成固溶體[2]。
砷酸明礬屬三斜晶系,晶體呈板狀、銳角菱面體、假立方和假立方八面體等多種晶體習性[3]。
伴生礦物包括胭脂紅石、臭蔥石、硫鐵礦、菱鐵礦、橄欖石、乳砷鉛銅石(bayldonite)、砷銅鉛礦(duftite)、白鉛礦和藍銅礦[4]。
Remove ads
發現
砷酸明礬石於1826年首次白發現在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韋斯特瓦爾德Wied Iron Spar區的路易斯礦,Armand Lévy以法國礦物學家 François Sulpice Beudant(1787年-1850年)的名字命名[2]。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