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沈西苓
中国电影导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沈西苓(1904年—1940年12月17日),原名沈學誠,男,浙江德清人,中國電影導演,編劇。
生平
1904年生於浙江省德清縣。原名沈學誠[1]。畢業於浙江甲種工業學校,之後曾留學日本,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學習。1928年回國後與沈端先(夏衍)、鄭伯奇、陶晶蓀等組織上海藝術劇社[2],導演了話劇《愛與死的角逐》,並參加過《炭坑夫》等劇目演出。1930年參與組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同年,他碰巧遇上天一影片公司招考導演、演員和美工,他改名沈西苓投考美工師被錄取。從此開始接觸電影,並對電影編導藝術進行探索和研究[3]。曾為影片《歌場春色》、《有婦之夫》擔任美術師[4]。
1933年,他進明星公司自編自導了影片《女性的吶喊》,之後又執導了影片《上海二十四小時》,編導了《女兒經》(合作)、《鄉愁》、《船家女》、《十字街頭》、《中華兒女》等影片。還導演過《怒吼吧,中國》、《武則天》、《保衛蘆溝橋》、《民族萬歲》、《塞上風雲》等話劇和舞台戲。他還曾在報刊上發表《關於電影的幾個意見》、《一九三二年中國電影界的總清算與一九三三年的新期望》、《電影的A、B、C》、《談談電影——獻給不注意電影的國人》等理論文章。還翻譯過一些外國電影作品[4]。
1938年1月當選為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理事,同年任中國電影製片廠特約編導委員[5]。1940年12月17日在重慶病逝,年僅36歲[6]。
Remove ads
作品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