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雅舍·霍倫斯坦
美國指揮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雅舍·霍倫斯坦(俄語:Яша Горенштейн,德語:Jascha Horenstein;1898年5月6日[儒略曆4月24日]-1973年4月2日),烏克蘭出生的美國猶太裔指揮家。
生平
霍倫斯坦出生於俄羅斯帝國基輔(現屬烏克蘭)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他的母親(瑪麗·埃廷格)來自奧地利的一個拉比家庭,父親(亞伯拉罕·霍倫斯坦)是俄羅斯人。[1]
1906年,他家搬到了柯尼斯堡,1911年又搬到了維也納,1916年他開始在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2]師從約瑟夫·馬克思(音樂理論)和弗朗茲·施雷克爾(作曲)。
1920年,移居柏林,擔任威廉·富特文格勒的助手。1923年,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首次登台;在與柏林愛樂樂團和布呂特納管弦樂團客座演出後,1925年任柏林交響樂團指揮。[3]因富特文格勒的推薦,1928年,他被任命為杜塞爾多夫歌劇院的首席指揮,次年成為音樂總監。因納粹黨的崛起,1933年3月31日,他被迫辭去職務並逃往巴黎。之後的幾年,他漂泊各地進行指揮,包括法國、比利時、波蘭、蘇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1937年)、斯堪的納維亞(1937年)和巴勒斯坦(1938年)。[3]
1940年,霍倫斯坦移居美國,在北美和南美間指揮,後來成為美國公民。在紐約期間,他曾在社會研究新學院任教。[2]戰後,他返回歐洲,並於倫敦交響樂團有着長期的合作。[4]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他定居瑞士洛桑,[3]並在倫敦去世。
Remove ads
曲目
儘管霍倫斯坦的曲目相當廣泛,但人們對他的主要印象的是擁護現代音樂,以及對馬勒和布魯克納的詮釋。[3]1929年,他指揮了阿爾班·貝爾格《抒情組曲》的三樂章弦樂改編版的首演。1930年他在作曲家的監督下在杜塞爾多夫歌劇院演出了貝爾格的《伍采克》。[3]他還分別於1950年和1951年指揮了《伍采克》[5]和雅納切克的《死屋手記》[3]在巴黎的首次演出。
他對布魯克納、馬勒的指揮貫穿其整個職業生涯,並對卡爾·尼爾森有着持續的興趣。這些作曲家尚不流行之時,霍倫斯坦便與他們相識。馬勒第九交響曲的首次錄音室錄音、第二張商業唱片,就由霍倫斯坦於1952年錄製(Vox發行)。幾年後,他錄製了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的初始版本。[6]在生涯的不同階段,他在錄音室錄製過馬勒的幾部交響曲,包括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的第一和第三交響曲。他指揮的其他一些馬勒交響曲及《大地之歌》也有廣播錄音。2000年前後,BBC傳奇(BBC Legends)重新發行了一批霍倫斯坦的現場錄音,包括他於1959年在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著名的馬勒第八交響曲演出(不少人認為之後幾年馬勒在英國的繁榮源於此場音樂會[4]),及1972年在曼徹斯特的《大地之歌》演出。[7]近年來,Pristine Audio也重置了一些霍倫斯坦的錄音。
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霍倫斯坦還錄製了羅伯特·辛普森的第三交響曲以及保羅·欣德米特和理查德·施特勞斯的音樂。他的歌劇錄音包括尼爾森的《紹爾與大衛》(Saul og David)。1973年3月,他在英國科文特花園的皇家歌劇院演出了理查德·瓦格納的《帕西法爾》,這是他最後一次歌劇演出。[8][9]
1971年在明尼阿波利斯演出尼爾森的第五交響曲時,霍倫斯坦心臟病突發,被樂團首席在半空中救下。[10]雖然醫生警告他要減少工作量,但他未停止指揮。在他去世時,他正計劃指揮馬勒的第五、六、七交響曲。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