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蘇軾無爪蜉

2024年首次描述的無爪蜉屬物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蘇軾無爪蜉學名Behningia sushii[1]:536),是一種在中國湖北長江流域發現的蜉蝣目底棲生物,可適應渾濁、缺氧的長江中游底沙環境[2]:2,屬無爪蜉科英語Behningiidae無爪蜉屬英語Behningia,以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蘇軾命名。該物種於2024年被首次描述,是繼怒江無爪蜉[3]:147Behningia nujiangensis)之後,中國境內發現的第二例無爪蜉蝣[4]

事实速览 蘇軾無爪蜉, 科學分類 ...
Remove ads

發現與命名

Thumb
蘇軾無爪蜉的正模標本

2019年,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周長發從武漢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獲得一隻無爪蜉稚蟲標本。2023年,鄭徐弘毅等周長發的學生先後四次前往長江監利段及其周邊區域考察,採獲數十隻稚蟲,得以詳加研究[5]。實驗室中,研究團隊飼養出蘇軾無爪蜉的雌性亞成蟲,通過進一步與同屬其它物種的形態對比,他們確定這是無爪蜉屬的一種新物種[1]:556。經公眾與專家投票,《生物多樣性》雜誌將該物種列入「2024年度中國十大昆蟲新物種」之中[2]:2

蘇軾無爪蜉的模式產地為湖北省荊州市監利市的長江左岸[註 1],海拔20米。另在同省仙桃市漢江[註 2]亦採集到5隻同種稚蟲,作為副模標本的一部分。[1]:548

寄蜉蝣於天地,
渺浮[註 3]海之一粟。
蘇軾,前赤壁賦

該物種的種加詞「sushii」意為「蘇軾的」。命名者鄭徐弘毅稱,公眾意識中,「蜉蝣」一詞常與蘇軾所作《前赤壁賦》名句相聯繫,且無論文、武赤壁,新物種的發現地都距之不遠,故有此名[4]。這一命名方式在中國大陸引發了爭議,面對「對古人失敬」等網絡批評,鄭回應稱,「我沒有抱着炒作的心來起這個名字,但通過爭論能讓大家了解到這個物種,也算一種科普了。[7]

Remove ads

形態描述

截止描述蘇軾無爪蜉的論文發表,研究團隊尚未在野外或實驗室觀察到成功羽化的該物種雄成蟲[5]。此處介紹其成熟稚蟲、雌亞成蟲,以及卵的形態:

成熟稚蟲

雌蟲體長約17–23毫米,雄蟲約15–20毫米,體色淡黃褐色。頭部近矩形,具黑色複眼與三個單眼英語Simple eye in invertebrates,雄蟲複眼較大。觸角位於頭前外側,與頭寬近等長。口器具明顯的鋸狀大顎與具剛毛的下顎、下唇鬚有三節。前胸背板前緣幾近平直,前側角前突超過複眼,後角後伸,呈尖刺狀;中胸背板與後胸背板與前胸背板寬度近似。翅芽於成熟稚蟲時轉為暗灰色,後翅芽約為前翅芽的一半。足部特化,利於在沙中掘穴:前足退化,似鬚狀,具剛毛;中足短而膨大;後足最為發達,股骨寬扁並密布剛毛,脛節縮短,可隱於股骨末端凹陷內,跗節狹長並具尖端。所有足均無爪。腹部背板灰紫色,側緣具剛毛,後緣多延伸成尖突;第一至七節具鰓,腹部第一至七節均具鰓,第一對狹長單葉,其餘為二葉構造,葉緣密佈絲狀分枝。尾鬚英語Cercus與副尾鬚共三條,長約體長的2/3,並具剛毛。[1]:548-552

雌亞成蟲

體長約20–26毫米,頭部深褐色,複眼為黑色、呈球形,複眼間具三個單眼。觸角為淡灰色,口器退化。胸部顏色存在個體差異,前胸背板略窄於頭部,前後翅灰色半透明,前翅近身長,後翅具尖突。足高度退化,無爪,各節彎曲或扭曲,後足最長。腹部黃褐色,背面具深褐色花紋並帶淺色斑紋,腹板英語Sternum (arthropod anatomy)I–VII具一對對稱的斜嵴,第IX節後緣縮窄。尾鬚接近體長,副尾鬚略短,基部布短剛毛,遠端布長剛毛。[1]:553-555

呈橢圓形,寬約0.6毫米,表面不均散佈有數個乳突狀小突起,每個突起周圍略微凹陷。[1]:555

參見

更多以中國古代人物命名的分類單元

註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