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
2025年台灣水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官方亦稱為092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2])是2025年9月下旬在台灣花蓮縣馬太鞍溪沿岸區域爆發的嚴重水災。其肇因於7月21日颱風薇帕外圍環流夾帶的雨勢引發山崩,並於馬太鞍溪上游萬榮鄉處形成堰塞湖,其後因受颱風樺加沙外圍環流暴雨影響而於9月23日14時50分起發生多次溢流。事發後,馬太鞍溪的南岸堤防及台9線馬太鞍溪橋遭龐大洪流沖毀,下游的光復鄉境內多處亦因而遭洪水淹沒,導致多人傷亡與嚴重災損。
![]() |
堰塞湖壩體滿水後溢流造成沖刷下切80公尺,多位專家學者認為下切程度恐達到潰壩等級,導致比預期更大量的水流湧出,致使災害發生。截至10月11日,事故發生前堰塞湖水深約200公尺,溢流潰決後水位高程已下降119公尺,湖域面積從140公頃降至12.6公頃,總蓄水量則從9,100萬立方公尺減少至115萬立方公尺,蓄水量約為原來量體之1.7%。
在網路社群號召下,來自臺灣各地的大批民眾與各慈善團體、民意代表,搭乘台鐵前往花蓮擔任被台灣媒體稱為「鏟子超人」的志工,協助災後復原作業。官民各界除了發放捐款、捐助民生物資予當地前進指揮所、受災戶等,亦提供大型機具、無人載具協助住家與道路清淤。
Remove ads
事件經過
2024年4月3日花蓮地震使馬太鞍溪上游周圍的土石鬆動[3]。受颱風薇帕外圍環流的影響,2025年7月21日約17時54分在林保署花蓮分署管轄之國有林地發生大規模崩塌,美國地質調查局評估該崩塌之地震規模為MW 4.9[4][5]。土石堵塞馬太鞍溪上遊河道,在7月24日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由行星實驗室光學衛星影像發現堰塞湖,25日該衛星拍到逾500公頃崩塌地全貌,26日農村水保署成立應變小組[6][7]。因天候不佳,遙測分署直到27日才拍攝到堰塞湖的清晰畫面,推估崩塌量約2億立方公尺,形成壩高約200公尺、壩寬2,300公尺、壩長600公尺之堰塞湖,壩體上游集水區面積6,323公頃,若蓄水至滿水位,預計蓄水量為9,100萬立方公尺[8][9],後續仍持續崩塌[10]。8月初中華民國農業部進行穩定度評估,判定為「相對穩定」[3]。預計在沒有發生豪大雨前提下,最快10月中壩頂溢流[4]。
7月26日起包括國立台灣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與國立東華大學的團隊多次專家會議決議,爆破堰塞湖可能誘發周邊邊坡二次崩塌,後果比緩慢自然溢流嚴重。堰塞湖位於深山、地面濕軟,短期內無法詳實鑽探、完成「壩頂降挖」、「炸開壩體」、「壩頂虹吸抽水」所需準備。考慮當時天候與雨量,採預防性疏散,填補與加高堤防缺口,及在下游河床濬深減災、增加承洪量。[11][12][13]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分署進行馬太鞍溪堰塞湖整備作業包括光復堤防檢測、太空包加高,佈置混凝土塊、移動式抽水機及搶險機具,與縣府合作下遊河道清疏,至9月中旬河中心線濬深2公尺、寬30公尺,疏濬量約40萬噸[14]。
Remove ads
颱風樺加沙來襲的前夕,2025年9月17日,農業部根據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團隊的馬太鞍溪堰塞湖調查資料,建議花蓮縣政府預防性撤離259戶、共697人[15]。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於9月21日發布颱風樺加沙海上陸上颱風警報,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於21日上午預估堰塞湖可能於25日溢流[16]。隨後,內政部召集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與國立中興大學的水利、土木與地政專家團隊,以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重新評估馬太鞍溪堰塞湖的災害風險評估與套繪影響範圍,結果顯示「非常嚴重」。21日當晚,內政部將緊急撤離範圍擴大到光復鄉、鳳林鎮及萬榮鄉共計12個村里1,800戶,總計約8,000多人[17][15][18][19]。直到23日13時30分,安置人數總計1,837戶,實居人數共8,524人。其中收容安置185人、依親3,100人、其餘5,239人選擇疏散至二樓或更高樓層的垂直避難[20]。
9月23日7時,交通部公路局東區養護工程分局花蓮工務段收到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通知,堰塞湖預估於當日上午發生溢流。花蓮工務段為了因應堰塞湖溢流,最初封閉馬太鞍溪橋的雙向外側車道,僅開放雙向內側車道供車輛通行,並不排除隨時機動封閉橋梁。[21]而後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公告堰塞湖可能中午11時前溢流[22],花蓮工務段即於10時完成馬太鞍溪橋南北端橋梁封閉作業,並依據最新預警範圍,延伸至長橋路段與光復路段實施封閉車道[23]。
馬太鞍溪堰塞湖於2025年9月23日14時30分起水位下降,當日14時20分至15時30分間水位下降33公尺,蓄水量減少3,700萬立方公尺,依洪水評估流出蓄水量為6,000萬立方公尺,剩餘水量約3,100萬立方公尺[24][25]。另根據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資料推估最大流量為每秒8,800立方公尺,經濟部水利署根據花蓮大橋水位站推估堰塞湖溢流量為每秒8,860立方公尺[9]。
9月23日14時50分堰塞湖溢流潰壩,30分鐘內傾洩出1,540萬立方公尺的湖水,洪流夾帶泥沙沖向下游[26]。15時30分,洪水將台9線馬太鞍溪橋沖毀,使馬太鞍溪下游南側的堤防破損,導致大量河水進到光復鄉。16時第一波洪峰衝入光復鄉市區。第二波發生的溢流洪峰於16時30分抵達市區。[27][28]
9月24日11時52分,花蓮縣警察局鳳林分局接獲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通知,堰塞湖將有第三波溢流,鳳林分局緊急派員封鎖縣道193禁止車輛進入,並管制箭瑛大橋及南側光復、富田入口,只開放工程車進入[29]。同時警察、消防及軍方人員駕車於光復鄉市區沿路緊急廣播,要求仍在市區的居民與救難人員立即往高處或光復糖廠方向疏散。爾後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表示,經觀測堰塞湖並無第三波洪峰,僅是正常溢流,警報解除後恢復救災。[30][31]
9月28日中午,一度謠傳堰塞湖潰堤的消息,導致街區廣播撤離引發災區恐慌。經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查證,未有大量湖水下流或崩塌的發生。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分署則說明當時狀況為工程單位嘗試將河水引流改道至它處時,發生水流變大的情形,但不會造成災區危險。花蓮前進協調所於同日13點澄清並無溢流,流傳的是假訊息。另根據在災區的《ETtoday》記者指出,工程單位未事先告知當日嘗試引流河水的工程,導致民眾發覺水勢變湍急,通知救災群組引發恐慌。[32][33]同日下午也發生花蓮縣警察局輪值人員誤解中央協調所指揮官指示,將「如洪水達紅色警戒應立即通報」錯認為當下應立即發布海嘯警報,導致警報誤鳴[34]。
10月8日7時52分,花蓮縣吉安鄉發生芮氏規模5.0、最大震度4級的地震。花蓮縣消防局誤以為地震規模達5就需發布警報和撤離通知,引發民眾恐慌。經林業保育署確認堰塞湖壩體與水流狀況穩定,隨後花蓮縣政府發布解除警報。中央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季連成則指出:「光復鄉地震測報站的『震度須達到5弱』才能發布警報。上午地震未達強制撤離標準,縣府確實誤發警報。」[35][36]
Remove ads
2025年9月23日15時30分,花蓮縣政府於地勢較高的台灣糖業公司花東區處光復糖廠成立「前進指揮所」。花蓮縣消防局共出動87車、180人救災。[37]此外,臺北市、高雄市、屏東縣、臺東縣等12縣市消防局陸續派出人車支援救災與搜救,總計131車、23艇、390人、10隻搜救犬、21台無人機投入災區[38][39][40]。經濟部水利署、台灣自來水公司、台灣電力公司和中華電信、遠傳、台灣大哥大業者也出動重機具及人員協助儘速搶修,恢復水電、網路通訊[41][42][43]。23日晚間,行政院長卓榮泰指示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於花蓮光復鄉設立「中央前進協調所」,由經濟部、原民會、環境部、陸軍花東防衛指揮部等機構進駐,協助災區重建工作。初期指派經濟部常務次官賴建信擔任總協調官,30日起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季連成輪任。[44][45]為了因應即將生成的風神颱風,10月15日14時起中央前進協調所轉型為「緊急應變協調所」[46]。
隨後,中華民國參謀總長梅家樹命陸軍花東防衛指揮部(第二作戰區)在花蓮地區成立「前進指揮所」,並統籌指揮第三作戰區、第四作戰區全兵力、機具待命,隨時跨區支援[47][48]。國防部共計整備了2萬7867名國軍士兵、3,853輛車輛機具待命救援[49]。24日第二作戰區先派遣448人、2輛AAV-7兩棲突擊車、35輛車輛與工程機具協助救災[50]。26日起第三作戰區、第四作戰區、第五作戰區跨區增援國軍2,008人投入災區復原任務[51],截至29日,陸軍司令部共計派遣2,500員兵力、13項472件各型裝備機具投入災區[52]。國防部於10月2日派遣國軍3,113人,執行受災戶家園、公共機關與道路清淤、廢棄物整理等任務。而內政部已於同日派遣替代役1,349人次到災區支援,花蓮縣政府則預計在13日起,實施勤務召集調度備役役男。[53]
Remove ads

根據行政院公告,此次溢流的災區範圍為花蓮縣光復鄉、鳳林鎮及萬榮鄉[54]。溢流造成台9線馬太鞍溪橋沖毀、堤防破損、光復鄉淹水,曾導致光復鄉4,378戶停水、2,648戶停電[55][56]、市話中斷1,431戶、基地台受損39座[57],國防部評估計有1,606戶遭淤泥侵入[58]。光復一號堤防受損500公尺,光復二、三號堤防全遭沖毀,堤防受損總長達2,860公尺[59]。
農牧損失方面,農田埋沒共304.37公頃,損失金額約新台幣2.4億餘元。農糧作物災損面積為259.92公頃,以水稻及大豆受災最嚴重,損失金額約新台幣1,147萬餘元。各有1處養禽場、肉牛場受洪水影響導致毀損,初估經濟損失約新台幣1,600萬餘元[60][61]。
光復鄉大同村、大平村、大華村與大安村均有民眾罹難或失聯通報[62]。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的資料顯示,截至10月8日18時止,堰塞湖災害導致19人死亡、5人失聯、157人受傷[63]。據花蓮慈濟醫院9月28日的統計,醫療站累計診治1,224人次,其中民眾、志工及救災人員共有502例因協助災後復原受傷,接受縫合手術[64]。另有協助救災的桃園市蘆竹區挖土機行老闆,因腳部不慎遭刺傷而感染,引發敗血症造成多重器官衰竭,10月6日晚間宣告不治[65]。
Remove ads
地貌變化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航測及遙測分署於2025年9月25日空拍量測,分析最大崩塌深度達403公尺[66],評估自7月起整體崩塌量約2.9億立方公尺,土砂總堆積量約3億立方公尺,為臺灣歷史上最大崩塌[10]。26日後堰塞湖溢流口下切113公尺、上溯700公尺,壩體體積由2億立方公尺減少至8,500萬立方公尺,溢流口仍持續下切,但速度已減緩[67][68]。截至10月4日,水位高程已下降118.6公尺,湖區面積原140公頃已降至12.6公頃,堰塞湖原總蓄水量為9,100萬立方公尺降至590萬立方公尺,蓄水量約為原來量體之6.4%[69]。10月11日,經國立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重新安裝水位計,並以小型無人船測量水深,將蓄水量修正為115萬立方公尺,約為原來量體之1.7%,也是空拍機推估580萬噸的四分之一[70]。
總計約3億立方公尺土砂總堆積量,其中25,342.0萬立方公尺(約佔83.0%)仍在崩塌區及殘坡範圍,堆積平均深度62.4公尺;崩塌區至馬太鞍溪橋間中遊河道堆積3,808.6萬立方公尺(約佔12.5%),堆積平均深度17.9公尺;馬太鞍溪橋以下之下遊河道堆積1,386.7萬立方公尺(約佔4.5%),平均淤高2.2公尺[10][71]。嚴重淤積的下遊河道易使河水再次從堤防缺口流入,威脅下游居民[72]。光復地勢最低窪、傷亡最多的佛祖街,因一旁野溪無法走原有水路而遭溪水淹入[73]。原本位於地勢較高的鳳林鎮之馬太鞍溪北岸堤防已與河床齊平,導致堤頂溢流[74]。10月8日7時52分發生顯著有感地震,經林業保育署查看網路攝影機、空拍影像,確認僅堰塞湖下游兩側深槽有部分土砂崩落,但無重新阻塞[63]。
Remove ads
後續


在網路社群自發性的號召下,大批的台灣各地民眾與各慈善團體、民意代表前往花蓮擔任志工,協助災後復原、環境清消,導致前往光復的臺鐵坐票售罄而增售站票[101]。對此臺鐵公司於9月26日宣布,將自27日至29日增開10班次列車往返臺灣西部與光復之間,方便民眾前往協助救災[102]。根據臺鐵公司統計,3天教師節連假期間,超過6萬人在光復站下車,其中以29日人數最多,單日約4萬4,500人進出車站[103],而自27日起,台鐵公司也開放回程以先上車後補票方式,簡化進站流程[104]。由於協助救災的志工多持鏟子剷除淤泥,媒體遂稱志工為「鏟子超人」[105]。根據慈濟基金會統計,9月25日至27日參與的志工超過1.2萬人,教師節連假期間仍有超過5,000—6,000位民眾報名加入志工[106]。

由於下游光復堤防毀損長度約2,860公尺,水利署於9月27日動用68部怪手在下游河道建立深水槽,避免溪水持續流入光復鄉災區[107]。28日水利署已將馬太鞍溪南邊流入災區的三道水流河水,順利導引至深水槽完成改道。因土砂堆積導致北面萬榮堤防溢淹的情形,已完成清疏、加高堤防並將水流導引至下游。[108]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於27日上午的專案會議中表示,預定2週內完成臨時堤防—第1道防線、1個月內修復完成已受損的光復1號堤防、3個月內加強加固,2026年汛期前完成重建。[109]因應河道嚴重淤積,水利署預計2025年底前完成疏濬100萬立方公尺、2026年汛期前累計疏濬300萬立方公尺、2026年底前累計疏濬600萬立方公尺[110]。而馬太鞍溪橋的重建工作,交通部部長陳世凱表示預計10月15日完成涵管便道,2026年1月底完成鋼便橋,2026年底完成單向橋梁通車,2027年雙向橋梁完工。[111]馬太鞍溪橋涵管便道提早至10月10日15時完工通車,僅限小型車和救災車輛通行[112]。有關馬太鞍溪堰塞湖後續的處置,行政院長卓榮泰於9月25日在行政院會中指示農業部應儘速評估並規劃中長程計畫,排出堰塞湖剩餘水量,減少水壓對壩體的影響。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對此表示,沿著溪床開便道至堰塞湖,將土石運送下來的方案,需要3個月的非汛期。若堰塞湖風險降低,也可考慮建梳子壩攔截砂石。[113]
環境部以無人機初步估算,全災區的淤泥預估超過10萬公噸。截至9月29日中午,共計清理垃圾7,580公噸、淤泥10,267公噸。環境部環境管理署署長顏旭明對此表示,將評估淤泥作為建材、農地改良資材,或者掩埋場的護土等再利用的可能性。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則認為,台灣東部變質岩區本身就含有高背景值重金屬,若以淤泥種植農作物,重金屬恐隨食材進入食物鏈對民眾產生長期的危害。[114]後經環境部初步分析淤泥的重金屬濃度,均低於水體底泥品質風險評估值,對環境及農業使用並無立即性危害[115]。國軍第三作戰區33化學群出動背負式消毒器與重型消毒車,針對道路及淤泥暫存區進行消毒作業;並與民間廠商合作,出動無人機在廢棄物與淤泥堆積區域,執行大範圍的環境消毒[116][117]。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公布的災後應變與復原進度。統計至10月1日16時止,一共疏散撤離5,840人,收容安置287人於避難收容中心。電力已全數修復;自來水恢復供水,並增設29處臨時供水站。電信市話修復預計10月底前完成;基地台預計10月15日前全數修復。[118]
花蓮縣政府評估,光復鄉大平村、大同村以及大馬村共有86戶因地勢低窪受創嚴重難以修復,需要將居民安置。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對此研擬短、中、長期安置方案,包括租金補貼、中繼宅、社會住宅,以地易地或遷村規劃。[119]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工程會主委陳金德團隊預計10月7日進駐災區1週,了解災民需求並說明慰助方案。10月2日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統計,受災村住家清淤執行率已達88%、道路清淤30%。同日環境部協調各縣市環保局支援清溝車,協助清理堵塞路側溝,並放置154座流動廁所供民眾使用。[120]10月3日,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指揮所總協調官季連成表示第一階段的災區住家清理完成,而街道的淤泥跟垃圾均要仰賴大型機具。因此災區目前需要水電、泥作、木工等專業志工,協助居民進行排水溝、地下道等修繕。[121]經多日的清淤、修復,光復鄉7所國中小於10月7日恢復實體上課,而光復商工先採取視訊上課、預計13日實體上課[122]。10月8日行政院長卓榮泰於勘災後表示中央政府將以200億元為基礎,覈實編列災後重建的特別預算,讓災民生活恢復正常。[123]

事發後,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表示:「最初經過專家推估,堰塞湖會在10月初發生自然溢流,但從7月26日發現堰塞湖直到溢流發生僅2個月。加上受限於堰塞湖地處偏遠、壩體土石鬆軟等問題,因此以工程手段處理的減壓方案並不可行,只能在溢流前疏濬馬太鞍溪下游、補強河床堤岸缺口與馬太鞍溪橋墩。」[124][125]多位地質、土木和地理系的大學教授均提到,堰塞湖首先因水流過壩頂產生溢流,形成切口並持續下切。陳毅青教授認為下切規模可能已達「潰壩」等級的風險,導致比預期更大量的水流湧出。齊士崢教授根據最新資訊,提出假如堰塞湖的剖面接近倒三角形,那麼下切規模就可能比預測的50公尺還大,這恐怕已經算是「潰壩」了。李錫堤教授說明當堰塞湖水滿後流出即為「溢流」,當小水流持續向下刷深時,即造成「下切」為溢流後造成的現象,最後會變成「潰壩」的原因。游景雲教授則推測下游光復鄉的開口堤可能因無法承受夾帶沙石的溢流水勢而受損,但堰塞湖是否屬於「潰壩」仍待確認。[37][126]
行政院長卓榮泰到花蓮視察時表示,將查究為何部分被要求撤離居民的地方卻未執行撤離。花蓮縣政府社會處長陳加富稱,內政部提出「垂直避難」方法讓居民得在2樓以上的建築就近避難,這導致部分民眾降低了警戒心。[127]不過,多名災民在受訪時指出,他們並未收到撤離通知,導致家屬罹難。[11][128]對於事前可能疏散不當問題,花蓮地檢署於2025年9月24日主動分案偵辦,向花蓮縣政府、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分署、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等單位函調相關資料,再決定有無傳喚相關人等的必要,檢察官將在不影響救災的情況下赴現場勘驗。[129][130]行政院長卓榮泰在2025年9月25日的行政院會中指示,將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做好檢討及處置[131]。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於28日指出,災區維持紅色警戒,未來發布疏散撤離將比照海嘯警報方式,鳴放預警提醒居民疏散[132]。中央前進協調所於10月18日,進行平房居民撤離、垂直避難等演練。演練情境為24小時累積雨量達200毫米,發布災防告警細胞廣播服務簡訊,平房民眾到指定集合地點。若堤防水位上升1公尺,則發布堰塞湖警報,並啟動第三階段垂直避難。[133]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單信瑜在事件後指出,台灣現行《災害防救法》雖明確區分中央與地方的職責,但現有體制在堰塞湖、土石流與大規模山崩等快速演變的特殊災害下顯現不足。過去台灣也曾有921大地震草嶺潭、新竹秀巒等堰塞湖,但多數都自然溢流,未釀成大規模災害,因此政府與學界第一時間並未高度警覺溢流潰壩風險,處理方式偏向樂觀。政府在避難溝通上要說清楚最嚴重後果,用直觀、可感知資訊打動居民(如「水可能淹沒過一樓窗戶」)、建立日常的信任與演練機制,才能減少民眾抗拒撤離的情況。他認為改進方向包括優先建立最嚴重情境的評估模式,以免初期判斷過於樂觀;在中央與地方分工之外,強化中央於特殊狀況下直接支援地方人力與資源的能力;並提升民眾風險溝通與避難教育,減少災時不願撤離的情況。[134][135]
Remove ads
堰塞湖是潰堤還是溢流,引發各界討論。前內政部部長李鴻源在9月26日接受《觀點芹爆戰》節目專訪時表示:「堰塞湖溢流口下切80公尺就叫『潰壩』,壩就是已經垮了、不見了。」但也同時在57爆新聞受訪時,提及糾結在學術名詞上毫無意義,應該優先幫助災民。[136][137]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則在說明堰塞湖現況時提到:「樺加沙颱風帶來的豐沛雨量,造成馬太鞍溪堰塞湖蓄滿,『溢流沖刷潰壩』造成大量洪水流出。」[138]27日農業部長陳駿季對此則表示:「溢流是對水的描述,潰壩是對壩體結構描述,兩者對象不一樣。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也曾多次說明過,河水漫過堰塞湖壩體會產生溢流、沖刷、下切等現象,而潰壩就是最終的結果。但尚未溢流前則無法判斷其程度狀況,因此農業部對外的說明還是『溢流』。」[139]
相關事件
有女性志工在光復車站旁的簡易更衣室遭遇偷窺,事後向慈濟基金會工作人員反映此事,建議更衣室上方用帆布或紙板遮蓋就能避免[140]。有花蓮民宿業者免費提供住宿給救災志工時,志工飲酒後失態造成家具損毀,決定暫時不再開放接待[141]。另新北市林口高中學生傳送附上車票跟災區照片的詐騙訊息稱自身經濟能力有限,請網友提供資金幫助,後經比對照片而被發現盜圖,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稱學校已經聯繫家長介入處理,並要求學生主動向民眾致歉及退還款項,學校亦將依校規對學生懲處[142][143]。
10月,有民眾被要求在「馬太鞍溪堰塞湖影響保全戶清冊(9月21日中央劃定影響範圍)」簽名,因而質疑是補簽撤離名單,有偽造文書之嫌。對此,光復鄉公所表示,保全戶清冊是因應撤離計畫而做。[144][145]
各界反應
自2025年9月21日起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內政部消防署共通報花蓮縣政府19次要求盡速執行強制撤離措施,但仍有14名罹難者於強制撤離範圍身亡。22日下午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在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針對此事曾表示:「必要的時候,還是要做撤離,確實保護民眾的安全,這部分請中央跟地方務必共同合作」,但彼時花蓮縣縣長徐榛蔚並不在台灣。[146]後續徐榛蔚於同日取消剩餘2天出訪行程,傍晚返回臺灣。[147]花蓮縣選舉區立法委員傅崐萁稱,自己在7月底時就曾反映問題,且中央應如過去爆破南投堰塞湖的方式解決[註 1]。前內政部部長李鴻源則稱,時任內政部部長劉世芳在9月初時請他組織監測團隊,後推斷爆破、開挖等方式不可行。團隊將預估堰塞湖的影響範圍交予內政部,讓內政部得以提前疏散居民,李鴻源稱若無疏散將導致更嚴重後果。[148][149]
對於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的重大災害,總統賴清德、副總統蕭美琴、立法院院長韓國瑜、副院長江啟臣以個人身分,分別捐出一個月薪資[150]。另有新北市市長侯友宜、台北市市長蔣萬安等縣市長均捐出個人一個月薪資,協助受災民眾度過難關、早日恢復正常生活[151]。花蓮縣縣長徐榛蔚在9月29日受訪時表示:「縣府正擬規劃財源,預計每戶災民發放新台幣5萬元慰助金。」[152]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也援贈645件再生家具,跨縣市援助災民重建[153]。交通部高速公路局為協助光復鄉災後復原工作,9月27日起開放民間企業或團體等救災車輛申請通行雪山隧道[154]。27日下午,副總統蕭美琴勘災時特別提醒「鏟子超人」應注意自身安全,並要求前進指揮所應充分協調各界人力、物資、機具,以發揮最大效果[155]。勞動部於10月4日說明,現已啟動天然災害臨時工作措施,加速災後復原與安置受災民眾,並請勞動部勞工保險局依《災害防救法》規定,主動給予勞工保險、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就業保險等被保險人6個月的保險費補助[156]。
臺灣各地民眾在災情發生後,紛紛捐助食物、衣物等民生物資予當地前進指揮所、部落、教會等單位[157]。另有烤雞業者攜帶60座烤爐前往光復災區,現烤1,500隻烤雞供受災戶享用[158]。雲林營造公司、嘉義金虎爺會資助現烤點心餐車業者,於災區發放8,200份現烤蛋塔與麵包,慰藉疲憊的災民、救災志工與國軍[159]。衛生福利部轄下的賑災基金會於9月25日啟動「092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募款專案」,提供民眾各種捐款管道,該專案在26日已募得超過2億新台幣[160]。衛生福利部於29日公布,統計至28日晚間的專案募款資料,已募得18萬餘筆、共新台幣4億3353萬元善款[161]。原定勸募目標金額為新台幣5億元,截至10月1日賑災基金會共已募得新台幣7.8億元;累計已撥款1億625萬元,用於死亡、失蹤賑助及家園清理等[162]。
亞拓科技公司提供7部無人載具小山貓救災,其清淤效率為人力的20倍[117]。啟德機械起重工程董事長胡漢龑則派出2台小山貓機具,以及攜帶民生物資前往光復鄉救災,另提供往生者每人新台幣1萬元、傷者新台幣3,000元的資助[163]。新北市淡水區林海匯社區主委帶著社區居民的募款,親自前往災情最嚴重的光復鄉佛祖街,發給受災戶每戶新台幣1萬元[164]。中國信託集團捐款新台幣2,000萬元、會計師公會聯合會與地方公會聯合捐款新台幣200萬元賑災[165][166]。玉山、國泰、富邦等臺灣六大金控已投入新台幣1億元善款救災[167]。臺灣樂團五月天隨唱片公司相信音樂捐款新台幣500萬,歌手劉若英、王心凌、吳克群皆捐出新台幣100萬[168][169];韓國女子音樂團體TWICE成員周子瑜及i-dle成員葉舒華則委由陶晶瑩協助向災區捐款[170]。
堰塞湖溢流後,日本首相石破茂於X平臺上發布貼文,並以日文及中文向臺灣民眾表達關切。美國在臺協會代理處長梁凱雯(英語:Karen Lan)也於臉書平臺上發文向樺加沙颱風影響的災民致以最深切的慰問與哀悼[171]。後續捷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和以色列等駐臺辦事處,紛紛在社群平臺發布貼文表達關切慰問[172]。此外,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發言人陳斌華亦於9月24日例行新聞發佈會前,就此次災情造成的傷亡表達哀悼與慰問[173]。
《KBS》、《MBC》與《SBS》三大南韓電視台的特別報導提到:「許多臺灣人利用假期搭火車進入災區,協助災民清理泥濘,展現強大凝聚力與互助精神。」韓國網友除了對此表示「臺灣人真的了不起」、「希望臺灣能早日完成重建」,也質疑臺灣的基礎建設存在隱憂,以及十分不解總統與花蓮縣長以電話交談,討論災後復原對策的模式。[174][175]英國《衛報》記者戴維森的實地走訪報導提到:「大量的外地志工湧入這個小鎮協助災後復原,儘管環境艱苦,他們依然微笑著互相打氣。」、「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對於執行疏散的責任歸屬不清還引發了責任之爭,導致災區情況有點混亂,但志工們基本上都是出於善意前來,也確實盡到一份力。」[176]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