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昌起義

1927年起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昌起義
Remove ads

南昌起義(中國大陸作南昌起義、八一起義,台灣作南昌暴動[7][8][9][10][11],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以國民黨左派革命委員會名義[12]於1927年8月1日針對中國國民黨(主要目標為國民黨右派蔣中正寧漢分裂後在南京組建的南京政府)在江西南昌發動的武裝奪權事件。南昌起義被視為第一次國共內戰開始,也是中國共產黨及其直轄與間接管轄的武裝力量事實上退出北伐戰爭的時點。

快速預覽 南昌起義, 日期 ...
Thumb
當時作為起義軍總指揮部的江西大旅社,現為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Remove ads

背景

1926至1927年間,亦即北伐期間,國民政府因「容共」或「清黨」兩種意見衝突,造成內部分裂。1927年1月,北伐軍攻克武漢,當時以國民黨左派人士為中心的政府由廣州遷往武漢,武漢方面國民黨人士主張容共並擁戴汪兆銘。3月10日在武漢召開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決議案》,免除蔣中正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一職以外其他公職。蔣在南昌發表《告黃埔同學書》,表明不接受該決議,遂率領一批國民黨人於南京另組政府,是謂寧漢分裂

1927年4月,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在上海召開會議,提出國民黨內之共產黨員,受第三國際指使,企圖顛覆,破壞國民革命,要求取消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內黨籍,隨即通過「清黨原則」,成立「清黨委員會」,全面進行清黨,並清除共產黨人,為四一二事件

7月15日,武漢政府知悉蘇聯顧問鮑羅廷欲分化政府以助中國共產黨奪取武漢政府權力之策略後,決定和平分共。武漢政府宣佈正式與中國共產黨分裂及逐其黨員,遂決定取締中國共產黨言論,又通過「取締共產議案」,罷黜鮑羅廷及其他蘇聯顧問,是謂寧漢復合(中國共產黨則稱為寧漢合流)。由於南京武漢兩方面都先後取締中國共產黨和鎮壓中國國民黨左派,故中國共產黨宣稱這是孫中山「革命失敗」。

Remove ads

序幕

汪精衛召開分共會議,七一五事件使大革命失敗,中共中央決定周恩來領導南昌起義[13]:153。在武漢中共中央(瞿秋白主持),根據在江西九江中央負責人士李立三鄧中夏譚平山等人建議,決定在江西南昌發動武裝暴動,第一次國共合作結束。張發奎稱:「在第二方面軍之高級軍官中的C. P. 分子如葉挺等須退出軍隊或脫離C. P.」[14]:406

同時,聶榮臻等軍委同志聽周恩來傳達的大意:「國共分裂了,我們沒有別的辦法,只有起義。今天,中央會議上作了決定,要在南昌舉行起義。恩來同志還說,會議決定組織前敵委員會,指定他為書記。」[15]:807月20日,譚平山、李立三、惲代英、鄧中夏、葉挺等同聶榮臻在九江舉行談話會[13]:155:「在軍事上趕快集中南昌,運動二十軍與我們一致,實行在南昌暴動解決三、六、九軍在南昌之武裝。在政治上反對武漢南京兩政府,建立新的政府來號召。」[14]:406領導南昌起義前敵委員會、前敵軍委、革命委員會成員和聯席會議代表共有118名[16]

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李立三、惲代英、彭湃張國燾、譚平山、聶榮臻、賀昌顏昌頤林伯渠吳玉章彭澤民張曙時徐特立高語罕許廷魂鄒敬芳丁曉光肖炳章蔡廷鍇姜濟寰沈壽禎羅石冰黃太吉廖乾吾方維夏黃日葵童漢章李小青董芳城陳蔭林郭亮韓符麟王積衡穆景周徐先兆古勛銘董朗徐成章畢士悌歐震劉明夏鄒范黃雲谷呂承文魏豪廖快虎何剛江采蘋馮冠英鄭明英陶鑄毛存湖肖克余濤史書元白鑫孫樹成申朝宗黃克健李鳴珂袁也烈陳守禮黃序周、羊角、陳華向滸李逸民傅傑姜振海洪超吳高群舉文忠譚家述彭鰲龔楚任善同陳文貴周士第李碩勛、林超伯,朱蘊山孟湘鑒陳日新林鈞鄧鶴鳴張餘生王一德張開遠李森蔡鴻干李嘉仲陳漢章黃靈彪章覺民王貫山李桂生蔣睦修饒思誠熊禹九潘先申鄧有一章伯鈞陳賡粟裕彭干臣陳公培朱其華周國淦曾延生劉九峰李宗昭歐陽洛吳鳴和

7月24日(一稱7月25日),羅米那茲加倫、張國燾、周恩來在武漢開會,周恩來要求中央從速決定南昌暴動的名義、政綱和策略,切實計劃發動湘鄂贛和廣東東江工農,要求共產國際經汕頭接濟軍火和物資;根據加倫提議,立即南下,佔領廣東,取得海口,取得國際援助,再舉行第二次北伐[13]:156。7月26日,周恩來離開武漢,同陳賡到九江與譚平山、李立三、鄧中夏、惲代英等會商,周恩來指出:應該以土地革命為主要的口號;會後周恩來交代聶榮臻:到九江、南昌之間的馬迴嶺,拉第四軍第二十五師到南昌起義[13]:157。周離後數小時,中共中央收到共產國際電報,指示「如毫無勝利機會,則可不舉行暴動。」[17]

7月27日,周恩來秘密到南昌朱德住處,葉挺、賀龍部開到南昌[13]:157。同日,江西大旅社成立前敵委員會,由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組成(以後張國燾和譚平山也參加前委會議),會議決定7月30日晚起義[13]:157

7月29日上午,中央代表張國燾發密電稱:暴動宜慎重,無論如何要等他到後再作決定;周恩來同前委商定:暴動決不能停止,繼續進行一切準備工作[13]:157-158

7月30日早晨,張國燾抵南昌,在前委緊急會議稱:起義如果有成功的把握,可以舉行,否則不可動;應該徵得張發奎的同意,否則不可動[13]:158。前委成員稱:「暴動斷不能遷移,更不可停止,已受汪之包圍,決不會同意我們的計劃。在客觀應當是我黨站在領導的地位,再不能依賴張。」[14]:407張國燾受到強烈反對,說是國際代表意見,周恩來激動稱:「國際代表及中央給我的任務是叫我來主持這個運動,現在給你的命令又如此,我不能負責了,我即刻回漢口去吧!」[18]:81周恩來說得氣憤拍枱,20多年後稱:「拍桌子這個舉動,是我平生僅有的一次。」[13]:158爭論數小時,譚平山會後主張綁起張國燾,周恩來制止稱:張國燾是黨中央的代表,怎麼能綁呢[13]:158

7月31日早晨,經開會,張國燾屈服,服從多數,決定當晚行動[13]:158。下午,起義最後準備,周恩來、賀龍、葉挺等在團以上幹部會議宣布起義命令,明定各團營戰鬥任務[13]:158。第二十軍第一團趙副營長到敵指揮部告密,一士兵發現後報告賀龍,前委遂提前2小時起義[13]:158-159

Remove ads

戰鬥序列

暴動部隊

張發奎轄第二方面軍建制下的第十一軍(副軍長葉挺,黨代表聶榮臻)及第二十軍(軍長賀龍),由九江秘密開抵南昌,與南昌市公安局長兼第三軍軍官教導團團長朱德會合,準備發動武裝反抗。

葉挺事件發動前就是共產黨員。葉挺獨立團擴編為六個團,即第二十五師的第73、75團、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3個團(原為空架子,葉挺去後組建了70、71、72團)和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警衛團(盧德銘為團長)。73團為葉挺獨立團的直接繼承者。葉部的蔣光鼐蔡廷鍇師(第十師)則效忠國民政府,不願受共產黨指揮。

  • 第二方面軍 總指揮張發奎 參謀長劉伯承
    • 第十一軍 副軍長葉挺,黨代表聶榮臻。起事後,葉挺任軍長。
      • 第十師 師長蔡廷鍇(南下一出城在進賢縣該師的主力力范進團解決,率部脫離,投奔陳銘樞)3個團4500餘人。傳統說法是蔡部並未參加南昌起義。[19]賀龍回憶「蔡廷鍇有一個師,… … 在三十日、三十一日先後到達南昌,我們把他們趕到城外駐紮了。 」《周逸群報告》記述「第十師蔡廷鍇部之二十八團故意與我教導團及第二團為難,連斃教導團隊長學生各一員,井將軍部馬匹完全奪去。賀得報告後,即約葉挺商量,適上午八時蔡已到南昌,寫一信送賀、葉請示工作,措詞非常恭順,賀即請其來軍部談話,葉亦在坐,結果表示合作,並即寫信送二十八團團長,令其退還馬匹,但尚有二十匹好馬不退。這可見蔡之不是誠意合作」。《蔡廷鍇自傳》回憶「車抵樂化站,賀龍部在該處握守向北警戒,……我見此情形,自念若不回去,則我師更為危險,遂打電話向葉挺請示。葉接我電話,請我即返南昌。返抵南昌,葉、賀已將朱培德、程潛駐南昌部隊繳械,即召集會議,在南昌成立臨時軍政府。我當退既不得,逃更不能,只有俯首服從葉、賀之命。駐留數日。」
      • 第二十四師 師長古勛銘/董仲明。該師原是空架子,葉挺去後組建了第70、71、72團,共5500人全部參加起義。
      • 第二十五師 師長李漢魂 師參謀長張雲逸 師部駐九江以南黃老門車站西端黃老門村。第73團、第74團重機槍連、第75團共3000餘人參加南昌起義後改編,周士第任師長,李碩勛任黨代表
        • 第七十三團 團長周士第,黨代表陳毅葉挺獨立團,團部駐地九江馬迴嶺。全團起事
          • 第一營營長符克振
        • 第七十四團 駐馬迴嶺以南。王爾琢率重機槍連起事。到達南昌後,由七、八百名青年組織起來的一支隊伍與原七十四團重機槍連合編為新的七十四團。團長孫樹成,參謀長王爾琢
        • 第七十五團 駐黃老門西南。三個營起事。團長孫中一,黨代表楊心畲
    • 第二十軍 軍長賀龍 黨代表廖乾五 政治部主任周逸群。全軍參加南昌起義。軍直屬約2000餘人。
    • 第九軍 軍長韋杵(未到職) 副軍長朱德
      • 軍官教育團 團長朱德。兵力一個營。
    • 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團長盧德銘,千餘人,未追上南昌起義部隊,後參加秋收起義
  • 南昌市公安局 局長朱德,400餘人,起義後編入第二十軍
  • 第三十軍所屬廣東農軍,800餘人,起義後編入第十一軍
  • 湖北全省總工會工人糾察隊,人槍千餘,起義後編入葉、賀部隊
  • 在武漢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人槍五百餘,其中八十餘人參加南昌起義。
  • 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師生,約一團人,個別人參加南昌起義。其中陳毅臨川趕上部隊,任第73團指導員。
  • 第六軍,2個團,未趕上南昌起義
  • 襄陽方振武部,未趕上南昌起義
  • 南昌起義爆發後,張發奎在九江解散了第二方面軍政治部。但張發奎沒有趕盡殺絕,給第二方面軍黨代表兼駐江西辦事處主任郭沫若、第二方面軍政治部主任秘書李一氓,四軍政治部秘書陽翰笙,11師政治部主任梅龔彬等人提供了一輛能坐四五人的鐵道手搖車,8月3日晚幾人坐着手搖車趕往南昌。幾個人塗家埠站時遭遇從南昌敗退下來的程潛和朱培德的潰軍洗劫一空,郭沫若的眼鏡被打掉,手錶、自來水筆被搶走,扭打的過程中,手槍也被搶走了。李一氓等人也被推推搡搡擠到了一邊,幸好開車的哨子響起,已有收穫的那群散兵才丟下他們上車離開。郭沫若等人追趕已經南下的起義軍,8月4日深夜在南昌以南不遠處追上了賀龍部。郭沫若被火線任命為宣傳委員會主任、總政主任,李一氓被任命為參謀團秘書長。
Remove ads

國民政府部隊

  • 第五方面軍 總指揮 朱培德
    • 警衛團:在藩台衙門和第五方面軍司令部一起被消滅
    • 第三軍 軍長王均
      • 第八師
        • 第二十三團:在貢院背被消滅
        • 第二十四團:在東郊新營房被消滅
    • 第六軍 程潛
      • 第十九師
        • 第五十七團:在東南郊天主堂、匡廬中學被消滅
    • 第九軍 金漢鼎
      • 第二十七師
        • 第七十九團:在東南郊大營房被消滅
        • 第八十團:在東南郊老營房被消滅

經過

南昌

Thumb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展品捷克斯洛伐克Vz. 24步槍和勃朗寧自動步槍(並非湘南起義時使用過的武器)

1927年8月1日凌晨2時,朱德周恩來等指揮的暴動部隊向駐守南昌的國民革命軍發動進攻,經過四個多小時的激戰,佔領全城,公佈《八一起義宣言》、《八一起義宣傳大綱》。晨6時,共殲3,000多人,繳5,000多支槍、70多萬發子彈、數門大炮[13]:159。國民政府方面調集軍隊包圍南昌。

8月2日,革命委員會以吳玉章為秘書長、劉伯承為參謀長、賀龍代第二方面軍指揮,葉挺代前敵總指揮兼代第十一軍軍長、朱德為第九軍副軍長、郭沫若為總政治部主任,同日聶榮臻、周士弟率馬迴嶺第四軍二十五師兩個團3,000人到南昌,使起義軍達20,500人[13]:159。8月3日,暴動部隊撤離南昌。

8月7日,張發奎率第四軍入南昌,接着追擊暴動部隊。蔣光鼐、蔡廷鍇師在南進廣東途中脫離部隊。又因天氣暑熱,長途行軍,且未鼓動群眾,後勤工作不佳,沿途逃亡的士兵很多。

8月30日會昌戰役起義軍進攻錢大鈞部,錢部6,000人傷俘逃、3,000人退走,起義軍1,000多人傷亡[13]:162-163陳賡任第20軍3師6團2營營長,在會昌之戰中,被打斷了腿,留在傅連暲主持的長汀福音醫院養傷,後在警衛員盧冬生護送下回到上海,在中共特科工作。8月31日,原定尋烏入東江,前委決定改由長汀、上杭入東江[13]:163

Remove ads

潮汕

9月5日,起義軍先鋒抵長汀[13]:163。9月19日,起義軍佔領廣東大埔縣三河壩,主力第20軍、第11軍24師由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下潮汕,9月23日起義軍入潮安,9月24日入汕頭[13]:165。留朱德率第25師(以73團為主),加入朱德的教導團及20軍新組建的3師,約3,000多人[13]:166,堅守三河壩,抗擊錢大鈞部3個師的追擊。蘇聯顧問等堅持得取得共產國際海運的援助[13]:164,起義軍南下主力在途中遭粵軍和中央軍夾擊。

9月26日,起義軍在汕頭市牛屠地召開數萬人群眾大會,周恩來作講演,號召人民鬥爭,解放自身;第20軍第3師守潮汕約1,000人,前方只有第11軍第24師和第20軍第1師、第2師約6,000人,9月28日起義軍在揭陽北部向山湖地區進擊[13]:166陳濟棠粵軍第四軍十一師、十三師和新編第二師由廣州往粵東會合王俊警備旅,佔領揭陽、湯坑;第八路軍副總指揮黃紹竑率第七軍2個師在粵北渡韓江上游,錢大鈞留在梅縣松口鎮監制三河壩[13]:166。起義軍主力傷亡2,000餘人,殲敵3,000千,9月30日凌晨退回揭陽;黃紹竑部9,000人沿韓江西岸突襲潮州,9月30日黃昏起義軍撤守潮州,10月1日凌晨2時撤守汕頭[13]:167。起義軍最終於湯坑大敗,20軍2個師投降,領導機關分散突圍。後譚平山、周恩來、劉伯承、賀龍、葉挺等主要負責人離隊,分別前往香港上海。董朗、顏昌頤率第24師餘部1,200人多人,10月7日部到達陸豐,與農軍會合,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師長董朗,黨代表顏昌頤[13]:169-170

朱德所部撤出三河壩時剩2,000多人,路遇潰敗下來的20軍教導團參謀長周邦采率領的200餘人,得知南下部隊失敗後,朱德堅決反對解散隊伍,提出隱蔽北上去湘南。派師長周士第、師黨代表李碩勳去中央彙報。10月16日到福建武平,還有2500人;10月17日擊退追敵,剩下1,500多人。部隊到達江西安遠的天心圩的狀況時:「師長、團長均皆逃走,各營、連長亦多離開。」[20]師以上軍事領導幹部只剩下朱德,政工幹部全走了。團級軍事幹部只剩下74團參謀長王爾琢,政工幹部只剩下73團政治指導員陳毅。在天心圩軍人大會上,朱德把1927年的中國革命比做1905年俄國革命。此時部隊約800人,編為一個縱隊,朱德任縱隊司令員,陳毅任縱隊政治指導員,王爾琢任縱隊參謀長,下編3個步兵大隊,1個特務大隊,1個機炮大隊(一門82迫擊炮、兩挺手提機關槍、兩挺重機槍),編餘軍官編成教導隊。

後朱得知滇軍故交范石生部駐紮韶關,1927年11月化名王楷投奔范部,改編為第16軍47師140團。1927年12月上旬聽說葉挺舉行廣州起事,朱德率部南下到韶關時,廣州起事失敗,接收了起事殘部200多人。1928年1月實情被國軍偵知,范石生通風讓朱德離開。

Remove ads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南昌起事後當日上午,譚平山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名義,在南昌主持召開國民黨中央委員及各省區特別市和海外各黨部代表聯席會議,通過《中央委員宣言》,成立由鄧演達(未參與)、譚平山陳友仁(未參與)、吳玉章彭澤民林祖涵賀龍郭沫若黃琪翔惲代英江浩朱暉日周恩來張國燾葉挺張曙時李立三徐特立彭湃蘇兆征宋慶齡(未參與)、何香凝(未參與)、于右任(未參與)、經亨頤(未參與)等25人[21]組成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其後,經亨頤、于右任分別在1927年8月13日的《漢口民國日報》上發表聲明,否認參與),並推選宋慶齡(未到)、鄧演達(未到)、譚平山、張發奎(時為國民黨的第二方面軍總指揮,有意爭取其支持)、賀龍、郭沫若、惲代英組成主席團,以譚平山為主席團主席,吳玉章為祕書長,林祖涵為財務委員會主席,張國燾為農工委員會主席,惲代英代理郭沫若為宣傳委員會主席,張曙時為黨務委員會主席,劉伯承為參謀長,郭沫若為總政治部主任,賀龍為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兼第二十軍軍長,葉挺為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一軍軍長,朱德為第九軍軍長。

在暴動部隊撤離南昌,南下廣東途中到達長汀時,革命委員會決定沿用國民政府的名義對外,並以譚平山為國民政府委員長,陳友仁顧順章王荷波蘇兆征等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

9月24日,暴動部隊到達汕頭後,決定正式成立國民政府,並決定由譚平山任國民政府主席。25日張太雷到達汕頭,提出反對此前的決定,並即於第二天召開南方局會議,決定暫不發表國民政府名單。此事擱置,隨後形勢惡化而終不成事。

結局

1927年11月,共產國際代表羅明納茲在中共中央擴大會議上,以違反共產國際指示所謂「政治紀律」問題,決定將譚平山開除出黨,並給予周恩來惲代英李立三等人處分。張國燾制止不力,也被處分[22]

1928年1月,朱德發動湘南起義,4月率部上井岡山,在寧岡礱市毛澤東會師,建立紅四軍

影響

Thumb
1967年10月《人民畫報》上刊載的南昌起義舊址

本事件使中國共產黨開始擁有完全在其控制之下的武裝力量,是共產黨武力奪取政權的開端。在檢討本事件失敗原因的中共中央第十三號文件中,曾明確指出「只有決定四省()民眾武裝暴動,以及率領葉、賀軍隊暴動反抗武漢反動政府之政策,是算黨拋棄機會主義,而走上布爾什維克道路的新紀元。」[23] 因此,8月1日被中國共產黨定為其軍隊建軍節。不過,當時對外還是以國民黨左派名義舉行暴動[12]

評價

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說法是:

  • 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24]
  • 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立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端[25]

中國國民黨(國民黨左派除外)、國民政府中華民國政府的說法是:

在中共之外的共產主義者中,反史太林主義的派別中的一部分,如托洛茨基主義左翼共產主義對南昌起義持負面評價:

紀念

Thumb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
Thumb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旗面上的「八一」即為紀念南昌起義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於1933年6月決定,將8月1日定為中國工農紅軍的建軍節,後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繼承。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公布的軍旗、軍徽上均綴有「八一」字樣作為軍隊標誌。在證件、帽徽、軍服紐扣、腰帶、軍服內襯裏、軍服拉鏈扣等多處標有「八一」軍徽的圖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將當時作為起事軍總指揮部的江西大旅社闢為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南昌於1977年在市區中心建「八一湘南起義紀念塔」,並於1997年將紀念塔所處的廣場改名為「八一廣場」(原名「人民廣場」)。南昌市內尚有多處以「八一」命名的建築如八一大道八一公園八一大橋等。

1981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由湯曉丹導演的電影南昌起義。2017年公映的《建軍大業》也以此為題材,亦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的獻禮片

相關人員

南昌起義參加者有2萬多人,留下名字僅1,066人。南昌起義時陣亡112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死亡479人。已知的南昌起義參加者中,最後逝世的是彭猗蘭。她在2010年6月29日逝世,享年102歲[6]

參加起事的國府人員

  • 蔡廷鍇,時任第十一軍副軍長兼第十師師長,左翼總指揮,南下出城時率部脫離起事部隊
  • 侯鏡如,時任第二十軍教導團團長,1931年與中共失去組織聯繫,1933年轉投國民政府
  • 文強,職務不詳
  • 龔楚,時任第二十軍補充團團長,中國工農紅軍將領,1935年轉投國民政府
  • 區壽年,時任第十一軍第十師二十八團三營營長,隨蔡廷鍇脫離起事部隊
  • 彭士量,時任第十一軍第十師營長,隨蔡廷鍇脫離起事部隊

參加起事的中共人員

直接參加南昌起義的中共人員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黨和國家領導人職務的有18人。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7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銜的3人[6]

  • 開國元帥
    • 朱德:起義軍第9軍副軍長
    • 劉伯承: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
    • 陳毅:起義軍11軍25師73團指導員
    • 林彪:起義軍11軍25師73團1營7連連長
    • 賀龍:起義軍第20軍軍長
    • 葉劍英:第4軍參謀長
    • 聶榮臻:起義軍11軍黨代表
  • 開國大將
    • 粟裕馬日事變後,粟裕從就讀的常德省立第二師範學校的下水管道逃出,輾轉到了武昌。被組織安排到葉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24師軍事教導隊入了黨,當了班長。
    • 陳賡:從蘇聯回國後被組織安排到唐生智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軍任特務營營長,實際上擔負着保衛黨中央機關的重任。四一二事變後,汪精衛指示第三十五軍軍長何鍵把特務營繳械解散。陳賡隨周恩來於七月下旬秘密到達九江,七月二十七日抵達南昌擔負起義總指揮部的保衛工作,和李立三一起在起義中逮捕了一批反革命分子,接管了江西省的銀行,並把沒收的大批財產用汽車送往總指揮部參謀團。撤離南昌時,陳賡被調到賀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 第三師第六團第一營任營長。
    • 許光達:黃埔五期,隨隊從廣州遷入黃埔武漢分校,被編入炮兵大隊第十一隊繼續學業。四一二事變後,第五期學員不得不提前畢業。許光達到駐江西九江的張發奎第二方面軍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直屬炮兵營任見習排長。南昌起義當天傍晚,許光達正在九江。第二天一早,許光達就接到指令:所有黨員分頭離開炮兵營,在九江城南門外集合,然後到南昌加入暴動部隊。許光達一行七人和接應人員接上頭,到達南昌時已經是暴動的一周之後,暴動部隊已經南下。後在寧都趕上了擔任後衛任務的第二十五師。許光達先後在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五團十一連任排長、代理連長等職務。
    • 張雲逸: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二十五師參謀長,說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同意第二十五師七十三團參謀長盧德銘出任新組建的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亦稱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團長。盧德銘帶領該團由武漢向南昌進發,未趕上參加南昌起義,遂轉入山區,成為秋收起義的主力。8月1日起義當天,張雲逸在馬迴嶺第二十五師師部成功掩護第七十三團團長周士第不被師長李漢魂扣留,使第二十五師兩個多團部隊順利加入南昌起義隊伍。
    • 譚政: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亦稱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特務營任文書。南昌起義第二天,警衛團根據黨的指示,乘船離開武漢東下赴南昌。張發奎當時已經封鎖了九江口。警衛團於行駛途中在湖北陽新棄船上岸,改由陸路奔赴南昌,追趕暴動部隊。因暴動部隊已大踏步南撤,警衛團未能趕上,根據黨的指示留了下來,後來成為秋收起義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 羅瑞卿:黃埔五期。七一五事變後,黃埔武漢分校解散,師生改編為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任副班長。南昌起義爆發時,教導團在九江被張發奎繳槍,羅離隊返回武漢尋找黨。
  • 開國上將
  • 開國中將
  • 開國少將
  • 未授銜省部級以上
    • 唐子奇:第20軍教導團。後任林業部副部長
    • 徐特立:南昌起義爆發後,作為湖南代表參加西華廳聯席會議,任革命委員會委員、革命委員會黨務委員會委員、第二十軍第三師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 郭沫若:南昌起義爆發後,8月3日與李一氓、陽翰笙、梅龔彬等人在鐵路工人協助下,乘坐手搖車赴南昌。8月4日郭沫若趕到南昌,被任命為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宣傳委員會主席、暴動部隊總政治部主任。
    • 陽翰笙: 南昌起義爆發後,8月3日與郭沫若等赴南昌,任葉挺的第24師黨代表,參加了葉挺指揮的擊敗錢大鈞的會昌之戰和粉碎黃紹竑的圍追之戰。汀州會議之後,任起義軍政治部秘書長,參加了保衛汕頭之戰和流沙遭遇戰。
    • 吳玉章:南昌起義後,任革命委員會委員、秘書廳秘書長等職。在南昌期間,吳玉章與賀龍住在一起。隨後隨賀龍指揮部南征,參與了部隊指揮、後勤組織和群眾工作等。
    • 李一氓:南昌起義爆發後,8月3日與郭沫若等赴南昌,任參謀團秘書長。隨軍南下廣東,參加過流沙會議。
    • 范長江:在賀龍第二十軍教導團當學生兵,不久即升班長,隨軍赴南昌。8月1日參加南昌起義。隨部隊南移,途經撫州、瑞金等地,最後駐守潮州。10月初,國民黨軍張發奎部包圍了潮州,在突圍戰鬥中,范長江被衝散。
    • 李何林:任第十一軍第25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中共黨員。參加八一南昌起義,隨軍南下,參加三河壩作戰
    • 梅龔彬:南昌起義爆發後,8月3日與郭沫若等赴南昌,任第二十四師第七十一團指導員。隨部南下,後在海陸豐參加彭湃領導的武裝起義。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