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義大利世界遺產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1972年制訂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世界遺產指對全人類有重要文化或自然價值的遺產項目[1]。常見文化遺產包括古蹟(如建築、雕塑、題字)、建築群、遺址(如考古遺址);自然遺產通常是具備特殊物質和生物價值的自然地貌、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如瀕危動植物棲息地),或在科學、保育、自然美角度極具價值[2][3]。意大利於1978年6月23日批准公約,該國自然和文化遺蹟因此有資格列入《世界遺產名錄》[4]。

截至2025年 (2025-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update],意大利共有61項遺產入選,是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4][5]。1979年在開羅和盧克索召開的第三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梵爾卡莫尼卡谷地岩畫成為意大利的首項世界遺產[6]。1990年代,意大利有25個遺產被列入,其中1997年在本土那不勒斯召開的第2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意大利一舉成功列入了10項世界遺產。意大利曾多次擔任世界遺產委員會執委,分別為1978年至1985年 、1987年至1993年、1993年至1999年 、1999年至2001年[7]。
在意大利的61項世界遺產中,55項為文化遺產,6項為自然遺產[4]。意大利擁有多項跨國遺產,其中羅馬歷史中心與梵蒂岡共有,聖喬治山和雷塔恩鐵路與瑞士共有,威尼斯防禦工事與克羅埃西亞和蒙特內哥羅共有,阿爾卑斯地區史前湖岸木樁建築與5國共有,歐洲溫泉療養勝地與6國共有,喀爾巴阡山脈原始山毛櫸森林和歐洲其他地區古山毛櫸森林與17國共有。此外,意大利有30項遺產列入預備名單[4]。
Remove ads
地圖


普羅賽柯產地

仙女之家(英語:Domus de Janas)

Palù di Livenza – Santissima

Lavagnone

San Sivino, Gabbiano

Lugana Vecchia

Lucone

Lagazzi del Vho

Bande - Corte Carpani

Castellaro Lagusello - Fondo Tacoli

Isolino Virginia-Camilla-Isola di San Biagio

Bodio centrale o delle Monete

Il Sabbione o settentrionale

VI.1-Emissario

Mercurago

Molina di Ledro

Fiavé-Lago Carera

Belvedere

Frassino

Tombola

Laghetto della Costa

Valle Cervara

Selva Moricento

Coppo del Morto

Coppo del Principe

Val Fondillo

Cozzo Ferriero

Pollinello

Valle Infernale

Falascone

Pavari-Sfilzi

Monte Cimino

Monte Raschio

Sasso Fratino

Alta Valle secchia

Bassa collina reggiana

Gessi di Zola predosa

Gessi Bolognesi

Vena del Gesso Romagnola - M.te Penzola

Vena del Gesso Romagnola - M.te Casino

Vena del Gesso Romagnola – M.te Mauro

Evaporiti di san Leo

Gessi di onferno



















Remove ads
世界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根據十項標準收錄世界遺產,入選的每一個必須符合至少一項標準,其中第一(i)至六(vi)項為文化遺產,第七(vii)至十(x)項為自然遺產,同時符合文化和自然遺產標準的叫複合遺產[8],順序按入選年份排列。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方語言為英文和法文[9],本列表中的中文譯名取自教科文組織的官方網站,除部分有明顯誤譯的譯名予以修正。
文代表文化遺產,自代表自然遺產,自文代表複合遺產。
* 代表跨國遺產
更多信息 名稱, 圖像 ...
名稱 | 圖像 | 地點 | 入選年份 | 編碼和入選標準 | 簡介 |
---|---|---|---|---|---|
梵爾卡莫尼卡谷地岩畫
Rock Drawings in Valcamonica |
![]() |
倫巴第大區布雷西亞省 |
1979年 | 94; 文(iii), (vi) |
梵爾卡莫尼卡(英語:Val Camonica)是世界上最大的岩畫收藏地之一。從舊石器時代到中世紀的8000年間,岩石上刻滿了超過14萬幅的符號和圖案,其主題為農業、航海、戰爭和魔法。[10][11] |
羅馬歷史中心,享受治外法權的羅馬教廷建築和城外聖保祿大殿*
Historic Centre of Rome, the Properties of the Holy See in that City Enjoying Extraterritorial Rights and San Paolo Fuori le Mura |
![]() |
拉齊奧大區羅馬首都廣域市 41°53′24″N 12°29′32.3″E |
1980年 | 91ter; 文(i), (ii), (iii), (iv), (vi) |
羅馬首先作為羅馬共和國的首都,後來是羅馬帝國的都城,在公元4世紀成為基督教世界的中心。它蘊藏着眾多古代建築,如羅馬鬥獸場(圖)、萬神廟和古羅馬廣場,以及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建築。該遺產最初被列為「羅馬歷史中心」,1990年對其邊界進行了重大修改,並改為現名。此後,該遺產在2015年和2023年經歷了兩次小規模邊界修改。該遺產與聖座共有。[12] |
繪有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的聖瑪麗亞感恩教堂和多明各會修道院
Church and Dominican Convent of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with "The Last Supper" by Leonardo da Vinci |
倫巴第大區米蘭廣域市 45°27′57.6″N 9°10′15.6″E |
1980年 | 93; 文(i), (ii) |
米蘭的多明我會院的建築群始建於1463年,15世紀末布拉曼特對之進行了改造。修道院餐廳的北牆上保存着達芬奇的壁畫《最後的晚餐》,是文藝復興全盛期的藝術代表作。[13] | |
佛羅倫薩歷史中心(英語:Historic Centre of Florence)
Historic Centre of Florence |
![]() |
托斯卡納大區佛羅倫斯廣域市 43°46′23.016″N 11°15′21.996″E |
1982年 | 174ter; 文(i), (ii), (iii), (iv), (vi) |
佛羅倫薩市是文藝復興的象徵,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重要中心。它對意大利和歐洲的建築和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與喬托、布魯內萊斯基、博蒂切利和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家相關聯。該市的古蹟包括佛羅倫薩大教堂、聖十字聖殿、烏菲茲美術館和彼提宮。2015年和2021年對該遺產進行了小規模的邊界修改。圖為聖母百花聖殿。[14] |
威尼斯及其潟湖
Venice and its Lagoon |
![]() |
威尼托大區威尼斯廣域市 45°26′3.5″N 12°20′20.2″E |
1987年 | 394; 文(i), (ii), (iii), (iv), (v), (vi) |
威尼斯市始建於5世紀,在10世紀成為當時最主要的海上力量,即威尼斯共和國。它建在潟湖中的100多個島嶼上,擁有聖馬可大教堂、總督宮以及眾多教堂和橋梁等古蹟。即使在政治力量衰落之後,威尼斯在藝術領域仍然具有影響力,貝里尼、喬爾喬內、提香、丁托列托、委羅內塞和提埃坡羅等畫家的作品都在城中有所體現。威尼斯還與13世紀的探險家馬可·波羅相關聯。[15] |
比薩主教座堂廣場[註 1]
Piazza del Duomo, Pisa |
![]() |
托斯卡納大區比薩省 43°43′23″N 10°23′47″E |
1987年 | 395bis; 文(i), (ii), (iv), (vi) |
奇蹟廣場(教科文組織譯作「比薩大教堂廣場」)是世上最佳的中世紀建築群之一,由11至14世紀的四個建築傑作組成:比薩主教座堂、聖若望洗禮堂、比薩紀念公墓(英語:Camposanto Monumentale di Pisa)和比薩斜塔。在這裡形成的羅曼式建築風格對托斯卡納的其他城市產生了影響。伽利略·伽利萊也曾在這裡進行實驗。2007年對該遺產進行了小規模的邊界修改。[16][17] |
聖吉米尼亞諾歷史中心
Historic Centre of San Gimignano |
![]() |
托斯卡納大區錫耶納省 43°28′5.016″N 11°2′30.012″E |
1990年 | 550; 文(i), (iii), (iv) |
中世紀時期,聖吉米尼亞諾鎮是法蘭契傑納大道(英語:Via Francigena)上朝聖者的重要物資補給地。這座城市保留了它的中世紀特徵,最突出的是貴族家庭和中產階級上層的商人在11至13世紀建造的72座高塔,有14座保存到了今天。城裡的教堂和宮殿保留了14至15世紀時期意大利的藝術傑作。[18] |
馬泰拉的石窟民居和石頭教堂花園
The Sassi and the Park of the Rupestrian Churches of Matera |
![]() |
巴西利卡塔大區馬泰拉省 40°39′59″N 16°36′37″E |
1993年 | 670; 文(iii), (iv), (v) |
該遺址包括馬泰拉的兩個區,是地中海地區最著名也是保存最完好的穴居人遺址。喀斯特地形的穆爾傑(義大利語:Murge)[註 2]高原上的天然洞穴中,自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後來人們開始雕刻和建造更精緻的建築,包括教堂、寺院和隱居地。其中羅曼式的馬泰拉主教座堂可以追溯到13世紀。[19] |
維琴察城和威尼托的帕拉第奧式別墅[註 3]
City of Vicenza and the Palladian Villas of the Veneto |
![]() |
威尼托大區帕多瓦省、特雷維索省、羅維戈省、威尼斯省、維羅納省和維琴察省 坐標列表
|
1994年 | 712; 文(i), (ii) |
16世紀的威尼斯共和國時期,建築師安德烈亞·帕拉弟奧(1508-1580年)在維琴察城和周邊的威尼托地區建造了幾座別墅。他的設計對意大利的建築發展產生了決定性影響,啟發了帕拉第奧風格[註 3]。該遺產最初於1994年被列為「維琴察,帕拉第奧之城」(Vicenza, City of Palladio),1996年該遺產的範圍擴大到包括該地區的22個別墅。圖為基埃里卡提別墅(英語:Villa Chiericati)。[20][21] |
錫耶納歷史中心
Historic Centre of Siena |
![]() |
托斯卡納大區錫耶納省 43°19′7″N 11°19′54″E |
1995年 | 717; 文(i), (ii), (iv) |
錫耶納市保留了其12至15世紀時中世紀哥特風格的城市面貌。這座城市圍繞着田野廣場而建。多名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畫家在錫耶納工作和出生,包括杜喬、安布羅喬·洛倫澤蒂和西蒙尼·馬蒂尼。[22] |
那不勒斯歷史中心
Historic Centre of Naples |
![]() |
坎帕尼亞大區那不勒斯 |
1995年 | 726bis; 文 (ii), (iv) |
那不勒斯於公元前470年由希臘殖民者建立,是大希臘和羅馬共和國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那不勒斯王國的首都。它對歐洲的藝術和建築有很大的影響。其重要的古蹟包括14世紀的聖嘉勒聖殿,13世紀的新堡,以及17世紀的那不勒斯王宮。2011年對該遺產進行了小規模的邊界修改。[23] |
阿達河畔克雷斯皮
Crespi d'Adda |
倫巴第大區貝加莫省 45°35′35.988″N 9°32′17.988″E |
1995年 | 730; 文(iv), (v) |
阿達河畔克雷斯皮(教科文組織譯作「阿達的克里斯匹」)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歐洲和北美公司市鎮的典範,是克里斯托弗·克雷斯皮(英語:Cristoforo Crespi)為滿足工人們的需要而修建的。該鎮包括住宅建築和公共服務,如診所、學校、劇院和體育中心。這些場所仍然保存完好,並部分用於工業。[24] | |
文藝復興城市費拉拉城以及波河三角洲(義大利語:Delta del Po)
Ferrara, City of the Renaissance, and its Po Delta |
![]() |
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費拉拉省 44°53′6.79″N 11°30′31.68″E 44°50′14.07″N 11°37′11.17″E |
1995年 | 733bis; 文(ii), (iii), (iv), (v), (vi) |
費拉拉由埃斯特家族所統治,是15和16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知識和藝術中心,吸引了許多藝術家來裝飾豪宅和宮殿(如圖中的埃斯特城堡),費拉拉的建築學派也影響了意大利和歐洲的建築風格。該遺產最初被列為「文藝復興城市費拉拉」(Ferrara, city of the Renaissance),1999年該遺產的範圍擴大到包括波河三角洲(義大利語:Delta del Po)的文化景觀,並改為現名。[25][26] |
蒙特城堡
Castel del Monte |
![]() |
普利亞大區巴列塔-安德里亞-特拉尼省 41°5′5.3″N 16°16′15.4″E |
1996年 | 398rev; 文(i), (ii), (iii) |
13世紀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國王腓特烈二世建造的八角形軍事城堡。其完美的對稱設計中融合了古希臘羅馬建築、東方伊斯蘭建築和北歐熙篤會哥特式建築(英語:Cistercian architecture)的元素。[27] |
阿爾貝羅貝洛的圓頂石屋
The Trulli of Alberobello |
![]() |
普利亞大區巴里省 |
1996年 | 787; 文(iii), (iv), (v) |
特魯洛是常見於意大利南部的普利亞地區的傳統石灰岩小屋,於14世紀中葉開始採用史前干牆技術建造,通常具有金字塔形、圓錐形或球狀屋頂。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是阿爾貝羅貝洛鎮的超過1500座特魯洛。[28] |
拉文納早期基督教名勝
Early Christian Monuments of Ravenna |
![]() |
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拉文納省 |
1996年 | 788; 文(i), (ii), (iii), (iv) |
該遺址由拉文納市的八座建築組成,拉文納市在5世紀是羅馬帝國的所在地。教堂和陵墓都裝飾着具有傑出藝術質量的鑲嵌藝術,融合了西方和拜占庭藝術的圖案。圖為聖維塔堂。[29] |
皮恩扎歷史中心
Historic Centre of the City of Pienza |
托斯卡納大區錫耶納省 43°4′37″N 11°40′43″E |
1996年 | 789; 文(i), (ii), (iv) |
1459年,教皇庇護二世決定按照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城市設計思想來改造他的家鄉皮恩扎。該項目由建築師貝爾納多·羅塞利諾監督,羅塞利諾運用了其良師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的建築原則,建造了新的廣場、教堂和宮殿。皮恩扎後來成為意大利和歐洲其他城市的城市發展典範。[30] | |
卡塞塔的18世紀花園皇宮、凡韋特里水渠和聖萊烏西建築群
18th-Century Royal Palace at Caserta with the Park, the Aqueduct of Vanvitelli, and the San Leucio Complex |
![]() |
坎帕尼亞大區卡塞塔省和貝內文托省 41°4′23.988″N 14°19′35.004″E |
1997年 | 549rev; 文(i), (ii), (iii), (iv) |
該大規模的宮殿建築群由波旁王朝那不勒斯國王卡洛斯三世在18世紀中期委託建造的。它由建築師Luigi Vanvitelli(英語:Luigi Vanvitelli)設計,靈感源自凡爾賽宮和馬德里王宮。該建築群遵循啟蒙運動的理念,以物質形式融入自然景觀。該遺址包括一個水渠和生產絲綢的聖萊烏喬工業複合體。[31] |
薩沃王宮
Residences of the Royal House of Savoy |
![]() |
皮埃蒙特大區都靈廣域市和庫內奧省 坐標列表
|
1997年 | 823bis; 文(ii), (iv), (v) |
該遺址由22座宮殿和別墅組成,在埃馬努埃萊·菲利貝托1562年將薩伏依王朝的首都遷往都靈後,他開始建築一系列宮殿和別墅以展示統治者的權力。這些建築大多採用巴洛克風格,是17和18世紀歐洲紀念性建築的代表。2010年對該遺產進行了小規模的邊界修改。圖為都靈王宮。[32][33] |
帕多瓦植物園
Botanical Garden (Orto Botanico), Padua |
![]() |
威尼托大區帕多瓦省 45°23′56.8″N 11°52′50.4″E |
1997年 | 824; 文(ii), (iii) |
帕多瓦植物園始建於1545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大學植物園。幾個世紀以來,它一直是科學研究的中心,同時也是其他花園的模板。該植物園於18世紀進行了翻修,但仍保留了其原有的布局。[34] |
韋內雷港、五村鎮及其沿海群島(帕爾瑪利亞島、提諾島和提內托島)
Portovenere, Cinque Terre, and the Islands (Palmaria, Tino and Tinetto) |
![]() |
利古里亞大區拉斯佩齊亞省 |
1997年 | 826bis; 文(ii), (iv), (v) |
利古里亞海岸的文化景觀由人類在過去的一千年中塑造。陡峭崎嶇的地形中建有數個風景優美的小鎮,土地已被改造成梯田。海岸邊還有三個沿海島嶼,島上有早期修道院建築的遺蹟。2021年對該遺產進行了小規模的邊界修改。圖為韋內雷港的一座教堂。[35] |
摩德納的大教堂、市民塔和大廣場
Cathedral, Torre Civica and Piazza Grande, Modena |
![]() |
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摩德納省 44°38′46.464″N 10°55′32.448″E |
1997年 | 827; 文(i), (ii), (iii), (iv) |
該12世紀的建築群由大教堂、塔樓和廣場組成,是早期羅馬式藝術的傑出典範,對該風格的發展有着強烈的影響。大教堂由建築師蘭弗蘭科(英語:Lanfranco)設計,雕塑家維利傑爾莫(英語:Wiligelmo)進行裝飾。[36] |
龐貝、赫庫蘭尼姆和托雷安農齊亞塔考古區
Archaeological Areas of Pompei, Herculaneum and Torre Annunziata |
坎帕尼亞大區那不勒斯廣域市 |
1997年 | 829; 文(iii), (iv), (v) |
該遺產包括三個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期間被埋在火山灰下的遺址。龐貝城和赫庫蘭尼姆鎮這兩個羅馬城鎮被完整地保存下來,可以深入了解公元1世紀的生活,而托雷安農齊亞塔的兩座別墅則有保存完好的壁畫。自18世紀中葉起,這些遺址已被逐步挖掘。[37] | |
阿馬爾菲海岸景觀
Costiera Amalfitana |
坎帕尼亞大區薩萊諾省 40°38′00″N 14°36′10″E |
1997年 | 830; 文(ii), (iv), (v) |
阿馬爾菲海岸的地中海文化景觀於中世紀的阿馬爾菲公國時期(9世紀到11世紀)在西方和拜占庭的影響下形成。海岸上建有城鎮,如阿馬爾菲和拉韋洛,坡地上則有葡萄園、果園和牧場。[38] | |
阿格里真托考古區
Archaeological Area of Agrigento |
![]() |
西西里大區阿格里真托省 37°17′23″N 13°35′36″E |
1997年 | 831; 文(i), (ii), (iii), (iv) |
阿格里真托自公元前6世紀被作為希臘的殖民地以來,便成為了地中海地區的重要城市之一。多座多立克柱式神廟被保存下來,是最著名的代表希臘藝術和文化的遺址之一。[39] |
卡薩爾的古羅馬別墅
Villa Romana del Casale |
![]() |
西西里大區恩納省 37°21′57.996″N 14°20′3.012″E |
1997年 | 832; 文(i), (ii), (iii) |
位於皮亞扎-阿爾梅里納的別墅是建於4世紀初的最豪華的羅馬別墅之一,是該時期經濟和社會結構的體現。它用質量優異的鑲嵌藝術進行了豐富的裝飾,是世上最佳的羅馬鑲嵌藝術的原地收藏。[40] |
巴魯米尼的努拉喜[註 4]
Su Nuraxi di Barumini |
![]() |
撒丁大區南撒丁省 39°42′21″N 8°59′29″E |
1997年 | 833; 文(i), (iii), (iv) |
努拉喜是修建得最好和保存最完整的努拉吉遺蹟,努拉吉是公元前二千年青銅時代努拉吉文明(英語:Nuragic civilization)的防禦性巨石建築。撒丁島上的努拉吉是一種圓形的防禦塔,呈截頂的圓錐體,內部有房間。其中努拉喜的防禦塔最初有18.5米(61英尺)高。該遺址在公元前6世紀被遺棄,大多數努拉吉在公元前2世紀的羅馬殖民時期便不再使用。[41] |
阿奎萊亞古蹟區及長方形主教教堂[註 5]
Archaeological Area and the Patriarchal Basilica of Aquileia |
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大區烏迪內省 45°46′6″N 13°22′3″E |
1998年 | 825ter; 文(iii), (iv), (vi) |
阿奎萊亞[註 5]是早期羅馬帝國最大最富有的城市之一,於452年被阿提拉統治下的匈人洗劫一空。如今,這座古城的大部分地區仍然保存了下來且未被發掘。阿奎萊亞聖殿的鑲嵌藝術地板可以追溯到4世紀,並在11世紀和14世紀之間按照羅曼式和哥特式風格進行了重建。它在中世紀早期基督教在中歐大部地區的傳教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2017年和2018年對該遺產進行了小規模的邊界修改。[42] | |
烏爾比諾歷史中心
Historic Centre of Urbino |
馬爾凱大區佩薩羅和烏爾比諾省 43°43′30″N 12°37′59.988″E |
1998年 | 828; 文(ii), (iv) |
在15世紀,烏爾比諾在人文主義者費德里科·達·蒙特費爾特羅的領導下蓬勃發展,吸引了一些最傑出的科學家和藝術家來到這個城市。16世紀以後,其經濟和文化發展進入蕭條階段,該市的文藝復興建築原貌由此得以最大程度保存。[43] | |
奇倫托和迪亞諾河谷國家公園,帕埃斯圖姆和韋利亞考古遺址,及帕杜拉的嘉都西會修院[註 6]
Cilento and Vallo di Diano National Park with the Archeological sites of Paestum and Velia, and the Certosa di Padula |
![]() |
坎帕尼亞大區薩萊諾省 |
1998年 | 842; 文(iii), (iv) |
幾個世紀以來,伊特拉斯坎人、盧卡尼亞人(英語:Lucanians)、希臘殖民者,以及後來的羅馬人塑造了這裡的文化景觀。該遺址包括古希臘時期的兩座主要城市——帕埃斯圖姆和韋利亞的遺蹟。帕杜拉的嘉都西會修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06年,儘管現在的大部分建築是17和18世紀的巴洛克風格。[44] |
哈德良別墅(蒂沃利)[註 7]
Villa Adriana (Tivoli) |
![]() |
拉齊奧大區羅馬首都廣域市 41°56′39″N 12°46′19.1″E |
1999年 | 907; 文(i), (ii), (iii) |
哈德良別墅位於羅馬附近的蒂沃利,是公元2世紀時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建造的建築群,包含住宅和休閒建築,以及花園和游泳池。它結合了古埃及、希臘、羅馬的建築元素。該建築在哈德良去世後遭受了數個世紀的破壞和忽視,但在15世紀中期被重新發現,影響了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建築師。[45] |
維羅納城
City of Verona |
![]() |
威尼托大區維羅納省 45°26′19″N 10°59′38″E |
2000年 | 797rev; 文(ii), (iv) |
維羅納古城建於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帝國時期,在2000多年的時間裡不斷發展,至今保存有羅馬帝國時代、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文化古蹟,如圓形競技場、獅子門、哥特式的Arche scaligere(義大利語:Arche scaligere),以及一些廣場和宮殿。[46] |
埃奧利群島[註 8]
Isole Eolie (Aeolian Islands) |
![]() |
西西里大區墨西拿廣域市 38°29′16.3″N 14°56′44.1″E |
2000年 | 908; 自(viii) |
至少從18世紀起,地質學家就對西西里島海岸外的這個群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該群島包含了多個經典的火山地貌特徵,對火山學的發展十分重要。斯特朗博利型和武爾卡諾型這兩種火山噴發類型以群島的島嶼命名。[47] |
阿西西古鎮的聖方濟各聖殿和其他方濟各會地點[註 9]
Assisi, the Basilica of San Francesco and Other Franciscan Sites |
![]() |
翁布里亞大區佩魯賈省 43°4′16.00″N 12°36′53.00″E 43°3′29.00″N 12°34′49.00″E |
2000年 | 990; 文(i), (ii), (iii), (iv), (vi) |
阿西西是方濟各會的創始人聖方濟各的出生地,聖方濟各聖殿建於13世紀,有契馬布埃、彼得羅·洛倫澤蒂、西蒙尼·馬蒂尼和喬托的畫作,一直是意大利和西方藝術的參考點。[48] |
蒂沃利的伊斯特別墅[註 10]
Villa d'Este, Tivoli |
![]() |
拉齊奧大區羅馬首都廣域市 41°57′50.1″N 12°47′46.5″E |
2001年 | 1025; 文(i), (ii), (iii), (iv), (vi) |
16世紀的伊斯特別墅的園林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園林(英語:Italian Renaissance garden)的最早和最佳的例子之一,由皮羅·利戈里奧(英語:Pirro Ligorio)設計。園林的幾何布局符合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並有水池和噴泉裝飾,對歐洲園林設計產生了很大的影響。[49] |
晚期的巴洛克城鎮諾托壁壘(西西里東南部)[註 11]
Late Baroque Towns of the Val di Noto (South-Eastern Sicily) |
![]() |
西西里大區卡塔尼亞廣域市 |
2002年 | 1024; 文(i), (ii), (iv), (v) |
1693年,一場強烈的地震襲擊了西西里島,摧毀了多個城鎮。卡爾塔吉羅內、卡塔尼亞谷地米利泰洛、卡塔尼亞、莫迪卡、諾托、帕拉佐洛-阿克雷德、拉古薩和希克利這些城鎮以後來被稱為西西里巴洛克的風格進行了重建。它們代表了歐洲晚期巴洛克藝術的巔峰。[50] |
皮埃蒙特及倫巴第聖山
Sacri Monti of Piedmont and Lombardy |
倫巴第大區和皮埃蒙特大區 |
2003年 | 1068rev; 文(ii), (iv) |
聖山(Sacro Monte)是一種基督教的宗教設施,始於15世紀末,其目的是向無法到達聖地的朝聖者提供朝聖和祈禱的場所。該遺址由皮埃蒙特和倫巴第的九個此類建築群組成,建於16世紀末和17世紀。它們具有豐富的藝術氣息,並很好地融入了景觀。圖為多莫多索拉聖山。[51] | |
奧爾恰谷[註 12]
Val d'Orcia |
![]() |
托斯卡納大區錫耶納省 43°4′0″N 11°33′0″E |
2004年 | 1026rev; 文(iv), (vi) |
錫耶納腹地的奧爾恰谷的文化景觀在14和15世紀被重新設計,符合文藝復興時期的審美理想,在錫耶納畫派的繪畫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被列入列為世界遺產的地點包括:反映創造性土地管理體系的田園景象、小鎮和村莊、通往羅馬的法蘭契傑納大道(英語:Via Francigena)及其沿途的修道院、客棧、神殿和橋等[52]。 |
切爾韋泰里和塔爾奎尼亞的伊特魯里亞人大墓地[註 13]
Etruscan Necropolises of Cerveteri and Tarquinia |
![]() |
拉齊奧大區羅馬首都廣域市和維泰博省 42°0′24.60″N 12°6′6.80″E 42°15′1.60″N 11°46′11.50″E |
2004年 | 1158; 文(i), (iii), (iv) |
切爾韋泰里和塔爾奎尼亞的兩座伊特魯里亞人的大墓地建於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墳墓的牆壁上有很多質量精美的壁畫和岩石雕刻,描繪了日常生活的場景(圖為豹墓)。[53] |
錫拉庫扎和潘塔立克石墓群(英語:Necropolis of Pantalica)
Syracuse and the Rocky Necropolis of Pantalica |
![]() |
西西里大區錫拉庫薩省 |
2005年 | 1200; 文(ii), (iii), (iv), (vi) |
錫拉庫扎於公元前8世紀由科林斯人建立,並成為大希臘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阿波羅神廟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遺蹟之一。潘塔立克的大墓地(圖)包含5000多座石墓,大部分可追溯至公元前13世紀到公元前7世紀,此外還有拜占庭時代的建築遺蹟。[54] |
熱那亞的新街和羅利宮殿體系(英語:Genoa: Le Strade Nuove and the system of the Palazzi dei Rolli)
Genoa: Le Strade Nuove and the system of the Palazzi dei Rolli |
利古里亞大區熱那亞廣域市 44°24′44″N 8°55′52″E |
2006年 | 1211; 文(ii), (iv) |
該遺址包括熱那亞16和17世紀的兩個城市發展項目,當時熱那亞共和國]正處於權力的頂峰。新街(今加里波第街)是由熱那亞貴族所建的街道。羅利宮殿體系是一組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的宮殿,與私人住宅「公眾居住」的特殊制度有關,根據這一制度,代表國家訪問熱那亞共和國的著名客人會在這些宮殿中被招待。[55] | |
阿爾布拉/貝爾尼納景觀中的雷塔恩鐵路*
Rhaetian Railway in the Albula / Bernina Landscapes |
![]() |
倫巴第大區松德里奧省 46°29′54″N 9°50′47″E |
2008年 | 1276; 文(ii), (iv) |
雷塔恩鐵路的阿爾布拉線和貝爾尼納線是穿越瑞士阿爾卑斯山的兩條歷史悠久的鐵路。它們建於20世紀初,為許多曾與世隔絕的阿爾卑斯山居民點提供了一條快速便捷的路線。建造該鐵路時克服了橋梁、長廊和隧道等技術難題。該遺產與瑞士共有。圖為蒂拉諾的站點。[56] |
曼托瓦和薩比奧內塔
Mantua and Sabbioneta |
![]() |
倫巴第大區曼托瓦省 45°9′34.00″N 10°47′40.00″E 44°59′54.00″N 10°29′25.00″E |
2008年 | 1287; 文(ii), (iii) |
這兩個城市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城市規劃的兩種方式。曼托瓦(圖)起源於羅馬時代,保留了11世紀的歷史建築,在15和16世紀進行了翻新。薩比奧內塔在16世紀下半葉由韋斯帕夏諾一世·貢扎加(義大利語:Vespasiano I Gonzaga)建立,並根據當時的理想城市的設想,以網格規劃的方式建造。[57] |
多洛米蒂山脈
The Dolomites |
威尼托大區和特倫蒂諾-上阿迪傑大區 |
2009年 | 1237rev; 自(vii), (viii) |
該遺產包括意大利阿爾卑斯山北部的山脈多洛米蒂山脈的九個區域,有18座海拔3,000米(9,800英尺)以上的山峰。山間的景觀包括峭壁的岩石、垂直的山壁、狹長的山谷。地質學方面,該地有出土三疊紀的海洋生物化石。圖為馬爾莫拉達山。[58] | |
聖喬治山*
Monte San Giorgio |
![]() |
倫巴第大區瓦雷澤省 45°53′20″N 8°54′50″E |
2010年 | 1090; 自(viii) |
聖喬治山位於盧加諾湖南面,出土的三疊紀海洋生物化石是迄今為止最好的。在三疊紀時期,該地區是一個熱帶潟湖,繁衍着爬行動物、魚類、雙殼類、菊石、棘皮動物和甲殼動物。陸地動物的化石在這裡也有出土。該山的瑞士部分於2003年被列為世界遺產,2010年,聖喬治山的意大利部分也被擴充入遺產範圍內。[59] |
意大利的倫巴第人遺址——權力之所在(568年至774年)(英語:Longobards in Italy: Places of Power (568–774 A.D.))
Longobards in Italy. Places of the power (568-774 A.D.) |
![]() |
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大區烏迪內省、倫巴第大區布雷西亞省、翁布里亞大區瓦雷澤省和佩魯賈省、坎帕尼亞大區貝內文托省和普利亞大區福賈省 |
2011年 | 1318; 文(ii), (iii), (vi) |
該遺址由七組修道院、教堂和堡壘組成,與6至8世紀統治意大利的倫巴底人有關,吸收了古羅馬、基督教、拜占庭及北歐日耳曼等多種元素。列入世界遺產的古蹟位於布雷西亞、弗留利地區奇維達萊、卡斯泰爾塞普廖(英語:Castelseprio (archaeological park))、斯波萊托、克利通諾河畔坎佩洛、貝內文托和蒙特聖安傑洛。倫巴第建築結合了多種風格,標誌着歐洲古代向中世紀的過渡。[60] |
阿爾卑斯地區史前湖岸木樁建築*
Prehistoric Pile dwellings around the Alps |
![]() |
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大區、倫巴第大區、皮埃蒙特大區和特倫蒂諾-上阿迪傑大區 坐標列表
|
2011年 | 1363; 文(iv), (v) |
該跨國遺產(與奧地利、法國、德國、斯洛文尼亞和瑞士共有)包含111個小型獨立遺址,其中19個遺址位於意大利。該遺址是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500年左右在阿爾卑斯山區內、外的湖邊、河岸及濕地邊緣建造的史前木樁建築(又稱干欄式建築)定居點。該遺址含有關於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歐洲阿爾卑斯山地區人民的生活和貿易的豐富信息。[61] |
托斯卡納的美第奇別墅和花園
Medici Villas and Gardens in Tuscany |
托斯卡納大區普拉托省和佛羅倫斯廣域市 坐標列表
|
2013年 | 175; 文(ii), (iv), (vi) |
該遺址由12座別墅和兩個花園組成,是15至17世紀在統治托斯卡納的美第奇家族的贊助下建造的。它們代表了一種新型的貴族住宅,不同於當時富人的農場或軍事城堡。這些別墅和花園是休閒、藝術和知識之地,按照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原則設計。圖為菲耶索萊美第奇別墅。[62] | |
埃特納火山
Mount Etna |
西西里大區卡塔尼亞廣域市 37°45′22″N 14°59′48″E |
2013年 | 1427; 自(viii) |
埃特納火山是世界上最活躍的複式火山,也是被研究最多的火山之一,有至少2,700年的歷史記錄。該火山有數個典型的火山現象,如火山渣錐、熔岩流和熔岩洞。這座山是多種地方性動物和植物物種的家園。[63] | |
朗格—洛埃洛和蒙菲拉托的皮埃蒙特葡萄園景觀
Vineyard Landscape of Piedmont: Langhe-Roero and Monferrato |
![]() |
皮埃蒙特大區和倫巴第大區 |
2014年 | 1390rev; 文(iii), (v) |
至少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皮埃蒙特葡萄酒(英語:Piemonte (wine))的種植和加工就在這個地區進行。其文化景觀包括葡萄園、村莊、酒窖、農場和羅馬式教堂。該遺址包括五個葡萄酒生產區和格林扎內卡武爾城堡(英語:Castle of Grinzane Cavour)。[64] |
阿拉伯-諾曼時期的巴勒莫以及切法盧和蒙雷阿萊的主教座堂
Arab-Norman Palermo and the Cathedral Churches of Cefalù and Monreale |
![]() |
西西里大區巴勒莫省 |
2015年 | 1487; 文(ii), (iv) |
該遺址由九座建築組成,建於諾曼西西里王國時期(1130年-1194年),其風格融合了阿拉伯、拜占庭和西方藝術(英語:Norman–Arab–Byzantine culture)的特點。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是兩座宮殿、三座教堂、三座主教座堂和海軍上將橋。[65] |
喀爾巴阡山脈和歐洲其他地區的原始山毛櫸林*
Primeval Beech Forests of the Carpathians and Other Regions of Europe |
![]() |
托斯卡納大區、阿布魯佐大區、拉齊奧大區、巴西利卡塔大區和普利亞大區 |
2017年 | 1133ter; 自(ix) |
原始山毛櫸林為了解歐洲山毛櫸(Fagus sylvatica)在過去一百萬年的歷史和演變提供了重要資源,展現了冰川時期過後歐洲山毛櫸在沒有人類干擾下的情況下,從阿爾卑斯山、喀爾巴阡山脈、狄那里克阿爾卑斯山脈、地中海、比利牛斯山個別孤立地點逐漸擴張的過程。該遺址於2007年在斯洛伐克和烏克蘭首次被列入世界遺產。遺產的邊界在2011年、2017年和2021年進行了擴大,如今囊括18國的山毛櫸林。意大利的13個森林於2017年和2021年被列入。圖為Val Fondillo。[66] |
16至17世紀威尼斯共和國防禦工事:陸地之國到西方的海洋之國*
Venetian Works of Defence between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Stato da Terra – western Stato da Mar |
![]() |
威尼托大區、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大區和倫巴第大區 |
2017年 | 1533; 文 (iii), (iv) |
該遺產由意大利、克羅地亞和黑山的六座防禦工事組成,橫跨意大利倫巴第大區和亞得里亞海東海岸之間1000多公里(620英里)。這些防禦工事(被稱為alla moderna)的設計反映了火藥被引入戰爭,導致了軍事技術和建築的重大轉變。三個遺址位於意大利:帕爾馬諾瓦的星形要塞(地圖如圖)以及貝爾加莫和加爾達漁村的防禦工事。[67] |
伊夫雷亞,20世紀工業城市
Ivrea, industrial city of the 20th century |
皮埃蒙特大區都靈廣域市 45°27′27″N 7°52′9″E |
2018年 | 1538bis; 文(iv) |
伊夫雷亞工業城由打字機、機械計算機和辦公電腦製造商好利獲得公司負責人卡米洛·奧利韋蒂(英語:Camillo Olivetti)於1908年建立。這座城市主要在1930年至1960年代間,按照政治社區運動的理念設計。該建築群包括工業建築、住宅和公共建築,並表達了現代視野下工業生產與建築之間的關係。2021年對該遺產進行了小規模的邊界修改。[68] | |
科內利亞諾和瓦爾多比亞德內的普羅賽柯產地
Le Colline del Prosecco di Conegliano e Valdobbiadene |
![]() |
威尼托大區特雷維索省 45°57′10.9″N 12°13′34″E |
2019年 | 1571rev; 文(v) |
科內利亞諾和瓦爾多比亞德內的典型文化景觀是豬背嶺,自17世紀以來,這些山丘已被梯田化並改建為葡萄園。該地區生產普羅賽柯葡萄酒。景觀還包括森林、樹籬、農場和村莊。[69] |
歐洲溫泉療養勝地*
The Great Spa Towns of Europe |
![]() |
托斯卡納大區皮斯托亞省蒙特卡蒂尼-泰爾梅 43°53′18.98″N 10°46′46″E |
2021年 | 1613; 文(ii)(iii)(iv)(vi) |
歐洲溫泉療養勝地由7個歐洲國家的11個溫泉鎮組成,在19世紀工業藥物發展之前,這些國家的礦泉水被用於治療和療養目的。被列入世界遺產的意大利溫泉鎮是蒙特卡蒂尼-泰爾梅鎮。[70] |
帕多瓦14世紀濕壁畫群
Cicli di affreschi del XIV secolo di Padova |
![]() |
威尼托大區帕多瓦省 |
2021年 | 1623; 文(ii) |
該遺址由八個宗教及世俗建築群組成,這裡有喬托、瓜里恩托·達爾珀(英語:Guariento di Arpo)、Giusto de' Menabuoi(英語:Giusto de' Menabuoi)、阿蒂吉耶羅·達·澤維奧(英語:Altichiero da Zevio)、Jacopo d'Avanzi(英語:Jacopo d'Avanzi)、雅各布·達韋羅納(義大利語:Jacopo da Verona)等藝術家在1302年至1397年間繪製的濕壁畫。這些壁畫在描繪寓言敘事的方式上有所創新,並使用了新的透視技術。圖為斯克羅威尼禮拜堂。[71] |
博洛尼亞拱廊
The Porticoes of Bologna |
![]() |
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博洛尼亞省 坐標列表
|
2021年 | 1650; 文(iv) |
門廊是博洛尼亞市的一項重要的文化和建築遺產。幾個世紀以來,它們常以帶頂人行道和黃金商業區的形式出現。這些拱廊用木頭或磚石建造,20世紀後有的還以鋼筋混凝土澆築。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有12個門廊及其周圍建築。[72] |
亞平寧山脈北部的蒸發岩溶地貌及洞穴
Evaporitic Karst and Caves of Northern Apennines |
![]() |
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博洛尼亞廣域市、雷焦艾米利亞省、拉文納省、里米尼省 |
2023年 | 1692; 自(viii) |
該遺產包括四個蒸發岩溶地區,兩個三疊紀硬石膏地區和兩個墨西拿期石膏地區(圖為傑西博洛涅西和阿巴代薩的溝壑地區公園(英語:Parco regionale dei Gessi Bolognesi e Calanchi dell'Abbadessa)[註 2]的例子),是世界上最早也是研究最充分的蒸發岩溶。該地區有900多個洞穴,總長超過100公里,展現出各種各樣的岩溶特徵,並蘊藏着稀有礦物。洞穴中還棲息着多種植物物種,其中許多瀕臨滅絕。[73] |
阿庇亞道:道路女王
Via Appia. Regina Viarum |
![]() |
拉素大區、坎帕尼亞大區、普利亞大區、巴西利卡塔大區 坐標列表
|
2024年 | 1708; 文(iii), (iv), (vi) |
亞壁古道是最早的、戰略上最重要的羅馬道路之一。它建於公元前312年,連接羅馬和布林迪西。其道路設計是革命性的,該大道繞過了沿途的城鎮,穿過數座橋梁和高架橋,並由密實的玄武岩板鋪成。此外,它還是免費的公共道路。該大道一直被使用到中世紀,在經過翻修後甚至在後來的時期也被使用。圖為卡薩爾羅通多(英語:Casal Rotondo)[註 2]段的古道。[74] |
撒丁島史前時期的喪葬傳統——仙女之家(英語:Domus de Janas)[註 2]
Funerary Tradition in the Prehistory of Sardinia – The domus de janas |
![]() |
薩丁尼亞大區 | 2025年 | 1730; 文(iii) |
此遺產包括撒丁島史前努拉吉(英語:Pre-Nuragic Sardinia)文化的遺址,其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即公元前5千年至公元前3千年。這些遺址包括巨石遺址和地下墓室,具體而言是立石、石棚墓、石圈(英語:stone circle)和墓室。後者被稱為「仙女之家(英語:Domus de Janas)」(義大利語:domus de janas),有些墓穴的牆壁上有繪畫裝飾。圖為洛措拉伊的一座墓穴。[75] |
关闭
Remove ads

截至2025年,意大利各大區的世界遺產數量如下表所示:
更多信息 大區, 獨有遺產 ...
大區 | 獨有遺產 | 共有遺產 | 合計 |
---|---|---|---|
![]() |
— | — | — |
![]() |
3[i][ii][iii] | 2[iv][v] | 5 |
![]() |
2[vi][vii] | — | 2 |
![]() |
4[viii][ix][x][xi] | 6[iv][xii][xiii][xiv][v][xv] | 10 |
![]() |
— | 2[xvi][v] | 2 |
![]() |
6[xvii][xviii][xix][xx][xxi][xxii] | 3[xvi][v][xv] | 9 |
![]() |
1[xxiii] | 4[xvi][xiv][v][xv] | 5 |
![]() |
5[xxiv][xxv][xxvi][xxvii][xxviii] | 1[xxix] | 6 |
![]() |
7[xxx][xxxi][xxxii][xxxiii][xxxiv][xxxv][xxxvi] | 1[xxxvii] | 8 |
![]() |
1[xxxviii] | — | 1 |
![]() |
1[xxxix] | 1[xiv] | 2 |
![]() |
3[xl][xli][xlii] | 3[xliii][xxix][xliv] | 6 |
![]() |
0 !— | 1[xxix] | 1 |
![]() |
0 !— | 0 !— | 0 !— |
![]() |
5[xlv][xlvi][xlvii][xlviii][xlix] | 2[xiv][xliv] | 7 |
![]() |
2[l][li] | 3[xiv][xxix][xliv] | 5 |
![]() |
1[lii] | 2[xxix][xliv] | 3 |
![]() |
0 !— | 1[xxix] | 1 |
![]() |
7[liii][liv][lv][lvi][lvii][lviii][lix] | 0 !— | 7 |
![]() |
2[lx][lxi] | 0 !— | 2 |
关闭
Remove ads
預備名單
除已入選的世界遺產外,接受《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成員國還可以把遺產項目列入預備名單,任何遺產在提名《世界遺產名錄》前都必須入選預備名單[76]。截至2025年,意大利共有30項遺產列入預備名單[4]。
更多信息 名稱, 圖像 ...
名稱 | 圖像 | 地點 | 入選年份 | 對應標準 | 簡介 |
---|---|---|---|---|---|
馬焦雷湖和奧爾塔湖地區
Lake Maggiore and Lake D'Orta lakelands |
![]() |
諾瓦拉省、韋爾巴諾-庫西奧-奧索拉省 | 2006年 | 文(ii), (vi) | 該湖區的文化景觀始於16世紀,湖泊沿岸和湖中島嶼上散落着別墅和花園。自19世紀以來,該地區已成為一個受歡迎的度假勝地。這些建築是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和新古典主義時期的產物。圖為奧爾塔湖上的聖朱廖島(英語:San Giulio Island)[註 2]。[77] |
漢璧禮植物園(英語:Giardini Botanici Hanbury)
Hanbury botanical gardens |
因佩里亞省 | 2006年 | 文(ii), (iv) | 該植物園由漢璧禮爵士在19世紀下半葉建立,主要用於種植非歐洲的外來植物,以及進行植物學實驗。該花園也是利古里亞等地類似花園的原型。[78] | |
奧爾維耶托
Orvieto |
特爾尼省 | 2006年 | 文(i), (iv), (v) | 奧爾維耶托曾是伊特拉斯坎人的城鎮,在公元前6世紀至4世紀達到發展的頂峰,後於羅馬時代衰落。在中世紀時期,該城鎮在13和14世紀再度崛起,奧爾維耶托主教座堂(圖)也建於該時期。其高度裝飾的外牆是意大利哥特式建築的傑作。[79] | |
教皇貴族的別墅
Villas of the Papal Nobility |
![]() |
維泰博省、羅馬首都廣域市 | 2006年 | 文(i), (ii), (iii), (iv) | 該遺址由15座位於郊區的別墅組成,始建於16世紀下半葉,專門為與教皇宮廷有關的高級神職人員和貴族而建。這些建築由當時最著名的建築師設計,如吉安·洛倫佐·貝尼尼和弗朗切斯科·博羅米尼,並由著名藝術家進行裝飾。圖為法爾內塞別墅。[80] |
薩蘭托和「巴羅科萊切塞」[註 2]
Salento and the "Barocco Leccese" |
![]() |
萊切省 | 2006年 | 文(i), (iii), (iv) | 數個世紀以來,薩蘭托半島受到無數文明的影響,島上有梅薩比人的史前遺蹟。該地區的一大顯着特徵是所謂的「巴羅科萊切塞」(Barocco Leccese)[註 2],一種在反宗教改革期間在萊切發展起來的巴洛克風格。該風格具有高度的裝飾性,旨在展示天主教會的力量。圖為聖十字聖殿。[81] |
斯蒂洛的卡托利卡修道院(英語:Cattolica di Stilo)和巴西利安-拜占庭建築群
Cattolica Monastery in Stilo and Basilian-Byzantine complexes |
![]() |
雷焦卡拉布里亞省 | 2006年 | 文(ii), (iii), (iv) | 6世紀至11世紀,卡拉布里亞受到拜占庭帝國的影響,反映在了通常位於山洞中的教堂建築和修道院上。這些修道院吸引了從敘利亞和埃及逃離的隱士,並帶來了他們的傳統。該提名包括數個教堂和相關建築。[82] |
馬達萊娜群島和博尼法喬群島*
Archipelago of La Maddalena and Islands of Bocche di Bonifacio |
![]() |
薩薩里省 | 2006年 | 自(vii), (ix), (x) | 該群島位於撒丁島和科西嘉島之間的博尼法喬海峽,由意大利和法國共有。該地區是多種鯨豚類物種的重要棲息地。海底被大洋海神草覆蓋。[83] |
莫齊亞(義大利語:Mozia)和利利貝奧[註 2]:意大利的腓尼基-普尼基文明
Mothia Island and Lilibeo: The Phoenician-Punic Civilization in Italy |
![]() |
特拉帕尼省 | 2006年 | 文(iii), (iv), (vi) | 莫齊亞是布匿人的定居點,位於西西里島岸邊的一個小島上,建立於公元前7世紀。許多石碑雕刻在該時期被保存下來。該鎮於公元前398年被敘拉古人洗劫。倖存者在利利貝奧定居,並將該地發展成為一個軍事要塞,直到布匿戰爭期間被羅馬人接管。羅馬人統治下的利利貝奧也同樣繁榮。[85] |
佛萊格瑞地區的緩震(英語:Bradyseism)
Bradyseism in the Flegrea Area |
![]() |
那不勒斯廣域市 | 2006年 | 自(vii), (viii), (x) | 緩震(英語:Bradyseism)是由地下岩漿房的填充或排空引起的土地逐漸隆起或下降。這種效應在羅馬遺址波佐利的馬切爾盧姆(義大利語:Macellum di Pozzuoli)[註 2](圖)上得到了很好的證明。該遺蹟離地7米(23英尺)處有海洋軟體動物在柱子上鑽出的洞,表明該地區曾被淹沒在海底。[86] |
馬爾莫雷瀑布和瓦爾內里納[註 2]:修道院遺址和古代水文地質開墾工程
Cascata delle Marmore and Valnerina: Monastic sites and ancient hydrogeological reclamation works |
![]() |
佩魯賈省、特爾尼省 | 2006年 | 文(i), (iv), (v), (vi) | 瓦爾內里納(義大利語:Valnerina)[註 2]是內拉河的山谷,在4世紀吸引了敘利亞基督徒在此定居。隨後的幾個世紀內,這些隱居地發展成了修道院。為了創造農田,修士們疏通了沼澤地,並將河流改道。馬爾莫雷瀑布(圖)是馬尼烏斯·庫里烏斯·登塔圖斯於公元前271年建立的人工瀑布,以防止雷亞蒂納平原(義大利語:Piana Reatina)[註 2]發生洪水。如今該河流上已經安裝了水力發電站。[87] |
佩拉戈斯:鯨類保護區(英語:Ligurian Sea Cetacean Sanctuary)[註 2]*
Pelagos: The Cetacean Sanctuary |
利古里亞大區、撒丁島大區、托斯卡納大區 | 2006年 | 自(vii), (ix), (x) | 位於利古里亞、撒丁島、托斯卡納沿海,以及摩納哥和法國領海的自然保護區,占地約10萬平方公里。它是多種鯨類等海洋動物的家園。圖為條紋原海豚。[88] | |
阿西納拉島
Island of Asinara |
![]() |
薩薩里省 | 2006年 | 自(vii), (ix), (x) | 該島嶼位於撒丁島沿海,有罕見的黑色角閃岩,變質岩,其歷史長達9.5億年。該島自史前時期就有人類居住,並被用作牧場。自19世紀末以來,該島被用作監獄、刑場、士兵集中營和檢疫站。[89] |
蘇爾奇斯(英語:Sulcis)伊格萊西恩泰(英語:Iglesiente)[註 2]
Sulcis Iglesiente |
![]() |
奧里斯塔諾省、卡利亞里省 | 2006年 | 自(ix), (x) | 伊格萊西恩泰(英語:Iglesiente)位於撒丁島,是意大利最重要的採礦區。該地富含鉛、鋅、銀礦,曾被努拉吉文明(英語:Nuragic civilization)、布匿人和羅馬人開採。19世紀,蘇爾奇斯(英語:Sulcis)開始開採煤礦(基礎設施如圖)。該礦於20世紀末關閉。[90] |
卡拉拉的大理石盆地
The Marble Basin of Carrara |
![]() |
馬薩-卡拉拉省 | 2006年 | 自文(ii), (vi), (vii), (viii), (ix), (x) | 早在羅馬時代,卡拉拉周圍的阿普安阿爾卑斯山脈(英語:Apuan Alps)就已經開採出高品質的大理石,文藝復興時期也有數個沙石場。不同時期的大理石相關技術遺產也被保存了下來。[91] |
移牧:皇家牧羊人的足跡
The Transhumance: The Royal Shepherd's Track |
![]() |
阿布魯佐大區、莫利塞大區、坎帕尼亞大區、普利亞大區 | 2006年 | 自文(ii), (iii), (x) | 移牧是一種基於季節變遷而改變家畜放牧地點的放牧形態。在意大利,移牧起源於前羅馬時代,並延續至今。牧羊人的足跡與酒館、聖堂和織布廠等配套基礎設施連接成了一個道路網絡。在阿布魯佐(景觀如圖)、莫利塞、坎帕尼亞和普利亞都有移牧的做法。薩埃皮努姆(義大利語:Saepinum)[註 2]的考古遺蹟位於其中一條放牧道路上。[92] |
沃爾泰拉:歷史之城和文化景觀
Volterra: Historical City and Cultural Landscape |
![]() |
比薩省 | 2006年 | 文(iv), (v) | 沃爾泰拉是一座位於山頂的小鎮,先後由伊特拉斯坎人和羅馬人定居。山坡上保留有一座羅馬劇院。15世紀時,在洛倫佐·德·美第奇的領導下,一座文藝復興時期的堡壘在此被建立。如今的該鎮大多保留了其中世紀的特徵。[93] |
蒂沃利的阿涅內河谷和格雷戈里亞納別墅(英語:Villa Gregoriana)
The Aniene valley and Villa Gregoriana in Tivoli |
羅馬首都廣域市 | 2006年 | 文(i), (ii), (iii), (iv) | 阿涅內河谷是羅馬城的重要水源地。第一條引水道於公元前2世紀由民選官昆圖斯·馬爾丘斯·雷克斯(英語:Quintus Marcius Rex (praetor 144 BC))建造,在羅馬帝國時代又新建了兩條。河谷中也有羅馬神廟。格雷戈里亞納別墅(英語:Villa Gregoriana)(圖為該別墅公園的一座橋梁)於1835年由額我略十六世委託建造,以重建和調節在1826年洪水中受損的阿涅內河的河床。[94] | |
阿爾塔穆拉的穆爾傑(義大利語:Murge)[註 2]
The Murge of Altamura |
![]() |
巴里廣域市 | 2006年 | 自文(iii), (vii), (viii) | 穆爾傑(義大利語:Murge)是一片喀斯特地形的高原 ,主要由中生代石灰岩構成,有洞穴和地陷等喀斯特現象。該地的代盧恰(De Lucia)[註 2]採石場發現了數千個恐龍腳印,可追溯到7000萬年前。1993年,該地的拉馬倫加(Lamalunga)[註 2]洞穴發現了一具完整的13萬年前的史前尼安德特人的骨架,被稱為阿爾塔穆拉的沃莫(義大利語:Uomo di Altamura)[註 2]。[95] |
史前阿普利亞的喀斯特洞穴
Karstic caves in prehistoric Apulia |
![]() |
萊切省 | 2006年 | 文(i), (ii), (iii) | 薩蘭托半島由石灰岩組成,有洞穴等喀斯特地形的現象。島上卡斯特羅的羅曼內利洞[註 2](Grotta Romanelli)和帕拉比塔的韋內里洞[註 2](Grotta delle Veneri)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和晚期曾有人類居住。洞穴中發掘了石片工具、骨頭、石刻和小雕像。奧特朗托附近的雄鹿洞(英語:Deer Cave (Otranto))則是在新石器時代開始有人類居住。圖為洞內岩刻的複製圖像。[96] |
亞歷山德里亞的城塞(英語:Cittadella of Alessandria)
Citadel of Alessandria |
亞歷山德里亞省 | 2006年 | 文(ii), (iii), (iv) | 該星形要塞位於亞歷山德里亞城附近,於1713年由占有該地區的薩伏依王朝在一個更古老的防禦工事上建造。拿破崙時期的法國人將其進一步擴建和加固。該城塞也在1859年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期間發揮了作用。圖為軍械庫建築。[97] | |
勃朗峰山脈*
Massif du Mont-Blanc (inscription comme patrimoine naturel transfrontalier, avec France et Suisse) |
![]() |
瓦萊達奧斯塔大區 | 2008年 | 自(vii), (viii), (ix), (x) | 勃朗峰的高度為4810米,是阿爾卑斯山脈的最高峰。勃朗峰山脈有多個冰川,是山區動植物的重要棲息地。該提名與法國和瑞士共有。[98] |
意大利中世紀本篤會定居點的文化景觀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Benedictine settlements in medieval Italy |
多地 | 2016年 | 文(ii), (v), (vi) | 該提名包括八個本篤會的修道院,本篤會是由努西亞的本篤於6世紀建立的宗教修道會。這些修道院是文化和知識的中心,其影響遍布整個歐洲。該文化景觀(英語:cultural landscape)注重人與自然間的平衡。圖為卡西諾山。[99] | |
地中海阿爾卑斯山*
Mediterranean Alps |
![]() |
庫內奧省、因佩里亞省 | 2017年 | 自(viii) | 該跨國提名與法國和摩納哥共有,涵蓋了濱海阿爾卑斯山脈和利古里亞阿爾卑斯山脈的部分地區。這段山脈在地質學上引人注目,因其形成於3000萬年前的阿爾卑斯造山運動且未被侵蝕,其岩石更可追溯到4億年前的華力西造山運動。在70公里(43英里)以內,山脈從海拔3,297米(10,817英尺)(阿真泰拉山)降至地中海盆地的海平面以下2,500米(8,200英尺)。[100] |
巴尼奧雷焦舊城的文化景觀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Civita di Bagnoregio |
![]() |
維泰博省 | 2017年 | 文(iii), (v) | 巴尼奧雷焦舊城是一座坐落在山頂上的小鎮,至少自伊特拉斯坎時代以來就有人居住。該地的地形由凝灰岩和脆弱的黏土組成,容易發生滑坡和侵蝕。該小鎮展示了人們與不斷變化的環境抗爭的歷程,對滑坡管理研究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01] |
意大利的法蘭契傑納大道(英語:Via Francigena)
Via Francigena in Italy |
![]() |
多地 | 2019年 | 文(ii), (iv), (vi) | 法蘭契傑納大道是中世紀的道路網,是法蘭克地區通往羅馬的朝聖之路。朝聖是意大利與北歐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特徵。大道沿途有聖殿、收容所、修道院、教堂、郵政驛站、民用建築等基礎設施為朝聖者提供支持。圖為位於瓦萊達奧斯塔的一段大道。[102][103] |
阿爾波內峽谷[註 2]始新世海洋生物多樣性
Eocene Marine Biodiversity of the Alpone Valley |
![]() |
維羅納省、維琴察省 | 2021年 | 自(viii) | 位於維羅納周圍的礦床蘊藏着極其豐富的始新世時期(約5600萬至3400萬年前)特提斯洋的化石。這一熱帶生態系統的化石包括魚類和海洋哺乳動物、雙殼類、腹足類和甲殼類等海洋無脊椎動物,以及鱷魚、海龜和鳥類。至少從16世紀起,人們就開始對這些化石進行研究。圖為蒙特波卡化石庫的一條魚化石。[104] |
馬爾凱大區的歷史劇院
Historical theatres of the Marche Region |
多地 | 2021年 | 文(ii), (iv), (vi) | 該項提名包括了意大利馬爾凱大區的61座劇院。它們的歷史可追溯到16世紀至19世紀,多數位於較小的城鎮,少數位於市政建築或莊園內。幾個世紀以來,劇院的設計不斷變化。社會各階層人士都曾光顧過這些劇院。這些劇院還保存着豐富的圖書和音樂資料。圖為費爾莫的阿奎拉劇院(英語:Teatro dell'Aquila, Fermo)[105] | |
撒丁島的努拉吉古蹟
Nuragic monuments of Sardinia |
![]() |
多地 | 2021年 | 文(ii), (iv), (v) | 該提名包括公元前兩千年撒丁島努拉吉文明(英語:Nuragic civilization)的31個遺址。該文明的象徵是一種防禦性的巨石建築——「努拉吉」。除了努拉吉,提名的遺址還包括廟宇、聖所和定居點的遺蹟。類似的努拉吉遺蹟努拉喜已經被列為世界遺產。圖為馬約里努拉吉(Nuraghe Majori)。[106] |
經典基安蒂地區的維萊-法托里亞[註 2]體系
The system of the Ville-fattoria in Chianti Classico |
![]() |
托斯卡尼大區佛羅倫斯廣域市、錫耶納省 | 2023年 | 文(ii), (iv), (v) | 佛羅倫薩省和錫耶納省之間的文化景觀(英語:cultural landscape)形成於16世紀,當時錫耶納受到美第奇家族的影響。土地的組織基於「維萊-法托里亞」[註 2](Villa-fattoria,直譯為「別墅-農莊」)體系,實現了行政管理的集中化和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該地的丘陵地形特別適合基安蒂葡萄酒的生產。圖為基安蒂地區加約萊的葡萄園。[107] |
中世紀早期至晚期意大利-希臘文化的遺證
Evidence of Italo-Greek Culture between the Early and Late Middle Ages |
![]() |
卡拉布里亞大區 | 2023年 | 文(ii), (iii), (iv) | 該項提名涵蓋意大利南部多個見證希臘—拜占庭文化的遺址,包括傑拉切市、聖塞韋里納(Santa Severina)的洗禮堂、羅薩諾的聖馬爾谷小祈禱堂(英語:Oratory of San Marco, Rossano)、斯蒂洛主教座堂(義大利語:Cattolica di Stilo),以及比翁吉的聖若望・德里斯提斯東正教修道院(義大利語:Monastero greco-ortodosso di San Giovanni Theristis)(圖)。[108] |
关闭
Remove ads
注釋
- 世界遺產中心網站上的中文譯名將「比薩主教座堂廣場」寫作「比薩大教堂廣場」。
- 世界遺產中心網站上的中文譯名將「帕拉第奧」寫作「帕拉迪恩」。
- 世界遺產中心網站上的中文譯名將「努拉喜」寫作「努拉格」。
- 世界遺產中心網站上的中文譯名將「阿奎萊亞」寫作「阿奎拉」。
- 世界遺產中心網站上的中文譯名遺漏了「帕杜拉的嘉都西會修院」。
- 世界遺產中心網站上的中文譯名為「提沃利的阿德利阿納村莊」。
- 世界遺產中心網站上的中文譯名為「伊索萊約里(伊奧利亞群島)」
- 世界遺產中心網站上的中文譯名將「聖方濟各聖殿」寫作「方濟各會修道院」。
- 世界遺產中心網站上的中文譯名將「蒂沃利」寫作「提沃利城」。
- 世界遺產中心網站上的中文譯名將「諾托壁壘」寫作「瓦拉迪那托」。
- 世界遺產中心網站上的中文譯名為「瓦爾•迪奧西亞公園文化景觀」。
- 世界遺產中心網站上的中文譯名將「切爾韋泰里」寫作「塞爾維托里」,「大墓地」寫作「公墓」。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