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疱性表皮鬆解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疱性表皮鬆解症
Remove ads

大疱性表皮鬆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EB)又稱表皮溶解水疱症,是一組皮膚黏膜出現大疱[1][2](bulla)的遺傳性結締組織病。由角蛋白膠原基因突變引起,導致蛋白質的結構異常,使皮膚鬆解。

事实速览 大疱性表皮鬆解症, 類型 ...

大疱性表皮鬆解症俗稱「蝴蝶寶寶」(butterfly children[3]),台灣俗稱「泡泡龍」,臨床上簡單分為單純型、交界型和營養不良型。嚴重程度從輕微外傷引起大疱到廣泛皮膚、黏膜大疱、血疱,萎縮瘢痕影響發音或吞咽困難。常見患者皮膚脆弱,稍微摩擦就破皮,形成水疱或血疱,嚴重者甚至口腔舌頭食道等黏膜部位也會出現水疱,阻塞進食,致營養不良、皮膚變形、肢體萎縮,甚至產生皮膚癌。疾病可能由帶因的父母遺傳,也可能來自自身突變

Remove ads

病患

皮膚分為表皮和之下的真皮,在正常情況下,這兩層皮膚間有結締組織令它們在人活動時一起移動,惟大疱性表皮鬆解症患者的皮膚聯結組織異常,令兩層皮膚不會一起移動,因此在患者身體活動或受壓時兩層皮膚便出現磨擦而受傷及出現水疱,表皮並進而因無法黏附在真皮上而溶解脫落造成痛楚,患者形容痛楚如三級燒傷[4]

分類

單純型 EB Simplex (EBS)

單純型是指水疱於表皮的 keratinocyte 細胞出現,可再細分為:

  • EBS - Weber-Cockayne (EBS-WC)
  • EBS - Koebner (EBS-K)
  • EBS - Dowling-Meara (EBS-DM): 因 KRT5 (E477K) 或 KRT14 的 R125C 或 R125H 基因錯義突變造成
  • EBS - Mottled Pigmentation (EBS-MP) - 因 KRT5 (I161S) 或 plectin gene 基因錯義突變造成 (詳情可參看 Koss-Harnes et al., 1997;Koss-Harnes et al., 2002)

接合型 Junctional EB (JEB)

接合型是指水疱於皮膚及黏膜的基底膜出現: 因表皮與真皮間的 laminin 5, laminin 6,異常,嚴重患者通常因呼吸道消化道出現水疱而在年幼時即死亡

營養失養型 Dystrophic EB (DEB)

營養失養型是指水疱及創傷於皮膚深層的基底膜下的真皮上層出現,缺乏第7型膠原蛋白。

流行病學

每百萬人便有 50 名病患,92% 為單純型,5% 為營養失養型,1% 為接合型,2% 未能分類。每 333 人便有 1 人帶有接合型變異基因,每 450 人便有 1 人帶有營養失養型變異基因。病患數目並沒因性別或種族原因而有別。[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治療

現無根治方法。病人須每天換藥包紮,以含或移轉型敷料,降低皮膚傷口感染與沾黏,以維持皮膚完整和不受感染。轉型敷料一般為燒燙傷病人才使用。

篩檢

孕婦在懷孕18至20周,可取胎兒皮膚切片作電子顯微產前檢查。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