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請搞清楚什麼是垃圾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貝多芬在1795年至1822年間創作了32首鋼琴奏鳴曲。即使貝多芬本人並無此意,後世卻將這些奏鳴曲視為足以體現其創作觀的一個整體,持此說的人認為,貝多芬的奏鳴曲書寫了他的人生,以及各時期的心境與經歷等等[1]。其實,不僅是鋼琴奏鳴曲,貝多芬的各種早期創作都深深受到海頓莫扎特的影響,但其中難能可貴的正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在前人的成果上求新、求變,成為西方音樂史上的重要一頁。漢斯·馮·彪羅稱之為鋼琴文獻的「新約」[a][2]

在曲式上,這一系列的奏鳴曲作品是一次大型實驗,當中有一部分是四樂章的體裁[b],而非當代主流的三樂章形式;亦有部份只採用兩樂章形式寫成。以演奏角度論,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則是音樂史上第一次專為音樂廳而寫作的作品(而非為貴族的私人沙龍所用)[1]

列表

更多信息 序號, 作品號 ...

註:

  1. 第9號鋼琴奏鳴曲另經貝多芬改寫為F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號H 34,1801年)。
  2. 第21號鋼琴奏鳴曲的慢板樂章有另一個版本,後來獨立為編號WoO 57的「行板」單樂章作品。
  3. 第29號鋼琴奏鳴曲有管弦樂配器版本,由費利克斯·魏因加特納改寫。
Remove ads

簡說

总结
视角
Thumb
《貝多芬的手》,1827年3月28日,貝多芬逝世後兩天,由畫家J.單豪瑟(Danhauser)所繪之油畫。畫中可見貝多芬手握十字架

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印證着貝多芬自身的發展歷程,它們體現了他一生所經歷的漫長的音樂和精神之旅,也是鋼琴作為一種獨奏樂器擁有日趨增強的力量的佐證。他一方面遵循奏鳴曲的基本結構,另一方面將這種體裁擴展到近交響曲的規模和內涵。他32首奏鳴曲中的早期作品,以作品2的F小調第1號奏鳴曲為例,已經帶有貝多芬中期的創作特徵:抒情、流暢而又自然,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它們已開始顯露出貝多芬自己的獨創性,而且非常受歡迎。其實《悲愴》也是如此,安東·魯賓斯坦評論:

在快板中沒有一個音符是海頓、莫札特式的。它充滿了激情和戲劇性,有着一張愁眉不展的貝多芬面容。柔板按當時的時代精神寫成,但它畢竟還是少了一點柔媚。第三樂章頗具戲劇性的小步舞曲帶來的又是新的風味。第四樂章也是一樣。貝多芬寫於18世紀末的幾首奏鳴曲,就其精神而言,完全是19世紀的作品。

與後來的《熱情》和《月光》不同,《悲愴》的命名是貝多芬自己起的,並被認為是表現了貝多芬面臨耳疾的痛苦,以及準備承受命運所帶來的煎熬。與一般的奏鳴曲不同,《悲愴》先是以一段莊嚴、緩慢的序奏段開始,而後才進入快板。相較於第一樂章的決絕,第二樂章則是徐緩且甘美的[3]。從以上特點來看,《悲愴》兀然有別於前創作時間相當的第7、9、10和11號[4]:180

作品26被一些理論家視作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期」的開始,其四樂章的編排並不尋常。第一樂章的變奏曲頗有冥想氣息,然後是快板、葬禮進行曲,最後以迴旋曲結束了整部作品。接下來則是作品27的兩部奏鳴曲,其中第二就是《月光》。根據車爾尼的回憶,1802年貝多芬曾對好友克魯普赫爾茲說:「我對自己過去的作品不滿意,從現在起我想開始新的旅程。」作品31的奏鳴曲則標誌着「新旅程」的開始。而且貝多芬也拒絕繼續寫作品22那樣的作品,認為那隻適合於大革命時代。1803年貝多芬的朋友塞巴斯蒂安·埃拉爾法語Sébastien Érard從巴黎送來一台大鋼琴。貝多芬用它來演奏了《華倫斯坦奏鳴曲》,幾乎用上了所有琴鍵[e]。這是貝多芬創作旺期的作品,作品顯得輝煌大氣,和隨後的《熱情》、《告別》等奏鳴曲一樣富於表情,第二樂章的迴旋曲有着燦爛的效果,卻需要演奏者有着高度的演奏技巧。第23號奏鳴曲是出版商因為此作充滿激情,前後兩個樂章有着雷霆萬鈞的「熱情」而命名的[4]:188

《告別》奏鳴曲是貝多芬用音樂描述當1809年法軍進入維也納時,魯道夫大公出逃事件的。三個樂章分別名為「告別」、「睽離」和「再見」,分別述說着大公的離去,兩人分隔兩地和大公再次回到維也納。恰巧這首奏鳴曲的標題一語雙關,它是貝多芬《告別》中期進入晚期奏鳴曲創作的標誌[4]:190。《槌琴》奏鳴曲讓現代鋼琴表現出自己已經具備在表現力上超過撥弦鍵琴擊弦鍵琴的可能。它是貝多芬浪漫主義創作風格達到頂峰之作。貝多芬也意識到這部作品獨特創新的特點。雖然這首作品在情緒和曲式上讓人懷疑它是否應被歸入晚期奏鳴曲,但毋庸置疑的是,它是貝多芬度過創作衰竭期,整體作品渡入晚期的標誌。從作品101起的後期五首奏鳴曲通常被歸納在一起,此時激情已過,取而代之的是深沉的思考。其特點是自由、即興式的形式,心理哲理方面的思考占據了作品的主要篇幅,注重複調和對位,這些特性預示着浪漫主義的興起。還有,貝多芬重新發展了賦格技巧,將一個主題反覆加以利用,這種技巧也可見於其晚期弦樂四重奏中。真正的晚期奏鳴曲是其最末三部,技巧上爐火純青與感情上的出於寧靜,超脫的靈秀之氣讓這三首作品顯得深邃難懂。其最後一部第32號,有認為是貝多芬藝術最最高深的一部。作品也是獻給魯道夫大公的,兩個樂章。第二樂章極為樸素而且如歌似的慢板,有着一步步淨化升華之感,情緒平靜但內涵又極具深度[4]:192

另外,貝多芬的編號為WoO 47英語Three Piano Sonatas, WoO 47 (Beethoven)、WoO 50和WoO 51英語Piano Sonata, WoO 51 (Beethoven)的三部鋼琴獨奏作品也被冠名為鋼琴奏鳴曲,但傳統上與32首鋼琴奏鳴曲分開。編號WoO 47由三首奏鳴曲組成,每首都由「快慢快」的三樂章組成,創作於1782-1783年,出版於1783年(當時貝多芬13歲)。獻給科隆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腓特烈德語Maximilian Friedrich von Königsegg-Rothenfels[5]因此被稱作「選帝侯奏鳴曲」(Kurfürstensonaten)。在題獻序文上貝多芬寫出了自己的創作動機:繆斯不管他當時是何等年幼,「堅持」要他寫下自己的樂思。其中第二號F小調情感激烈,可隱約窺見日後貝多芬小調作品,如「悲愴」和「月光」的表現手法。編號WoO 50和WoO 51則是18世紀九〇年代的作品,都只有兩個樂章(WoO 51的第二樂章不完整)。

Remove ads

分期觀點

  • 早期奏鳴曲(1801年之前):第1號至第15號奏鳴曲
  • 中期奏鳴曲(1802–14年):第16號至第27號奏鳴曲
  • 晚期奏鳴曲(1816–22年):第28號至第32號奏鳴曲,被認為是歷來鋼琴文獻中最難以表現的作品之一。

不過,以上對32首鋼琴奏鳴曲的分期並非絕對的界線。按照丹尼斯·馬修斯英語Denis Matthews所著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一書,它們被分為四期:早期的作品以作品22為止,概括了1800年之前的作品,中期自作品26到作品57。然後是作品78、79和81組成的插曲。之後是包括作品90的六首奏鳴曲[6]

商業錄音

據估計,有超過60種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錄音的唱片問世。[7]

阿圖爾·施納貝爾的錄音是史上第一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His Master's Voice英語His Master's Voice,錄製於1932–35年間)[8][9][10]。其他錄製了全本奏鳴曲的一線鋼琴家還包括:克勞迪奧·阿勞(兩次)、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威廉·巴克豪斯(兩次)、丹尼爾·巴倫博伊姆(四次)、尚·艾弗藍·巴佛傑法語Jean-Efflam Bavouzet羅納德·布勞提岡英語Ronald Brautigam古鋼琴版本)、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三次:Vox,1970–77年,Philips,以及1992–96年Philips)、保羅·巴杜拉-斯科達魯道夫·布赫賓德弗里德里希·古爾達簡諾·揚多威廉·肯普夫(兩次:1951-56年的單聲道版,以及1964-65年的立體聲版,DG)、史蒂芬·寇瓦謝維契伊戈爾·列維特英語Igor Levit保羅·路易斯英語Paul Lewis路易斯·洛提英語Louis Lortie加里克·奧爾森白建宇毛利齊奧·波里尼希夫·安德拉斯等人。另外,所羅門埃米爾·吉列爾斯的錄製計畫則不幸沒有完成。

另外,格連·古爾德弗拉基米爾·霍羅威茨斯維亞托斯拉夫·里赫特魯道夫·塞爾金則有部份的錄音。

Remove ads

軼事

注釋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