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美國參與的政權更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美國參與的政權更迭包括公開或秘密的旨在更改、更替、延續外國政權的行為。自19世紀以來,美國政府公開或秘密地參與和干預了多個外國政府的更替。19世紀下半葉,美國政府主要在拉丁美洲(英語:United States involvement in regime change in Latin America)和西南太平洋地區發起政權更替行動,包括美西戰爭和美菲戰爭。20世紀初,美國在世界許多國家塑造或扶持了政府,包括鄰國巴拿馬、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墨西哥(英語:United States occupation of Veracruz)、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國。
二戰期間,美國幫助推翻了許多納粹德國或大日本帝國的傀儡政權,例如菲律賓的、韓國的、中國東部的和歐洲大部分的政權。美國軍隊也幫助結束了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國的統治和貝尼托·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的統治。
二戰結束後,美國政府在冷戰背景下與蘇聯爭奪全球領導權、影響力和安全感。在艾森豪威爾政府(英語:Presidency of Dwight D. Eisenhower)時期,美國政府擔心蘇聯所支持的政府(英語:Soviet involvement in regime change)會損害美國的國家安全,並倡導多米諾骨牌理論,後來的總統也紛紛跟隨艾森豪威爾這一理論。[3]隨後,美國將其行動區域擴大到了傳統的行動區域——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之外。重要的行動包括美國和英國精心策劃的1953年伊朗政變、1961年針對古巴的豬灣入侵,以及支持蘇哈托將軍在印度尼西亞推翻蘇加諾(英語:Transition to the New Order)。此外,美國還干預了多國的國家選舉(英語:Foreign electoral intervention),包括1948年在意大利、[4]1953年在菲律賓、1950-60年代在日本,[5][6]以及1957年在黎巴嫩。[7]根據一項研究,在1946年至2000年期間,美國對外國選舉進行了至少81次公開和秘密的干預。[8][1]另一項研究發現,美國在冷戰期間嘗試進行了64次秘密的和6次公開的政權更迭。[3]
蘇聯解體後,美國依舊領導或支持了一些戰爭,並以此決定了一些國家的政權更迭。在這些衝突中,美國自稱的目標包括反恐,比如阿富汗戰爭,或消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伊拉克戰爭。
Remove ads
冷戰之前
主條目:美國參與的政權更迭 (冷戰之前)
更多信息 時期, 年份 ...
時期 | 年份 | 國家/地區 | 相關條目 | 美國反對 | 美國支持 | 背景 | 美國行動 | 結果 |
---|---|---|---|---|---|---|---|---|
早於1887年 | 1805 | 的黎波里塔尼亞 | 第一次巴巴里戰爭 | 優素福·卡拉曼利(英語:Yusuf Karamanli)(的黎波里帕夏(英語:Pasha of Tripoli)) | 哈梅特·卡拉曼利(Hamet Karamanli,優素福被流放的兄弟) | 與的黎波里塔尼亞交戰,美遭受軍事失利。 | 派軍進入的黎波里塔尼亞。 | 優素福與美簽署協議,政治未變化。[9] |
1846-1848 | 德克薩斯、加利福尼亞 | 美墨戰爭、墨西哥割讓地 | 墨西哥 | 墨西哥認為德克薩斯是屬於自己的叛亂省。 | 美墨戰爭 | 美國吞併德克薩斯和加利福尼亞。[10] | ||
1865-1867 | 墨西哥 | 法國武裝干涉墨西哥 | 馬西米連諾一世(墨西哥皇帝、哈布斯堡王子) | 貝尼托·胡亞雷斯(前總統)及其自由黨(英語:Liberal Party (Mexico)) | 趁美國內戰,法國等國入侵墨西哥,任命馬西米連諾一世為皇帝。 | 向反對勢力投送武器,與胡亞雷斯並肩作戰。 | 胡亞雷斯和自由黨奪回權力,處決馬西米連諾一世。[11] | |
1887-1912:美國擴張主義和老羅斯福政府 | 1887-1889 | 薩摩亞 | 第一次薩摩亞內戰、薩摩亞危機、第二次薩摩亞內戰 | 馬列托阿·勞佩帕(英語:Malietoa Laupepa)(王位宣稱者,德國支持) | 馬塔法·約瑟夫(英語:Mata'afa Iosefo)(王位宣稱者) | 薩摩亞是君主制國家,兩王位宣稱者對立。 | 對抗導致1887至1889年薩摩亞危機,演變為薩摩亞內戰。[12] | 勞佩帕成為國王。美取得東薩摩亞控制權。[13] |
1893 | 夏威夷王國 | 夏威夷王國的覆滅、夏威夷共和國 | 利留卡拉尼(夏威夷王國女王) | 居住在檀香山的美國僑民 | 美國僑民發動政變,推翻利留卡拉尼。 | 美國海軍陸戰隊非法入侵王國,支持叛亂分子。 | 夏威夷重組為夏威夷共和國,後併入美國。[14] | |
1898-1902 | 古巴 | 美國第一次佔領古巴 | 西班牙 | 古巴由西班牙統治。 | 發動美西戰爭,[15]入侵並佔領古巴。 | 古巴成為美附庸國。[16] | ||
1900 | 中國 | 八國聯軍之役、義和團運動 | 清朝 | 義和團攻擊西方人及基督徒。 | 八國聯軍遠征天津和北京。 | 簽訂《辛丑條約》。 | ||
1903 | 巴拿馬 | 巴拿馬獨立、巴拿馬運河區 | 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 巴拿馬加入哥倫比亞,但與該國其它地區聯繫脆弱。 | 協助巴拿馬從哥倫比亞分離。 | 美國得到運河區控制權。 | ||
1903-1925 | 洪都拉斯 | 香蕉戰爭 | 尼加拉瓜 | 曼努埃爾·博尼利亞、米格爾·R·達維拉(英語:Miguel R. Dávila)、弗朗西斯科·博格蘭(英語:Francisco Bográn)、拉斐爾·洛佩斯·古鐵雷斯(英語:Rafael López Gutiérrez)、米格爾·帕茲·巴拉奧納(英語:Miguel Paz Barahona) | 洪都拉斯被美聯合果品公司和標準果品公司控制。[17] | 軍事干涉洪都拉斯。[18] | ||
1906-1909 | 古巴 | 美國第二次佔領古巴 | 總統埃斯特拉達·帕爾馬成功連任,自由黨(英語:Liberal Party of Cuba)指責其選舉舞弊,開始與其哈瓦那共和黨(英語:Republican Party of Havana)戰鬥。 | 入侵並再次佔領古巴。 | 自由黨的何塞·米格爾·戈麥斯當選總統,美軍撤出古巴。[19] | |||
1909-1910 | 尼加拉瓜 | 美國占領尼加拉瓜 | 何塞·桑托斯·塞拉亞(總統)及其自由黨(英語:Democratic Party (Nicaragua)),何塞·馬德里斯(自由黨為尼加拉瓜選擇的新領導人) | 胡安·何塞·埃斯特拉達(英語:Juan José Estrada)及其保守黨 | 塞拉亞總統選舉獲連任,保守黨反對,並發動叛亂。塞拉亞曾試圖與德國或日本合作,建新運河,與美控巴拿馬運河競爭。 | 保守黨許美企以經濟利益。美企參與叛亂,望美政府支持。[20]美參與叛亂,派軍登陸。拒絕承認馬德里斯。 | 保守黨擊敗自由黨,埃斯特拉達成為總統。[21]美控制尼加拉瓜經濟。[22] | |
1912-1941:威爾遜政府、一戰及戰間期 | 1912-1933 | 尼加拉瓜 | 美國占領尼加拉瓜 | 路易斯·梅納(英語:Luis Mena (Nicaraguan politician))(戰爭部長)及其自由黨,奧古斯托·塞薩爾·桑地諾 | 阿道爾弗·迪亞斯(副總統)及其保守黨、索摩查家族(獨裁者) | 自由黨與保守黨衝突。迪亞斯與美結盟,遭尼加拉瓜民眾和梅納反對。迪亞斯自立總統,梅納及自由黨反抗。 | 派軍進入並佔領尼加拉瓜。完全控制該國財政和政府。與桑地諾領導的反抗軍作戰。 | 美軍撤出。索摩查家族掌權,並殺害桑地諾。[22] |
1913-1919 | 墨西哥 | 美國干預墨西哥革命(英語:United States involvement in the Mexican Revolution) | 弗朗西斯科·馬德羅(總統)、維多利亞諾·韋爾塔(軍事統治者)、潘喬·比利亞及其革命軍隊 | 貝努斯蒂亞諾·卡蘭薩 | 墨西哥革命 | 支持1913年政變(英語:Ten Tragic Days)。入侵並占領韋拉克魯斯(英語:United States occupation of Veracruz)。入侵墨西哥(英語:Battle of Columbus (1916)),試圖消滅比利亞。 | 馬德羅被殺。韋爾塔下台,卡蘭薩恢復領導政府。 | |
1915-1934 | 海地 | 美國佔領海地 | 海地政府 | 美國的銀行 | 美銀行向海地放貸,因貸款回收問題要求美政府干預。 | 派軍恐嚇並佔領海地。[23] | 海地成立新政府,修憲以符合美公司利益。卡科人(英語:Cacos (military group))進行游擊戰,反對美國占領。[24] | |
1916-1924 | 多米尼加共和國 | 美國佔領多明尼加共和國 (1916年-1924年) | 胡安·伊西德羅·希門尼斯(英語:Juan Isidro Jimenes)(總統) | 美國海軍陸戰隊入侵並佔領多米尼加。美國海軍將人員安插到該國政府所有關鍵崗位,控制其軍警。[25] | 希門尼斯被迫下台。[26] | |||
1917 | 哥斯達黎加 | 費德里科·蒂諾科·格拉納多斯(前戰爭部長,獨裁者) | 蒂諾科發動政變(英語:1917 Costa Rican coup d'état),推翻總統阿爾弗雷多·岡薩雷斯·弗洛雷斯。 | 不承認蒂諾科,幫助反對派贏得戰爭。 | 蒂諾科被推翻。[27] | |||
1917-1919 | 德意志帝國 | 德皇威廉二世及其德意志帝國(君主制) | 魏瑪共和國(自由民主制) | 齊默爾曼電報被公開。 | 加入一戰,對德宣戰。[28] | 德國投降。[29]威廉二世退位。[30]德國成為魏瑪共和國。 | ||
1917-1920 | 奧匈帝國 | 奧匈帝國(君主制) | 在一戰中向奧匈帝國宣戰。[31] | 奧匈帝國投降。[32]奧地利成為共和國,且不得與德統一。匈牙利成為攝政王(英語:Regent of Hungary)統治的君主制國家。 | ||||
1918-1920 | 俄國 | 協約國武裝干涉俄國內戰 | 布爾什維克 | 俄國白軍 | 參加協約國武裝干涉俄國。[33] | |||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後續 | 1941 | 巴拿馬 | 阿努爾福·阿里亞斯·馬德里(總統) | 里卡多·阿道爾弗·德拉瓜迪亞·阿朗戈(英語:Ricardo Adolfo de la Guardia Arango)(政變領導人) | 美與軸心國緊張加劇。美欲在巴拿馬運河區內外建造新軍事設施,但被巴拿馬拒絕。[34] | 支持政變推翻阿里亞斯。 | 阿里亞斯被推翻並逃亡。德拉瓜迪亞成為總統。[35] | |
1941-1952 | 日本 |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 | 日本帝國(君主制) | 加入同盟國,對日作戰。日本投降。 | 占領日本,監督日本修憲。審判及處決戰犯,赦免裕仁天皇家族。[36]在沖繩設立軍政府和民政府,建軍事基地。 | 日本放棄侵略戰爭,實現自由化。琉球居民反對美國統治,掀起琉球獨立運動。 | ||
1941-1949 | 德國 |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 | 納粹德國(法西斯獨裁政權) | 加入盟軍反對納粹德國的戰爭。參與盟軍對德國西部(英語:Bizone)的占領和去納粹化。 | 前納粹分子受到懲罰。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並建立議會民主制。[37] | |||
1941-1946 | 意大利 | 意大利內戰、義大利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 | 貝尼托·墨索里尼及其法西斯政權(納粹德國盟友) | 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國王) | 參與西西里島戰役。[38]發起意大利戰役,擊敗墨索里尼。 | 墨索里尼被國王下令逮捕。意大利投降,後成為共和國(英語:History of the Italian Republic)。 | ||
1944-1946 | 法國 | 古德伍德行動、眼鏡蛇行動、解放巴黎 | 參與古德伍德行動和眼鏡蛇行動。 | 納粹對法國的占領結束。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立。 | ||||
1944-1945 | 比利時 | 比利時解放(英語:Liberation of Belgium) | 納粹德國 | 于貝爾·皮埃洛(首相)及其比利時流亡政府 | 德國入侵比利時,建立比利時及北法蘭西專員轄區。 | 與加、英等軍結束納粹占領(英語:German occupation of Belgium during World War II)。 | 流亡政府返回比利時。[39]比利時解放。利奧波德三世回到比利時。 | |
1944-1945 | 荷蘭 | 市場花園行動、戰利品行動 | 納粹德國 | 威廉明娜(女王) | 在納粹占領期間,由尼德蘭專員轄區管理荷蘭。 | 與英、加軍隊解放荷蘭。 | 威廉明娜返回荷蘭。選舉(英語:1946 Dutch general election)路易斯·比爾(英語:Louis Beel)領導新政府。[40][41] | |
1944-1945 | 菲律賓 | 菲律賓戰役 (1944年至1945年)、菲律賓自由邦 | 日本帝國 | 軍事行動,結束日本對菲律賓的占領(英語:Japanese occupation of the Philippines)。[42] | 菲律賓獨立。 | |||
1945-1955 | 奧地利 | 同盟國軍事占領奧地利 | 因德奧合併,許多奧地利人在二戰期間站在德國一邊。 | 盟軍勝利後,將奧地利視為受害者而非加害者。 | 奧地利重新確立為自由、民主的主權國家。保證奧地利在冷戰中保持中立。[43] |
关闭
Remove ads
1945-1991:冷戰
更多信息 時期, 年份 ...
時期 | 年份 | 國家/地區 | 相關條目 | 美國反對 | 美國支持 | 背景 | 美國行動 | 結果 |
---|---|---|---|---|---|---|---|---|
1940年代 | 1945-1948 | 朝鮮半島 | 駐朝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第一共和國 (大韓民國)、李承晚 | 呂運亨及其朝鮮人民共和國 | 李承晚(此前一直在美國居住) | 呂運亨領導成立朝鮮人民共和國。[44] | 登陸朝鮮,成立軍政廳,管轄北緯38度線以南的朝鮮,並宣布朝鮮人民共和國政府非法。[44] | 李承晚贏得1948年韓國總統選舉,但遭到眾多政治家抵制。[45]李承晚建立威權統治。[46] |
1945-1949 | 中國 | 第二次國共內戰、圍城行動(英語:Operation Beleaguer) | 毛澤東及其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共產主義) | 蔣介石及其國民政府、中國國民黨和國民革命軍 | 在日本投降之前,國民黨和解放軍都在與日本占領軍作戰。[47] | 運送、訓練和裝備國民黨軍隊。派美軍守衛戰略要地。把朝鮮軍隊甚至日軍運回中國,來幫助國民黨。 | 國民黨軍隊失敗。[48] | |
1947-1949 | 希臘 | 希臘內戰 | 希臘共產黨及其希臘民主軍(DSE) | 希臘政府及其軍隊 | 在希臘內戰中,英國軍隊與希臘政府軍一起,與DSE交戰。後英國無力負擔,故要求美國介入。 | 軍事裝備、軍事顧問和武器湧入希臘。[49] | 政府獲勝,恢復希臘王國。[50]:616-617 | |
1947-1970年代 | 意大利 | 1947年5月危機(英語:May 1947 crises) | 意大利共產黨(意共) | 阿爾契德·加斯貝利及其天主教民主黨(天民黨) | 天民黨漸漸失去聲望,而意共則成長迅速。 | 以援助為條件施壓加斯貝利,將左翼部長逐出內閣。[51]向中間派政黨提供資金,並偽造信件詆毀意共領導人。發動反共宣傳攻勢。說服英國工黨向社會民主人士施壓,要求結束支持意共。 | 意共在其後20年內未在政府中擔任過國家職務。 | |
1948 | 哥斯達黎加 | 哥斯達黎加內戰 | 拉斐爾·安赫爾·卡爾德隆·瓜迪亞(民族共和黨(英語:National Republican Party (Costa Rica))、基督教社會主義者) | 卡爾德隆通過民主方式上台(英語:1944 Costa Rican general election),推動全面社會改革(英語:Reform movement),並與哥斯達黎加共產黨結盟。[52] | 支持反對派,導致哥斯達黎加內戰。 | 卡爾德隆政府結束,形成何塞·菲格雷斯·費雷爾的事實統治。[52] | ||
1949-1953 | 阿爾巴尼亞 | 有價值行動(英語:Operation Valuable) | 阿爾巴尼亞 | 反共阿爾巴尼亞人 | 二戰(英語:World War II in Albania)之後,阿爾巴尼亞陷入混亂,傷亡慘重。[53]它面臨被旁邊大國吞併的威脅。 | 與英國一起招募、培訓反共阿爾巴尼亞人,並滲透到阿爾巴尼亞。 | 行動失敗。 | |
1949 | 敘利亞 | 1949年3月敘利亞政變(英語:March 1949 Syrian coup d'état) | 舒克里·庫瓦特利 | 胡斯尼·艾爾-扎伊姆(英語:Husni al-Za'im)(敘利亞陸軍參謀長) | 庫瓦特利政府取得連任,但被扎伊姆的軍政府推翻(英語:March 1949 Syrian coup d'état)。 | (美國在政變中的作用存在爭議。[54]) | 扎伊姆成為敘利亞總統。被擱置的跨阿拉伯管道(英語:Trans-Arabian Pipeline)建設獲批。[55] | |
1950年代 | 1950-1953 | 緬甸和中國 | 泰緬孤軍 | 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 | 泰緬孤軍(中華民國國軍殘部) | 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中國共產黨取得了勝利,泰緬孤軍撤退到緬甸。 | 僱傭國民黨武裝分子並運送到緬甸聯邦,並將武器等運送給孤軍。 | 孤軍的入侵被共產黨軍隊擊退。 |
1952 | 埃及 | 7月23日革命、FF計劃(英語:Project FF) | 法魯克一世(埃及王國國王) | 穆罕默德·納吉布和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埃及共和國領導人) | 埃及民族主義(英語:Egyptian nationalism)者對王國不滿,美國原計劃說服法魯克進行改革。 | 幫助協調政變(部分證實)。 | 革命取得成功,埃及共和國取代君主制。 | |
1952 | 危地馬拉 | PBFORTURE行動(英語:Operation PBFortune) | 哈科沃·阿本斯(民選總統) | 卡洛斯·卡斯蒂略·阿馬斯(流亡軍官) | 阿本斯的土地改革(英語:Decree 900)威脅到了聯合果品公司,聯合果品公司遊說推翻阿本斯。美國還擔心阿本斯受共產黨的影響。 | 向卡斯蒂略提供武器,由他領導從尼加拉瓜的入侵。 | ||
1952-1953 | 伊朗 | 1953年伊朗政變 | 穆罕默德·摩薩台(改革派總理) |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沙阿,即君主)、法茲盧拉·扎赫迪(將軍) | 在摩薩台的倡導下,英伊石油公司被國有化。英、美擔憂摩薩台是共產主義者。 | 在1952年伊朗立法選舉(英語:1952 Iranian legislative election)中支持中意的候選人。阿賈克斯行動:通過外交和賄賂手段,說服沙阿取代摩薩台。與英國情報機構一起策劃1953年伊朗政變。[56] | 中情局選擇扎赫迪取代了摩薩台。 | |
1954 | 危地馬拉 | 1954年危地馬拉政變、危地馬拉內戰 | 哈科沃·阿本斯(總統) | 卡洛斯·卡斯蒂略·阿馬斯(右翼獨裁者) | 聯合果品公司認為由於引入反剝削法,可能導致其利潤損失。[57] | 發動政變。 | 阿本斯政府被推翻,卡斯蒂略上台。[58]:92 | |
1956-1957 | 敘利亞 | 中情局在敘利亞的行動(英語:CIA activities in Syria) | 薩布里·阿薩利(英語:Sabri al-Asali)(納賽爾主義平民政治家)、敘利亞武裝部隊 | 敘利亞民族社會黨(極右翼政黨) | 阿薩利與武裝部隊統治第二敘利亞共和國(英語:Second Syrian Republic),受到社會民族主義黨的挑戰。 | 三次計劃發動政變。其中第二次準備暗殺敘利亞高官,將邊境軍事事件歸咎於敘利亞,並以此為藉口讓伊拉克和約旦軍隊入侵;針對敘利亞民眾進行宣傳,將破壞、國家陰謀和暴力活動歸咎於大馬士革。[59]第三次則計劃支持和武裝幾次起義。 | 第一次政變計劃(英語:CIA activities in Syria#Operation Straggle)因第二次中東戰爭而推遲。第二次政變計劃(英語:CIA activities in Syria#Operation Wappen)因情報泄露而失敗。第三次計劃從未實施。[59] | |
1957-1959 | 印度尼西亞 | 佩爾梅斯塔(英語:Permesta) | 中情局在印尼的行動(英語:CIA activities in Indonesia)}} | 蘇加諾(專制總統) | 反叛軍官 | 印尼由蘇加諾統治,奉行不結盟政策。[60] | 支持反叛印尼軍官發動政變。轟炸印尼民用和軍事目標。瞄準商業航運,恐嚇外國商船遠離印尼水域,並導致幾艘商船沉沒。[61]:155轟炸了一個市場,導致許多平民喪生。[61]:131 | 政變失敗。 | |
1959-1963 | 南越 | 越南戰爭 (1959-1963)(英語:War in Vietnam (1959–1963))、1963年越南共和國政變、吳廷琰之死、佛教徒危機、1960年南越政變、1962年南越獨立宮轟炸 | 吳廷琰(總統) | 南越軍官 | 吳廷琰統治腐敗,實行壓迫統治,迫害佛教徒,並拒絕改革。 | 授權、認可和鼓勵南越軍官的政變。斷絕對吳廷琰的援助,給軍官們開綠燈。 | 吳廷琰及弟弟吳廷瑈被殺。[62] | |
1959-1962 | 古巴 | 貓鼬行動(英語:Operation Mongoose)、豬灣入侵、暗殺菲德爾·卡斯特羅事件 | 菲德爾·卡斯特羅 | 古巴流亡者(英語:Cuban exile) | 卡斯特羅成功領導古巴革命,並就任總理。古巴將美國所擁有的古巴煉油廠無償國有化。 | 訓練、支持和武裝古巴流亡者入侵古巴。經濟戰,包括對古巴禁運和破壞平民目標。[63]孤立古巴,心理戰。[63]策劃暗殺菲德爾·卡斯特羅事件,[64]並參與暗殺勞爾·卡斯特羅。[65] | 古巴軍隊三天內擊敗入侵。[66]所有暗殺活動均告失敗。 | |
1960年代 | 1960-1965 | 剛果(利) | 帕特里斯·盧蒙巴、剛果危機 | 帕特里斯·盧蒙巴(總理) | 蒙博托·塞塞·塞科(陸軍上校) | 盧蒙巴接受蘇聯幫助,以阻止分裂分子。因該國有鈾礦,令美國感到擔憂。 | 計劃毒死盧蒙巴。支持蒙博托推翻盧蒙巴。資助蒙博托。和比利時一起發起龍胭脂行動(英語:Operation Dragon Rouge),營救被辛巴叛軍劫持的人質。選舉之後,和其它列強一起再次支持蒙博托發動政變。 | 下毒計劃中止。[67]辛巴叛軍被擊敗。[68]蒙博托成為國家獨裁者。[69] |
1960 | 老撾 | 老撾內戰、八九政變 | 貢勒(上尉,中立主義) | 沙立·他那叻(泰國總理兼陸軍元帥)、富米·諾薩萬(將軍,沙立的堂兄) | 貢勒發動不流血政變,奪取萬象。 | 與沙立一起支持針對新政府的反政變,向富米提供火炮、炮兵和顧問。支援沙立在老撾境內部署警察空中增援部隊(英語:Border Patrol Police#Border Patrol Police Aerial Reinforcement Unit)。[70]:33-35、40、59空運戰爭物資。 | 富米占領萬象。[70]:21-25、27 | |
1961 | 多米尼加共和國 | 拉斐爾·特魯希略、多米尼加內戰 | 拉斐爾·特魯希略(極權獨裁統治者) | 胡安·博施(英語:Juan Bosch (politician))(接受過中情局資助) | 提供武器謀殺特魯希略。[71] | 胡安·博施當選為多米尼加總統,後被廢黜。[72] | ||
1961-1964 | 巴西 | 若昂·古拉特政府時期的巴美關係(英語:Brazil–United States relations during the João Goulart government)、1964年巴西政變 | 若昂·古拉特(新總統) | 翁貝托·德·阿倫卡爾·卡斯特洛·布朗庫(將軍,陸軍參謀長) | 原總統辭職,副總統古拉特接任(英語:Campanha da Legalidade),軍方保守派強烈反對。[73]古拉特支持民主權利、巴西共產黨合法化、經濟和土地改革,美國堅持要求他制定經濟緊縮政策。 | 切斷對巴西聯邦政府(英語:Federal government of Brazil)的援助,援助反對新總統的巴西州長(英語:List of current state governors in Brazil),鼓勵巴西武裝力量高級軍官奪取政權並支持布朗庫。[73] | 布朗庫領導政變推翻古拉特,結束巴西第四共和國,並被任命為軍事政權首任總統。美國表示稱讚,並重新提供援助和投資。[74] | |
1963 | 伊拉克 | 齋月革命 | 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 | 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伊拉克地區 | 策劃或支持齋月革命。(對美國所起作用存在分歧。)[75]支持反共清洗和對庫爾德叛軍及平民的暴行。[76] | 復興黨政府成立。 | ||
1965-1967 | 印度尼西亞 | 印度尼西亞大屠殺 (1965年-1966年) | 蘇加諾(總統)、印度尼西亞共產黨(PKI) | 蘇哈托(將軍,獨裁軍事政權領導人) | 雙方互相指責。[77]軍隊發起虛假宣傳,煽動平民暴徒攻擊PKI支持者。政府軍與平民實施大屠殺。 | 知曉、協助並鼓勵大屠殺。[78]向印尼軍方提供PKI支持者或其他左翼分子名單,並從中列出謀殺名單。[79] | 蘇加諾被迫下台,蘇哈托領導獨裁軍事政權。[80]印尼政策從冷戰中立和反帝國主義,變成了順從美國世界秩序。[81]:158 | |
1970年代 | 1970 | 柬埔寨 | 柬埔寨內戰、1970年柬埔寨政變 | 紅色高棉(共產主義,由越南人民軍支持) | 朗諾(右翼將軍)、高棉共和國(右翼) | 西哈努克被朗諾廢黜。 | 支持該行動。(對美國的參與程度及是否預知結果存在分歧。)[82] | 政變破壞該國穩定,引發多年的內戰。 |
1970-1973 | 智利 | 薩爾瓦多·阿連德、1973年智利政變 | 智利共產黨、薩爾瓦多·阿連德及其智利社會黨 | 愛德華多·弗雷·蒙塔爾瓦及其基督教民主黨 | 蘇聯政府資助智利共產黨。[83] | 心理戰,參與智利選舉(英語:Elections in Chile)。在選舉(英語:1964 Chilean presidential election)中資助蒙塔爾瓦,以阻止阿連德獲勝。資助商業利益,用來詆毀阿連德的聲譽。[84]:38-39 經濟戰,以經濟承諾阻止阿連德上台或推翻他。[85]為政變準備條件。 | 智利軍隊和國家警察推翻了阿連德,奧古斯托·皮諾切特掌權。 | |
1971 | 玻利維亞 | 胡安·何塞·托雷斯、兀鷹行動 | 胡安·何塞·托雷斯(總統) | 烏戈·班塞爾(將軍,獨裁者) | 托雷斯被認為是在左翼方向上領導國家,因此令華盛頓不悅。 | 支持班塞爾領導政變,推翻托雷斯。[86]向班塞爾提供軍事等援助。[87] | 托雷斯逃離玻利維亞。[87] | |
1974-1991 | 埃塞俄比亞 | 埃塞俄比亞內戰 | 門格斯圖·海爾·馬里亞姆及其德爾格 | 反叛團體 | 德爾格與蘇聯結盟。[88]許多反叛團體反對德爾格。[89] | 支持各反叛團體。[90] | 德爾格解散,馬里亞姆辭職並逃離。埃塞俄比亞開始向議會民主過渡。[91] | |
1975-1991 | 安哥拉 | 安哥拉內戰 | 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安人運,左翼,中國、南斯拉夫、古巴和蘇聯支持) | (南非也支持)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安解陣)、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安盟,資本主義激進組織) | 安哥拉獨立後,形成兩派之間的內戰:一邊是安人運,控制十餘個省會;一邊是安解陣和安盟,控制五個省會。 | 花費數千萬美元支持安解陣和安盟,[92]但被《克拉克修正案(英語:Clark Amendment)》所限制。[93]後里根政府(英語:Presidency of Ronald Reagan)遊說國會廢除該法案,[94]之後繼續提供資金和武器援助。[95] | 安解陣解體,安人運和安盟簽署《比塞斯協定(英語:Bicesse Accords)》,開啟多黨選舉,建立安哥拉共和國。南非退出納米比亞。 | |
1975-1999 | 東帝汶 | 印度尼西亞入侵東帝汶 | 東帝汶(革陣政權) | 印度尼西亞(蘇哈托) | 東帝汶脫離葡萄牙獨立。西貢淪陷之後,印尼成為美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盟友。[96] | 提供武器支持印尼入侵和占領東帝汶。[97][98] | 經過公投,東帝汶脫離印尼獨立。 | |
1976 | 阿根廷 | 國家重組進程、骯髒戰爭 (阿根廷)、1976年阿根廷政變、兀鷹行動 | 伊莎貝爾·庇隆(總統) | 豪爾赫·拉斐爾·魏地拉(將軍,軍事獨裁者)及阿根廷軍隊 | 庇隆當選總統,但被軍隊推翻。 | 認可和支持政變及其後的專制政權。[58]:96-97 | 魏地拉開始軍事獨裁統治。 | |
1979-1992 | 阿富汗 | 中情局在阿富汗的活動(英語:CIA activities in Afghanistan)、旋風行動 |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蘇聯支持,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領導的一黨制社會主義國家) | 軍閥、阿富汗聖戰者(吉哈德游擊隊派系,通過巴基斯坦的三軍情報局,沙特阿拉伯和中國也支持) | 阿富汗四月革命後,建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 旋風行動:向軍閥和聖戰者提供訓練、武器和資金,[99]包含美國原產的最先進武器。[100]:58、149-150、337奧薩馬·本·拉登及其基地組織也從中獲益。[101](細節有爭議。[100]:87) | 美蘇達成協議,美國停止支持。阿富汗成為全副武裝、軍事化的社會。 | |
1980年代 | 1980-1989 | 波蘭 | 團結工會 | 波蘭人民共和國(一黨制社會主義國家) | 團結工會 | 團結工會成為反對派大本營。 | 開展公關活動,以阻止所預估的「蘇聯軍隊進入波蘭」。[102]向團結工會提供資金、設備、培訓、秘密報紙、廣播、宣傳、組織幫助和建議等。[103] | 中情局成功滲透到波蘭。[104] |
1981-1982 | 乍得 | 中情局在乍得的活動(英語:CIA activities in Chad)、侯賽因·哈布雷 | 古庫尼·韋戴(國家元首,親穆阿邁爾·卡扎菲) | 侯賽因·哈布雷(國防部長,被流放,[105]親西方、親美,反對韋戴) | 美國反對卡扎菲,認為乍得是不錯的反卡扎菲基地。乍得和利比亞簽署協議,試圖結束邊界(英語:Chad–Libya border)衝突,美國反對。 | 秘密支持哈布雷,包括培訓和武裝乍得臭名昭著的文件和安全局(DDS)。在豐田戰爭中,支持乍得,反對利比亞。[106] | 韋戴被推翻,哈布雷成為乍得總統。[107] | |
1981-1990 | 尼加拉瓜 | 中情局在尼加拉瓜的活動(英語:CIA activities in Nicaragua)、尼加拉瓜革命、康特拉、伊朗門事件、博蘭修正案(英語:Boland Amendment) |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桑解陣) | 康特拉(反叛戰士,企圖推翻政府)、國家反對聯盟(英語:National Opposition Union)(UNO,反對黨) | 桑解陣推翻了親美的索摩查家族。 | 切斷對尼加拉瓜的援助,授權為該地區生產和運送武器。秘密武裝、訓練和資助康特拉。[108]向康特拉分發《游擊戰中的心理戰(英語:Psychological Operations in Guerrilla Warfare)》,指導康特拉炸毀公共建築、暗殺法官、製造恐怖襲擊、敲詐平民。[109]炸毀橋梁,在港口布設水雷(英語:CIA activities in Nicaragua),炸毀尼加拉瓜漁船。[110]在1990年尼加拉瓜大選(英語:1990 Nicaraguan general election)中,向康特拉提供非致命性援助,繼續暗殺候選人、挑起戰爭,散布傳單宣傳UNO,[111] | 桑解陣贏得1984年選舉。[112]UNO贏得1990年選舉,[113]康特拉結束戰鬥。 | |
1983 | 格林納達 | 美國入侵格林納達、新寶石運動 | 哈德遜·奧斯汀(英語:Hudson Austin)(馬克思主義,古巴士兵支持) | 前領導人莫里斯·畢曉普被殺,哈德遜成為領導人。[114] | 與加勒比六國聯軍入侵,代號「緊急狂暴行動」。 | 哈德遜政府被推翻。聯合國大會稱美國「公然違反國際法」,[115]聯合國安理會上的類似決議被美國否決。[116] | ||
1989-1994 | 巴拿馬 | 美國入侵巴拿馬 | 曼努埃爾·諾列加(獨裁統治者) | 吉列爾莫·恩達拉 | 諾列加跟美國的關係惡化,[117]並與東方集團結盟。在大選(英語:1989 Panamanian general election)中,諾列加拒絕讓恩達拉上台。 | 向諾列加施壓,後入侵巴拿馬,並占領該國,成立新政府。 | 諾列加被美軍俘虜。恩達拉就職總統。1994年結束占領。[118] | |
1989 | 巴拉圭 | 阿爾弗雷多·斯特羅斯納(獨裁統治者) | 全國共和協會-紅黨(傳統派) | 美國此前支持斯特羅斯納的獨裁統治。[119] | 支持紅黨反對斯特羅斯納而發動的1989年巴拉圭政變(英語:1989 Paraguayan coup d'état)。 | |||
1989 | 菲律賓 | 1989年菲律賓未遂政變(英語:1989 Philippine coup d'état attempt)、人民力量革命 (1986年) | 格雷戈里奧·霍納桑、武裝部隊改革運動(英語:Reform the Armed Forces Movement) | 科拉松·阿基諾(菲律賓總統) | 霍納桑與武裝部隊改革運動的其他軍官發動兵變。阿基諾向美國求援。[120] | 派出F-4幽靈II戰鬥機控制菲律賓領空,企業號和中途島號航空母艦在菲律賓領海巡航。 | 政變被阻止。[121] |
关闭
Remove ads
1991年至今:冷戰後
主條目:美國參與的政權更迭 (冷戰之後)
更多信息 時期, 年份 ...
時期 | 年份 | 國家/地區 | 相關條目 | 美國反對 | 美國支持 | 背景 | 美國行動 | 結果 |
---|---|---|---|---|---|---|---|---|
1990年代 | 1991 | 伊拉克 | 1991年伊拉克起義 | 薩達姆·侯賽因(獨裁統治者) | 海灣戰爭。美國未向叛軍提供援助,意圖讓巴格達生存下來,作為對伊朗的威脅。[122] | 鼓勵、號召伊拉克軍隊和人民起義,反對薩達姆。最終未堅持政權更迭,但要求伊拉克遵守所有聯合國決議,包括武器核查,及與人權記錄相關的決議。[123] | 伊拉克各地爆發一系列起義。[124]:XX什葉派的起義被伊拉克軍隊鎮壓,佩什梅格使伊拉克庫爾德人(英語:Kurds in Iraq)獲得了自治權。美國主張修訂的制裁條款,得到第687號決議的支持。[125] | |
1991 | 海地 | 1991年海地政變(英語:1991 Haitian coup d'état) | 讓-貝特朗·阿里斯蒂德(新當選總統) | 拉烏爾·塞德拉斯、米歇爾·弗朗索瓦(英語:Michel François)及他們領導的海地武裝部隊(英語:Armed Forces of Haiti)(政變政權,有人認定為毒販) | 1990-1991年大選被認為是海地第一次民主選舉,阿里斯蒂德當選。[126] | (有人指控)向政變政權主要成員提供信息。[127]:303-332對塞德拉斯和弗朗索瓦等,在美國進行軍事訓練。[127]:321 | 阿里斯蒂德被武裝部隊推翻。 | |
1992-1996 | 伊拉克 | 薩達姆·侯賽因 | 伊亞德·阿拉維及其伊拉克民族協議(英語:Iraqi National Accord)(反薩達姆的伊拉克人組織)和伊拉克臨時管理委員會 | 民族協議被政府滲透。[128] | 招募阿拉維,發動政變,代號為DBACHILLES。利用阿拉維及其組織,在巴格達指揮政府破壞和轟炸行動。[129] | 阿拉維企圖發動政變推翻薩達姆,但沒有成功。美國領導的盟軍入侵和占領伊拉克之後,成立臨時管理委員會,任命阿拉維為總理。[130] | ||
1994-1995 | 海地 | 維護民主行動(英語:Operation Uphold Democracy) | 拉烏爾·塞德拉斯(獨裁者)及其右翼軍政府(老布什政府支持) | 讓-貝特朗·阿里斯蒂德 | 右翼軍政府發動政變,推翻阿里斯蒂德。1992年美國大選(英語:1992 United States elections)後,比爾·克林頓接替老布什。 | 促成聯合國安理會第940號決議(英語: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940)。向海地發出最後通牒。派出軍隊制止隨後的暴力。 | 阿里斯蒂德重掌國家政權。[131] | |
1996-1997 | 扎伊爾 | 第一次剛果戰爭 | 蒙博托·塞塞·塞科 | 盧旺達(保羅·卡加梅和約韋里·穆塞韋尼)、盧旺達愛國陣線(FPR) | 第一次剛果戰爭 | 派兵訓練FPR,將FPR指揮官帶到美國訓練。非洲裔美國僱傭兵加入布卡武的叛軍。在烏干達建立通訊,將飛機降落在基加利和恩德培,聲稱是「為受害者提供援助」,但有人指控為FPR帶來軍事和通訊用品。 | ||
1997-1998 | 印度尼西亞 | 蘇哈托下台(英語:Fall of Suharto) | 蘇哈托(總統) |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蘇哈托的統治趨於不穩定。蘇哈托努力建立貨幣發行局以穩定印尼盾。 | 試圖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來反對蘇哈托的舉措,以加劇印尼貨幣危機,從而引發不滿。 | 危機中數百人喪生。 | ||
2000年代 | 2000 | 南聯盟 | 2000年南斯拉夫大選 | 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總統) | Otpor!等反對派團體 | 米洛舍維奇在大選中失敗,拒絕承認選舉結果。 | 幫助通過曝光、資源、精神與物質獎勵、技術援助和專業建議,來加速和組織異議。[132] | 米洛舍維奇被推翻。 |
2001-2021 | 阿富汗 | 阿富汗戰爭 (2001年-2021年)、持久自由軍事行動 | 塔利班及其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單一制迪奧班迪-伊斯蘭神權酋長國,由舒拉理事會管理,未獲廣泛承認) | 北方聯盟(反塔利班阿富汗武裝)、阿富汗臨時政府(英語:Afghan Interim Administration)、阿富汗過渡伊斯蘭國、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哈米德·卡爾扎伊、阿什拉夫·加尼 | 阿富汗處於塔利班控制之下。[133] | 入侵並轟炸阿富汗。 | 伊斯蘭酋長國被臨時政府所取代,然後是過渡伊斯蘭國,最後是伊斯蘭共和國。本·拉登被擊斃。[134]美軍撤出阿富汗,[135]塔利班重新掌權。[134] | |
2003-2021 | 伊拉克 | 伊拉克戰爭 | 薩達姆·侯賽因 | 「伊拉克民主反對派組織」 | 美國頒布《伊拉克解放法案(英語:Iraq Liberation Act)》,支持推翻薩達姆,並撥款援助反對派。[136] | 指控薩達姆與基地組織有聯繫並支持恐怖主義,以及繼續生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兩者均無確鑿證據。[137][138]稱伊拉克為邪惡軸心。[139]發動伊拉克戰爭,帶頭入侵伊拉克。 | 伊拉克政府被推翻。[140]薩達姆被抓獲、起訴,並絞死。美國撤軍。[141] | |
2005 | 吉爾吉斯斯坦 | 鬱金香革命 | 阿斯卡爾·阿卡耶夫(其政府腐敗,並實行專制主義) | 反對派抗議者、一家印刷媒體公司(唯一不受政府控制的) | 政府的腐敗和專制主義引發大規模抗議。 | 通過國務院、美國國際開發署、自由電台和自由之家向反對派抗議者提供援助,資助該印刷媒體公司。當國家切斷該公司電源時,提供應急發電機。資助其它反對派團體和一家反對派電視台。[142] | 政府被推翻,舉行自由選舉。 | |
2006-2007 | 巴勒斯坦領土 | 巴勒斯坦內戰 | 伊斯梅爾·哈尼亞(總理)及其哈馬斯政府 | 法塔赫(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派系) | 哈馬斯在選舉中贏得56%席位,布什政府對哈馬斯政府不滿。[143] | 向法塔赫施壓,以顛覆哈尼亞政府,並提供資金,[143]包括秘密訓練和軍備計劃。向法塔赫施壓,要求其拒絕沙特通過談判達成休戰的計劃,繼續推翻哈馬斯政府。[144] | 法塔赫對哈尼亞政府發動戰爭。哈馬斯政府(英語:Governance of the Gaza Strip)未能統治全部巴勒斯坦領土,法塔赫撤退到西岸,哈馬斯撤退並控制加沙地帶。[144] | |
2005-2009 | 敘利亞 | 敘利亞、巴沙爾·阿薩德 | 巴拉達電視台(英語:Barada TV)(衛星頻道)、敘利亞正義與發展運動(英語:Movement for Justice and Development in Syria)(流亡組織)等反對派團體 | 曾與敘利亞在反恐戰爭中合作。 | 凍結與敘利亞關係。向反對派團體提供資金。[145] | |||
2010年代 | 2011 | 利比亞 | 2011年多國武裝干涉利比亞 | 穆阿邁爾·卡扎菲 | 全國過渡委員會(臨時政府) | 第一次利比亞內戰爆發,安理會通過決議,授權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保護平民。[146] | 與法、英等國一起開始武裝干涉利比亞,與英國海軍一起發射戰斧巡航導彈,[147]聯軍進行海上封鎖。[148] | 卡扎菲政府垮台,過渡委員會成為事實上的政府,並得到聯合國承認。卡扎菲被抓並被殺。 |
2012-2017 | 敘利亞 | 梧桐木、中情局在敘利亞的活動(英語:CIA activities in Syria)、美國干預敘利亞內戰(英語:American intervention in the Syrian civil war) | 巴沙爾·阿薩德(總統) | 溫和叛亂分子(經過審查的)、最高軍事委員會(英語:Supreme Military Council (Syria)) | 敘利亞內戰 | 呼籲阿薩德下台,對敘利亞政府實施石油禁運(英語:Oil embargo)。[149]向叛亂分子和最高軍事委員會提供培訓、武器和現金。[150] | ||
2019 | 委內瑞拉 | 外國介入委內瑞拉總統危機(英語:Foreign involvement in the Venezuelan presidential crisis) | 尼古拉斯·馬杜羅(總統) | 胡安·瓜伊多(委內瑞拉全國代表大會主席) | 瓜伊多被宣布為代理總統,對馬杜羅的總統職位提出異議,引發了總統危機。 | 與盟國和其它幾個國家一起,承認瓜伊多。[151]表示決定讓馬杜羅下台,[152]如有必要將採取軍事行動。[153]美國國際開發署挪用資金宣傳瓜伊多。[154]對委內瑞拉實施新的額外制裁。[155] |
关闭
Remove ads
法律
美國在1945年簽署批准了[156]《聯合國憲章》[157],使得美國置於該憲章的司法管轄之下,而聯合國憲章第二條第四款就規定:不得使用威脅或武力侵害他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158]
參見
- 對美國外交政策的批評
- 美帝國主義
- 外國干預選舉(英語:Foreign electoral intervention)
- 美國對外干涉(英語:Foreign interventions by the United States)
- 拉丁美洲與美國關係(英語:Latin America–United States relations)
- 俄羅斯參與的政權更迭(英語:Russian involvement in regime change)
- 蘇聯參與的政權更迭(英語:Soviet involvement in regime change)
- 美國軍事行動時間線
- 美國在拉丁美洲的政權顛覆活動(英語:United States involvement in regime change in Latin America)
- 中情局的暗殺和定點清除記錄(英語:Human rights violations by the CIA#Assassination and targeted killing)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擴展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