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13年太平洋颶風季時間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13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
Remove ads

2013年太平洋颶風季的活躍程度超過往年平均值,一共形成20場獲命名的風暴[注 1]。颶風季於2013年5月15日從東太平洋(西經140°以東、赤道以北的太平洋)、6月1日從中太平洋(國際日期變更線到西經140°之間、赤道以北的太平洋)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通常情況下每年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赤道以北的太平洋中絕大多數熱帶或亞熱帶氣旋都是在這段時間形成,並且5月15日當天東太平洋就形成熱帶風暴阿爾文。[2][3]熱帶風暴索尼亞是全季最後一場風暴,於11月4日消散[4]

Thumb
2013年太平洋颶風季所有熱帶氣旋的移動路線

颶風季共產生21個熱帶低氣壓,其中只有一個未能增強成熱帶風暴,另有九個進一步強化成颶風。不過,全年只有一個氣旋達到大型颶風標準。[注 2]9月中旬形成的颶風曼努埃爾是本季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最慘重的風暴,雖然其最高強度也只達到一級颶風下限,但登陸墨西哥後經確認還是造成123人死亡,損失總額高達42億美元(2013年美元,相當於2025年的56.7億美元)[6]。除曼努埃爾以外,本季還有另外四場獲命名的風暴(分別是颶風芭芭拉、熱帶風暴朱麗葉、熱帶風暴奧克塔夫和熱帶風暴索尼亞)登陸墨西哥,但造成的破壞程度和人員傷亡數量都很小。

2013年太平洋颶風季時間軸中記錄全年東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所有熱帶或亞熱帶氣旋形成、增強、減弱、登陸、轉變成溫帶氣旋以及消散的具體信息。還包括實際操作中沒有發布的信息,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風暴過後的回顧。包括最大持續風速、位置、距離在內的所有數字都經四捨五入換算成整數。

Remove ads

風暴時間軸

5月

Thumb
熱帶風暴阿爾文的移動路徑
5月15日
5月16日
5月17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阿爾文在墨西哥曼薩尼約西南方向約1245公里洋面消散[3]
5月28日
  • UTC中午12點:墨西哥安赫爾港Puerto ángel)東南偏南方向約205公里海域的低氣壓區發展成第二E號熱帶低氣壓[7]
  • UTC下午18點:第二E號熱帶低氣壓在安赫爾港東南偏南方向約175公里洋面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芭芭拉」(Barbara[7]
Thumb
5月29日,即將登陸的颶風芭芭拉。
5月29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芭芭拉在墨西哥瓦哈卡州薩利納克魯斯Salina Cruz)東南方向約120公里海域成為本季首場颶風[7]
  • UTC晚上19點50分:颶風芭芭拉達到風力時速130公里、最低氣壓983毫巴(百帕,29.03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並在幾乎同一時間從墨西哥托納拉西南偏西方向約25公里處登陸,成為有紀錄以來登陸位置最偏東面的太平洋颶風[7]
5月30日
  • UTC凌晨0點:颶風芭芭拉在恰帕斯州辛塔拉帕Cintalapa)以東約15公里處減弱成熱帶風暴[7]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芭芭拉在墨西哥比亞埃爾莫薩西南方向約120公里處降級成熱帶低氣壓[7]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芭芭拉在墨西哥夸察夸爾科斯東北偏東方向約55公里處退化成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7]
Remove ads

6月

Thumb
6月25日,正處一級颶風強度的科斯梅。
6月1日
  • 2013年中太平洋颶風季正式開始[2]
6月23日
  • UTC中午12點:第三E號熱帶低氣壓由曼薩尼約以南約805公里洋面的低氣壓區發展形成[8]
6月24日
  • UTC凌晨0點:第三E號熱帶低氣壓在墨西哥錫瓦塔內霍西南偏南方向約660公里海域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科斯梅」(Cosme[8]
6月25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科斯梅在曼薩尼約西南方向約660公里洋面升級成一級颶風[8]
6月26日
  • UTC凌晨0點:颶風科斯梅達到風力時速140公里,最低氣壓980毫巴(百帕,28.94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8]
  • UTC下午18點:颶風科斯梅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750公里海域降級成熱帶風暴[8]
6月27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科斯梅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的西南偏西方向約1110公里洋面退化成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8]
6月29日
  • UTC下午18點:曼薩尼約以南約770公里海域的低氣壓區發展成第四E號熱帶低氣壓[9]
Thumb
7月2日,正處一級颶風強度的達利拉。
6月30日
  • UTC早上6點:第四E號熱帶低氣壓在阿卡普爾科西南方向約450公里洋面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達利拉」(Dalila[9]

7月

7月2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達利拉在哈利斯科州科連特斯角(Cabo Corrientes)西南偏南方向約265公里海域升級成一級颶風[9]
  • UTC下午18點:颶風達利拉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130公里,最低氣壓984毫巴(百帕,29.06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9]
7月3日
  • UTC下午18點:颶風達利拉在曼薩尼約西南方向約410公里洋面弱化成熱帶風暴[9]
7月4日
  • UTC中午12點:第五E號熱帶低氣壓經阿卡普爾科東南方向約330公里海域的低氣壓區發展形成[10]
Thumb
7月6日,位於墨西哥西南近海的颶風埃里克。
7月5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達利拉在曼薩尼約西南偏西方向約710公里洋面降級成熱帶低氣壓[9]
  • UTC凌晨0點:第五E號熱帶低氣壓在阿卡普爾科以南約275公里海域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埃里克」(Erick[10]
7月6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埃里克在錫瓦塔內霍西南方向約200公里洋面升級成一級颶風[10]
  • UTC中午12點:颶風埃里克達到風力時速130公里,最低氣壓983毫巴(百帕,29.03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10]
7月7日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達利拉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偏南方向約740公里海域退化成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9]
  • UTC下午18點:颶風埃里克在墨西哥巴亞爾塔港西南偏西方向約265公里洋面減弱成熱帶風暴[10]
7月9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埃里克在墨西哥拉巴斯西南方向約185公里海域消退成不含對流的低氣壓區[10]
7月25日
  • UTC凌晨0點: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的西南偏西方向約1575公里洋面的低氣壓區發展成第六E號熱帶低氣壓[11]
  • UTC早上6點:第六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1675公里海域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弗洛西」(Flossie[11]
Thumb
7月29日位於夏威夷近海的熱帶風暴弗洛西
7月27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弗洛西達到風力時速110公里,最低氣壓994毫巴(百帕,29.36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11]
  • UTC下午18點左右,熱帶風暴弗洛西經西經140°進入中太平洋颶風中心預警範圍[11]
7月30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弗洛西在夏威夷州茂宜島東北方向約40公里洋面降級成熱帶低氣壓[11]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弗洛西在距夏威夷州考艾島約8公里近海消散成不含對流的低氣壓區[11]
  • UTC中午12點:第七E號熱帶低氣壓經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的西南偏南方向約1650公里海域的低氣壓區形成[12]
  • UTC下午18點:第七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1295公里洋面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吉爾」(Gil[12]
7月31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吉爾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1490公里海域成為一級颶風[12]
Remove ads

8月

Thumb
颶風吉爾的移動路線
8月2日
  • UTC凌晨0點:颶風吉爾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140公里,最低氣壓985毫巴(百帕,29.09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12]
  • UTC下午18點:颶風吉爾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偏西方向約2205公里洋面減弱成熱帶風暴[12]
8月3日
  • UTC中午12點: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1755公里海域的低氣壓區發展成第八E)號熱帶低氣壓[13]
8月4日
  • UTC凌晨0點:第八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1900公里洋面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亨麗埃特」(Henriette[13]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吉爾在夏威夷群島東南偏東方向約2130公里海域降級成熱帶低氣壓[12]
Thumb
8月8日,正處二級颶風強度的亨麗埃特。
8月6日
  • 凌晨0點左右,熱帶低氣壓吉爾穿越西經140°進入中太平洋颶風中心預警範圍[12]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吉爾在夏威夷群島東南方向約1700公里洋面再度達到熱帶風暴標準[12]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亨麗埃特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的西南偏西方向約2405公里海域升級成一級颶風[13]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吉爾在夏威夷群島東南方向約1585公里洋面再度降級成熱帶低氣壓[12]
8月7日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吉爾在夏威夷群島東南偏東方向約1715公里海域消散[12]
8月8日
  • UTC下午18點:颶風亨麗埃特達到二級颶風標準,並在幾乎同一時間達到風力時速165公里,最低氣壓976毫巴(百帕,28.82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13]
8月9日
  • 凌晨0點:颶風亨麗埃特經過西經140°進入中太平洋颶風中心預警範圍[13]
  • UTC早上6點:颶風亨麗埃特在夏威夷群島東南偏東方向約1520公里洋面弱化成一級颶風[13]
  • UTC中午12點:颶風亨麗埃特在夏威夷群島東南方向約1425公里海域減弱成熱帶風暴[13]
8月11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亨麗埃特在夏威夷州卡蕾亞Ka Lae)以南約610公里洋面降級成熱帶低氣壓[13]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亨麗埃特在卡蕾亞西南偏南方向約620公里海域退化成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13]
Thumb
8月17日位於中太平洋上空的熱帶風暴佩瓦
8月16日
  • UTC下午15點:夏威夷州利胡埃西南方向約1995公里洋面的低氣壓區發展成熱帶風暴並獲名「佩瓦」(Pewa[14]
8月18日
8月19日
  • UTC凌晨3點:夏威夷州檀香山以西約2190公里海域的低氣壓區發展成熱帶風暴並獲名「烏納拉」(Unala[16]
  • UTC上午9點左右:熱帶風暴烏納拉經國際日期變更線進入西太平洋[17]
  • UTC夜間21點:第三C號熱帶低氣壓經利胡埃以西約1730公里洋面的低氣壓區發展而成[18]
8月20日
  • UTC下午15點:第三C號熱帶低氣壓穿過國際日期變更線進入西太平洋[19]
8月22日
  • UTC中午12點:曼薩尼約西南偏西方向約795公里海域的低氣壓區發展成第九E號熱帶低氣壓[20]
Thumb
8月23日位於下加利福尼亞州以南洋面的熱帶風暴伊沃
8月23日
  • UTC凌晨0點:第九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的西南偏南方向約620公里洋面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伊沃」(Ivo[20]
8月24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伊沃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75公里,最低氣壓997毫巴(百帕,29.44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20]
8月25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伊沃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以西約425公里海域降級成熱帶低氣壓[20]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伊沃在拉巴斯西南方向約525公里洋面退化成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20]
8月28日
  • UTC中午12點: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的東南偏南方向約500公里海域的低氣壓區發展成熱帶風暴並獲名「朱麗葉」(Juliette[21]
8月29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朱麗葉達到風力時速100公里,最低氣壓997毫巴(百帕,29.44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21]
  • UTC上午9點:熱帶風暴朱麗葉以持續風速每小時100公里強度從聖瑪麗娜角(Punta Santa Marina)登陸[21]
Thumb
8月31日,熱帶風暴基科接近颶風強度。
8月30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朱麗葉在墨西哥艾爾普西托(El Pocito)以南約85公里洋面消退成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21]
  • UTC中午12點:第十一E)號熱帶低氣壓經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855公里海域的低氣壓區發展而成[22]
8月31日
  • UTC中午12點:第十一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的西南偏西方向約805公里洋面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基科」(Kiko[22]
Remove ads

9月

9月1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基科升級成一級颶風,並在幾乎同一時間達到風力時速120公里,最低氣壓989毫巴(百帕,29.21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22]
  • UTC下午18點:颶風基科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偏西方向約610公里海域弱化成熱帶風暴[22]
9月2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基科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的西南偏西方向約650公里洋面退化成不含對流的低氣壓區[22]
9月5日
  • UTC早上6點:曼薩尼約西南方向約235公里海域的低氣壓區發展成第十二E號熱帶低氣壓[23]
  • UTC中午12點:第十二E號熱帶低氣壓在曼薩尼約西南方向約215公里洋面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洛雷娜」(Lorena[23]
Thumb
熱帶風暴洛雷娜的移動路徑
9月6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洛雷娜達到風力時速85公里,最低氣壓1002毫巴(百帕,29.59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23]
9月7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洛雷娜在拉巴斯西南方向約155公里海域降級成熱帶低氣壓[23]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洛雷娜在墨西哥聖達菲(Santa Fe)西南偏西方向約95公里洋面消退成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23]
9月13日
  • UTC中午12點:阿卡普爾科西南偏南方向約240公里海域的低氣壓區發展成第十三E號熱帶低氣壓[6]
  • UTC下午18點:第十三E號熱帶低氣壓在阿卡普爾科西南方向約280公里洋面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曼努埃爾」[6]
9月15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曼努埃爾以持續風速每小時110公里強度從米卻肯州西南部的阿奎拉(Aquila)附近登陸[6]
9月16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曼努埃爾在曼薩尼約西北偏北方向約75公里海域減弱成熱帶低氣壓[6]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曼努埃爾在巴亞爾塔港以南約50公里海域退化成熱帶擾動[6]
Thumb
9月19日,接近颶風強度的熱帶風暴曼努埃爾。
9月17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曼努埃爾的殘留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以東約280公里洋面再生成熱帶低氣壓[6]
9月18日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曼努埃爾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以東約220公里海域第二次成為熱帶風暴[6]
9月19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曼努埃爾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東北方向約220公里洋面升級成一級颶風[6]
  • UTC早上6點:颶風曼努埃爾達到風力時速120公里、最低氣壓983毫巴(百帕,29.03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6]
  • UTC中午12點:颶風曼努埃爾以持續風速每小時120公里強度從墨西哥庫利亞坎附近登陸[6]
  • UTC下午18點:颶風曼努埃爾在墨西哥瓜穆奇爾(Guamúchil)東南偏東方向約50公里海域弱化成熱帶風暴[6]
9月20日
Remove ads

10月

Thumb
10月8日熱帶風暴納達的衛星圖像
10月6日
  • UTC下午18點:第十四E號熱帶低氣壓由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1390公里洋面的低氣壓區發展形成[24]
10月7日
  • UTC凌晨0點:第十四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1475公里海域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納達」(Narda[24]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納達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00公里,最低氣壓997毫巴(百帕,29.44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24]
10月9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納達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的西南偏西方向約2005公里洋面減弱成熱帶低氣壓[24]
10月10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納達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偏西方向約2125公里海域退化成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24]
10月12日
  • UTC下午18點: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以南約875公里洋面的低氣壓區發展成第十五E號熱帶低氣壓[25]
10月13日
  • UTC凌晨0點:第十五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以南約805公里海域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奧克塔夫」(Octave[25]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奧克塔夫達到風力時速100公里,最低氣壓994毫巴(百帕,29.36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25]
Thumb
熱帶風暴奧克塔夫的移動路線
10月14日
  • UTC凌晨0點:第十六E號熱帶低氣壓經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的西南偏南方向約1305公里洋面的低氣壓區發展而成[26]
  • UTC早上6點:第十六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1190公里海域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普里西拉」(Priscilla[26]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普里西拉達到持續風速75公里,最低氣壓1001毫巴(百帕,29.56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26]
10月15日
  • UTC早上5點:熱帶風暴奧克塔夫以幾力時速75公里強度從南下加利福尼亞州科蒙都的聖拉薩羅角(Cabo San Lazaro)附近登陸[25]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奧克塔夫在拉巴斯西北偏西方向約195公里洋面減弱成熱帶低氣壓[25]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奧克塔夫在墨西哥洛斯莫奇斯西北方向約100公里海域消退成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25]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普里西亞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940公里洋面降級成熱帶低氣壓[26]
Thumb
10月14日,接近最高強度的熱帶風暴普里西亞。
10月16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普里西亞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偏西方向約1160公里洋面消退成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26]
10月20日
  • UTC凌晨0點:阿卡普爾科西南偏南方向約355公里海域的低氣壓區發展成第十七E號熱帶低氣壓[27]
  • UTC早上6點:第十七E號熱帶低氣壓在阿卡普爾科西南方向約315公里洋面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雷蒙德」(Raymond[27]
10月21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雷蒙德在阿卡普爾科西南方向約260公里海域升級成一級颶風[27]
  • UTC早上6點:颶風雷蒙德在阿卡普爾科西南偏西方向約265公里洋面達到二級颶風標準[27]
  • UTC中午12點:颶風雷蒙德在阿卡普爾科西南偏西方向約260公里海域成為本季首場大型颶風[27]
  • UTC下午18點:颶風雷蒙德達到風力時速195公里,最低氣壓28.08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27]
10月22日
  • UTC早上6點:颶風雷蒙德在行進至阿卡普爾科西南偏西方向約215公里洋面附近時強度回落到二級颶風標準[27]
  • UTC下午18點:颶風雷蒙德在阿卡普爾西南偏西方向約215公里海域弱化成一級颶風[27]
Thumb
10月2日,正處大型颶風強度的雷蒙德
10月23日
  • UTC早上6點:颶風雷蒙德在阿卡普爾科西南方向約275公里洋面降級成熱帶風暴[27]
10月27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雷蒙德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的西南偏南方向約1175公里海域再度達到一級颶風強度[27]
10月28日
  • UTC凌晨0點:颶風雷蒙德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1150公里洋面第二次強化成二級颶風[27]
  • UTC中午12點:颶風雷蒙德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1060公里洋面再度減弱成一級颶風[27]
10月29日
  • UTC凌晨0點:颶風雷蒙德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1000公里海域再次降級成熱帶風暴[27]
10月30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雷蒙德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675公里洋面弱化成熱帶低氣壓[27]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雷蒙德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偏西方向約595公里海域消退成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27]
Remove ads

11月

Thumb
11月3日,接近最高強度的熱帶風暴索尼亞。
11月1日
  • UTC早上6點:曼薩尼約西南方向約515公里洋面的低氣壓區發展成第十八E號熱帶低氣壓[4]
11月3日
  • UTC凌晨0點:第十八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南端以南約565公里海域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索尼亞」(Sonia[4]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索尼亞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75公里,最低氣壓1002毫巴(百帕,29.59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4]
11月4日
  • UTC早上5點:熱帶風暴索尼亞以風力時速65公里強度從錫那羅亞州埃爾多拉多(El Dorado)附近登陸[4]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索尼亞在埃爾多拉多西北偏北方向約30公里處減弱成熱帶低氣壓[4]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索尼亞在西馬德雷山脈上空消散[4]
11月30日
  • 2013年太平洋颶風季正式結束[2]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