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閩南語本字列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本列表藉由字例描述臺灣話中的本字。本字是傳統文獻中即有漢字字形,且音韻、意義皆與閩南語詞彙具同源關係,缺一不可。[1][2]
![]() |
臺灣話與漢語官話在音韻、字彙、句法上的差異相當顯著,又由於臺灣話分支較早,書寫爭議較多。若以漢字書寫閩南語,就必須以音節為單位「一音一字」,但閩南語中有許多不是源於官話的字詞,造成「有音無字」的狀況,於是產生各種不同的用字,加上口語與文字脫節甚久,未曾如官方語言有過統一的文字規範,所以目前用字狀況仍相當分歧。各家辭書在用字上各有選擇,但對「本字」的認定差異不大,學界考證也逐漸累積可信的本字。
上古漢語字詞
上古漢語為漢代以前的語音,根據揚雄《方言》以及學者比較文獻後的考證,當時並沒有統一的語音,不同地域的字詞、語法差異很大。西元308年,逃避戰亂的中原移民遷徙到今日福州一帶,史稱八姓入閩。311年永嘉之亂後,中原移民在泉州晉江建立聚落,這些移民把上古漢語的字詞語音帶進今日的福建,部分語音仍然保留在閩南語的白讀音中。
《說文解字》由東漢許慎作於西元121年,記載二世紀雅音字形、字義之間的關係。
Remove ads
中古漢語字詞
西元184年,黃巾民變爆發後,中原戰亂使人口大量減少。永嘉之亂後,部分中原人口往南遷徙,史稱衣冠南渡,這些移民的語音對閩南造成影響。南北朝期間,南北語音各自發展,北方語音與匈奴、鮮卑等族群母語相互融入,南方則受百越語音影響,部分語音成為今日日語的吳音。閩南吸收了南方語音,部分字詞仍保留在閩南語中。
五世紀末,南朝梁沈約確立四聲。反切出現與韻書的編纂,讓後世學者能對當時的語音進行歸納。其中,七世紀隋代韻書《切韻》是中古漢語音系的重要紀錄,其中的切韻音可看成當時南方金陵音與北方鄴下音的取捨妥協[16],這種南北混合的語音影響當時的閩南語音,並保留在日語漢音與閩南語的文言音中。
魏晉南北朝用法
Remove ads
《玉篇》由梁顧野王作於六世紀,是當時南朝金陵雅音的紀錄,並以反切記音。當時金陵雅音隨佛教傳入日本,形成吳音,保留至今,吳音的韻母與閩南語白話音有部分相同之處,是金陵雅音影響閩南語音的證據。
Remove ads
初唐(安史之亂前)
《大宋重修廣韻》為北宋官修韻書,從1008年開始編輯,是北宋官方對七世紀切韻音音系的闡述。
由於《廣韻》「多用舊文」[27],字詞與北宋當代脫節,所以北宋在1039年刊行《集韻》,收錄更多當代字詞,根據唐代《經典釋文》反切標註字音,增加了唐宋之間出現的新字詞。
近代漢語字詞
歷經遼、宋、金、元,三百年的族群互動、政權更迭與移民流徙,漢語語音發生劇烈變化。十一世紀的中原汴洛音音系就與七世紀的切韻音不同,到了十四世紀的中原音韻、洪武正韻,音系已經徹底轉化,成為早期官話。閩地遠離中原,由於地理隔離且人口變動較輕微,語音未如官話區般發生大規模的變遷。從十六世紀中葉福州的《戚林八音》、1800年泉州的《彙音妙悟》,都可明確看出:閩語音與官話語音已經發生區隔。
受到貿易互動、戲曲文化等影響,閩南語中可以看到由北方引進的若干字詞[28],隨時代遞嬗,其中某些用法於現代標準漢語中亦已少見。
《字彙》由明安徽宣城人梅膺祚於1615年刊行,稍後明末張自烈撰寫《正字通》。兩書作者皆為南方人,書中含有許多過去字典不收的俗字,為近代華中、華南語彙留下許多紀錄。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