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謝爽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謝爽秋(1921年—2021年),江西省興國縣良村鄉中洲村人。中國共產黨高級領導幹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顧問。

生平

1937年留學日本。抗戰爆發後隨大批在日留學生回國,在南京參加了「中央政治學校特別訓練班」。1939年受組織派遣,打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機關報《掃蕩報》工作,歷任外勤記者、重慶總社採訪部主任、副總編輯。[1]由於其留日背景,通曉日文,長於閱讀和譯介日語資料,抗戰期間為多種期刊撰寫日本研究和分析的稿件,包括國際評論和譯文等文章類型。珍珠港事件前發表《美日關係的蠡測》一文,主要分析了美日關係,認為日本的南進是美日關係的測量表,指出美日關係的實質,在多方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認為美日戰爭不可避免。

1944年6月9日,作為國民黨方面的骨幹記者,參加了「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共21人訪問延安,其中的外籍記者是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挑選的親政府或反對共產黨的記者:[2]

新華社電譯人員浦化人(即王養三)任翻譯組組長,負責簽發外國記者們采寫的新聞稿件。1944年6月12日毛澤東接見中外記者參觀團時,謝爽秋提問「為着加強團結,中國共產黨希望與各方面的是什麼?」[5]中外記者參觀團在延安前後活動長達1個月,在陝甘寧邊區訪問達43天。回重慶後,趙超構撰寫、出版了十餘萬字的《延安一月》;斯坦因著《紅色中國的挑戰》[6],福爾曼出版了《紅色中國的報道》[7],武道寫了《我從陝北回來》(I came from North China),愛潑斯坦撰有《中國未完成的革命》(The Unfinished Revolution in China)等著作。反對共產黨的《中央日報張文伯寫了《陝北歸來答客問》,《商務日報金東平寫了《延安見聞錄》。[8]在這場中外記者訪問延安的輿論宣傳鬥爭中,謝爽秋隨時提前向中共黨組織反映記者團的參觀動向及國民黨的反共宣傳言論和措施,使中共在這場鬥爭中,能夠應付自如。[9]

1945年抗戰勝利後重慶談判期間,第二次採訪毛澤東。[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外交部亞洲司任專員,負責對日、朝工作。[11]1954年隨同周恩來總理兼外交部長參加日內瓦會議。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越南大使館首批政務參贊[12],1954年9月1日下午,在越北太原省叢林中的抗法根據地,中國首任駐越大使羅貴波偕政務參贊謝爽秋等向胡志明遞交了國書。[13]1954年10月下旬,隨越南政府進駐河內並建館。參與了1955年中國軍事顧問團撤離越南。[14]文化大革命中下放湖南省攸縣的「外交部五七幹校」。文革結束,任外交部顧問。副部級待遇離休。

Remove ads

家人

夫人彭詠靜:在外交部政治部工作。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