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亳州市

中國安徽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亳州市map
Remove ads

bok3州市[註 1],簡稱,古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市境西南鄰阜陽市,東南接淮南市,東毗蚌埠市淮北市,北依河南省商丘市,西北達河南省周口市。地處黃淮平原腹地,全境地勢平坦。渦河自西北往東南斜貫市境,還有茨淮新河北淝河西淝河等河流。全市總面積8,521平方公里,常住總人口約496萬人,亳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9年,國務院正式將亳州市納入長三角一體化區域[1]。市人民政府駐譙城區希夷大道588號。

快速預覽 亳州市 亳, 國家 ...

亳州盛產藥材白酒煙草以及小麥等糧食作物,屬溫帶季風氣候,是中國大陸最大的中草藥集散地,古井貢酒的產地,素有「中華藥都」的美稱,而且一年一度的「藥交會」更是享譽全國。

Remove ads

歷史

亳州古稱譙郡,是中華民族較早的發祥地之一。據有文字記載,亳州建城已有3700年的歷史。

夏朝,亳州屬豫州,曾是帝嚳的國邑。商代曾為國都,西周初年是神農氏後裔的封地,置焦國。春秋時期,焦屬陳國。陳於此建焦城,後楚滅陳,築譙城(今譙城區)。譙夷所轄區域擴大到(今蒙城縣)及周邊地區。時置譙縣,屬碭郡時先後屬豫州沛國治。建安末年設譙郡。曹魏黃初二年(221年),封譙郡為「陪都」。時許昌長安洛陽並稱「五都」(譙是否是都城,有爭議)。西晉時,譙是譙國治所。北魏正始四年(507年)為「南兗州」治所,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南兗州亳州,治所不變,亳州之名始於此。

大業三年(607年)又改亳州為譙郡。唐武德四年(621年),譙郡更名為亳州,下轄譙、臨渙、酇、城父、鹿邑、蒙城、永城、真源8縣。宋時亳州屬淮南路,金時屬南京路,下轄6縣5鎮。

元時亳州屬歸德府(今商丘),下轄6縣。元至正15年(1355年),劉福通起兵反元,擁韓林兒在亳州稱帝,建「宋」政權,以亳州為國都。至此亳州正式成為「三朝」古都之地。明朝初年亳州一度為縣,屬潁州。弘治9年(1496年),又升縣為州。清初亳州屬安徽布政使司直轄,曾升為亳州直隸州。1864年清廷鎮壓捻軍後,析亳州、宿州、蒙城、阜陽、各一部設渦陽縣。1913年,中華民國時期全國廢州,故改亳州為亳縣,由省直轄。

1964年,中國國務院決定從阜陽渦陽蒙城鳳臺各劃出一部成立利辛縣。1986年撤銷亳縣建制,設立縣級亳州市。1998年收歸省直轄(副地級)。2000年設立地級亳州市,下轄渦陽、蒙城、利辛三縣和譙城區。

Remove ads

地理

地形

亳州市全境呈東南西北向斜長形,長約150公里,寬約90公里。轄境與黃河決口扇形地相連,屬平原地帶,地勢平坦,僅東部有龍山、石弓山、齊山、狼山、雙鎖山等10餘處石灰岩殘丘分布;整個亳州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以1/9000地面自然坡降向東南微傾。西北部譙城區詹樓地勢最高,海拔42.5米;東南以利辛縣展溝南部最低,海拔22米,相對落差20.5米。由於受河流蜿蜒切割變遷和黃河歷次南泛的影響,形成平原中崗、坡、碟形窪地相間分布,具有「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徵。 城中有渦河流經,是淮河支流。

氣候

亳州處於秦嶺-淮河天然氣候分界線上,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地帶。季風影響顯著,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光照充足。1月平均氣溫0.6℃,極端最低氣溫-20.6℃(1969年2月5日)。7月平均氣溫27.3℃,極端最高氣溫42.1℃(1966年7月18日)。年均溫14.7℃。年均降水量約790毫米。[2]

更多資訊 1981−2010年間亳州市的平均氣象數據, 月份 ...
Remove ads

政治

現任領導

更多資訊 機構, 中國共產黨 亳州市委員會 ...

歷任領導

行政區劃

亳州市現轄1個市轄區、3個

更多資訊 亳州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代碼[9] ...
Remove ads

人口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96.0萬人[13],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4.1%,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4,996,844人[14]。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850,65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46,187人,增長3.01%,年平均增長率為0.3%。其中,男性人口為2,554,536人,佔總人口的51.12%;女性人口為2,442,308人,佔總人口的48.88%。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4.6。0-14歲的人口為1,279,489人,佔總人口的25.61%;15-59歲的人口為2,892,457人,佔總人口的57.89%;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24,898人,佔總人口的16.51%,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679,862人,佔總人口的13.61%。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123,492人,佔總人口的42.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873,352人,佔總人口的57.5%。

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4,946,363人,佔98.99%;各少數民族人口為50,481人,佔1.01%。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146,587人,增長3.05%,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04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400人,下降0.79%,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04個百分點。

交通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古蹟

友好城市

名人

特產

亳白芍中國地理標誌產品

中藥材是亳州的特色產業[17],亳州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藥材的主要產地。每年9月的國際(亳州)中醫藥博覽會均在亳州舉辦[18]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